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暗恋桃花源红色的天空(赖声川剧场第1辑)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一套剧本集收录的不仅是一部部的剧本,这也是赖声川20多年来在两岸当代剧场中创造独特戏剧文化的完整记录。

1998年冬天《红色的天空》在北京首演,这是赖声川及【表演工作坊】在大陆公演的第一部戏。时隔8年,赖声川经典之作《暗恋桃花源》首度在大陆上演。本丛书第一辑特此收录了赖声川的这两部戏剧。正如赖导所说“对于初次接触我作品的读者,把这两部放在一起思考或许是最丰腴的选择”。

内容推荐

全球华语戏剧经典(赖声川 剧场)首次大陆出版。

这一套剧本集收录的不仅是一部部的剧本,这也是赖声川20多年来在两岸当代剧场中创造独特戏剧文化的完整记录。

关于《暗恋桃花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该剧1986年在台湾首演,引发观演狂潮。1991年复排巡演,奠定国际声誉。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众多奖项。1999年《暗恋桃花源》在台湾第三次复排。2006年,海峡两岸同时推出《暗恋桃花源》20周年纪念演出的不同版本。2007年推出“两岸三地版”。

关于《红色的天空》:透过演员还年轻的身体,诠释人老年老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种种情境。由8位演员贯穿全剧,其非传统的戏剧架构。《红色的天空》为“表演工作坊”成立10周年纪念作。

目录

序我 心中偷偷微笑——写在出版之前 文/赖声川

第—部分 《暗恋桃花源》

 剧本·全收录

 历次演出主要演职员表

 特别回顾:五位《暗恋桃花源》主人翁的五次蜕变

 注解:《暗恋》关键词索引

 后记一:悲喜,快乐,忘我——《暗恋桃花源》的二三事 文/赖声川

 后记二: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 文/丁乃竺

 《暗恋桃花源》各版本历年演出时间及地点

第二部分 《红色的天空》

 剧本·全收录

 《红色的天空》首演演职员表(台湾版)

 《红色的天空》演职员表(大陆版)

 注解:《红色的天空》关键词索引

 后记一:回答关于《红色的天空》的一些问题 文/赖声川

 后记二:倒数计时的音乐或诗 文/侯淑仪

 《红色的天空》各版本历年演出时间及地点

第三部分 附录

赖声川作品年表

试读章节

◎悲喜,快乐,忘我——暗恋桃花源的二三事

文/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演出第四次了,还不算中间的电影拍摄。再次撰写文章,「我还能说什么?」我可以重复回忆那创作过程中一切的辛酸与成就感,当年所有伙伴的同心协力,以及那特殊时代所给与的特殊灵感,但那一切似乎都已经说过很多次。我可以说明这次和明华园合作的兴奋,他们团体所带来的活力,而他们的演出多么符合我当初(最当初!)对「桃花源」演出风格的期望。这些,也都在不同的媒体中说过。想来想去,我决定写的是以下,关于悲剧、喜剧,快乐,忘我。

◎脑神经科学家

前两年我在美国加州,刚好我的朋友,《僧侣与哲学家》作者马修.李嘉德(Matthieu Ricard)也在湾区。这一位修行人正在参与一个脑神经科学实验计划。计划的目的是要更深入了解人是否真的可能「快乐」,从脑神经科学的观点,有没有可能规范出「快乐」和「痛苦」的明确定义?以一位禅修多年的藏传佛法僧侣身分,马修每天要到实验室,身上挂上300多条感应线,然后需要他进入禅修状态,来测试脑神经波动。科学家会试图干扰他,甚至于曾经在他的耳边开枪,看看他的脑波会有什么反应。

明显的,透过多项实验,马修的脑波在受干扰或威胁的时候,与其他实验对象的脑波呈现完全不同的波动形态。心灵禅修确实影响了马修的生理反应。更有趣的是,禅修的境界符合科学家在数据上所定义的「快乐」。

这项计划后来在美国《时代杂志》作封面故事,马修邀我到主持计划的科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在柏克莱山上的家作客。艾克曼一生都在研究人类脸部表情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他跟我说他几十年研究的结果认为,人的脸部肌肉摆成什么姿态会直接影响情绪,于是,如果我们硬将一个人的脸部扳成微笑的姿态,不久之后,他会比较快乐;相反的,把他的眉毛皱起来,不久之后他会开始感到烦恼。

这个话题太吸引我。多么微妙的因果关系!到底是里面在影响外面,还是外面在影响里面?还是这两者有一种神秘的相同性?

我跟艾克曼说,我曾经创作过一部舞台剧,叫作《暗恋桃花源》。这一部戏是把两个剧团摆在同一个舞台上,一个在演一出悲剧,一个在演一出喜剧。

●希腊「悲」剧

站在艾克曼家落地窗前,我鸟瞰着整个我熟悉的柏克莱和旧金山,想到住在附近不远的,我的研究所指导教授奥格登(Dunbar Ogden)。我就是在他的「古典剧场研讨会」课中第一次打开自己的脑袋瓜思考这个问题。 画面回到1979年秋天。在柏克莱奥格登教授的课上,我们通盘研读所有流传下来的希腊悲剧,研究雅典在公元前第五世纪的剧场文化,惊然发现在悲剧演出的「大酒神庆典」中,每一位悲剧作者用一天的时间展现自己三部悲剧作品之后,还要演出一部「羊人剧」(SatyrPlay)才散场,观众才能回家。

「羊人剧」是一种闹剧,由装扮成半人半兽的演员热闹演出。古代流传下来的「羊人剧」只有一部是完整的——尤里皮底斯(Euripides)的《独眼怪兽》(Cyclops)。除此之外还有多部其它「羊人剧」的片段,这些残片让我们窥视到它低俗、热闹的属性,而它的内容通常是在讽刺三出悲剧中的剧情或人物。

连续演三部悲剧早就在我认知之内:古希腊作家都是以三出戏为单位,通常是连贯的,称为「三部曲」。艾斯其勒斯(Aeschylus)的《奥瑞斯提亚》(Oresteia)是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三部曲。我以前在台湾念大学的时候也看过这三部曲的剧本,当然认为它是完整的表现。但现在,我的逻辑被打乱了,我发现在这古老的剧场形式中,三部悲剧的完整呈现不等于一次完整的艺术表现。作者还多了一部「羊人剧」,在一天演出的最后奉献给观众。可惜,《奥瑞斯提亚》三部悲剧之后的「羊人剧」失传了,我们无法得知其面貌。

我极为好奇:为什么在看完三出悲剧之后,还要再看一段大闹剧,观众才能够回家呢?这让我对希腊悲剧有一种全新的感官,认为在「悲」、「喜」之间,有一种特殊对话,一种神秘、原始的对话,始于人心深处的对话。

●日本「能」剧

画面转到1981年,京都。我旅行到日本,正在研究能剧,在京都古老的金刚能乐堂中,我观赏着「羽衣」的演出。在那剧场中,没有所谓「场灯」明暗的问题,观众席的灯永远是亮的,观众坐在榻榻米席上,一边翻着剧本,时而抬头看戏,时而低头聆听。在这里,没有所谓「疏离」的问题,所有观众都融人台上的演出,不管他看的是哪里。

观赏日本能剧的时候,我发现在这600年前发源的剧种中,有与希腊悲剧中同样的「能」与「狂言」之间的对话。一部能剧分上下两部分,「能」演出到一半,每每被安插一段「狂言」。狂言和「羊人剧」一样,是一个闹剧,与能的语言相比,也是低俗、平民化的,内容通常也在讽刺或清楚说明前面能剧中的角色与剧情。

在求学过程中,在这两种古老文明中,我认识到,悲剧与喜剧似乎不是相反词,而是一个演出中必备的两种面貌。我观察到,在现代的剧场中,通常这两种剧种被隔离。我同样也观察到,在现代生活中,生与死这两个最原始的能量也刻意被隔离。

◎七情六欲

画面跳回到柏克莱山上艾克曼的家。我们的对话继续,我跟艾克曼讨论起当年在柏克莱思考希腊悲剧和日本能剧的事,我跟他说我自己有一些观察.发现我所看到的朋友或家人,在「喜」的极致状态中,以及在「悲」的极致状态中,他们脸部表情是一样的。在我的观察及经验中,「笑到傻」以及「哭到傻」不但最后脸部表情神似,同样,「去的地方」也是神似的。这两种被认为是相反的情绪,居然推到极致(只要不停地笑够久,或不停地哭够久)会变成一种类似的感受。或许叫「麻木」,但也不是;或许叫「忘我」。我向他请教,他是专家,怎么说?

艾克曼跟我说,根据他的实验研究,人类的七种主要情绪(我很惊讶他一下就说中了我们传统中国说法中的「七情六欲」),只要推到极致,「他们都是到同一个地方」。

◎忘我

什么叫「忘我」?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所发现的地方可能是吧。那里面的人「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里面的人不知道历史。他们被我们遗忘,于是他也就能「忘我」而单纯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桃花源」三个字早就和「香格里拉」、「失去的地平线」同义。它是所有人心目当中的理想国,与世隔绝所以不知道历史,这意味着我们的历史多么惨不忍睹,唯有忘掉或不知道一切,才能尝到怡然自乐的幸福。

是这样吗?《暗恋》中的江滨柳,透过他对过去(历史)的执着不放,是不是也走入某一种极致,让他的世界已经没有其它东西了,只剩下回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忘我」吗?

◎《暗恋桃花源》

这一切,都是属于《暗恋桃花源》当年创意的内在逻辑。我很高兴当年做了这一部戏,让我有机会理出这些内心的疑惑,关于悲剧,关于喜剧,关于人生。20年来,演出4次,我每一次都很荣幸能够坐到导演的位子上,在那位子上,我感到一种特殊的幸福,舞台的交通让人生如此在我眼前展现开来。

而在创作20年之后,我还在探讨这些问题,还在想陶渊明,他这么敏锐的看到世界、历史、人心。到如今,我们的世界又走到什么地步?能够不知道,是不是更幸福一些?

(首发于2006/8/25台湾《联合报》联合副刊、《暗恋桃花源》2006年台湾版说明书。)P144-147

序言

我心中偷偷微笑

人生中很多事很难解释。1995年年初,【表演工作坊】刚从美国回台,在台湾高雄演出最后一场《红色的天空》。想到这么好的一组演员,我便起了一个念头:《红色》剧组中本来就含有《暗恋桃花源》的金士杰、李立群、丁乃筝、林丽卿、陈立美等,多么容易就能增加几员,然后到大陆巡回演出,《暗恋桃花源》和《红色的天空》两出戏轮流演。这样能让第一次与我们接触的大陆观众看到我们创作上的两种不同风格。

这计划还真的有认真付诸行动,但后来因为种种理由而停摆,变得1998年的《红色的天空》是我第一部面对大陆观众的戏;《暗恋桃花源》又多等了8年才在剧场中与大陆观众见面。

而如今,我的剧本要在大陆出版,编辑的建议是把这两部合在一起当第一集,我心中偷偷微笑,确认当年的逻辑无误。对于初次接触我作品的读者,把这两部放在一起思考或许是最丰腴的选择,对比性强,但同构型也不弱。对于我所使用的『集体即兴创作j方法,可看出完全相反的两种策略与逻辑。而贯穿这两部作品有一种不知是否能称为精神的东西,一种质感,能让读者感受我们八、九○年代在台湾做剧场创作时的强烈氛围与态度。

感谢促成这本书出版的所有朋友们,更祝福读者朋友,愿你的人生因剧场而更丰富。

赖声川

2007年6月14日于台北汐止

后记

◎倒数计时的音乐或诗

文/侯淑仪

在赖声川的所有作品中,其中一个最朴实的剧作就是《红色的天空》。而比较难想象的是,这出戏也是他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出。

除了台湾的演出外,【表演工作坊】还曾经做过《红色的天空》美国巡回,香港话剧团也曾在赖声川指导之下,演过这出戏,这出戏更成为两岸历史性的媒介,1998年圣诞节在北京的演出,是第一次由台湾导演指导,大陆演员演出的舞台剧,在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市演出了数十场,再回台湾演出。

《红色的天空》是根据赖声川最重要的剧场老师雪云。史卓克(Shireen Strooker)当年在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中的经典作品《黄昏》(Avenrood)所作的,作为【表坊】10周年的纪念演出,赖声川的想法是,在【表坊】的10岁生日,要回归到他的根,也就是不预设剧情、也不预设架构的即兴创作。

故事是关于一群老人在老人院里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说「故事」是有一点误导,其实没有什么故事,只是一些琐碎的生活片段。看完《红色的天空》,许多观众非常感动,但是很难分析那种感动,这也就是像听过一首伟大的音乐后,并不是被某一个特别的情绪或故事感动,而是整体上一个微妙的连接。赖声川自己说《红色的天空》的结构「比较像音乐或诗的原理」,而不是像观众心目中「戏」的原理。

在《红色的天空》中,赖声川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工具,作为整个舞台的框架——在舞台左右两侧,他各放一个大型数位定时器。这又是他在剧场中的一个创举。观众进场时,钟上显示「120:00」,起初大家不太了解这两个钟的用途,但戏一开演,钟就开始同步倒数计时,观众觉得很奇怪,这是不是戏的长度?是剧场放的还是剧团放的?为什么要用?因为从没有看过剧场有钟在计算戏的长度。

有的观众在开始会觉得很讨厌,为什么要有钟在那边闪?几十分钟之后,基本上习惯了,也忘记了那个钟,就如同《暗恋桃花源》的绘景师,《变奏巴哈》的球体,习惯之后的忽略乃至忘记,对于这个怪异的东西也就见怪不怪。这个不搭调、突兀的东西已经融人戏,观众也习惯它了。

一般观众到了剩下30分钟的时候,会开始重新注意到这个钟,在这个时候,许多观众感到一种莫名的可怕,因为他们知道戏只剩30分钟就要结束了。在《红色的天空》演出中,当钟倒数到00:00的时候,正是金士杰饰演的角色「老金」死亡的那一刹那,每天晚上在剧场的时间都是一样,他要死在陈立美饰演的「陈老太太」的怀里,这个算是赖声川戏剧中众多难忘的时刻之一,看到钟从原来的两小时开始倒数,似乎一秒一秒就是为了这一刻,最后的紧张是非理性的、莫名其妙的,那两座钟记录了角色的死亡,记录了戏的结束,记录了所有人生命中倒数计时的事实。

书评(媒体评论)

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在剧场短暂的那一刹那中,演员和观众同时知道,他们彼此历经的共同经验是唯一的。灯暗、幕落,即使是同一个剧团,同一个剧本,同一个演员阵容,这一场演出永远再也不会重现。

——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是我生平演过唯一的一出舞台剧。我非常庆幸,因为“暗恋”,我的演艺事业进入了“桃花源”:因为“暗恋”,我的舞台生命没有了遗憾。

——林青霞

1998年冬天《红色的天空》在北京首演,这是赖声川及【表演工作坊】在大陆公演的第一部戏。时隔8年,赖声川经典之作《暗恋桃花源》首度在大陆上演。本丛书第一辑特此收录了赖声川的这两部戏剧。正如赖导所说“对于初次接触我作品的读者,把这两部放在一起思考或许是最丰腴的选择”。

——编者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暗恋桃花源红色的天空(赖声川剧场第1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赖声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8615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4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8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