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唐贵妃(细说杨贵妃)/细说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后妃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她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她和杨氏家族受到唐玄宗的特别恩宠,显贵一时,但也在“安史之乱”中受到毁灭性打击,她本人则在兵变中死于马嵬坡。

本书根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诗、唐人笔记、《全唐文》等史料记载,参考近现代史学家们写的人物传记等,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将一个鲜活的杨贵妃呈现在大家面前,借此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历史的快乐。

大家都来读读历史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使人成熟、使人睿智、使人获得无比的快乐!

内容推荐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包括奴隶社会末期)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和群体,一方面,她们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一部分,是最高统治者的同盟和帮凶。地位和环境决定了她们的素质和作为,从而,在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恶习的同时,也会放射出睿智和艳丽的光彩;另一方面,她们又是整个妇女群体中的一员,虽然贵为“国母”,却仍然难逃封建制度与礼教的重重压迫和欺凌,其命运有时比普通妇女更为悲惨。正是这种双重的因素,使我们能够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窥见到历史的本源和真谛。  本书是一部中国大唐后妃杨贵妃个人史,通过本书描述你将对杨贵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目录

总序

自序

一 名门之后

二 杨家有女初长成

三 玄宗的兄弟之情

四 开元盛世

五 寿王瑁

六 册封寿王妃

七 婆婆武惠妃

八 争立太子

九 罢免张九龄

一○ 李林甫

一一 一日杀三子

一二 武惠妃之死

一三 推长而立

一四 召幸寿王妃

一五 度为女道士

一六 杨太真

一七 改元“天宝”

一八 宫中呼为“娘子”

一九 再为寿王册妃

二○ 册立贵妃

二一 杨家一族承恩

二二 梅妃

二三 初次被遣出宫

二四 三千宠爱在一身

二五 飞扬跋扈的杨氏族人

二六 再次被遣出宫

二七 李白

二八 高力士

二九 王毛仲

三○ 安禄山

三一 杨国忠

三二 渔阳鼙鼓

三三 高仙芝、封常清之死

三四 乱世中流砥柱

郭子仪

颜杲卿

李光弼

颜真卿

张巡、许远

三五 哥舒翰挂帅

三六 潼关失守、天子逃难

三七 魂断马嵬

三八 传位于太子

三九 “蜀当归”

四○ 此恨绵绵无绝期

试读章节

一四 召幸寿王妃

武惠妃的骤然病逝使玄宗突然陷入深深的寂寞和悲伤哀悼中。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终于将贞顺皇后(武惠妃)葬于敬陵。见父皇如此悲痛,武惠妃又得到谥号贞顺皇后的尊贵地位,长子庆王琮等请制齐衰之服,有司也请求在忌日停止公务,玄宗皆不准许,一切按制度规矩处理。  在反复斟酌思考后,玄宗终于排除来自李林甫等多方面的干扰,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立忠王屿为太子,七月,举行了隆重的太子册封仪式。

忠王被立的曲折,使得性格本来就十分恭谨的太子,愈加谨小慎微,一开始就觉得太子受册命仪式与皇帝诸多仪式的称呼相同很不妥当,特上奏请求改革。于是根据太子的请求,左丞相裴耀卿奏请取消册命太子中的中严仪式,将“外办”改称“外备”,改穿绛纱袍为珠明服,以示区别。玄宗照准太子的这些要求,册封太子那天,玄宗御临宣政殿,照例太子应该乘辂(一种大车)至殿前,然而太子并未乘车,而是从自己的宫殿步行入殿,表示了自己对父皇的无比尊敬恭谦。随后是册忠王妃韦氏为太子妃仪式。

武惠妃去世后,白天上朝,玄宗依然是那个聪明睿智、威武庄严、洞察国内外大事的皇上,退朝后则动辄拿身边的人出气,情绪很不稳定,虽然朝臣连轴转地安排着一个又一个的大典、仪式、出游行幸,玄宗也极力让自己或者忙碌无暇、或者沉浸在荒诞的游戏中,但还是无法排遣心中对武惠妃的那份思念,常常若有所失。玄宗变得宴乐无度赏赐无节,对处理政务更是打不起精神,身心充满倦怠之意,甚至想放手政务,全权委托李林甫处理。

为了寻找可能令玄宗满意的人选,高力士竭尽心力,日夜不得安宁。终于玄宗听从大家的劝告,同意让高力士潜搜外宫或民间美女。

两三年来,目睹玄宗对武惠妃的追思,高力士多少能揣摩得出主子的鉴赏目光。思路打开后,忽然他眼前一亮,脑海里浮现出寿王妃的倩影。寿王妃的花容月貌有口皆碑、众口一词。当年为寿王瑁选妃以及婚宴、每年元旦朝贺等重大场合,高力士曾多次见过寿王妃,无论姿色仪表,风度举止都堪称冠绝一代。可是她毕竟是玄宗的儿媳妇、是武惠妃在世时最得玄宗宠爱的孩子寿王之妃!所以开始高力士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她。然而事过境迁,昔日最受宠的寿王,随着母亲的离去,他孤立无援,淡出公众视线、渐渐被人忘却,更不用说是寿王妃!

寿王当时的情况,高力士比谁都清楚,这么一个失宠、处境难堪的王子,是无力抗衡的,况且寿王的性格比较敦厚仁和,谅他也不会找麻烦,不会起轩然大波。算准了这一点,高力士虽然没有把握能排遣玄宗的寂寞,但就寿王妃的美色而言,值得向皇上推荐。他哪里知道由此拉开了唐朝最轰轰烈烈的一场长达十几年的生死恋呢?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冬,眼见又到了骊山温泉宫避寒疗养的日子,一天,高力士向皇上提议,让寿王妃仆从温泉宫侍奉皇上。

高力士的话,犹如一道闪电,寿王妃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耳边也响起了当年武惠妃选寿王妃,对其品行才貌的赞美之词,实在是三年来感情上的空虚、精神上的孤苦伶仃,令玄宗有些饥不择食,顾不上什么道德伦理,玄宗默然点头,照准高力士宣寿王妃人骊山温泉宫侍奉,心里充满了期待。

当高力士来到寿王府,召寿王妃入宫侍奉时,杨玉环被突如其来的圣旨弄糊涂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寿王瑁则是心如刀割、气愤之余夹杂着更多的无奈。唐制规定母丧齐衰三年,特别是在武则天的周朝,为了提高妇女的地位,制定了父亲健在母亲亡故的情况下,孩子也应该为母亲戴孝三年的规定,此时的寿王、寿王妃照例还在为母亲武惠妃服丧,两个月以后才能出丧。这道诏令,对寿王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玄宗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无论从孝道、君臣之礼来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玄宗此时特意命乐师奏起《霓裳羽衣曲》,迎接寿王妃的到来。

《霓裳羽衣曲》是玄宗的得意之作。他是如何创作这首不同于梨园旧调、激情展现道家神仙意境的舞曲的?史料流传下来的神奇故事很多。

有的说在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玄宗与道士申天师中秋之夜同游月宫,见一大宫府上面赫然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宫府门前重兵把守不得人内。于是天师引导玄宗一跃到云层烟雾之上俯瞰玉城,只看见玉城内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其问,宫殿前广挺大树下,十几位仙女喧闹歌舞嬉笑,乐音嘈杂清丽。返回后,玄宗将所见所闻编律成音,创作出这首《霓裳羽衣曲》。

有的说某个中秋之夜,玄宗召道士罗公远随侍赏月。这时,罗公远奏问:“陛下想到月宫中看看吗?”玄宗高兴地说:“好。”于是,罗公远将拄杖向空中一掷,拄杖化作银桥,罗公远引导玄宗跨越银桥,行约数十里,只觉得精光夺目,寒色侵人,眼前浮现出大城阙。罗公远手指道:“这就是月宫。”只见数百名仙女身着素练宽衣,在月宫殿的广庭前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玄宗禁不住问道:“这是什么曲子?”罗公远答:“《霓裳羽衣》。”玄宗边看边暗自强记其声调,随后跟着罗公远往回走,只见银桥随步而灭,不一会儿就回到皇宫,玄宗即刻召来伶官,将他强记声调创作的舞曲记录下来,起名为《霓裳羽衣曲》。

有的说某个八月望月夜,道士叶法善与明皇遨游月宫,只听见月宫中天乐萦绕,玄宗问其曲名,据说是“紫云回”。玄宗默记其声,然后传授给皇宫的梨园弟子,起名为《霓裳羽衣》。

又有的说,玄宗曾在梦游月宫时,听到名日“紫云回”的天乐,醒后依照所记曲子创作了这首《霓裳羽衣曲》。

还有一说是玄宗梦中遇见十几个神仙,各执乐器,御云而下。其中一人跪拜说:“臣要传授‘神仙紫云回’给陛下。”接着神仙们尽情地为玄宗演奏了一番。醒后,玄宗将其曲记录下来,并起名为《霓裳羽衣曲》。

这些史料传说大同小异,虽然里面的人物不同,但都与道士、遨游月宫有关,充满想象。不过,剔除想象空间,《霓裳羽衣曲》很有可能是玄宗梦游月宫时创作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心理学的常识,音乐家在睡梦中,激发灵感,创作绝响,并非什么天方夜谭。

在《霓裳羽衣曲》的乐声中,杨玉环走进了玄宗的生活。这一年玉环二十二岁,玄宗五十六岁。在日复一日的歌舞游宴中,在年轻娇媚的杨玉环陪伴下,玄宗不知不觉一连在骊山呆了十八天。

杨玉环在温泉宫的短暂相伴,犹如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玄宗那颗麻木的心,他已经好久没有这样激动了,几年来缠绕玄宗的疲惫、颓废、低落情绪一扫而光,心中沉睡已久的情爱如同火山爆发,一泻千里。他像年轻人那样变得骚动不安,精神亢奋,容光焕发。

皇上的巨大变化,令高力士欣喜若狂,如释重负,但另一方面,玄宗对杨玉环的痴情也让高力士颇为头痛,毕竟杨玉环现在还是他的儿媳妇、寿王妃,不能堂而皇之地日夜伴随在皇上的身边。

在五胡十六国之后建立的隋唐帝国,依然保留着不少少数民族的习俗,虽然李唐王朝的封建礼法健全,但毕竟他们起自关陇,身上流有鲜卑贵族的血统,继承已故父兄的妻妾等习以为常,婚娶风俗比起中原士族更为开放自由,没有宋代以后那么墨守成规、压抑,所以高宗将太宗的妃子武则天纳为妃子不算离谱,立为皇后才颇费周折。唐朝的鼎盛也是得益于各民族的大融合、自由开放的政治思想气氛。尽管如此,将自己尚健在儿子的媳妇归为己有,还是悖逆伦理,前所未有。  玄宗贵为一国之君,万人之上的天子,虽然被杨玉环深深倾倒,也不能为所欲为、不顾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因为健全的封建礼法制度及伦理道德,不仅是维持君王居高临下的绝对地位和巩固政权、统治国家的根本法宝,也是封建帝国强盛的基石和保证,雄才大略、英明睿智的玄宗深知,破坏礼法无异于动摇江山社稷、自毁长城。

放弃吧,又无法割舍!自从深爱的武惠妃去世,从来没有一个女人能让他如此动心,“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艰辛,不堪回首的寂寞往事,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美妙相逢,都让玄宗刻骨铭心。如何巧妙地将她合理化,堂而皇之地留在身边?这不仅苦煞高力士,也让玄宗及其心腹大臣费尽心思。

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一过,玄宗就迫不及待地行幸骊山。在那里与杨玉环再次相会,共同度过了无比欢乐的八天。

如果说两个多月前的骊山重逢,玄宗惊喜觅到一个知音,杨玉环被皇上的英迈成熟所折服,大家在相互好感、相互欣赏中点燃了爱的火把的话,那么在这次华清宫短暂的八个日日夜夜,他们在心灵交流、性格相似、兴趣一致的过程中,深深被对方吸引,两人爱得死去活来,须臾无法分离。

八天的时间一闪而过,玄宗的激情燃烧,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他们费尽心机,终于想出一个能够圆玄宗梦的锦囊妙计——度杨玉环为女道士。

P96-101

序言

《大唐贵妃——细说杨贵妃》终于完成了,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给了我叙说历史的机会。说起来十分惭愧,比较深入地了解杨贵妃,居然是从翻译《杨贵妃传》开始的。

一九八二年从厦门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毕业后,我进入厦门海关工作。一九八六年陕西三秦出版社要翻译一套日本人撰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我承担了《杨贵妃传》的翻译工作,因此开始与杨贵妃结缘。

自恃懂得日语,以为翻译《杨贵妃传》只是举手之劳、轻而易举,想不到历史素养浅显的我,翻译起来十分艰辛,只好跑图书馆翻阅史籍,边翻译边恶补这段历史知识,总算完成了翻译任务。

此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为自己不懂历史而汗颜,从此将目光投向教人聪慧、陶冶情操的文史知识。

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认识有着很大的误区。从小所学的历史枯燥干瘪、教条空洞,都是苦涩难背的年代、人物、事件,令人望而生畏。其实,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也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悲惨教训。它会告诉我们,今天炎黄子孙许多思想、习俗的产生根源,告诉我们哪些是精华,值得发扬光大,哪些是糟粕,应该坚决摒弃,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古老和伟大、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绚丽多彩。

在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我才发现,历史原来是如此精彩纷呈,有血有肉。许多史料中,无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是那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栩栩如生,远比那些不肯花苦功精心研读历史,只顾闭门造车的人所编造的、用现代生活凭空想象我们祖先生活的电影、小说丰富千百倍。虽然史料记载的文字与现代白话文略有出入,但比起学外语要轻松得多,只要多看、多查字典,完全可以进入古代世界,与先贤对话。

于是,在写作这本《大唐贵妃——细说杨贵妃》时我用不着费心杜撰、凭空想象,只是老老实实地根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诗、唐人笔记、《全唐文》等史料记载,参考近现代史学家们写的人物传记等,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将一个鲜活的杨贵妃呈现在大家面前,借此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历史的快乐。

历史并不枯燥,历史并不苦涩难读,并不高深莫测,它就是我们祖先活动的轨迹,与我们血肉相连。人类有多少次无谓的轮回和重蹈覆辙不都是因为忘记历史造成的吗?大家都来读读历史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使人成熟、使人睿智、使人获得无比的快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唐贵妃(细说杨贵妃)/细说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后妃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建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0363
开本 32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