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说
内容
编辑推荐

继李古寅主编《反经》译评、《败经》译评、《中国古代权规则》系列图书之后又一部国学研究的最新力作——《中说》诞生了。

《中说》是隋朝思想家教育家王通的学生和其问对之书,编者选择其思想性强、故事性强的段落译白并加评析,评析重在阐发其微言大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真善美,而抨击假恶丑,为精神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

内容推荐

《中说》者,《庸》之姊妹篇也,是隋朝思想家王通的门人与其对问之书。王通(584-618),隋朝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仲淹,号文中子,唐初诗人王勃的祖父。王通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在他的家乡河汾龙门一带聚众讲学,著书立说,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门人弟子薛收、姚义根据其听课笔记仿《论语》例整理成《中说》一部、共十卷。

《中说》是王通和他的学生学习讨论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社会、人生等各种问题,中心是如何治国安邦,发扬王道,传播儒家学说的书、从中可以看出王通的核心思想是正人心和讲诚信。王通的学生房玄龄、杜淹、魏徵、李靖等都是唐初的重臣和将相,足证王通的思想是有生气的,其为师指导教育生徒亦是成功的。

目录

序言

卷一 王道篇

 1 王道政治

 2 中国正史《史》、《汉》为先

 3 隋炀帝江都被弑

 4 天下治乱

 5 稽德则远

 6 行不谨则辱

 7 廉者多乐

 8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9 至德为道本

 10 持道不持险

卷二 天地篇

 1 圆者动方者静

 2 以德治国

 3 非至公不能安

 4 君子之道仁恕为先

 5 汉代帝王各有短长

 6 扬雄、张衡皆君子

 7 魏孝文帝的改革

 8 中道而行是正道

卷三 事君篇

 1 事君、使人、化人之道

 2 先德后刑

 3 邦家有社稷

 4 导之以德

 5 养生有道

 6 助人为乐

 7 不登高不履险

 8 尽孝而节葬

 9 古之仕也以行其道

 10 禄以报劳官以授德

 11 存我者所以厚苍生

卷四 周公篇

 1 周公是圣人

 2 通变与执方

 3 管仲、王猛功不可没

 4 舍其所争取其所弃

 5 《诗》、《书》盛而秦世灭

 6 推之以诚镇之以静

 7 大制不割

 8 好成者败之本

 9 贱物贵我君子不为

 10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卷五 问易篇

 1 乐天知命穷理尽性

 2 以天下之身成天下之务

 3 君臣问对广仁益智

 4 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

 5 无咎者善补过

 6 三教精华一体收

 7 非仁义发中不能济

 8 僮、仆称其恩可以从政

 9 仁义为本

 10 小不忍致大灾

 11 不能仁则智息

 12 帝制衰而天下言利

 13 多言德之贼多事生之仇

 14 远而无介就而无谄

卷六 礼乐篇

 1 立道不易行道不难

 2 同不害正异不伤物

 3 以礼制仁

 4 博听、敬慎唯明主为之

 5 汉武帝也能宽容

 6 为政之道

 7 制礼作乐刚柔相济

 8 以势交势尽则绝以利交利尽则散

 9 在山泽而有廊庙之志

 10 不有言者谁明道乎?

 11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12 知不如行行不如安

卷七 述史篇

 1 中原是华夏文明之源

 2 薛收问仁、性、道

 3 如之何可使为政

 4 言有物而行有恒

 5 可以共忧未可与同乐

 6 居而安动而变

 7 庄以待之信而从之

 8 谦而无怨

 9 天下无道,圣人彰焉

 10 汉、魏、晋之亡,失之人谋

卷八 魏相篇

 1 圆而不同,直而不抵

 2 动思恭,静思正

 3 绝由去媒,谗佞远

 4 成人之美可以立

 5 正主庇民之道

 6 不广求故得

 7 凝滞者,智之蝥

 8 乐贤者而哀不贤者

 9 鞠躬守默,斯人殆似

 10 多言不可多谋

 11 三有七不

 12 先择而后交

 13 不责人所不及

 14 有不善争改

 15 人事修而天地之理得

 16 君子不为之丑恶而辍其正直

 17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卷九 立命篇

 1 命可自作,福祉可求

 2 仁者无敌

 3 德才齐备

 4 乘之与革之

 5 杜如晦问政

 6 富而教之

 7 天地人何为先,和合而已矣

 8 君子服人之心

 9 得时则行

卷十 关朗篇

 1 至治之代法悬而不犯

 2 隋朝速亡文帝种下祸根

 3 动失之繁,静失之寡

 4 执其中者惟圣人

 5 监察不止奸之府

 6 关朗何许人?

 7 隐逸与《周易》

 8 王凝和《中说》

后记

试读章节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是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规范,它包括忠、信、孝、悌、仁、恕、恭、谦、智、勇等很多内涵。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 “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说过:“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仁”与“恕”是不可分割的道德修养。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作为终身奉行的格言呢?孔子答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对别人宽恕,是有仁心的表现,同时也会使别人拥护爱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正人君子以仁恕待人,是其高尚品质的表现。将爱护别人的思想扩大到社会上,爱护人民百姓,就是实行仁政。古今成大事业,受人民拥护爱戴的人,没有不以仁恕对待人民的。

西周的开国军师姜尚,协助周武王灭商,武王向姜尚求教治国方略,姜尚总结了殷纣王种种暴政的弊端,向武王提出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爱民,武王听从了姜尚的建议,制定了“敬天保民”的政治方针,很快便受到百姓的拥护,推翻了殷纣王的残暴统治。

仁和恕是不可分割的。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战,以曹兵胜利而结束。曹操派部将清点战利品,一个将军掂了一捆信件,急匆匆地来向曹操报告,说是缴获了一大批信件,都是曹营中一些入暗地私通袁绍而写的信,曹操的亲信建议把这些通敌的动摇分子都抓起来。但曹操却让人将这些信统统烧掉,并不追查。他解释说:“当时袁绍的势力那么强大,连我都感到难以自保,何况大家呢?”这事传出去后,那些过去曾暗通袁绍的人,都把悬在喉咙里的心放下肚内,深感曹操宽宏大量,体恤部下,能宽恕容人,都愿意为他效力。从此曹操的军心更加稳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宽恕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传。统美德,但是宽恕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持原则,绝不可让步。当前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宽容是人类道德的体现。但对那些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触犯刑律的贪污盗窃、杀人放火的犯罪分子,必须无情地打击。对他们的镇压实际上乃是对广大人民的爱护,乃是我们建设和谐安定、快乐平安生活的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原文】

文中子曰:“二帝三王,吾不得而见也,舍两汉将安之乎?大哉七制之主,其以仁义公恕统天下乎!其役简,其刑清,君子乐其道,小人怀其生。四百年间,天下无二志,其有以结人心乎?终之以礼乐,则三王之举也。”

子曰:“王道之驳久矣,礼乐可以不正乎?大义之芜甚矣,《诗》《书》可以不续乎?”

子曰:“唐虞之道直以大,故以揖让终焉。必也有圣人承之,何必定法?其道甚阔,不可格于后。夏、商之道直以简,故以放弑终焉。必也有圣人扶之,何必在我?其道亦旷,不可制于下。如有用我者,吾其为周公所为乎?”

子曰:“吾视千载已上,圣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其道则一,而经制大备,后之为政,有所持循。吾视千载而下,未有若仲尼焉,其道则一,而述作大明,后之修文者,有所折中矣。千载而下,有申周公之事者,吾不得而见也。千载而下,有绍宣尼之业者,吾不得而让也。”

【译述】

文中子说:“二帝三王的盛世,我未能见过,如果舍弃两汉又能向何处寻找榜样呢?汉代的七朝君王真是太值得颂扬了!他们用仁义公道和宽容的理念来统治国家,他们精简徭役和赋税,刑律清明,士大夫君子拥护道义,平民百姓也因之安于生计。使四百年间天下无二心,他们是如何安抚人心呢?是因为他们用礼乐教化百姓,推广了三王政治的结果。”

文中子说:“王道久已远离民心,礼乐制度怎能不努力匡正?道义之举早已被漠视,《诗》、《书》怎能不努力续修呢?”

文中子说:“唐尧虞舜的王道正直而宽大,所以在他们那时产生了禅让的举措。既然是圣人继承圣人的事业,就不必用常法去要求他们遵守,由于他们的政治广大恢弘,是后人无法效仿的。夏商之季的王道简慢而粗暴,最终以放逐和弑杀而结束他们的统治。既然有圣人辅佐,就不必只指望君王?他们的王道过于空泛,因此无法用来治理天下。如果有人任用我,我将会像周公一样有所作为!”

文中子说:“我观察千年以前的圣人们没有比得上周公的。他融合先王们的道义精髓,制定出完备的礼乐制度,使后世执政的人们有所遵循。我又发现千年以后的圣人没有比得上孔子的。他总结前人的思想经典,著述《诗》、《书》、《春秋》,使后世文人有所比照。千年以来,致力于申明周公道义的人,我未曾见过;但若论千年以来潜心弘扬孔子思想的人,我将当仁不让。”

【评析】

王通把汉朝的七个英明皇帝,即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帝、明帝七人,称之为七制之王。因为有了这七个皇帝,汉朝才能获得四百年的统治。他们可以说是能以仁义、公恕来治理天下的,不过又各有所长,各有不足之处。古人对这七人这样评价:汉高祖刘邦依靠一班杰出的谋臣武将,击败了项羽,创立汉朝,统一天下,他的丰功伟绩差不多可以比商汤和、周武王,但从德行上来说,他并没有实行纯正的王道政治,所以在他去世以后,造成吕后专权,汉朝江山几乎被她葬送;文景之治是汉朝值得称道的太平盛世。汉文帝以仁慈宽厚之心为本,实行无为而治,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十分可贵的。如果不是他被新垣平、邓通这些小人用迷信来阿谀奉承而糊涂起来,那么他的政治便非常接近王道的了。汉武帝雄才大略,不仅是汉朝最英明的皇帝,也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建树极多的英明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四海之内殷实富足,达到汉朝鼎盛时期。同时,他智慧过人,能收揽天下英雄,驾驭四方豪杰,内倡礼教,外拓边疆,安定少数民族,武功卓然可观,内政焕然可述,比秦王赢政更伟大,但他骄奢残暴,也仅次于秦王。所以他功劳有余而仁德不足。至于汉宣帝和光武帝,都是中兴汉室的英明帝王,而且早年都生活于民间,接触平民百姓生活,所以都深知民间疾苦,但是汉宣帝实行的是霸道政治,立足于韩非子、申不害等法家一派,采用严刑重罚的政策;而汉光武帝则是个仁义的人,比较接近王道政治,这是他与汉宣帝不同的地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他们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缺点,历史是公正无私的裁判,都将受到后人们的指点评说。P26-29

序言

《中说》者,《中庸》之姊妹篇也,是隋朝思想家王通的门人和其对问之书。王通(584-618),隋朝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仲淹,号文中子。唐初诗人王勃的祖父。隋仁寿三年(603),王通既冠,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日:“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时将有萧墙之祸。王通知谋之不用,道之难行,作《东征》之歌而归,歌日: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王通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在他的家乡河汾龙门一带聚众讲学,著书立说,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门人弟子薛收、姚义根据其听课笔记仿《论语》例整理成《中说》一部、共十卷。《丛书集成》本载王谟序说此书是“门人对问之语,而薛收、姚义集而名之,自唐世李翱、刘禹锡、陆龟蒙、司空图、皮日休之徒皆重其书。”清代大学者顾炎武也对《中说》有很高的评价。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非常仰慕王通,称赞其退处江湖,尤能培养弟子兼济天下。

《中说》即说“中”,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说》者,如是而已。“中”就是懂变数,识时务,了然事物之发展规律。

要言之,《中说》的主要内容是王通和他的学生学习讨论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社会、人生等各种问题,中心是如何治国安邦,发扬王道,传播儒家学说。从中可以看出王通的核心思想是正人心和讲诚信。王通的学生房玄龄、杜淹、魏徵、李靖等都是唐初的重臣和将相,足证王通的思想是有生气的,其为师指导教育生徒亦是成功的。

我主编的唐朝赵蕤的《反经》再版两次,曾国藩的《败经》再版一次,现在将隋朝王通的《中说》择其要者译白、评析,评析重在阐发其微言大义,努力做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针贬时弊,反腐倡廉,为社会现实服务。务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李古寅

2011.12.2于郑州

后记

《中说》是隋朝思想家教育家王通的学生和其问对之书,我们选择其思想性强、故事性强的段落译白并加评析,评析重在阐发其微言大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真善美,而抨击假恶丑,为精神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

本书主编李古寅、田原、张万钧;副主编王慧娜、孙昕;编委田原、韩富荣、王慧娜、孙听、张卫宁(3万余字)、张敏(卷十)。田原者李郑也,郑州市地方志骨干研究人员,对本书编纂出版出力最巨。参加部分初稿编撰的有李克征、田利同志。

全书由主编制定体例,搭建框架,分类编目,审核原文,修改初稿,加工润色,使其浑然一体,总揽其成。副主编协助主编修改部分初稿。我们编书同仁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因见闻孤陋,学力有限,难免类例失范,斧琢欠工,译文需添文彩,评析更待深入,不足之处仍多,诚望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深表谢意!

李古寅谨识

2011年12月2日于郑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隋)王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31210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1.1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