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色特工忆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任远,(1919-),陕西绥德人。16岁开始从事白区秘密工作,18岁入党。延安特训班一期毕业,后到晋察冀边区北方分局社会部负责情报工作。1944年杨家铺突围战中重伤被俘,在日军监狱里与日本特务斗智斗勇,不仅保全了组织,还借敌手铲除了汉奸叛徒,最后在组织营救下安全脱险。

在《红色特工忆往事》中,作者以忠实的态度,记述了他所经历过的中共隐蔽战线上鲜为人知的敌后情报工作和城市保卫工作的案例,回忆了无数与我一起战斗过的无名英雄的光辉业绩。

内容推荐

《红色特工忆往事》,既是任远的回忆录,也是他的自传。历史是无数传记的荟萃,江河湖海汇于滴水,一滴水能折射江河湖海,一部传记也反映了时代递嬗、世情应变。任远的《红色特工忆往事》这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滴水,就是这样一部传记:不仅叙述了自己,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与进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共和国的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任远同志在革命征途中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从坎坷的道路中,他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他健康豁达的心态以及为人民奉献余热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录

一、求学走上报国路

二、开始“特工”生涯

三、醉审日特——酒后吐情报

四、深入虎穴秘密会见伪军团长

五、杨家铺,那场影响了我一生的残酷突围战

六、重伤被俘 身份暴露

七、决心以死保守我党机密

八、在医院击败日特的诱降伎俩

九、以特制特 智斗宫下

十、脱险前后

十一、怀念我潜伏在敌人心脏的战友们

十二、欣然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十三、张家口:排查敌特潜伏人员

十四、北平:侦破潜伏特务案件

十五、智擒上将特务张荫梧

十六、秘密护送毛泽东首次赴苏

十七、我用历史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十八、肩负“两弹一艇”的光荣使命

十九、“文革”中的严峻考验

二十、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附录

缅怀许建国百年华诞

隐蔽战线上的无畏勇士——深切怀念张友恒同志

光辉的榜样——怀念柯棣华大夫

风雨见忠诚——记任远同志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往事

继往开来 再创辉惶—一庆祝核二院建院50周年

唐山十中全体学生致冀东革命老前辈的信

难忘的一封短信

踏平坎坷有坦途(代跋)

触碰信仰的印迹——整理者的话

试读章节

不信?就请你翻开书,走进我那真实的“潜伏”岁月吧。

陕北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按你们如今年轻人的解释米脂女孩长得美,绥德男孩长得帅。1919年10月,我这个“汉”就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城内。我可不像现在你们那么娇贵,父亲外出当兵,一去九年,音讯全无,家中十分困难,三代人蜗居在一间漏雨的土窑洞度日。现在提倡学前教育从娃娃抓起,我打小就开始操持家务,每日挑水卖水,到富裕人家掏炉灰,捡兰碳。穷人孩子早当家,那时候哪有啥幼儿园学前班,全是偶尔偷闲在黄土地上疯跑,跟着老羊倌扯几嗓子原生态的信天游就很流行了。

说来惭愧,我是个大龄生。由于家贫,到该读书时我连旁听资格都没有,只能趴在学堂窗户边偷听先生们授业。直到九岁时,家中才咬牙同意我读私塾,我知道家里不易,很快就努力跳级成功,与同龄人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15岁时我考上了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

别看学校不在省城,可成为这里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照样是当地的重点。我们也要参加像你们现在举行的中高考。当时被国民党于1928年破坏的陕西省第四师范要恢复重建,改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并决定于1934年秋开始招生,仍为官费,我正好上了小学五年,成绩较好。校长知我家贫,学习刻苦,遂动员我提前投考绥师,并为我办好了投考手续,将我原名马嘉善改为马耀武,已经小学毕业(六年级制)。为鼓励我积极投考,他还以教育局长的身份给我自制了假的毕业证。未曾想,唯一的“作弊”竟“弄假成真”。当时我没有任何把握,就在考前一个来月狠命地背书,可这人生的第一搏居然就成了。

知识改变命运在任何时代都不假。当我意外地在排名榜上看到自己的各字,激动地跳了起来。这下子,我就不用愁上不起学了。我先考的是简易师范班,四年毕业,即可升高级师范,再续读两年即可投考北平的师范大学。亦可以找工作,当小学教员。全家都为之欢喜,也不再为我的学费发愁了。我一下子就成为官费生了,而且学校每月还发津贴。算是跳出农门了,不光我和家人高兴,乡里乡亲也来为我贺喜,我一下子变成了有出息的穷学生。那时候穷乡僻壤出个高中生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呢。

上师范后,由于吃住均在学校,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用来学习。我立志升学,经过几个学期的努力,已成为学校的佼佼者,还被选为甲级班主席。虽每天仍要回家挑水卖水养家,但总觉着身上有使不完的劲。每周放假,我仍留校自己补习功课,每次考试,我都能以优异成绩通过。我的班主任和国文老师对我非常欣赏,到了1937年暑假,还差一年毕业时,他们十分有把握地动员我不要再学最后一年了,劝我提前投考北平师大,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愿出资赞助。我婉拒了他们的好意,我知道在我心里早有股涌动的热流。就在此时,“七七”事变,抗战爆发,我这个准大学生毅然选择投笔从戎,把青春燃烧在激情战斗的岁月。

其实在1933年,即我14岁时,就懵懵懂懂地接触了些党的宣传,逐渐了解了要过好日子就得革命的道理。这样,经同校亲友张振声秘密介绍加人了少共团,而且我的母校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是一所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早在大革命时代,陕西省的第一个党支部就建立在我的母校,校长李子洲是李大钊发展入党的陕西省共产党的创始人。陕北红军的领导人刘志丹,就是李子洲发展入党后介绍去黄埔军校学习回来,建立陕北红军的。当时绥德师范许多学生参加了革命,后来成了党的优秀干部,担负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如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同志、体改委主任安子文同志、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同志、装甲兵司令员贺晋年同志等。他们既是我的学长,也是我参加革命的前辈。当时学校的校长、教员大多数是秘密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多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就以教书为掩护,播撒红色种子。环境改变人,我就是在这样一所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求学,并走上革命道路的。

当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瓦窑堡时,我便为找红军做准备了。一放寒假,我就背着父母和学校,秘密跟随苏区同学到王家沟的区委那里,要求参加红军,当时为了开展白区工作,组织派我仍返绥师上学,秘密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为此,我与同学们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抗日救亡,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七七”事变后,我们创办起了抗敌壁报,贴在大街上,在校内发动同学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绥师区队部,我被推选为区队长,后又参加了民先陕北总部。1937年11月,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38年1月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从此开始在中国革命这所大学里学习成长。P2-4

序言

任远同志是我1937年在绥德县委工作时认识的一位老同志,至今已有75年。我们在长期革命战斗中结下了极其深厚的革命友谊。

他是1937年11月在白区秘密入党,我和安志文同志是入党介绍人。1938年1月绥德特委决定,秘密派他随特委书记郭洪涛同志一起赴延安参加陕公、抗大学习,后又送他接受专门的特别工作,在业务学习时被选入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第一期保卫干部训练班,由陈云同志及李富春、孔原、徐特立、李克农、刘鼎、潘汉年、布鲁、谭政文等负责同志担任教员,让他们学习党在秘密环境下,从事隐蔽斗争的知识与经验。

他毕业后调中央社会部,从事敌后城市情报派遣联络工作。早在大革命时期,党中央在上海成立了特别工作委员会,书记是周恩来,后由陈云同志接任,再后来到延安成立了中央社会部,负责领导党政军的保卫工作,包括秘密的情报工作。这是一项极端重要的革命工作,是保卫党组织、革命军队和根据地的重要部门,从事此项工作的干部都是经过党组织严格审查,历史清楚、政治可靠、能保守秘密,自愿为党牺牲一切的无名英雄。任远同志从1939年2月调入中央社会部工作,在战区部部长杜理卿(许建国)的直接领导下,在华北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们经常出入敌占区大中城市活动,环境极其复杂,工作十分艰苦,时刻面临生死考验。他们十分机警灵活,搜集日伪军事、政治、经济、党派等情报,及时报送领导机关,作为党制定政策和战略决策的参考。情报工作是我党一项十分重要的秘密工作,能够担任此工作的同志均是无上的光荣,备受领导重视,在这种战斗中每位同志都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各级党委都十分重视情报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并让他们参与领导决策,制定对敌斗争的策略。

任远同志年轻肯干,工作努力,受到许建国同志的赏识,从1941年起就担任晋东北二地委、平北地委情报站长,1942年10月又被中央分局书记聂荣臻、社会部部长许建国联名介绍给冀东特委书记李运昌、副书记李楚离,并共同委任任远同志为东北情报联络站主任,配给两部电台,在平凡紧张的战斗中能坚持工作实属不易。1944年,中央决定成立冀热辽区党委,派钟子云同志为区党委社会部长,任远同志被任命为十八地委社会部长兼管东北情报联络站的工作。

1944一年10月上旬,冀热辽特委、行署、军分区在河北丰滦县的皈依寨召开扩大工作会议。lO月17日晨,当会议即将结束之际遭到日寇的包围袭击,我方由于干部多、战斗人员少,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当场英勇牺牲的就有430多人,被俘150余人,脱险的只有120多人。聂荣臻司令员说,这是我华北抗战以来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就在这次战斗中,任远同志不幸负伤被俘。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很快就知道任远同志是冀东军区联络部部长,当即予以高度重视。敌人为了获取我在东北及华北、平津等地的重要情报,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手段对他进行诱降。任远同志当即以特殊的斗争手段,与敌斗智斗勇,终于在组织营救下,巧妙地虎口脱险。

任远同志在延安受过专门特工训练,而且已有几年的实战经验,在敌人的魔窟里,为了保卫国家、人民和党的利益,保护地下组织不受危害,他抱定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当叛徒的决心,机智、勇敢、灵活地应对日本特务的阴谋,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党组织和自己的同志,还借机除掉为害较大的汉奸、叛徒。后来,在我地下党组织的精心营救下,任远同志终于虎口脱险,并坦诚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被俘经过和在日军监狱中的斗争过程。

任远同志的坎坷经历,在“文革”期间受到了冲击,但他从来都以乐观、辩证的心态看问题,坚信党的领导。1974年,中央三办专案组从沈阳日本关东军那里找到了他的完整档案,日、中两种文字,和任远同志当时向党组织汇报的内容完全一样,证明了他对党是忠诚的。

“忠诚”不是空口无凭的口号,更不是自我标榜的漂亮话,忠诚与否要经过历史的严酷考验与证明,要由历史来鉴别判定。任远同志的人生足迹,革命战斗的历史,为他做出了鉴定:他对党、国家和人民是无限忠诚的。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战友而自豪。

此书,既是任远的回忆录,也是他的自传。历史是无数传记的荟萃,江河湖海汇于滴水,一滴水能折射江河湖海,一部传记也反映了时代递嬗、世情应变。任远的这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滴水,就是这样一部传记:不仅叙述了自己,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与进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共和国的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任远同志在革命征途中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从坎坷的道路中,他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他健康豁达的心态以及为人民奉献余热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希望任远同志晚年幸福,也希望阅读到这本书的同志能有所收获,从中吸取有益的智慧。革命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大有裨益。我想,这正是任远同志写这部回忆录的真正动因吧。

(作者曾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省长、省委书记)

后记

踏平坎坷有坦途

(代跋)

任远

无题

九二春秋俱往矣,

忠诚无为埋头干。

坎坷踏平有坦途,

默默无闻老愚公。

一贯积极为人民,

淡泊名利与地位。

历史已清我乐观,

甘当红色老特工。

这是一本红军时期参加革命、已92岁高龄的老战士自述。本书集中反映了我在隐蔽战线和国防尖端事业中的战斗经历,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忠诚坦率的理念,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精神,谱写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为革命奋斗的历史瞬间。

在本书中,我以忠实的态度,记述了我所经历过的中共隐蔽战线上鲜为人知的敌后情报工作和城市保卫工作的案例,回忆了无数与我一起战斗过的无名英雄的光辉业绩。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烟中,长期深入敌后大中城市潜伏的地下尖兵,为了获取敌方情报,与敌人斗智斗勇,出生人死。在此期间,我担任冀东军区联络部长和冀东情报联络站主任,负责整个冀东和东北地区的前方派遣工作,掌握着重要的情报派遣关系,并多次潜入敌占区探查情况、联络同志。

1944年,我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不幸受重伤被俘,叛徒汉奸向日军透露了我的身份,日军如获至宝,想方设法要从我这里获取冀东、东北地区我党地下工作者情况。我利用在革命圣地延安学到的保卫保密工作知识,与日军特务斗智斗勇,采取以假乱真、假供等种种手段,不仅借敌之手铲除多名汉奸特务,还有效地保护了地下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当敌人放松警惕时,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我终于得以逃出虎口,返回解放区。

解放后,我参与接收大中城市的公安工作,粉碎敌特分子破坏新生政权的种种阴谋,屡屡抓获重大特务分子。1954-年,我还参加了铁路管理中的保卫工作和侦查工作的重大案例,特别是在建国初期保卫毛主席、周总理首次访问苏联的专车保卫工作,为了与隐藏的敌特破坏分子作斗争,探索出一套保卫专列绝对安全运行的完美方案。我在长年的保卫保密工作生涯中,以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诗篇。

我的写作能力有限,知识浅薄,难以如实还原战友们的光荣事迹,恳请各位读者多加批评指正。对那些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谨致诚挚的敬意与衷心感谢!希望有更多更好的记述中共隐蔽战线光辉事迹的作品不断涌现,使现在的年轻人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他们更加努力地为明天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我这一生,主要从事党的隐蔽战线和公安保卫情报工作,我很热爱这一工作。对我有深刻了解和合理使用的始终是公安部,建国60多年以来,公安部对我十分重视,至今公安部仍是我的领导机关,在整理历史资料时,都令我参与。

我自1962年调到二机部工作(1977年被任命为核二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尽管行业领域跨度很大,工作也不熟悉,但我很快就热爱上了这一国防尖端事业,对从事“两弹一艇”十分积极。到核二院几十年来,我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无论组织如何安排,我从不计较,从不考虑名位待遇问题。60年来,不论工作职位如何变化,我的工资待遇一直是沿用1950年公安部任用时的十一级局级待遇。我从未提出过任何意见,建国后60多年来,我仍是副局级工资,仍然忘我劳动,十分乐观勤奋。

我认为“两弹一艇”的工作很光荣,是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这是千百万军工人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二机部的“两弹一艇”的核心,自己动手、边干边学,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发展核电事业,为民造福、为国增辉。如今,核电已成为国家的新能源,既安全又经济,我为自己曾参与其中而引为自豪,乐为无名战士、甘当人民公仆,以革命者的老黄牛精神,奋斗终生。

在这本书中,我回忆了我终生敬佩的老领导、老首长许建国同志,他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卓越开拓者,公安保卫工作的忠诚卫士,廉洁自律的光辉典范;还有我的老战友、曾经“九死一生”的钟子云,他们都是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我永远怀念他们。

我在绥德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汪洋,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号称“常胜将军”。在抗美援朝王牌与王牌的较量中,他率我四野头等主力师大败美王牌开国骑兵师。此战被写人了日本自卫队案例。自1937年底,我俩在绥德师范学校分手后,40多年音信全无,甚为牵挂。“文革”期间,他调回国防科委任学习小组副组长兼七机部核心小组长,后任七机部部长,后又因病调回北京军区任副司令员,可惜他患病期间,我们一直未能相见。1975年,我被解除监禁刚到家,他就亲自来看望我,见面后我们十分亲切。他病故后,遗体火化时,还在他体内发现了六块弹片,真不知这么多年他忍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却从不向外人言,仍然乐观地工作着。

我们在隐蔽战线、国防尖端部门的多少英雄烈士为党为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继承他们的遗愿,弘扬长征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力奋斗。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为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而战斗到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色特工忆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9404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4 6: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