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依山傍水凝古韵(灵境丽江)/行走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大江传奇

金沙江在纳西语中称为“含衣比”,意思是“金子的大江”。纳西语称丽江叫“衣古堆”,一般译为“江湾之地”,江指的就是金沙江。这条大江,和玉龙雪山一样,孕育了神奇瑰丽的丽江山水文化,是丽江的重要象征。

多少次,我沿着这条大江跋涉,走向沿江的一个个山乡野村,寻找纳西古王国祖先们留在大江两岸山野村落里的一个个脚印和灵魂之声,心灵之音;体验和观察今天纳西民众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

金沙江崖画群

近年来,在丽江市、香格里拉县(中甸)金沙江沿岸纳西族聚居区域,连续发现了一批古代崖画,仅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境内的金沙江边就发现了12个崖画点。在香格里拉县发现崖画的是三坝乡的渣日和洛吉乡,据纳西族学者鲍江与和品正的初步考察,在洛吉乡就发现了6个崖画点,学术文化界将其称为“金沙江崖画群”。

最早发现崖画的地点是在位于丽江县大具乡(今属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虎跳峡“下虎跳”一个大崖壁和一个可容千人的大岩洞洞口。我1993年曾前往考察那里的崖画,崖画绘于离地面4米高的壁面上,壁画为许多呈朱色的符号,笔画痕迹模糊不清。在崖壁一人高处,发现有烧过的3条香柱。在岩洞洞口石壁土发现的崖画是似两座山的图像,从这两个图像间起笔,往左倾斜画出1米左右长一根线。崖画下亦有人们烧香祭祀的残迹。大崖洞崖画和大石壁崖画画面面积为16.5平方米。崖画是朱色天然矿物颜料调制成液浆后,书写在凹凸不平的崖壁上。

据调查,该岩画附近俄美丁村村民常到虎跳峡牧场放牧,住在崖洞旁。牧人和狩猎者常常在那里祭祀山神,祈求他保佑牲畜繁衍。遇干旱年,该村的东巴也常常到此祭署神(大自然之神)求雨。

在距离丽江古城100多公里的宝山乡高寒行政村地界的金沙江边夯桑柯崖壁上也发现了崖画,现称为夯桑柯崖画。据和力民的实地调查,它位于夯桑柯中段的东西走向坐南朝北的崖断面上,此崖断面,从东到西排列着6个崖洞,相近两个洞互为一组,共3个组。崖画就在左右(东面)一组崖洞里。崖画有70多个图像,其中有:公野牛、獐子、山驴、岩羊、盘羊、猴子、羚羊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此外,还绘着望着飞来的石头的一头母麂子、身上插着一支箭的野猪;还有一男一女骑着一头大公山驴,其中男子手持似弓的物件,双啣叉开,骑在前面;女子坐在男子后面,长长的头发被风吹而飘在脑后面;此外还有一个人物的图像,脚很长,双手展开,头上戴有头饰,很像东巴象形文中的“东巴祭司”的头像。

在香格里拉县(中甸)三坝乡渣日村境内花吉足也发现丁崖画。“花吉足”在纳西语中意为“生长酸草浆的地方”,亦可理解为“小群人居住之地”。崖画点距渣日村约5公里。有3组崖画,一组画于一崖洞内,洞深2米、高15米、宽20余米,画离地面高约lO米,画面高2.5米,长13米,共有7幅,画有麂子、岩羊、山羊、马等,另一组画于岩洞以西200米处之岩壁上,其中一个大石壁上画有6个“+”字,与东巴象形文之“百”完全相同。

硝厂洛崖画位于上、下渣日村之间,其石壁右上方绘有2只动物,左上方绘有岩羊、山羊共13只,头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错落有致。

这两处崖画有以下共同点:所有的崖画都画在能避风雨的岩洞或岩壁上,一般离地面较高,所以大都能较清晰地保留下来;所使用的颜料与附近岩石渗出物即含铁锰质的碳酸钙质岩石溶水沉淀物相同,主要为黑褐色、红褐色两种;所画动物大多数仅画头部,少量画全身。所画兽类,有的点睛,有的未点睛,与东巴象形文以点睛表示活着,未点睛表示死亡的表现方法相似;崖画的分布地点,正处于古纳西族先民由北向南迁徙经过的路段。  金沙江流域洛吉河崖画位于香格里拉县(中旬)东沿江地区最靠北的洛吉乡木胜土村、松坪子村、大干坪子等地的山崖上,6个点均分布在山腰,并且除了第六地点在露天崖壁外,其余均分布在崖洞壁。

清晰的图形集中在平滑的崖壁,凹凸不平的崖壁上亦见零星线条,然因风化剥落、灰浆渗透和烟熏破坏,图形已不可识。洛吉崖画除第五地点有一黄色颜料勾勒出的野牛和一黑色颜料点绘图形外,其余均为红色。在第四地点发现有赤铁矿。据调查,“文革”前,洛吉地区纳西族东巴仍以赤铁矿为颜料,绘制彩色经文。崖画内容以野生动物为主。6个点共有44个较为清晰的图形,其中野生动物37个、人物2个、三角形1个、钩形3个和兽角1个。此外,在第四地点还发现了石器,为。个露出地面的石碓,石碓上有2厘米的灰层覆盖,石质较软。碓身阴刻有竖纹,屯边,碓下部阴刻有图形,尚存4个,左一为箭形,左三疑为七星。

据和品正、鲍江两位学者的研究,洛吉崖画应是穴居时代的作品。5个崖画所在的崖洞均外宽内窄,采光好,离水源较近;第二和第五地点都,了明显的动物长期摩擦的痕迹,都位于近洞口离地较丘,应是出没的猴群在此生息为之。所发现的洞内石碓亦是一个“穴居”的有力证据。

洛吉崖画的绘画技法以线条勾勒为主,笔法简洁、流畅、生动,寥寥数笔,即呼之欲乜。最为难得的是,洛吉崖画实现了绘画技法的两大突破,作者成功地使用了阴影技法,以色块的浓淡体现光线的明暗,换言之,洛吉崖画的作者开了素描绘画的历史先河。洛吉崖画的绘画风格为写实画风,作者对野生动物比例、形态把握准确。在第二和第五地点的崖画充分体现了作者表达意义的独特方式和技巧。若干个图形重叠于同一块崖壁之上,图形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然而层次感强,无零乱之感。

“长江第一湾”

我每一次来到对中华民族历史来井具有特殊意义的“长江第一湾”边,望着那滔滔东去的江水,望着那江边茂密的柳林,望着江边这个古老的小镇,心里都要升起一种激越中混合着惆怅的心情意绪。

万里长江的上游——金沙江与澜沧江、怒江如三姐妹并排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区的云南境内奔流400多公里,形成著名的“三江并流”景观。金沙江在丽江古城区、王龙县境内的东、北、西北三面流过,行程447公里,形成一道天然的丽江(包括如今的玉龙县和古城区)边界。此段流淌于横断山怀抱中的长江与纳西人悲欢与共,历尽沧桑,因此它又有“丽水”、“丽江”、“麼些(汉文献对纳西族的称谓)江”等名称。金沙江在丽江境内的群山峻岭中滔滔南下,流到古老的“茶马古道”咽喉要冲石鼓镇,陡然急转,与澜沧江、怒江分道扬镳,向东北方向奔腾而去,这一拐弯,形成了闻名遐迩的“万里长江第一湾”。这一转弯,对长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使它不像澜沧江和怒江那样流向国外,而是横贯中华大地,孕育出了古老的长江流域中华文明。P30-34

后记

作为一个纳西人,我生于丽江,22岁时才外出闯世界,然后又无数次回到故土。数十年光阴逝去,尽管常常浪迹天涯,流浪异域,但身心牵挂最多的,是丽江,情牵意系最深的,是丽江;行走最多的,也还是丽江;我知道,他日化去,我的灵魂身心,也会回来皈依丽江故土。

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僻处边陲的丽江寂静、贫困而安详,岁月像古城那清冽的小河无声流过。在中国城镇日益变得千城一面的劫难中,这个得以幸存的丽江逐渐吸引了中国和世界的眼睛,成为中国国宝级的文化名城,先后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等世界性声誉。于是,丽江变得曰益热闹起来,成为世上各种各样的人都喜欢来看一看走一走乃至长住的地方。

无论丽江是当年的清寂还是今天的热闹,我多年来一如既往,默默走在丽江的山乡和闹市,走在高原的太阳清风和田野的月色星光下,静静地、老老实实地寻找着热闹的面纱下那丽江的灵魂,潜心地探索丽江人和丽江文化的本真。我希望自己写丽江和纳西人的每一本书。都能给读者一个真实客观的描述和解读,同时在书中多多少少展示一个真性情的自我。

大千世界,有缘才会合作,我相信我和吕石明先生、罗小韵女士是有缘的,因为我们已经多次合作写书撰文,这次他们又约我写这本书,当书稿结束的此时此刻,我在一缕初冬阳光照耀的书房里,遥遥地向这两位喜欢云南高原的朋友表示我真诚的谢意。

此书的编辑李剑侠女士是个非常认真细致的朋友,她和吕石明先生认真阅读了我的书稿,给我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碰上这样的编辑,真是一个作者的福气,因为书中会因此而少一些遗憾和疏漏。

愿这本小书,能够给走进丽江或即将走进丽江的读者朋友起到一点点参考启示的作用。

杨福泉

2006年12月3日,于昆明

目录

总序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自序 丽江——多民族文化的灵境

总述 丽江山河概述

丽江地区示意图

雄奇壮丽的山水世界

 ○○一 纳西人的精神象征——玉龙雪山

 ○○二 “滇省众山之祖”老君山

 ○○三 大江传奇

 ○○四 东方大峡谷——虎跳峡

 ○○五 拉市高原湿地保护区

千年世界名城

 ○○六 山城的来历和土司府第

 ○○七 不拘一格的古城

 ○○八 没有城墙的“茶马古道”重镇

 ○○九 水之灵 桥之魂

 ○一○ 淳厚的民风

 ○—— 灵泉宝地黑龙潭

古老神秘的人文天地

 ○一二 神秘的图画象形文古国

 ○一三 东巴教圣地白地

 ○一 四纳西古乐

 ○一 五白沙壁画

 ○一 六佛教寺庙

天边有个“女儿国”

 ○一七 独一无二的母系制社会

 ○一八 神秘的“走访婚”

 ○一九 高原母亲湖

 ○二○ 美丽多情的格木山女神

古老的名镇名村

 ○二一 世界遗产的一角——束河古镇

 ○二二 江山奇迹石头城

 ○二三 雪山第一村与“玉柱擎天”

 ○二四 山青水灵玉龙村

 ○二五 “茶马古道”上的文海村

后记

助读书目

索引

旅游黄页

序言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王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国》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河、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河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惊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荊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数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略。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何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内容推荐

本书用生动优美的文笔,严谨客观的描述。全面介绍了迄今中国唯一的“三个世界遗产”拥有之地——丽江的自然和人文奇观。

全书分为五大章。描绘了纳西族举世闻名的东巴文化,纳西人的圣山与“情山”玉龙雪山、有“东方第一峡”之誉的虎跳峡、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老君山、“茶马古道”重镇石鼓,以及摩梭人“纳人”母系制大家庭文化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访婚”,世界文化遗产“大研古城”、闻名遐迩的“纳西古乐”,“丽江壁画”,丽江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寺庙,丽江的诸多名村名镇等。

此外,本书如收进作者20多年来在丽江进行田野调查过程中所拍摄的数百幅照片,其中反映的很多场景和人物如今巳经消逝,因此别有一种“老照片”的历史感。

你可以凭藉此书的引导,对丽江文化,丽江人,丽江的山水人文精神,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编辑推荐

大自然的奇观和人类文明的神奇就这样融合成了丽江之美。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本书用生动优美的文笔,严谨客观的描述。全面介绍了迄今中国唯一的“三个世界遗产”拥有之地——丽江的自然和人文奇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依山傍水凝古韵(灵境丽江)/行走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福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58219
开本 16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7.42LJ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7
19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