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好人(刀尔登读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刀德下降的第一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毕竟,辨别真相,是累人的事。容易的办法还是把自己从这一解脱,让别人来告诉我谁是“坏人”,我只负责吃掉他。

海内中文论坛,三七才气第一,从三七到刀尔登,酒量更好,文章更妙!中国杂文,鲁迅、王小波之后,幸好还有刀尔登。

本书是中文网络上最具才气的写作者之一刀尔登的历史专栏文字结集。作者将他的解读目光指向历史上各式各样的道德人物,以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高地位和知名度的半虚构半真实人物。作者的解读尽可能地去除历史加于这些人物身上的泛意识形态泛道德的内容,以风趣犀利的笔锋深刻触及我们解读历史人物常犯的错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往的认识方法其实有多么可疑。

内容推荐

北大非著名才子邱小刚的第一部历史随笔集,共分三辑:“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世事?人情”、“以天下为狗任”;在作者的态度是,其实所谓好人也不是那么好,所谓坏人也不是那么坏,中国历来的以道德杀人、以忠压倒孝、以忠压倒仁,以及以所谓大节掩盖小节的评价标准和认识视角是有问题的,“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作者尤其对历史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爱以天下为狗任”的传统抱有深刻的警惕,对海瑞一类道德迫害狂式的人物深恶痛绝。

作者一向惜墨如金,文章轻易不出手,常以“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来要求自己,产出极低、质量极高。本书所收文章,都属短小精悍,篇篇堪称美文,且道前人所不及道、所不能道。

目录

零 刀尔登说今

我为什么不喜欢狗

为什么不能拿农民开玩笑

家有小学生

嘲笑链

被小学生批判过的

壹 中国好人·中国坏人

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

童话皇帝 朱厚照

天下只有一个是 张巡

勿语中尉正承恩 严延年

菹醢尽处鸾皇飞 李斯

山厌高而水厌深 曹操

兔角弓射无明鬼 司马相如

移羞做怒 刘瑾

打严嵩

于今为笑古为义 宋襄公

凡忠必愚 冯道

鸟畏霜威不敢栖 包拯

有女莫嫁海主事 海瑞

谁令忠孝两难全 赵苞

载不动这许多道 韩愈

制造小人 阮大铖

彼此即是非 李光地

如何天理胜人欲 熊赐履

贰世事·人情

落后就要挨打,先进就要挨骂

得天下者得民心 朱元璋

此一时彼一时袁崇焕 李陵

生命在于运动 乾隆

无事和酒读离骚

人心惟危

庾信文章岂老成

放纵的权利 夏姬

古来哪有望妻石 荀粲

吴三桂的信

生女必强撼 汪士铎

何事辛苦怨斜晖 朱熹 唐仲友

徘徊不尽孤云意 蒋宗鲁 卢楠

雅集图中衣帽改 吕留良 黄宗羲

果然名教罪人 钱名世

烧萧条兮以御水 于成龙 靳辅

谁使祖龙绕柱走 荆轲

卿本贼人 宋江

天下有事谁可属 甘凤池

畸人丰坊

避地何心遇晋人 张缙彦

谁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寂寂廖廖扬子居 扬雄

百年持此欲何成 陶潜

此几何非彼几何 徐光启

穷岛至今多义骨 田横

世风越俗,雅人过得越好

叁以天下为狗任

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就是爱以天下为狗任

一编书是王者师 韩非

以师为吏

丈夫遭遇不可知 主父偃

此式非天下式 卜式

推阴阳为儒者宗 董仲舒

百姓不仁,亦以圣人为刍狗 王莽

使汝为善我为恶 张俭

《大学》的故事

栽培不待风声落 王柏

此心跃跃何尝隐 何心隐

一朝了我平生事 刘宗周

最是为难谈天衍 杨光先

重围不解还家梦 岳钟琪

眼大心雄知所以 曾静

积善坊中相扶行 袁了凡

不尝豆沫亦识味 武训

唧唧唧唧复唧唧 木兰

猫及其他(代后记)

试读章节

被小学生批判过的

一九七一年我上小学,读到一九七六年,这个时期正是“十年”的后一半。在这几年里,我和全国别的小学生一样,写过,现在看来是很多的,批判文字。那时的作文,常常是“彻底批倒批臭‘读书无用论’”一类,题目出下来,我们就哗哗地削铅笔,动手写一篇两百字的文章,把“读书无用论”批倒批臭。开始写不了这样长,只能用几十个字,来把随便什么批倒批臭。到十岁时我已经相当熟练了,不论你交给我什么东西来批判,我都能很自信地把它批倒批臭。除了作文,所有成文的东西,决心书、倡议书、慰问信、检查……除了请假条之外,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一是颂圣,另一样就是批一点儿什么,至于批什么,得看当时的流行。比如上面说的批“读书无用论”,是七十年代初的事,如果你提早几年批它,那就该倒霉了。

我的批判生涯不是从批刘开始,而是从“批林整风”开始。批刘时我还太小,只能观摩。当然,不管什么时候,批刘都是家常程序,你在文章放几句骂“叛徒内奸工贼”的话,一般不会错。“批林整风”之后,就是“批林批孔”,这才到了我有用武之地的时候,因为我已经上到三四年级了,很有本领,写得出有头有尾的作文。然后是“评水浒批宋江”,“评法批儒”,批“右倾翻案风”,这中间还批过“回潮”,批过“师道尊严”,还有永远在批的“苏修美帝”,以及种种数不清而我已经忘记的东西。有时还会要你批一本书,比如《青春之歌》,但和批《水浒》不同,在批判之前并不让你看《青春之歌》,因为你的“鉴别能力”还差,弄得不好,看过之后,不但批不出,自己先中毒了。这是件挺奇怪的事,因为中国人的鉴别能力总是如此地被低估,而批判能力又总是如此地被高估。直到现在也是这样,所有要你批判的东西,差不多都不让你看。

我印象较深的是“评水浒批宋江”和“评法批儒”。《水浒》我看得非常起劲儿,批得也很起劲儿。这又是一件怪事,但当时并不觉得,当时已经“习惯了”。七五年我订了上海的《学习与批判》和《朝霞》,后来这两本杂志被宣布为毒草,——那时的出版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毒草,一种虽然暂时还不是毒草,不过早晚也会是的。我看《学习与批判》时它还是香花,很多人揣摩它,不过所谓“学习”,就是学习“批判”的技术。这已经是有点高深的程度,因为多数人多数时候并不需要特别的学习,——你只需要批判。当然在批判中你也能学到东西,比如我就学会了使用“扈从国”这样的难字眼儿,虽然我不认识那个“扈”字。《水浒》里有一个姓它的女将,会用绳子像套马一样套人,我崇拜过她几年,但还是不会念那个字。七五年前后我读了一些先秦子书,语孟苟韩之属,但后来都得重读,而且要多花工夫来清除以前的印象,因为以前那个时候不但什么也读不懂,还尽把人家的意思往歪里想。总之,虽然也学到了一点东西,但我一点也不感谢那时的批判生涯,我绝不会认为如果没有“大批判”,我就再没机会学会那些东西;我也绝不会因为我很早学会了说“扈从国”,就感谢那种经历,不然我就成了某种贱坯,被当狗一样看待,还面有喜色,觉得自己爬得很好看。我说“被当狗一样看待”并不过分,因为只有狗,才是你要它咬谁它就咬谁,我们也只是对狗,才会简单地说:“老黄,咬!”——用不着告诉狗它为什么要咬那个人,也用不着让狗事先了解那个人,考虑一下对方是否有该被咬的道理。

我没有批判,准确点儿说,“批斗”过人,无论是地主还是教师,都没有落到过我的手里。因为我上小学的那个地方,人还厚道,不像有的地方,或六十年代后期那样,动辄把活生生的人拉到前面去“供批判用”。不过我们那时已经做好“批斗”别人的思想准备,像自动机器一样,只要你站在前面,弯下腰,不论你是什么人,哪怕你是在系鞋带儿,我们都会立即批斗你。在“反潮流”的时候,我很想批判我的班主任,因为我不过旷了一节课,他却把我“批判”了足足两节课。但只是想一想,没有敢实践,因为我们那个地方“师道尊严”很厉害,按我当时的看法,和全国的形势,或我从《朝霞》之类的杂志和电影里看来的“形势”比,是很落后于革命的。有一次在被他教训时,我想起那些故事,想像着我也冲上前去,通体发亮,眼睛上闪着高光,大声宣布出他的错误,他一下子就灰溜溜了。这样的想像让我激动得不能自持,身体颤抖,血液沸腾。这位姓刘的老师看出我没有认真听他的教训,把我臭骂了一顿,我才清醒过来,虽然还在发抖,却是因为怕他。如果我非得感谢点什么,那我就感谢这位刘老师吧,或者谢天谢地,没叫我赶上批斗活人,这样,我那些批判文字,伤害的就只是自己了。无论我批判孔孟,或是批判美国的什么人,或是批判虽在中国而远离我十万八千里的什么人,他们对我的批判毫无所知,都活得好好的,或死得好好的,或虽然活得不好,却和我毫无关系,而我的批判不过是伤害自己而已。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伤害在什么地方。把某样东西宣布为“臭”,和要你自己动手把它“批臭”,这里面的区别很深。把孩子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太阳绕着地球转,或达尔文是猴子,这不过是谬见的强迫教育。而要孩子自己动手来证明达尔文是猴子,得逼着他发动全部的恶意,抛弃对同类的所有同情心,蔑视一切他已知和未知的逻辑,把对事实的任何敬意踩到泥淖里去。前一种是对羊的训练,后一种兼有对狼的训练。前一种训练出来的是食物,后一种训练出来的,除了做食物,还会为主人捕食。对知道达尔文不是猴子的成年人来说,去批判达尔文是猴子,要先对自己进行无耻训练;对孩子来说,没有这种痛苦,而更坏的却是,他将不知道这里面有羞耻。对小学生,或任何对该对象无知的人来说,去批判一种对象,很像是一种轻松的游戏,在里面人们可以满足一种运用无知的暴力快感。你有本事是吗?我用一句“他妈的”就可以打倒你;管它是多少人殚精竭虑才产生的一点思想,我照样可以看不起它。理由?不需要理由!——这才是要义所在。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习惯于不讲道理,习惯于说谎,编造是非,习惯于把别人往坏里琢磨,习惯于依赖愚昧,并从愚昧中发现出力量,体验到快乐。田间地头学哲学,工人阶级上讲台,在这种“游戏”里,受伤害的绝不是知识传统的本身,而是我们。到今天,我看到一些念过书的人拿起什么事来都敢胡说,我怀疑他们和我一样,也是“批判”着过来的。

我批过个人主义,现在则以个人主义者自居;我批过自由主义,现在别人说我是自由主义;我批过经验主义,曾一直以为那是反对施用化肥的一种学说;我批过实用主义,很多年后才奇哉怪也地发现杜威原来不姓杜。我批判过指不胜屈的各种主义,这里边的一半,现在我也不很了然,另一半主义,后来花过很多时间来“学习”。被我咒骂过的人,很多是比我现在好得多的人,在那时他们在我眼里不是人;被我咒骂过的理论,许多是我现在也不能完全理解的,而那时它们在我眼里不过是“对象”。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误解,以为我要“忏悔”点什么。对不起,小学生是不需要忏悔的。需要忏悔的不是我。当然我需要提防自己,提防早年教育在我身上的某些影子,不过,真正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到了今天,我还看到人们在接受这样的训练,有些人是被动的,有些人却偏要“自学成才”,我不知道哪一种更让我遗憾些。

P11-14

序言

缪哲

读者眼前的,是刀尔登君近十年来文字的一选集。其中有为遣无聊而写的,有为逞狡狯而写的,但多数的篇目,则是谋稻粱。刀兄悬的高,为了混饭吃,不得不卑其笔;对平日的所作,颇不自重。得亏喜欢他文采的几个朋友的热心,这些散出于报刊的短文,才结作一书册的模样,不复局促于明星的花边、富贾的野史与鸿儒的阔论间。

我与刀兄是相知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一起读大学,一起行走于某省的“南书房”,一起编报纸;在被人威胁夺下“五斗米”时,又“挂冠”而去,一道“回家再读书”了。刀兄的学问渊博,识见敏锐,这使他在不大的朋友圈、或口碑圈里,成了受宠的人,与被惧怕的人;盖在刀兄的面前,我们未免显得愚蠢。他的天资,是旧友皆叹为不及的。记得我那一年高考,刀兄夺了鄙省的魁元;唯这一经历,成了他“平生最大的不体面事”,人说必掩耳。盖刀兄的性格,是羞与人争的;——而高考无非争竞而已。这个性格,亦使他在今天的瓦釜之鸣里,自毁黄钟,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悬鹄太高;往往刚一开头,就拿心里的尺子——我每告诫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呀,哥儿们”——量自己,而每量必气馁。故他的“有作”,就“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了。收入这集里的文字,不过他棋酒的余事,或混饭的勾当而已。

即便如此,这集里的文字,也大有可观了。就自然的作品说,人不多见山,多涉水,是不可称某山高,某水广的。人的作品,也须比长量短,方知高下。刀兄写作的当今,是汉语史上最暗淡的一页。人们所知的词汇,似仅可描画人心的肤表,不足表精微,达幽曲。所用的句法,亦恹恹如冬蛇,殊无灵动态。名词只模糊地暗示,不精确地描述。动词患了偏瘫,无力使转句子。形容词、副词、与小品词等,则如嫫女的艳妆,虽欲掩、然适增本色的丑劣。刀兄的文字,则是出乎其时代的。他的名词有确义,动词能使转,小品词的淡妆,更弥增其颜色;至若句式,则如顽童甩的鞭子,波折而流转。故刀兄的友人们——包括我自己,都素重其文,称是“文明堕落的一阻力”。这或是爱屋及乌亦未可知。但人之得益于私谊者,是有时而尽的;人所主张与反对的,也有过时的日子。到了那天,人们评判文字的好坏,将不复以激情,以偏见,而仅以品质。刀兄的友人们于今天的感受,想那时必多共鸣的人。

语言与人心、或文明的关系,是古来的老话题。霍尔姆斯(Oliver Holms)论伊丽莎白朝的语言说:“语言腐坏了。臭气还熏染了英国的良心。”这是以语言的腐败,为文明腐败的祸首。《汉书》称“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则又以语言的腐败,为世风腐败的一后果。奥威尔也称语言的愚蠢,为起于思想的愚蠢。则知语言与精神的好坏,虽不知孰为表,孰为里,然互为表里,是可得而言的。今天汉语的污浊,亦自为精神污浊的一表征。虽挽狂澜于既倒,是个人力不能胜的;但刀兄于驱遣文字时所表现的“洁癖”,亦自为精神之“骨气”的宣示、或对文明之信仰的一宣示。在他的清峻的文字下,是思想的通脱。如这集里所论的,大都为古事;然所见每与我们听说的不同。常人论以道德、善恶者,刀兄则论以平恕。此即《红楼梦》所称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虽然刀兄对《红楼梦》一书,是素来鄙薄的。这个思想自周氏兄弟以来,即有人提倡之不遗余力,但今天我读刀兄的书,仍有孤明先发之感,由此也知我们思想的不长进了。

二十多年来,我与刀兄同居一城,衡宇相望,是颇感庆幸的。因我们所居的城市,粗鄙如“头曼”;可与语者,举目而寥寥。鱼之大幸,固是相忘于江海,但陆处于涸辙,也不得不欣喜有相濡以沫者。但我遗憾的是,刀兄不自惜其才,“市也婆娑”,精力多耗于游耍了。言毕不免“当奈公何”之感。

○八年末,于石家庄“数他人之宝斋”

后记

猫及其他(代后记)

传统如猫。我今年养了一只猫,是很好的小猫,又美丽又滑稽,从头到尾,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咬人。她高兴的时候咬人,生气的时候咬人,既不高兴也不生气的时候还咬人,而且她没有注射过疫苗(找不到肯给她打针的大夫),而且她曾是只野猫,有过可疑的户外生活史。我几次帮她改掉咬人的习惯,所用的手段,不外乎扑作教刑之类,通俗地说,就是她咬我一口,我敲她脑门一记,如此竞赛,看谁先挺不住。猫的力气小,所以逃的总是她。一两个小时之内,猫不咬人了,但也失去了活泼的脾气,缩在一边,像一只狗,又像含泪的好公民。我只好前去安慰,把手献出来,这时她架子已非常大,需要再三哄劝,才肯没精打采地咬上几口。如此试验几回,我放弃了,不再心存教化的念头,爱咬就咬吧,好在她不是一只狗。

习见以为,我们的传统,有好的部分,有不好的部分,需要做的,是把不好的部分挑出来送给别人,好东西留下受用。二十世纪,这样的事业大规模进行过几次,不知现在的人们可否同意,传统中的种种因素,根本就是分剖不开的,用个流行的比喻,就是一枚硬币——不,干脆是一张纸币的两面,你没办法削去一面,留下另一面,——或许你能做到,但至少在我的城市,这样的钱花不出去。

我们生活在一个粗鄙的时代,粗鄙到连我这个并不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人,也开始怀旧了。话说回来,传统之于我们那一代人,许多应当来自于身影言响的,在我们是作为知识,从书本上看来的。好处是经过意志的过滤,不敢执必固之意,不好的地方,是说起来毕竟隔膜。细节的流失,使想像也空浮,有所架构,也悬在半空,哪天落下来,还不得砸伤个什么人。

百年前新文化的先行者,不会想到事情会停在毛坯上。这当然不是他们的责任。那一代人喜谈改造民族性格,这本身就是古代的余风,因为宋元以降,要回避许多事情,便滔滔以“人性不够好啊”为辞。“民族性”是个不地道的概念,但不得不承认,在集体行为中,确实能呈现出一种类似性格的方式,未必能够还原到个人,而假如能够,也未必占统计的优势,然而人们一集中,这种方式就出来了。比如我们不愿承认的许多事情之一,是我们只是船上的乘客,也不掌舵,也不愿出力划桨,只在一边心怀嫉妒地发些牢骚,甚至威胁要把船钻一个洞;或再三检视账本,看都有谁是欠了自己的,利息若干,或宣称自己的包裹中有无数指引航向的宝贝,然又秘而不发;一边希望别人都失败,一边害怕万一轮到自己掌舵,实在无所措手足。这样一种性格,自然不是先行者所盼望的。

我成功地改掉了猫挠沙发的习惯,办法是提供给她专用的抓板。不过即使这样,猫路过沙发,偶尔还要起贼心,一边把爪子搭上去,一边斜眼看我,我颜色一动,她立刻飞奔逃掉。家中无人时猫会如何,我就不怎么放得下心了,因为曾偷眼见她深更半夜的,从睡梦中矍然而起,蹿到客厅挠几下沙发,然后溜回来,没事儿似的接着睡觉。第二天早晨,我去考察沙发,猫坐在旁边,义形于色,活像是沙发卫士,而非干过什么坏事的。

假如连抓板也不给呢?我不喜欢自己的传统,但比不高明的背景更不高明的,是没有背景。比如我不认为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有多优雅,但比不够优雅更不好的,是没有优雅的需要。古代的价值观问题最多,但比那更不好的,是没有价值观。近年流行的,是以十年为界,划分此代彼代,比如我,便应属于“六零代”。十年便敢称一个时代,那叫什么什么不知春秋,便短寿如猫,也不闻有如此壮怀。没有了参照系,自然不知道自己跑得有多快,或跬步以为千里,或蚁跃以为龙飞,前贤不起,后人则要胡卢而笑了。不过有些方面,是有点区别,,比如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教训还是很多,当时。是不愿意听的,以为左耳朵进右耳朵便出去了,现在知道,其实没有出去,藏了起来,但已经稀薄,勉强够自吹自擂,而不足以推恩子女了。五六十年代的人,大致如此,传统的中裂,便经这一代人而显著。  我曾想写本册子,名字叫《不必读书目》,虽经主持本书的尚红科兄一力怂恿,也没写出来,一来是懒,二来是怕得罪名教(但万一能写出来呢?先做个广告放在这里)。意思是古代的书,实在没有必读不可的,——所谓不必读,不是在吃饭穿衣的意义上,在那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必读书,而是指即便受着大学教育,专业之外的,也不必读。这本于鲁迅的说法,但在鲁迅先生,是以为古书害人,读之不如不读,我则以为在今天,古书已谈不上有多少害人的力量,只是大多无趣,无趣人读无趣书,岂不无趣到底?如有所需,不如翻翻百科,看看书目,里面会介绍每本书不妨知道的要点,年代作者,格言警句什么的,足够应付社交的需要。这样可以省出时间,看看别的书,或干脆去玩点什么。

这个时候,态度的两难是必然的。这叫赶上了,没办法,前不巴村,后不巴店,连穿件衣服都像是赁来的。处在历史的附录中,个人生活越发显得重要,尽力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是我唯一敢于贡献的建议,只是怎么才算过好,人见人殊,那么这唯一的建议也就空洞了。

而且那是给普通人的建议,不敢呈献于大君子之门的。豪杰之士,在任何时候都要意气风发,不如此不能鼓舞别人参加他的游戏。我的猫每天凌晨都在床前吵闹,要把人唤起陪她玩耍,好在她只是一只猫,我可以忽略之,或者丢点什么东西过去,假如这是只老虎,可就十分不便了。所以我养猫,至于养虎,想也不曾想过,而我认识的一个人,只因生着一张老鼠脸,到现在也不敢养猫呢。

书评(媒体评论)

“刀尔登”是邱小刚的笔名,取自辽宁省一小镇的地名。他还另有一笔名“三七”。三七是著名的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据说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笔名曾一度在网络上颇红,之后骤然不见了踪影。这多少能说明邱氏的个性——不按常规出牌。犹如他的文风:从容,收放有度,不铺张,见好就收。且选题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误以为是深刻。其实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徐晓(《半生为人》作者)

邱的故事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的刘伶: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邱的存在让我看到世上确实有一种人,胸有丘壑,但清净无为,安于市井。表面上柴米琐屑终身,其实已经参透人生的奥秘,达到了不求不朽的境界。我常常想,如果做不成范蠡,就做一个邱小刚这样的人。

——王怜花(“汉语江湖”书系出品人)

邱小刚有着超出常人的风格、风韵、风骨:聪慧、饱学、冲淡、落拓、颓唐。——风流则风流了,说他是名士,倒也未必。邱小刚只出过一本薄薄的随笔集,前两年供职一张几乎不入流的小报,如今连工作都免了,除开“三七”这个网名外,恐怕从小资到中资、老资,都没有多少人知道。

——老六(主持《读库》的张立宪)

刀兄的学问渊博,识见敏锐,在刀兄面前,我们未免显得愚蠢。记得那一年高考,刀兄夺了鄙省的魁元;唯这一经历,成了他“平生最大的不体面事”,人说必掩耳。盖刀兄的性格,是羞与人争的。这个性格,亦使他在今天的瓦釜之鸣里,自毁黄钟,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悬鹄太高;往往刚一开头,就拿心里的尺子——我每告诫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呀,哥儿们”——量自己,而每量必气馁。

——缪哲(学者、译书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好人(刀尔登读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刀尔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63056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2
出版地 山西
241
16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