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的青春晒给谁
内容
编辑推荐

报告文学作家是踏着时代脉搏的节律不断前行的。他们在行走中发现,思索,感悟,并最终将心血凝在笔端,写成他们的作品。

孟晓云就是这样的作家。在报告文学作家的方阵中,她是走在前列的人。

孟晓云的作品,从不用文字的张扬去渲染气氛。她是一个善于在质朴的文字和结构中,表现生活自身震撼力的作家。

《你的青春晒给谁》收录了她的代表作品《多思的年华》、《走出混沌》、《危险的年龄——中学生心理分析》等。

内容推荐

《你的青春晒给谁》收录了报告文学作家孟晓云的作品,在《多思的年华》中,晓云正是从少男少女们活泼又躁动、冲动而顽强、新奇却又充满困惑的特点中发现他们年轻而充满生命力的内质,甚至在他们的咄咄逼人、目空一切中发现他们令人欣赏的积极向上的创造力。在这里,“发现”成为作家的一个难得的能力。

在这里,“发现”不是肤浅的看见或接触,发现已充盈在感知、感悟、认识和判断的过程中。正是如此,孟晓云才在《多思的年华》后,一发不可收地写出了她的《中学生三部曲》,写出《走出混沌》,写出《危险的年龄》。《你的青春晒给谁》中这些浸润着她对中学生的理解、同情、欣赏、激励的作品,连成了孟晓云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作品链。她为它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感悟——

她说:“青春期,是人生的黎明的风景,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目录

多思的年华

你在哪里失去了他

我们与你们

走出混沌

危险的年龄

 ——中学生心理分析

《多思的年华》采写手记

后记 翻开那一页,永远都是新鲜的

 ——我与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的亲密接触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哦,老师

一、为人师表——两个高中生的回顾

梦扬的回顾

梦扬还差一个多月满十八岁,幸子衫和牛仔裤勾勒出她丰满的体态。她所在的中学既非市重点,也非区重点。她父亲是个外交官。她见多识广,性格开朗,思路敏捷,喜欢天南海北地神聊;她关心国家大事,敢于抨击时弊,与旧的教育方法有着激烈的冲突。她对我说:“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可我们的教育方法是用同一种模式塑造学生,不允许反思,不然就说是叛逆。老师不喜欢开拓型的学生,不愿意你跟老师的想法不一致。

“上语文课最没劲儿,上来就是分段、总结段落大意,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弄这一套。出的作文题也没劲儿——‘记一次春游’,从小学我们就写这种作文,现在都高二了。老师小看人,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居然提出这种问题:‘《呐喊自序》你们看过吗?“你们知道秦牧是谁吗?’‘谁来解释一下“含情脉脉”这个词?’恶心劲儿的。我们不仅读过秦牧的散文,袁鹰、刘白羽、杨朔的也读过;不仅看过《呐喊自序》,还读过《鲁迅全集》呢;我们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读过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还会不懂‘含情脉脉’?语文课就是自习课,我们几乎都低着头读小说。我们喜欢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和铁凝的《哦,香雪》,也喜欢台湾女作家三毛和琼瑶的作品。语文老师说,你们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我们小声说,嘿,我们要是半瓶子醋,您哪,就是那瓶子底儿。”

“那么,你有没有喜欢的老师呢?有没有哪个老师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我发问了。

梦扬沉吟片刻,以她特有的方式,开始议论和评价她的老师。

“英文老师和我特哥儿们,她很爽直,见面熟,和我们一起跳舞、聊天,连她的罗曼史都向我交底。她喜欢交际,喜欢旅游,男朋友是个美国人。她结婚后也要去美国。中学生需要人理解,愿意向人展开内心世界,不过要以平等的身份来和我们接触,我之所以和这个英文老师交上朋友,正因为她不居高临下。

“她是从胡同里跳出来的孩子,除了英文,别的一窍不通。聊文学,聊艺术,她都不懂,她要去美国才想起去看中国地理基本知识,怕回答不来美国人的提问。虽然她上过大学,但我觉得她的内心世界还不如我丰富。她让我帮她换外汇,办个签证什么的,羡慕我家有电冰箱、录像机,我感到她挺俗气。

“她从小胡同中的大杂院走出来,一下子走进一个‘洋世界’,承受不了。她不漂亮,表情、动作却有那么股迷人劲儿。她舞跳得很棒,水兵舞、迪斯科、帕斯……我们班男生都迷她。不知为什么,我感到她有些放荡,我这个人虽然开放,但不喜欢放荡。我感到她的层次并不高,知识比较贫乏,思想也比较肤浅。”

好厉害的梦扬!平素摆着一副威严面孔的老师们,可不要小看了自己的学生!他们在臧否人物的时候,不一定都很公正,但是敏锐、自信,而且毫不客气。

“倒是初中的一个教政治的老师,使我难以忘怀。她叫秀勤,个子不高,圆圆的脸,两只大大的眼睛永远是亮的。

“那时,我父母都在国外,我被送到另一个城市的姨母家抚养,上的是市重点中学。没有父爱和母爱,寄人篱下的生活,使我感到极为孤单。

“秀勤不是班主任,但比班主任还了解我。她和我谈思想,谈社会、人生的种种,我们之间有心的交流。当时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可以信赖,只有她一个人理解我。

“她关心我,头发长了,她帮我理发;学校不供应学生早点,她帮我代买。我常去她家坐坐,发现她的生活很艰辛,住房条件差,住在一间厕所改建的小屋里。她父亲患肺癌,需要照顾。爱人患青光眼双目失明,也需要她照顾,还有两个孩子,全靠她来支撑这个家,真难为她。生活再艰苦,她那两只眼睛也永远是亮闪闪的。

“秀勤是本校高中毕业的学生,为了考大专,她整天钻在图书馆里读书。她带的班总是先进集体,并非她在教学上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因为她把全身心都交给了学生。她正直,有追求,从她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后来她去进修了,每次给我写信,都署名‘你的老师和朋友’。

“有的老师对学生讲话特别伤人,而她从不那样。她对我平等相待,而不是以教育者自居。因为她干得太好了,学生太爱她了,所以有人嫉妒她,她人不了党。她对我一讲起这些就流泪。咳,我看她要不是党员,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当党员了。我后来有了入团的要求和入党的要求,都是因为她的启蒙。我从秀勤那里感受到一种力量,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温暖。我要离开这个学校时,只有她一人哭了,哭得特别伤心。”

陈星的回顾

能使学生终生难忘的老师,是幸福的。

陈星,十七岁,是个身子骨单薄的男孩子,在一所市重点中学读高二。他穿一件米白色的夹克衫,性格内向、沉静,喜欢思考,善于总结。他的父母都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政工干部,他从小受的教育比较正统。

陈星讲话节奏缓慢,不喜欢别人中途打断。

“初中我是在一个区重点上的,差半分没考上市重点,难过了几天。暑假里爸爸带我去天津玩了一趟,我就很快淡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

“后来又有新的不愉快——我和班主任老师的关系不那么和谐。我觉得她管的事太多。提倡艰苦朴素无可厚非,但她要求每个学生买了新衣服都向她报告,这就有些过分。班干部本来可以自己研究定下来的事,却非要通过她才能敲定。

“她被学校评为模范班主任,我觉得她不配,德}生差了点。她四十多岁了,教过的学生都一一工作了。有个女生在她家门口当了卖肉的售货员,每次她买肉都不排队,朝那学生点点头,拿一块帮她留着的好肉就走。她有个儿子和我们同校、同届,学习成绩不好,怕考不上高中。中午,她就把我们班的课代表叫到她办公室,为她儿子补课。我跟这个老师一直处不好。我有一种直觉,她不喜欢我,也许是因为我爱冷眼旁观,而且总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

P3-5

序言

黎明风景的记录者(代序)

报告文学作家是踏着时代脉搏的节律不断前行的。他们在行走中发现,思索,感悟,并最终将心血凝在笔端,写成他们的作品。

晓云就是这样的作家。在报告文学作家的方阵中,晓云是走在前列的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个莺飞草长的时代。当清新的空气一阵阵拂面而来时,敏锐的作家会去捕捉充满新鲜感的事物。此时的孟晓云,已因一篇《胡杨泪》而名满文坛。在这篇成名作中,晓云显示了她作为记者的敏锐,而主人公钱宗仁的形象则让读者看到晓云对人物的透彻的了解和她笔端流淌的隽秀的文字溪流,那是作家才有的耀眼才华和文学积淀。

此时,文学期刊的鼎盛期的到来,也使编辑们走出编辑部,参与到锁定题材、为作家提供创作渠道的文学活动中去。

《十月》杂志将目光投向尚未引起关注的中学生题材。在选定作家时,晓云是我们唯一的提名。正是在对这个题材的共识中,晓云和《十月》开始了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合作。

说这次合作具有开创意义,并不为过。因为这确实是改革之初,文学的铧犁向中学生领域的第一次进发。而在这片广阔的处女地上,作家孟晓云和《十月》杂志的丰盈收获,都大大出乎我们事先组稿时的预料。

当《多思的年华》这篇报告文学见诸期刊后,社会反响之强烈,使编辑部和作家孟晓云都曾许久沉浸在振奋和感动中。文学在贴近现实后所表现出的担当之力,使我们坚定了做一个文学工作者的信念。

《多思的年华》发表时,北京市正在召开一个权威性的会议,从会上传来了对这篇作品的批评之声,顿使我们倍感压力。但我们重新审读了这篇作品,坚定了对它的正确性的认识,并确认了它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之后,我们甘愿为它承担压力,直到后来它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这是一段往事。在汹涌澎湃的文学潮流中,它可以被忽略不计。但今日再提起,是想进一步证明《多思的年华》的开创性。当新与旧的思潮为它而碰撞,你不能不承认它的新鲜度、它的力度和它触及的深度。

为什么一篇不长的《多思的年华》会有破冰之势呢?

除了归功于它的题材自身的分量外,还要归功于作家所显示的表现力。

孟晓云的作品,从不用文字的张扬去渲染气氛。她是一个善于在质朴的文字和结构中,表现生活自身震撼力的作家。

如同《胡杨泪》中的主人公钱宗仁一样,那几乎没有豪言壮语的人物,却在孟晓云的文字调动中彰显了不可摧移的生命力。在《多思的年华》中,晓云正是从少男少女们活泼又躁动、冲动而顽强、新奇却又充满困惑的特点中发现他们年轻而充满生命力的内质,甚至在他们的咄咄逼人、目空一切中发现他们令人欣赏的积极向上的创造力。在这里,“发现”成为作家的一个难得的能力。有评论家评述晓云说:“如果发现是作家的天职,那么孟晓云发现了一个极富动感的人生段落一中学时代。”这个评论,恰好说明了晓云所具有的拨开云雾见真相的发现能力。

在这里,“发现”不是肤浅的看见或接触,发现已充盈在感知、感悟、认识和判断的过程中。正是如此,孟晓云才在《多思的年华》后,一发不可收地写出了她的《中学生三部曲》,写出《走出混沌》,写出《危险的年龄》。这些浸润着她对中学生的理解、同情、欣赏、激励的作品,连成了孟晓云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作品链。她为它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感悟——

她说:“青春期,是人生的黎明的风景,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她说:“中学生们构成的世界,是一个常被人忽略但却绝不应当被忽略的世界。”

今天,当浙江教育出版社将孟晓云的中学生报告文学作品结集出版时,我实在为他们的长远眼光所感动。因为,他们结集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它让我们回顾了在那个百废正兴的时期,少年们是怎样地和时代同步并艰难地前行着的。而今天,那些当年正“走出混沌”的孩子,又是怎样肩扛道义地成了社会的栋梁的。这就是人生。孟晓云笔下的人生,就是从人生的“黎明的风景”,向我们展示了太阳逐步升起时的光芒四射。少男少女们,父母师长们,从这些作品中,你们将领悟哲理。因为,无论年代,无论职业,青春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的青春晒给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晓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894719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9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