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品牌传奇)/中国当代著名企业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当代著名企业家传记丛书》之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品牌传奇。书中全面系统解读了“中国铝型材十强企业”第一名兴发集团创建驰名品牌方略。

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一部关于企业家与企业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农民运用科学知识脱贫致富的创业经。全书展示了罗苏多年的辛劳硕果,总结其一生奋斗的精辟体会,章章有学问,篇篇藏经典。罗苏的事迹和经验,已远远超越了生产销售铝型材的行业范围,它包含有:工业生产、企业管理、金融财贸、高新技术、信息运用、员工培训、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相信任何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士,不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从商从政者,只要想干一番事业,在读了这本书后,都可大获裨益。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一部关于企业家与企业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农民运用科学知识脱贫致富的创业经。全书展示了罗苏多年的辛劳硕果,总结其一生奋斗的精辟体会,章章有学问,篇篇藏经典。罗苏的事迹和经验,已远远超越了生产销售铝型材的行业范围,它包含有:工业生产、企业管理、金融财贸、高新技术、信息运用、员工培训、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这部书,记述完整,内容真实,情节感人,十分难得。我相信任何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士,不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从商从政者,只要想干一番事业,在读了《中国企业力量》这本书后,都可大获裨益。

目录

序 可寻求到的答案

引子

第一章 人之初:做“搬掉石头”的农民

第二章 “死火厂”救星

第三章 最听使唤的“能人”

第四章 第八个是“铝匠”

第五章 开创中国铝型材新纪元

第六章 管理革命之一:十二字方略

第七章 管理革命之二:负“熵”的意义

第八章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九章 再创奇迹之旅

第十章 总比别人多一种想法

第十一章 质量年,品牌年

第十二章 跬步无已,至于千里

第十三章 “吹”出来的名牌?

第十四章 得时无怠,凤鸟乘风

第十五章 “注意来自中国兴发的挑战”

第十六章 规范的力量

第十七章 阵痛·洗礼·嬗变

第十八章 把“自己人”基本清除出去

第十九章 影响中国:兴发技术革命(一)

第二十章 影响中国:兴发技术革命(二)

第二十一章 五大板斧之威

第二十二章 际会大师:罗苏对话梁定邦

第二十三章 为人民大会堂添光彩

第二十四章 “兴发现象”与“名牌战略”(一)

第二十五章 “兴发现象”与“名牌战略”(二)

第二十六章 洞开服务盲点

第二十七章 品牌的魅力与诱惑

第二十八章 捍卫兴发:直面“李鬼”之恶

第二十九章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第三十章 笑傲江湖“不倒翁”

第三十一章 魔杖再舞:看罗氏点石成金

附录 “罗氏经典”:人才观,管理观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人之初:做“搬掉石头”的农民

作为企业领导,既要有本事也要有本心。本事是才,本心是德。大公无私是圣人,大公有私是好人,先私后公是罪人。——罗苏

1938年阴历十一月初八,也是阳历岁末三天,罗苏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市南庄镇澳涌村。

这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濒临南中国海,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平原,称“围田古平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特质,历史上就是我国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也是近代工业出现较早的地区之一。自明清以来,珠三角农民注意结合本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发获利较多的经济作物生产,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便是突出的表现形式。据载:“20世纪20年代,南海、顺德、香山(今中山)共有桑田129,3万亩,200万人从事蚕丝业,年产蚕茧44,4万担,生丝8,8万担。”农业商品化带动了珠三角手工业和城镇的发展,明清时佛山丝织业已具相当规模,丝织品远销海外;此外,冶铁业、陶瓷业等也很兴旺,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产品专业化的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南海简村,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资本工业——继昌隆缫丝厂,掀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这也是南海人130多年来仍津津乐道之事。抗日战争前,南海在平洲、盐步、里水等镇有织造土布工场;在罗村、小塘等镇有爆竹、纸制品等手工业;一些镇还拥有小五金和机械修配厂。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小工业生产专业镇,为南海日后工业的再次振兴提供了良好的传统遗风。改革开放后,南海以“集群经济”为特色,形成了“一镇一品”或“一镇几品”的专业镇为依托的产业群,如大沥镇铝型材产量占全国的40%,南庄镇陶瓷产量占全国35%,盐步内衣基地拥有中国十大内衣品牌中的7个;此外,西樵镇的纺织、金沙镇的小五金、平洲镇的制鞋、官窑镇的玩具等等,都成为国内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这也是南海传统“区域经济”特色的传承和历史回应。

南海人自古以来就有敢为天下先的商业务实意识。而生于斯,长于斯的罗苏,则是今日南海人中的佼佼者。

罗苏的父亲叫罗四妹,母亲叫潘便,都是珠江三角洲普普通通的农民。从爷爷辈到父亲这代均为单传,只有父亲和姑姑兄妹俩,在那些 “人丁兴旺”的大族人家面前,父亲从小就养成做事谨小慎微的脾性,为人憨厚、老实,一生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与人为诚,凭力气干活养家糊口。其良好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罗苏日后的人生。

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与珠江三角洲那些贫苦的人家一样,父母靠租种地主的田为活,日子过得很清苦。罗苏的两个弟弟,便是因为缺衣少食,染上那时流行的顽疾,相继夭折,这让贫贱的父母一直痛不欲生。待到第四个儿子来到人间时,已饱受生活折磨和穷困逼迫的父母,恐慌之下,便急急把那个未满月的小生命抱到佛山澜石岔路口,让人收养了,以至幼弟流落何方,是生是亡,已杳无音讯。作为“贱命”活下来的罗家惟一根苗,今日罗苏忆及此事,不禁一阵唏嘘。

便有人说虎年出生的罗苏“虎虎生气”,命硬,捱得起天灾人祸,是有福之人。对此,他却坦然承认:这其实是与命运抗争的结果。

是的,这是一个敢于挑战命运,敢于改变命运,敢于走自己人生道路的汉子。

小罗苏11岁的那年中秋节,继母丘来煮好了一小碟芋头,一家人围坐在家门口“拜月姑”。这个中秋节,便算得上是罗苏小时候最快乐的一个节日了。尤其是父亲给他兄妹讲的一个故事,至今仍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受益匪浅。罗苏后来颇有感触地说,这是父亲教我做人最好的一次启蒙!

那是1948年解放前夕的中秋之夜,月圆清辉,家门口的小河,洒满鳞鳞银光,小河水悠悠,父亲“讲古”的声音柔柔,那个颇具人生哲理的乡间故事,像一泓清冽的甘泉,慢慢浸润在这个乡村少年的心坎上——

皇宫外面有一条路。一天,忽然出现一块挡路的大石头。

皇帝就躲在一边,看着路人的举动。很多文武官员经过。都聪明地绕道而行,有的还口吐怨言,埋怨皇上不派人清除路障;有些年轻人经过,总是倚着气力好,快步登上石头,一跃而过……这时,一位50多岁的农民挑着一担柴,来到石头前,他却放下担子,要去搬开石头,但石头太沉。于是,他抽出挑柴的扁担,把扁担一头伸到石头下面,撬呀撬呀终于把石头移到路边。

石头移开后。农民见地上竞有一只大钱袋,钱袋里全是闪闪发光的金子,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皇帝的旨意:金子属于移开石头的人!

农民拿了金子,高高兴兴去做买卖,从此发家致富了。

父亲讲完故事,便小声问罗苏兄妹:“知道农民为什么有好报么?”三岁的妹妹耍聪明,抢先回答:“农民穷呗,皇帝可怜他呗!”父亲摇摇头。小罗苏却突然从中悟出了什么,接上来说:“不对,穷,也不能要人家可怜。这个农民有好报,全是他用力气换来的,他肯花力气,所以他抓住了机会,才改变了自己!”

父亲微笑地点点头,用手轻轻地摩挲着儿子硬刷刷的头发,满意地说:“苏仔讲得对。人生在世,一路走过来,少不了有阻有滞,有苦有难。就像那块挡路石,你怨它,骂它,绕开它么,它还是照样趴在那儿,那些人过于吝啬力气,所以就搬不掉困难,更别图有那个农民的意外回报了。这个故事讲明:人有好心,就有好报;肯花力气,就有好报!”

父亲是旧中国传统的农民,但他却能讲很多乡间的传说故事,他和母亲一直注意对小兄妹的管教。父母用他们勤劳善良的脾性和对人世间善恶相报的人生观,为儿女身体力行,循循善诱。这对患难夫妻就一个心眼:指望小兄妹日后能好心做人,用自己的力气去博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父亲讲的《农民与石头》的故事,从此伴着小罗苏一路走来,“人有好心,就有好报;肯花力气,就有好报”的朴素哲学,成了他最早树立的也是持之以恒的人生观。

眼看小罗苏9岁了,尽管家里日子十分艰难,父亲咬咬牙,向人家借来学费,把他送进村里的学堂。罗四妹要让儿子读书识字,指望他日后有文化,有出息。

小罗苏带着妹妹,一边上学读书,一边帮做家务。正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八九岁的小男孩,就会帮母亲煮饭,割鱼草,下课还到田头帮父亲干农活,深得父母的疼爱。

小罗苏是个刻苦学习的孩子,那时国文读的是《三字经》、《幼学故事琼林》、《易明尺牍句》、《新教育尺牍教本》等,他总能背得滚瓜烂熟。他特别爱看书,夜里看书时,家里没有别人家的那种煤油灯,他就把竹篾放到鱼塘里浸过,晒干,用来作“灯”点上,趁着微弱的火光看书,以至这个爱看书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日。小罗苏的算术成绩很好,他平日还爱上学珠算盘,以至日后成了全村人中最会打算盘的一个。他记住父母亲的叮咛:学到一门手艺,将来就不会饿肚子。

读完了小学六年级。正逢新中国刚刚诞生,村里急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罗苏便走出学堂,结束了学习生涯,他要用自己学到的那点有限知识。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主要的是要养家糊口。

这位17岁的新社员,由于珠算盘打得好,被村人选为记工员。白天劳动,夜晚记工。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罗苏再也没机会在学堂里接受教育,他以自己稚嫩的身躯,过早地踏上人生漫漫之旅,匆匆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经风雨,见世面,直面一切挑战。P1-5

序言

可寻求到的答案

初夏五月,晨风送爽。

我应邀读完作家黄康俊新著《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品牌传奇》(简称:《中国企业力量》)样稿,兴奋之余,我想起了2005年10月18日晚上,在北京吴敬琏教授住地,当他连续第四年(次)接受罗苏的专程来访后,向我提出的一个希望。他说:“罗苏的经历不简单,你们要好好总结一下。”吴教授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由于各种原因,尚未能回应吴教授的厚望。

这一次,当我读完《中国企业力量》样稿后,三天来,我接过吴教授半年前向我提出的话题。作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罗苏,当年一个17岁的生产队记工员,能成长为一个全国注目的企业家;一个在小作坊酿造酱油的小工,成为今日中国首屈一指的铝材王。奇闻啊!

一个仅仅读完小学六年级的小学生,20多年后,竟然登上了香港大学讲坛,向莘莘学子传经送宝。不久,又被乔石委员长看中而受到邀请,准备到中央党校为省部级干部讲课。这两件事,简直不可思议。

开放改革20多年,广东省乃至全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他们中的很多成功者,头顶上曾戴有无数让人歌颂、羡慕的桂冠,极目睹去,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经过时代的巨浪冲击和淘筛,他们绝大部分都消失了,下岗、换职、退休、移居海外、病故、外逃、判刑、丢命,形形色色,什么都有。为什么罗苏能独占鳌头,愈战愈勇,长盛不衰,巍然屹立?2006年3月31日,我陪同当年风靡全国、影响海外的原白云山集团公司董事长(现已退休)贝兆汉前去访问罗苏。两位老友,当年一个是国有企业老总,一个是乡镇企业的厂长,别后十多年,今天见面了,格外高兴。贝兆汉握着罗苏的手第一句话是:“罗总,您是真正的英雄,你的成功,绝不偶然!”接着又说,“1993年3月20日,全省60多户大中型国有企业老总,来向你取经,那次盛会,《经济日报》报道后,震动了全国,至今记忆犹新,常为美谈!”罗苏笑了,连忙说:“贝总,您过奖了,没有什么,我什么也不是,不是。”

感谢黄康俊和他的新著,为我们作出了答案。的的确确,罗苏的成功经验十分宝贵。

罗苏40多年如一日,长期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充实自己。他习惯遇事生“疑”,逆向思维,勤于思考。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所在的乡镇农民和县、市居民谋福利,为了能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个人生活俭朴,善诚对人,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宽厚助人,从不悔恨。他先后八任不同行业的厂长,在工作上,他善抓机遇,敢于应战,不断进取,勇于自主创新,百折不挠。罗苏是奇人奇才,屡建奇功。

《中国企业力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一部关于企业家与企业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农民运用科学知识脱贫致富的创业经。全书展示了罗苏多年的辛劳硕果,总结其一生奋斗的精辟体会,章章有学问,篇篇藏经典。罗苏的事迹和经验,已远远超越了生产销售铝型材的行业范围,它包含有:工业生产、企业管理、金融财贸、高新技术、信息运用、员工培训、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这部书,记述完整,内容真实,情节感人,十分难得。我相信任何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士,不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从商从政者,只要想干一番事业,在读了《中国企业力量》这本书后,都可大获裨益。

我一个73岁的离休公务员,平生不说假话、空话。今天,作为一个老朋友,一个知情者,一个历史见证人,发表以上感言,谨为序。

张绪森

(张绪森,1949年参加工作,曾任经济日报驻粤记者、广东省政府体改委处长、广东省经济学家与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在市场经济大洋彼岸——访美、加纪事》、《架设中欧经济合作大桥》、《水上铁人刘源富》、《听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笑谈往事》、《广州早茶情趣关》等)

后记

去年7月,我放下手头上另一部书的写作,静下心来,人驻西樵山下南庄的兴发,开始为“中国杰出企业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品牌传奇》一书的采访。

南庄与广州近在咫尺,我每次开车过来,全程高速,顶多半个钟头,但我更乐意选择在此留宿,以便利用每个晚饭后时间,开着车子,在西樵山风景区内兜风揽胜,亲近大自然,愉悦身心。没想这样一来,竟然成“瘾”,一连20多天就这么体验着生活——其实,原因出自我的写作对象罗苏董事长。20多年来,罗董一直坚持每天开车盘旋西樵山,在这风景如画的山上,或晨运跑步,,或爬山,或打太极,或在湖中游泳,以此健身健心,为自己磨练更强的意志和毅力,积聚更大的“精神原子弹”,从而为未来的事业博弈。罗董这一“习惯”,坚持了20多年,这也是他办兴发厂以来每天的必修课。而我却惊讶地发现:罗董这种“修身养性”的坚持,与其办厂中“做专做优”的坚持——只做铝型材产业,只做优质的铝型材产品的经营理念,是一脉相承如出一辙的。这使我颇有感悟——人生历程中,一个良好的生活信念,其实可以深深地影响着他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实践,一个好的执著、专注与坚持,就是走向未来成功的原动力,就是赢取胜利的有效法宝!

受老朋友罗董的“影响”,我也试着步其后尘,虽然只是短短20多天的“坚持”,与罗董的20多年不可同日而语,但每次在西樵山上的“活动”感受。却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人裨益不浅。

所以我执意这样认为——

西樵山,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一个能净化人灵魂,一个能陶冶人性情,一个能锤炼人筋骨,一个能造化人福祉的自然圣境!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古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成功,其本身的禀赋十分重要,而外在的因素“天”或“自然”,更是不可或缺,罗董和兴发的实践,便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罗苏与兴发的坚持。因而孕育出代表中国企业的一种力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从弱到强,做专做优,自我超越,从而成就为代表一个民族的品牌……

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在“兴发现象”研讨时指出的:“兴发现象”的核心不在于大,而在于专,在于特,在于优。这个中的“专”、“特”、“优”,归结到一个涵义的诠释:那就是——“坚持”——罗苏与兴发的坚持。

同时,纵观罗苏与兴发品牌经营管理模式,其实会让我们看到中国民营企业几乎共通的一点,那就是:在创业初始时,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管理模式”,所谓“管理模式”,只是人们在事后总结提炼的,而非他们事先规划出来的。一般说来,支持他们作出决定的往往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想象力和信念。这些价值观通常是由创始人所确定的,而管理模式不过是这些价值观的实现方式。正如个人的价值观会决定其为人处世,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也决定其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我们还注意到,企业管理模式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相对而言,企业管理模式背后的价值观却比较稳定,因为价值观支撑着创业者去不断调整他们的经营管理模式。所以,有学者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比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生命力更持久,力量也更强大。

“如果你根据空气动力学来研究蝴蝶,它不可能会飞起来。正因为蝴蝶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它飞起来了。”蝴蝶会飞的能力,并不靠研究和分析得来,而是靠自身的努力练习得来。又如波特曼酒店的一句服务名言:“只有绅士和淑女才能为绅士淑女提供服务。”只有那些坚持追求卓越价值观的人,才能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主张:“每一个办公桌上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耐克公司的菲尔·耐特主张:“做好的运动鞋并让普通人也能体会运动的快乐。”正是由于他们如此不俗的价值观,最后才形成这些世界著名企业模式。我们从中知道,在这些著名企业家中,并没有一个是管理学院毕业的,更不是什么MBA,他们不是学来的管理教案,而是创造出来的管理教案。有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坚持某种价值观去创业的企业,比起那些事前搭建一个管理模式而去创业的企业,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

感谢罗董能把自己和兴发的故事,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他对我写作本书的态度,一如他对待自己的任何一项工作,同样是那么专注、那么负责。这让我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

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尊敬的吴敬琏教授,他为本书的写作颇费心力,提出诸多宝贵的意见,其严谨的治学与为人态度,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

原广东省企业家与经济学家联谊会秘书长张绪森先生,为本书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诚心拳拳,热情有加,让我感激不已,特此致谢。

同时需要道谢的是兴发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志华先生,他为本书的出版。自始至终所体现的良好协作精神和高效的工作能力,正是兴发优秀人才品格的体现。

还有为本书写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原南海市委书记李景滔先生、佛山市禅城区工商联合会长周敏中先生及副会长黄坚先生、南海区工商联合会副会长申伟君先生及工会主席梁国基先生;还有兴发集团公司全体成员,在此—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华夏出版社的支持,副社长赵玉芝先生、文艺部主任倪友葵先生对其出版十分关心,本人在此表示感谢;尤其是总策划和责任编辑唐永平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和时间,本人聊表致谢尚无法表达心意敬意于万一,但愿以其为师为友,以修吾身。

黄康俊

2006年12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罗苏的事迹很感人。

“兴发现象”是南海几万个民营企业的代表,它的核心是民营企业不在于大,而在于专,在于特,在于优,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效率。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兴发现象”是非常符合省委提出的名牌带动战略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企业的质量,企业的质量就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质量有保证了,品牌就可以长蛊不衰。兴发18年来长盛不衰,就是不断地靠自己的质量,靠自己的技术创新保住了这个牌子,创出了名牌,所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都占有很大分量。

——广东省副省长 游宁丰

“兴发”体现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民营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体经济,这是市场转换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兴发”的成功,在于它在创品牌方面下了功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的结果。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梁桂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品牌传奇)/中国当代著名企业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康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2985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