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新知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美国人科林·埃文斯撰写,分十五章叙述十五个法医学上的案例,每则案例都有一起谋杀故事,以侦探小说的推理方式展开,层层递进,作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其中广为人知的案例,当属拿破仑遭谋害论和耶稣裹尸布真伪之争,及肯尼迪总统遇刺案,但结论却辨析清楚,大有力拨疑云之妙,读后使人多可信服。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都灵的耶稣裹尸布、拿破仑·波拿巴的死亡、肯尼迪总统遇刺等一系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著名疑案,对这些案件一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结论,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未能视为最终结案。作者列举了这些案件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医学和科学证据,并揭示人们是如何使用或者错误使用这些证据并导致法院判决结果的。这些案件表朗,在疑难案件的侦破方面,即使是最高效的刑事证据实验室和司法鉴定也可能无法做得使所有人完全满意。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一样充满悬念,吸引读者不断作出各种猜测。

目录

感谢

导言

第一章

 都灵裹尸布(1355年):

 是真正的圣物还是中世纪的赝品?

第二章

 拿破仑·波拿巴(1821年):

 毒药,到处都是毒药

第三章

 艾尔弗雷德·帕克(1874年):

 科罗拉多的食人恶魔

第四章

 唐纳德·梅里特(1926年):

 法医学使他重获自由并再次杀人

第五章

 威廉·兰开斯特(1932年):

黑夜中射出的一颗子弹

 第六章

 亨利·约翰·德尔夫斯·布劳顿勋爵(1941年):

 高层谋杀

第七章

 艾尔弗雷德·德马里尼(1943年):

 伪造的指纹

第八章

 塞缪尔·谢泼德(1954年):

医疗事故和山姆大夫

 第九章

 史蒂文·特拉斯科特(1959年):

 死亡时间

第十章

 李·哈维·奥斯瓦尔德(1963年):

 一个精于算计的傻瓜

第十一章

 杰弗里·麦克唐纳(1970年):

 致命的修正

第十二章

 林迪·张伯伦(1980年):

 澳大利亚的法医学噩梦

第十三章

 罗伯托·卡尔维(1982年):

 “上帝的银行家”之离奇死亡

第十四章

 科林·斯塔格(1992年):

 心理游戏

第十五章

 O·J·辛普森(1994年):

 金钱与科学的较量

试读章节

裹尸布的起源

要理解教会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我们还需追溯到14世纪中叶以及被证实最早提到裹尸布的时间。在1389年,当时法国特鲁瓦市的主教皮埃尔·达西斯给在阿维尼翁市的教皇克莱芒七世写了一封信,愤怒地提到了他在其所管辖的利瑞市的一个小教堂所发现的一起丑闻。使他感到非常气愤的是,该教堂的牧师“出于贪婪和私欲,采用欺骗手段为他们的教堂获得了一块画有图案的布。这块布被狡猾的工匠画上了一个双面人像,即一个正面像和一个背面像。他们虚假地声称这就是当年用来包裹救世主耶稣基督下葬的裹尸布”。

通过对裹尸布的批评,达西斯得罪了很多人。当时的利瑞是各种圣物的出产地。有许多朝圣者到这里来购买各种徽章作为纪念品。当地很多人都因此发了大财。有人在私下声称,达西斯批评裹尸布是出于嫉妒,因为他没有从中捞到油水。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作为这一教区的主教,达西斯有着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力。如果他想要的话,他毫无疑问可以得到利瑞裹尸布收入的全部或者至少是很大一部分。但是他似乎不想与这块裹尸布有任何瓜葛。

他在一份备忘录中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担忧。他写道,这块裹尸布最早是在1355年左右他的前任亨利·德普瓦捷在职期间被展示出来的。当时这事引起了主教的关注。他展开了调查并且“揭露了这个骗局以及人像是如何被巧妙地画到布上去的。当时伪造这一裹尸布的画匠证实了这一点。也就是说,这是一件手工作品,而不是什么奇迹”。

由于德沙尔尼家族——裹尸布的原始所有人,恰巧也是利瑞教堂的创始人——在相关文件中也没有称这块布为基督的裹尸布,而是仅仅称其为“很像”或“代表”该裹尸布的东西,按理说这一故事应该就此结束了。但是在1453年,这块裹尸布按照一份遗嘱被赠与丁萨伏伊的一个意大利皇室家族。正是这一跨国旅行使得这块裹尸布的命运和作为圣物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11年之后,未来的教皇西克斯特斯四世非常自信地声称这块裹尸布上“染有基督的鲜血”。不久之后他甚至专门为这块裹尸布设立了一个斋日。1532年12月这一裹尸布险些在火灾中被烧毁。在起火的时候,它被放置在一个锁在铁栅栏后面的银制圣物盒中。当地的一个铁匠迅速撬开了铁栅栏并从火中取出了那个盒子,这才使得这块裹尸布幸免于难。但是它因水火而受到了一些损坏。1534年一群修女对它作了修复并且通过给它增加一块衬布的方法对它进行强化处理。1578年这块裹尸布被转移到都灵天主教堂中专门为它所修建的小教堂中,从而结束了它的旅行生涯。如今它仍然被存放在那里。

这块裹尸布的所有权直到1983年才被转到梵蒂冈。从那以后,只有在少数场合它才被从木盒中取出来展示于众。但是它仍然对人们具有魔力。上一次展示是在1998年。在仅仅8个星期的时间内,大约有300万人列队从它前面经过。其中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他们宁可让别人去讨论这一问题。

有关这块裹尸布的讨论往往火药味十足。通常镇静而又理性的科学家们只要讨论到都灵裹尸布的真伪问题就往往变得激动不已,无论他们是站在哪一边。这就使得我们很难从他们激烈的辩论中找出可靠的证据。

在伊夫·德拉热的努力之后,第一件新的证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一个名叫马克思·弗赖一叙尔泽的瑞士犯罪学家发表了一个轰动性的声明:他从裹尸布的表面刮取到了来自至少58种不同的中东植物的花粉颗粒。由于花粉颗粒耐久性极强——它们可以生存数千年的时间——这使它们成为极为有用的法医考古学工具。弗赖一叙尔泽的声明似乎对那些嘲笑裹尸布真实性,并声称它从来没有到过法意边界以东的地方的怀疑论者给予了致命的一击。

但对于弗赖一叙尔泽来说很不幸的是,1983年5月,由他“确认为真实的”臭名昭著的《希特勒日记》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作剧。从此他作为一个分析家的可信度就像一个漏气的降落伞一样一落千丈。弗赖一叙尔泽死于这一年的3月,这虽然使他得以逃避《希特勒日记》丑闻所带来的尴尬,但却并未能够阻止人们听到有关这个华而不实的苏黎世犯罪学兼植物学家的传言,即他经常到土耳其和巴勒斯坦去旅行,并将其亲自从那里弄到的花粉掺和到裹尸布的样品中去了。

即使在《希特勒日记》丑闻东窗事发之前,怀疑裹尸布真实性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反击了。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来自芝加哥的生性直率的显微分析学家沃尔特·C·麦克龙博士。他曾在1979年试图对裹尸布上的人像进行化学分析。他用胶带从裹尸布上取得了24份样品并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的法医学分析,然后以其惯常的直率方式宣布了他的分析结果:“裹尸布上没有血迹。”但是他却在上面发现了涂料。通过使用偏光显微镜,他发现了他认为是明显的朱砂、赭石和丹配拉画颜料等中世纪所常用颜料的痕迹。在掌握了这一知识之后,麦克龙的一个艺术家朋友沃尔特·桑福德用同样的原料制作出了一个与裹尸布类似的人像画。这至少部分地证明了麦克龙的观点,即这一裹尸布是“一幅美丽的中世纪油画”。由于在1355年之前没有人提到过这块裹尸布,麦克龙得出结论说,它可能是在1355年之前不久画成的,然后“被存放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以使颜料干透”,然后就被卖给了利瑞的教堂。

可以预见的是,在麦克龙断然否定都灵裹尸布的真实性之后,各种指责和非难就像暴风骤雨一样向他劈头盖脸地袭来,这些指责包括分析方法草率、哗众取宠以及反基督教阴谋等等。其中有些指责生动有趣,另一些则带有诽谤性质。而麦克龙在这一激烈的争论中毫不示弱,与他的对手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舌战,让他们也吃尽了苦头。但是这场口水战最有意义的结果还是它促使其他科学家也加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之中。在1981年,著名的化学家艾伦·阿德勒博士提出了一系列与麦克龙的结果一样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似乎的确表明裹尸布上有血迹。即便如此,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血迹是两千年前留下的,但是却有许多证据显示它们不是。

当裹尸布在1532年遭受火灾时,它只是因为被装在一个银制的圣物盒中才躲过了被烧毁的命运。即便如此,它还是受到了一些损害。根据当时一些人的讲述,那时的大火非常猛烈,以至于将装着裹尸布的金属盒子的一部分熔化掉了,并且一滴熔化的银珠落在了这块布上(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留下的痕迹)。由于银的熔点是摄氏96l度——差不多是用来火化尸体的温度——这种极度的高温会导致这块布上的血蛋白成分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它们失去分析价值。即便像那些相信裹尸布为真品的人——他们称自己为“裹尸族”——声称的那样,由于当时那块布是折叠起来的,所以可能会起到一些隔绝作用,使其免受最高温度的影响,这种高温烤炙也一定会将布上的血迹破坏殆尽了。

因此,如果裹尸布上真的有血迹的话,那么它们也应该是在火灾之后弄上去的,很可能来自过去几百年中无数患有各种疾病的朝圣者。他们希望通过触摸裹尸布获得康复。

既然科学家不能就裹尸布上的化学成分达成一致意见,那么法医病理学专家又能够从裹尸布上的人像本身得出什么结论呢?根据英国都灵裹尸布学会的请求,在暴力死亡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经验的詹姆士·卡梅伦教授在这一迷案上充分展示了其才华。P18-22

序言

在今天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的出版史上,介绍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图书曾占有很大比重。熟悉三联的读者也都会记得,80年代后期,我们曾以“新知文库”的名义,出版过一批译介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图书。今年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20周年,我们再次推出“新知文库”,正是为了接续这一传统。

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知识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涉及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新发现、新探索和新成果层出不穷,并以同样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类的社会和生活。了解这种知识成果的内容,思考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固然是明了社会变迁趋势的必需,但更为重要的,乃是通过知识演进的背景和过程,领悟和体会隐藏其中的理性精神和科学规律。

“新知文库”拟选编一些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新知识及其如何被发现和传播的图书,陆续出版。希望读者能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取新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新知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科林·埃文斯
译者 毕小青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6804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19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9
15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