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记忆(胡武功)/中国摄影家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选取了当代中国十位杰出的纪实摄影家。他们不仅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带出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吴家林、朱宪民、胡武功、侯登科、贺延光、王文澜、于德水、姜健、王征、黑明,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着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他们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也深深地吸引了国外摄影界同行和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关注。

本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当代重要纪实摄影家研究丛书。书中荟萃了国内外学术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的精彩文字,每个摄影家提供了150幅左右的经典作品以及几十幅生活照、工作照,全面梳理了摄影家的成长历程。本书试图通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中国社会的发展,通过摄影作品看中国摄影家的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摄影作品出自胡武功之手。

内容推荐

如果说胡武功在影像上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平和朴实,那么他在思想理论的探索上则像一位执著热情的战士,他以不懈追求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影像革命。20年前,他和他的同道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40年来的《艰巨历程》,20年后,他又为呼唤《中国人本》而殚精竭虑。胡武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这一切与他的影像一起奠定了他在摄影界的地位。30多年来,胡武功用诚实的方式专心致志于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演变,记录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为社会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更迭之时的民间关中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资料。在他那些朴实无华的画面后面,寄托着他对现实状态入木三分的揭示,饱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目录

走近胡武功

 纪实是一种秉性

 见证人性

 “会说话的孩子”说了什么?

 民间关中

 清点20世纪末西安的面目

 孤独之声

 影像革命

 行者武功

 人道主义的同情与抗争

 从胡武功的照片不够残酷说起

 与一座城的亲密关系 

 影像中的人文中国

 战士

重温经典

 胡武功摄影作品

 胡武功摄影历程图

 胡武功年谱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完善的人性是真实的根本

我是一个人本主义者,我柜信人的本性将决定人生的主要轨迹。武功祖籍陕西蓝田;一 个距离西安30多公里的山地小县。这里曾经是蓝田猿人的栖息地,也是蓝田美玉的藏匿处。父亲刚直、勤奋而不张扬;母亲善良、极明事理。武功从小就勤快、懂事、聪明。他上小学时,每次放学回家怀里都抱着路边拾的柴草;每天站在小板凳上把面条擀好,然后做作业等父母下班回来:每天一边拉风箱烧火一边读书……这些勤奋务实的习惯,决定了武功 生的作为。应该说,勤于实做将使人的脑细胞得到最充分激活、发动,易成大事:而拒绝操作生活事务、只留意大事的人,最终都会因为诸多细节失误而一事无成。而且,勤于实做还培养出 种对父母辛劳的感悟和知恩图报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成全了武功完善的人格,更开启了他对人性之爱关注的闸门。比如《孝子》那幅照片,儿子高举着打点滴的吊瓶,小心地服侍着步履蹒跚的病中父亲。由于武功的心灵在生活中长期积累而达到丰富,从而决定了当他面对现买生活时,产生了丰富、生动、真实和完整的感悟。这对于纪实摄影家来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带有决定意义的素质。纪实摄影并不是每个人宣布立场之后就能做到的,“纪实”应该是 种人的秉性中所包含的素养,它要求拥有熟知人生命过程的基本情节的功力,具备操纵生活情节和细节的能力。“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人生哲学大师老子提出这一惊人结论,想必他老人家很是熟知厨房里的操作规律和奥妙,治国都如此,纪实摄影能绕得过去吗?

近两年出现 种特别时鲜的“新纪实”,即把生活分为“新、旧”,凭借摄影者脑子里的一些想法,寻找真人去扮演,很像荒诞剧照。胡武功认为不妥:“如果不是‘纪实’也罢,却偏偏打着‘真实’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去做。”尊重被拍摄者,尊重生活本身,而不要根据自己的意念来图解生活是纪实摄影所应该坚持和追求的。

摄影人不得不承认,除了功利心的浮躁和对历史认识的缺失之外,在正常人性的对立面,还有着变异的心态存在。这些变异心态所表现的共同点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到恐惧,对凡俗生活抱有蔑视,对充满人性的鲜活形象反应迟钝。它需要虚假、夸张、过火、强烈刺激来弥补内心世界的扭曲和变异。

胡武功认为,自然而真实的东西,拨动人心弦的东西,人性表现生动的东西,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它们会鼓舞起社会昂扬的正气;而虚妄地图解生活,以变异的心态审视现实生活,将会导致根本无法把握鲜活、流动、一瞬即逝的真实生活,将会远离纪实千里,甚至陷入对纪实的反动。

痛苦磨练出秉性

人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追求真实人性的表现,应该是从事纪实摄影固守的心灵底线。但对于相当 部分摄影人来说,经常会出现对鲜活人性现象感应缺失的情况。这种异常现象有点儿像“色盲”,虽然可视,但不能完全感知。纪实摄影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准确而敏锐地感知人性的真实。对于每个人而言,这种感知程度的差异相当大,有的人极其敏感而丰富,有的人竟然会毫无知觉。

胡武功是一位对人性真实极其敏感的纪实摄影家。这种功力,一方面来自遗传,一方面得益于生活的痛苦积累和岁月的磨练。痛苦这个词儿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胡武功五六岁的时候,因为弟妹相继出生父母亲无力照顾,把他送到蓝田老家外婆的身边。外婆看他聪慧过人,就送他到村里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谁知这一启蒙便不得了,6岁的武功竟然比那些年长他好几岁的同学表现得还要出色,很快《三字经》、《千字文》能朗朗背诵,还能用拓影格写出工整的毛笔字。同班位10多岁的楞头青实在难以忍受老师时常以武功的出色来比照他的愚钝,有一日竞一把抓起桌上的铜墨盒,猛砸在武功的天灵盖上,顿时让武功血流满面。这一击,犹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使他在懵懂中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是”和“不是”。应该说是痛苦逼迫他感受到人性恶的另一面。

虽然事后那学生遭到老师家长的责罚,但6岁的武功心中的愤怒难平,竟然找到那同学家的麦草垛划一根火柴给点着了,多亏大人发现得早才没燃起大火。外婆为此事教训武功,“他人虽恶,但不能以恶报恶”,他又明白了善恶之间还需要种公理来调整。

后来,武功在读初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十分优秀的同学,还有几位才华出众、待人善良、真诚的老师。武功很亲近他们。但校方和另 些老师还有父亲都劝他要远离他们,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好,成分不对;但是不好不对在哪里又都不明说。武功不理,依然如故。在这种孤独、痛苦的交往中,武功得到中国古典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学到了做人的品格。等到离开中学时才知道,那几位不平凡的老师,都是“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那个同学的家庭成分是大地主。武功又明白了当人性被政治压抑的时候,坚持比什么都重要。虽然坚持之中潜伏着某种风险和痛苦,但却给他的未来储备了非凡的精神元素;而人格独立,即是其中最珍贵的。

初中毕业,武功考上西安美术学院附中,谁知才上了 年的正经课,“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他又一次陷入痛苦之中,17岁的武功被发动革命的工作组打成“右派”学生。究竟什么原因7难道是因为在中学时交往的“右派”老师?又是后来才知道,工作组到图书馆翻查学生的借书记录,发现武功阅读的多是西方文学名著和中国古典诗词,更有当时的政治禁书《三家村夜话》。“右派”学生意味着什么?在当时政治制度和法律建设都极反常的中国,这就是“少年政治罪人”的代名词。武功回忆当时心情的灰暗,犹如冰凌和霜雪在春天突然降临,一个17岁的学生一切的正常权利,一瞬、司被剥夺殆尽。也正因为人性和人的尊严再次受到无情的羞辱和拷打,使得他对人性的认识开始逐渐明晰。

有趣的是两年之后,武功竟然当上中国野战军的士官生。在当时红卫兵上山下乡的潮流中,能参军很是万幸。按照当时中国的惯例,说好到炮兵连队“下放”一年便回到师部机关。谁知这挖战壕、扛炮弹的锻炼延续了两年多。一次部队“拉练”到甘肃黄土高原腹地的 个村庄,武功给 家农民挑水。从山坡下的小河沟汲水,又摇晃了1公里山路,好不容易将一担水挑到窑洞里,但这家主人——一位老伯和10多岁的女儿却稳稳坐在大炕上的被窝里纹丝不动武功心里生气,想这家人也太摆谱了,大白天的竟然如此矜持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长裤。这事让他难过得几乎落泪。农民的苦难触痛了武功的心,他直诉出对这种贫穷的疑惑和同情,但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正说明人民生活改善了,因为他们原先可能连上衣也穿不上呢!并被批评为思想灰暗。现实存在与舆论宣传的巨大差异,再次将武功推入人性善、恶、真、伪的痛苦思考中……

在数年之后的报社记者生涯中,胡武功遇到汉江洪水。他被大水围困在楼顶,眼看着一座座民房在洪水中轰然倒塌,浮尸漂泊,他所栖居的楼顶随时都可能被淹没,面对了自己生命危在旦夕时的恐惧。当他侥幸逃生,将死亡和危难的灾情照片带回报社编辑部时,一位领导却问,有没有“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镜头?武功又次见识了人性被扭曲的丑陋。

幸运的是,这一切的痛苦由于时代的进步,已经或者正在逐步转化为逝去的噩梦和遥远的烟尘。但在武功的心灵里所留下的深刻印迹,转化为纪实摄影家必备的沉稳的心理根基,若用俗话说,即是秉性,这秉性成就了胡武功的纪实摄影。

P3-7

序言

这几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急流涌来,急流涌过。世界的变化在加速,中国犹然。谁还记得从白石桥到中关村的那条破路,偶或有辆机动车从浓密的树荫下开过,树荫下一个老太太坐在蝉声下面,坐在两个大保温瓶后卖三分根的冰棍?1971年,取水路从苏州到杭州,客船转在连绵不断的芦苇荡里,那景象更像唐宋人笔下的画卷,离开三十几年后的两岸楼房灯光却非常非常遥远了。现在的少年青年,听说“文革”,听说1976……影影绰绰,像是听玄宗的故事。说起这些,连我们自己也难免有隔世之感。生活流水般逝去,一些镜头抓住我们,仿佛我们要通过它们抓住生活。眼前的这套书借助比我们自己更广淘的视野,更具穿透力的视线,把这些镜头摆到我们眼前。

照相机镜头未必从不撒谎(想想“大跃进”时期那张新立村人民公社两个村姑坐在亩产可达12万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纪实方面确有优势。纪实,当然不是照抄现实——从来没有照抄现实那回事。纪实摄影师通过纪实手法,展现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展现他们自己的心灵;一如真正的艺术摄影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世界和心灵的另 面真实。眼前的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它们同时是对现实的独特理解。

这十位摄影师都是研究者,他们的摄影作品、他们的生活历程,无不表明这一点。他们在借助相机进行研究,研究并不只是学院知识分子的专长。实际上,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尤其由于丧失真切的关怀,学院研究越来越接近于语词的癌变,只在叽叽喳喳的研讨会上才适合生存。而这十位研究者,无论风格和题材多么不同,各个都执著于真切的关怀,关注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们对某片断现实的关注引发我们的关注,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启发我们的思考。

一个山村是一个世界。世界之为世界,不在于涵盖的面积广大,你可以从北京飞到巴黎,从巴黎飞到圣保罗,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过是个会场,你听的说的,还是上次会议说过听过的那些话。这里也许有全球化,但没有世界。世界是我们取食于此、欢笑于此、相濡以沫于此、丧葬于此的生活整体。这套摄影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着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层人。纪实摄影师把镜头对准百姓,这该不是偶然的。这里才有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影像。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么绚烂,但由于紧接地气而实实在在。今天,满街广告上,满电视荧屏上,都是靓丽的罩乡像。它们都像从工艺品厂新出炉的工艺品,没有土地,没有历史;漂亮,然后空空如也。当年我们满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 旦流于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厌恶的欺骗;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青见丽,也早觉得厌倦甚至厌恶了吧。

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影像却并不缺少美。我是个外行,无力从形象配置、采光滤光、抽象质感来谈论这些作品。但你翻开每一本书,你怎会不知道这是幅出色的艺术作品呢?我不懂怎样计照片产生质感,我猜想仅仅计照片产生质感是不够的,那背后更需要生活的质感。我,像很多日子过得不错的城里人一样,习惯了浮光掠影。在这些照片中,生活的质感存顽强呈现,它们在纪实的同时,似平也在召唤,把我们大家唤向较为质朴的生活。

陈嘉映:哲学家

2007年8月9日写于北京

后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摄影家。他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用充满个性的影像在中国摄影史上联名书写了一段独特篇章。

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而是希望更多地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层面,通过摄影来了解中国三四十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国家的变化。

如此大规模地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家,集中出版他们的作品,这是摄影界的 件大事,也是出版界的一大盛事。我们尽可能地展现每个摄影家的思想和图像本身的魅力,我们对作品的选取、编排甚至印刷,无不体现着对摄影家本人和其作品的尊重和理解。

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都很难分清:是这个时代给与了他们太多的光环,还是他们的镜头使这个时代更加丰富而色彩缤纷。但我们明确知道,经历了“艰巨历程”的摄影家们所留下的那些瞬间,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

书评(媒体评论)

视照片为“会说话的小孩”。无异于视照片为充满表情的文本。而没有一个文本缺乏作者——不要以为文本自己不需要被人书写。摄影家如同作家,他们的拍摄。如同作家的书写,他们一样要赋予作为符号的文本特定的意义。胡武功将一系列照片排列在一个带文字的篇章内。以照片为最耀眼的符号给我们展现了关中历代帝陵的风貌。

人类学学者 王铭铭

看胡武功的作品。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他的画面处理是随意的,手法是极其写实的,主题是平凡的,而形象和空间呼应却很强烈,鲜活而真实的瞬间特征总是凸显。这是一种直接切入生活的拍摄方法。它是以人生体验为后盾的。

摄影家、艺术评论家 石宝蹯

在长时期与僵化、唯美势力的较量中,胡武功既是一位用自己的照片去抗衡对手的实践者,又是一位理论并行的思想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活动组织者。

摄影家 潘科

胡武功不仅是敏锐而先觉的摄影家,更是一位富于历史眼光和人文意识的思想者。

作家 陈忠实

武功与他们不同的是,把目光放在了人上,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记得10多年前,武功就明确提出过关注事件中的人,可以说这种追求是从年轻时就开始的,一直到现在。

作家 贾平凹

胡武功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的意识来看待他镜头下的一切的。对于他来说,摄影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以一定的历史跨度,以自己的人生体验来完成的。

作家、记者 王朝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记忆(胡武功)/中国摄影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小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84459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6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2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9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