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选编的留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中日两国历史、哲学、文化的深度研究与比较,是留日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
本书共收载了22篇学术论文(其中日本学者撰写的共5篇)和1篇访问记,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反映了日中人文社会科学学会的特色,既涵盖了多种学科的研究,也显示了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实际情况。
图书 | 知性与创造(日中学者的思考2006-2007)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选编的留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中日两国历史、哲学、文化的深度研究与比较,是留日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 本书共收载了22篇学术论文(其中日本学者撰写的共5篇)和1篇访问记,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反映了日中人文社会科学学会的特色,既涵盖了多种学科的研究,也显示了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实际情况。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中日学术交流组织“日中人文社会科学学会”主编的一本论文集,是连续辑刊中的第三本。作者为中日两国学者。该论文集主要设有【哲学·史学·宗教】【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语学】【专题访谈】等几个栏目,共收辑论文22篇。本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海外以中国学者为主、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与研究的结晶。 目录 序 【哲学·史学·宗教】 西周与汉学——其师友和大阪的儒学(下集) 日本文化中的老庄思想举例 对东瀛访书的新阶段的思考 ——伪满洲科技文献钩沉 中日三阶教的比较研究 关于早期英国人聚居澳门的考察 【文学】 论古典诗文 名句在中国文人园林中的现实化表现 ——以苏州园林为例 李伯元之梦解析 ——以《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为中心 秋海棠 ——沦陷时期上海的象征标志 “怨”的代价 ——谈张爱玲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毛病” 《乌鸦》:另类留学图景带来的冲击 试论台湾新文学初期的小说 狂言中的茶道小考 论阿关之“壮”的本质 【社会学·人类学】 关于“日本人劳动观念”再考 ——追溯其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思考(下) 从征婚广告看中国人的择偶观 ——以《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为例 风水师和市场经济 冲绳墓葬文化结构的多重性浅析 “先祖之窟”信仰及神话传说探讨 ——以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为例 自然环境与相关口头传承的民俗学研究 ——水乡绍兴有关水的传说故事分析 【教育学·语学】 日本道德教育史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伪满洲日本人汉语检定考试的研究 ——检定考试辅导杂志《善邻》的语学价值 当前日中两国中学生的相互国家认知 【专题访谈】 访谈录 ——关于上海沦陷时期的话剧 【附录】 投稿须知 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知性与创造(日中学者的思考2006-2007)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华珍//张仕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6376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3 |
出版时间 | 2007-10-01 |
首版时间 | 2007-10-01 |
印刷时间 | 2007-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6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