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个女人不寻常
内容
编辑推荐

曹明霞的小说是最有世俗精神和世俗情感的小说,这也就是最本色的女性文学。最本色的女性文学始终与世俗中的女同胞们相依为命。

这些都市叙事用机智幽默的笔调书写北方城市的世俗人生,执着于都市的日常生活叙事,将重心落在日常生活的当下的现实,而不是指向虚妄的过去,执拗地寻找着都市普通女性在生活中合理的存在方式,于流淌的现实时光中触及都市人生的底蕴,在小说虚构中完成着对北方城市如北京、哈尔滨、石家庄等的一次次寓言式想象。特别是在世俗的书写中对都市女性个体命运进行探寻,写出了都市女性,在现代社会中自身所追求的自由生存理想和情感方式破灭之后,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彰显出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种种残缺。

内容推荐

本书是曹明霞中短篇小说集,选作者所写的6个中篇,4个短篇。其中《这个女人不寻常》,主要角色是京剧团的“迟暮”演员范梨花,这个过去曾经红火过一阵,在舞台上摔打了20年,“最后她什么都没捞到”的女人,30多岁谢幕后在团里的资料室当了个资料员,无权无势,也没有完整的家庭,就是这样还要为姐妹们的琐事操心,奔波。姐姐理发店的广告箱被城管的摘走了,妹妹在街头卖小吃的餐桌小凳被工商的给拾掇了,哥哥开的出租车被交警给扣了,使本来需要呵护的演员梨花,反而要去照顾弟弟、妹妹,她也不得不委身求助于有权势的交管局长老交,放弃做人的尊严,同时为了自己评职称的事,又不得不给单位的老吴说尽好话,甚至向他兜里塞几百块钱,让他帮助发表论文。

目录

最本色的女性文学

——序曹明霞小说集《这个女人不寻常》

中篇

婚姻誓言

满堂儿女

事业单位

我们的爱情

家有中学生

这个女人不寻常

短篇

土豆也叫马铃薯

老孙又去读博士

母亲和墙角的圣诞老头儿

看交响乐的女人

三百六十五里路(后记)

试读章节

李唯一的老婆是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知道了梁箫是她们家的敌人的。当时她使劲回忆了半天,想起来了,这就是那对曾经来她们家送礼的狗男女,那小娘们儿当时看着就危险,果然是个专门勾引别人男人的破鞋精。还有老李,那天也是贱得不行,平时家里来了客人他屁股都不抬,架子大得很,那天倒好,屁股一悠就站起来了,直送到了屋门口,还恋恋不舍,就差下楼了。他妈来也没见他这么孝心过。那女人更是,两眼荡得快发洪水了,一步一回头,能把男人淹死。怪不得后来没见他们再来家,原来是阵地转移了。

夫人明白过来后,把那两瓶还没开封的茅台,提溜出来就给碎地上了。尽管老李特别爱喝这种酒,还放了这么长时间,真的很心疼。但碍于老婆的脾气和自己的理亏,他只嘟囔了一句拿酒撒什么气,就独自上楼了。

女人冲着老李的背影:这是酒吗?当时她们不打着送礼的旗号,敢来登我的门?!

李唯一的老婆后来还告诫另一个很知心的部长夫人:一定要严防女人关,千万不能引毒蛇人室。她们都打着送礼的幌子,其实另有图谋。有多少家庭就是被这些貌似熟人的破鞋们给分裂的,可是开始我们还拿她们当朋友,吃她们的苹果,真是瞎了眼了。

梁箫是个有心人,没出一个月,她就给李唯一的办公室打了电话。她问李唯一还记不记得她了,她轻声报上了自己的名字。

李唯一在电话那边半天没有出声,梁箫的心一下子就跳乱了,出师不利,人家根本不记得你贵姓了。接下来的话梁箫说得几近嗫嚅,她想如果李唯一已经忘记她了,她就要放弃这场出征,这次冒险了。脸皮再厚,也不能厚到让人家厌你,特别是这种关系。

李唯一还算老谋而良善,他不忍心再逗这小女子着急了。他怎么能不记得她呢,那天晚上,灯光下她的一头黛发,两只藕一样的玉臂,还有那迷离的眼神,李唯一一眼就看出了她的风尘,并且在心里断定,她会给他打电话的。

果然。

李唯一无声地笑了。

“记得,那天你们去,我还羡慕那小子好福分呢。”李唯一的夸奖没能免俗。

“我们分手了。”梁箫说,“我请你吃饭吧,当然,你们天天有饭局,也不缺我请。我请你喝茶吧,我知道茶对你们也不新鲜,什么好茶没喝过。允许我请你跳舞也行,总之吧,就是想和大人见个面,攀附攀附。”

李唯一朗声大笑了,在电话那边。文化系统当头儿这么多年,阅不尽的姹紫嫣红,看不完的人间春色。向他谄媚要利益的女人多如牛毛,过江之鲫,他对女人是太了解了,哪个女人靠近他不是冲他手中的权力?位高权重,权倾一方,她们要什么,他几乎就有什么,荣誉,待遇,职称,权力,梅花奖,五个一。所不同的是,那些戏子假戏真做,生活和舞台不分。而眼前这个梁箫,开宗明义,敢于说出自己的目的,倒是让人提起点兴趣。

特别是听梁箫的声音,他听出她有点怯了,胆怯,脸皮还没修炼到足够厚,还有一点点自尊心。公正地说,李唯一不是情窦初开的少年小子,禁不住诱惑。他是年届四十、对风险和美色都有一定见识,拒绝和抵御也有一定能力的男人。答应了和梁箫的约见,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份好奇:这个看上去很高雅,甚至还有一点尊贵的女人,她的落寞、忧伤写在眼底;安安静静坐在那里,轻易不开口说话,像个有钱人的遗孀,可是她的风尘又遍布了周身!师范毕业,喜欢文学,文化素养又区别于那些只会拉拉扯扯的女演员。

P2-3

序言

最本色的女性文学

贺绍俊

坦率地说,曹明霞的小说我读得不多,而一旦连续读到她的几个中短篇小说后,就感到她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作家,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她对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充满了理解和体恤。她的小说多半说的都是普通妇女日常生活中的苦恼、艰辛和困惑。她就像一位知心伴侣,耐心倾听你的诉说,也真诚为你排忧解难。我甚至想,曹明霞适合去当一名心理医生,她一定能够很温柔地解开众多女性的心结。当然我们从她的小说中同样能感觉到她的这一优势,也许她就是以心理医生的角色走进她笔下的人物的。这使她的小说具有精神疗治的作用。

也许是一种巧合,在我读到的这几篇小说里,曹明霞写得最多的女性是中年女性。如《这个女人不寻常》中的范梨花,曾是剧团唱主角的女演员,却到了“谢幕”的年龄,只能在资料室里管管资料;如《老孙又去读博士》中的沈红喜,一位离异后带着女儿在大学门前开网吧的小老板;如《看交响乐的女人》中的马丽,则是一位仍对爱情婚姻抱有幻想和期待却在相亲过程中任人审视挑剔的少妇;如《母亲和墙角的圣诞老头儿》中的母亲,则是为了生存以及孩子的教育愁白了头的单身母亲。即使是一种巧合,我也认为曹明霞的写作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文学的确应该多关注一下中年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正是这一阶段的女性在情感和生活中充满了困惑,充满了压力;对于女性而言,这是她们生命中的一道坎。但在这个消费的时代,青春岁月才是女性的黄金时期。有句俗话说消费时代是女性的天堂。但严格说来,这个天堂只能说是年轻女性的天堂,年轻貌美就是女人在这个天堂里畅行无阻的通行证,也是女人消费时永不透支的信用卡。凭着年轻貌美,女人们才会被宠着被哄着,鲜花簇拥着你,媚词甜蜜着你;而一旦步入中年女性的阶段,你手中的那张畅行无阻的通行证和永不透支的信用卡一下子消失了,你的眼前变得危机四伏,你在别人眼里也变得暗淡无光,好一点的是“丰韵犹存”,客气点说你是“徐娘半老”,不客气的就干脆说你是“人老珠黄”。中年女性多少有些像当下的文学,人们一直在哀叹文学被冷落了,被边缘化了。仿佛文学曾经是一位妙龄女郎,有着万人回眸的魅力,如今却也到了中年女性的阶段,走在大街上再也没有了回头率。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学是指追求精神内涵的严肃文学,至于追求娱乐性的大众文学、流行文学就不存在着边缘化的问题了。让我感慨的是,曹明霞不仅选择了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而且还要在文学中为同样被边缘化了的中年女性说话。为中年女性说话,其实就是以一种更为有力的方式为广大的妇女姐妹们说话,因为女性的困境和问题在女性的中年阶段最为突出最为尖锐。

也许可以把曹明霞的小说归入到女性文学的范畴。如果一定要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发言的话,我以为曹明霞才是最本色的女性文学。最本色的女性文学就是指作者与女性现实之间没有什么女性主义的理论作为桥梁中介,而是在作品中直接表达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状况。这样一来,曹明霞将冒着被人责备为观念陈旧的危险,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中年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办法,往往是与那些前沿的理论包括女性主义理论严重脱节的。比如关于婚姻家庭的看法,曹明霞的小说几乎每一篇都会涉及到这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从女性解放的立场出发,一般都会强调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独立性、自主性,甚至为了摆脱社会在婚姻家庭上对女性的不公和男权中心的束缚,人们主张女性要敢于走出家庭,走出婚姻。但社会现实远远没有理论家的想象那么合乎逻辑,现实常常是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演进的,小说家有时比理论家更有说服力的原因就在于小说家是从现实而不是从理论出发。依着理论家的主张,女性毅然走出家庭走出婚姻看上去是独立的,但接下来的问题却被鲁迅先生敏锐地抓住了:“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鲁迅当年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曹明霞并不想给读者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想,所以她回到现实的困顿之中,从实际出发。而生活的实际状况是,中年女性需要得到婚姻和家庭的庇护。比如曹明霞在《这个女人不寻常》里写到的范梨花,当年她在剧团当演员时,心气极高,“为了事业,她把丈夫都抛弃了”,可是当她退出舞台后,就发现一个缺少男人的家庭是多么的艰难,凭着姿色和专业她还能依赖公安局的老交和电视台的小黄解决一些问题,在三姐妹中,下岗的姐姐和病秧子的妹妹有了什么难处还只能指望她的帮助。但曹明霞看到了范梨花内心的屈辱和痛苦,最终是要告诉我们范梨花的痛切感受:“深深地领教了没有婚姻的可怕”,“饱尝了这世间何其大,五亿多男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痛苦。失去一半,终究是阴阳颠倒的。”其实就是在这种看似直面世俗生活的话语里包含着对生命哲学的破解。也许在曹明霞看来,婚姻和家庭都是女性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失去婚姻和家庭的女性“终究是阴阳颠倒的”,也就是说,生命这株花朵开得不健全。曹明霞因此非常理解生活中那些继续追寻婚姻和爱情的中年女性们。她在《看交响乐的女人》里以非常谐趣的笔调写了一个中年女性相亲的故事,谐趣中嘲讽了那位看上去还顶有文化讲究的师级干部。曹明霞关注中年女性的现实困境,就必然会把批判的矛头针对男性。婚姻和家庭的和谐需要男性和女性共同建造,但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女性处在被动和弱势的位置上,导致婚姻和家庭的不和谐应该更多地问责于男性。曹明霞常常以一种嘲讽或作弄的方式表达她对男性的批判。《老孙又去读博士》的嘲讽也是很辛辣的,老孙把读博士当成一种在婚姻恋爱中的资本,愚呆得可笑也可悲。老孙的可悲其实从根本上说,是他缺少一种男人的责任和精神。面对家庭,面对女人,男人如何做到有情有义,这是我们的社会现实中最欠缺的方面。曹明霞不是单纯从女性独立的角度而是从两性和谐的角度来处理婚姻家庭问题,这其实是一种最实际的态度。因此我以为曹明霞的小说是最有世俗精神和世俗情感的小说,这也就是最本色的女性文学。最本色的女性文学始终与世俗中的女同胞们相依为命。

后记

我家乡那条小河因女作家萧红而著了名——她叫呼兰河。呼兰河流到我家门前,又叫南大河,南大河是道北的人根据铁路线以南以北,来划分的。我家住在道南,站在家里的窗台上向南望去,能看到清冽的河水(幼年时),河水边洗衣的女人,捉鱼的孩子。

我的当作家理想,萌芽于初中二年级,两个原因,一是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念,二是,有一天,我读了一篇小说,小说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外面正在开的欢闹运动会都没打断我(该作品提出来让大家笑话,暂不提了)。那么撕心裂胆的男女故事,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女大学生。看完后,我好长时间都沉浸在故事里,坐在教室,哪儿也不想去。

那个故事像一条静静的小河,浮载着我小小的内心世界,好多天,我都走不出来。我觉得,我长大了。

后来,学校举办全校作文大赛,我臆想中自己会得第二名,结果最后好像是只给了个照顾性的优秀,优秀的等次差不多全体参加者都是。我高远的理想受到了近切的挑战,那个下午,因为落榜,我来到了“南大河”,陪我坐着的是另一个要好的女同学,她批评了很多老师“偏向”的话,都没能安慰我备受“伤害”的心灵。河水在慢慢地淌,我脸上清亮亮的泪水一直缓缓地流,直到天黑。

上职工大学时,诗歌和散文偶有报刊发表。拿给母亲看,母亲识字,她爱看电影,还喜欢唱京剧,也读过大小仲马。母亲对我的作品没说好,也没说不好,不挑剔,不鼓励。

坚定我要“好好写”念头的,是母亲去世那年。母亲病逝前夕,用录音机,给每个孩子都录了一段话,到我这儿,母亲几次哽咽。她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我的九姑娘了。她性格真,这让她以后会得罪人;她还有个太小的孩子,我走了,没人帮她;小九儿还喜欢文学,我不敢说她将来能当个作家吧,我只希望……”

母亲的录音我一直保留到今天,前面的话,都听天由命了。最后.母亲提到我未来职业的时候,她的犹豫,怯疑,让我羞愧。我想,之前如果我有足够的努力,当得起一名作家,母亲说到我,一定会干脆许多,至少,不会胆怯吧。

从东北到华北,从呼兰河到滹沱河,一晃就是十几年了,这些年,我清楚记得长篇小说《良家妇女》、《呼兰儿女》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完成的。那时,孩子托寄过邻居奶奶家;放学后我因下班晚而让她一个人站在冬天的风里……一边揪心着现实的生活,一边不可遏制地沉入另一个世界一《事业单位》、《告别北京》、《这个女人不寻常》……一百多万字完成的时候,抬眼看,人已中年。

闲暇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包娜娜的那首歌儿,《三百六十五里路》。她的歌词,准确地传达了我漂泊的心声:

睡意蒙咙的星辰,阻拦不了我行程,

多年漂泊日夜风餐露宿,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

饮尽那份孤独!

三百六十五里路呀,越过春夏秋冬,

三百六十五里路呀,岂能让它虚度?

有多少三百六十五里路呀,从故乡到异乡,

有多少三百六十五里路呀,从少年到白头。

……

与钻石一样恒久的,除了天地,日月,就是那些生生不息的文字了。在我心里,文字似乎比钻石更让人踏实。深深地敬谢陈先法先生,他为这部书,付出了辛苦和操劳。也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成全了我的心愿。这部书,可以告慰母亲,也是我活着的日子里,特别珍视的一样东西。

2007年8月河北补记:  本书二校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了。父亲卧床五年来,我时常把新发表的作品,拿到他跟前,父亲不能说话,但他耳朵是聪的.眼睛是明的。看父亲脸上那一刹欣慰的笑容,“多努力,多R出息”成了我活着的目标。这部书里有父母双亲年轻时的照片,我一直设想,当我把书翻开来,让父亲看到年轻时的自己,纸媒上他和母亲曾经美好的往昔时,父亲的脸上,会是怎样的开心!

待这部书出来,就让它带着我无尽的哀思,去陪伴我的父亲母亲吧。

2007年11月24日河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个女人不寻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明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2447
开本 32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