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雪涛艺术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雪涛同志今年八十七岁,1922年生于河南开封市。其父刘俊亭(艺名腾云凤)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武旦、刀马旦演员,与已故著名武生张桂轩是同时期的老伶工。

雪涛同志从艺七十多年来,在继承姜派小生艺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不仅小生专工戏如《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等演得好,与其他名角合作也显示出他非凡的才能。这和他一贯钻研业务分不开,同时身边有一位贤内助钱女士,也让雪涛同志毫无后顾之忧。期将多年来谈艺说戏的文章,重新整理润色,加上历年的摄影作品和画作集结成册,定名为《雪涛艺术流年》。本书由刘雪涛、刘景玉柱。

内容推荐

雪涛同志的业余爱好绘画和摄影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63年由北京京剧团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担任主演,特约姜妙香先生任艺术顾问,组成北京京剧艺术团赴香港演出一个多月。刘雪涛除参加频繁演出外,还兼任随团摄影记者,随姜先生访问过定居香港、曾有“冬皇”之称余派老生孟小冬女士,当时抓拍了不少有文献价值的照片。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照片在“文革”中大都付之一炬了。雪涛同志走到哪儿相机都随身携带,随时记录美好的瞬间。说到国画,雪涛同志在国画界也享有盛誉。他画的竹子,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很有特色。夫人钱枫琪女士也时常挥毫与雪涛共同创作,不少作品已成为收藏家的珍品。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朝来暮去,岁月如梭。一路走来,所见所闻,忆如潮水,历历在目。雪涛同志近期将多年来谈艺说戏的文章,重新整理润色,将亲身经历撰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加上历年的摄影作品和画作集结成册,定名为《雪涛艺术流年》。

《雪涛艺术流年》。由刘雪涛、刘景玉柱。

目录

我的父亲刘雪涛

从艺之路

师恩难忘

“我带你回北平,学戏,看戏,长长见识”——回忆我的老师徐碧云先生

拜姜妙香为师,此生大幸

与君秋合作

为艺术而生——追忆张君秋兄

正式加入北京京剧三团

北京京剧团漫话

菊坛盛事话当年——忆当年的北京京剧团

一年排演九出新戏的黄金岁月——记1958年的北京京剧团

裕容龄女士说“你的长相有点像光绪爷”——1958年排演《珍妃》

忆当年的“走马换将”——1962年,别出心栽的演出

彭真市长曾说:“张君秋要革命,为什么不叫人家革命呢?”——马连良、张君秋排演现代戏《年年有余》

裘盛戎、马富禄排演《雪花飘》

雪涛谈戏

姜妙香老师谈京剧小生唱念特点

“小生行当是‘叶’,好花要有绿叶扶,不要轻视配角”——姜妙香老师教我演《御碑亭》

姜妙香老师谈《凤还巢》的表演

俞振飞先生说:“你老师一段杨宗保唱腔,提高了小生的地位,

我沾了他老人家的光。”——《四郎探母》中杨宗保的表演

八贤王把《状元媒》演成喜剧,刘雪涛立了一功——谈《状元媒》八贤王的表演与念白7l

演好王金龙这个人物,内心是很累的——我演《玉堂春》王金龙的体会

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京剧唱法的二十字口诀

小生演员要有“甘当绿叶”的精神

京剧艺术不能再丢啦

雪涛忆旧

回北平,通过日军封锁线

“雪涛,你遇见‘疯子’了”——与雷喜福先生合演《双狮图》

“她们明着是送礼,实际是要毁你‘程砚秋’三个字”——在程剧团工作的几件小事9l

宁穿破,不穿错,这是戏班的规矩——姜妙香老师在后台的故事

“姜圣人”绰号的由来

解放前夕北平的“小生组”

相姑爷台下看戏,懵女婿绿珠“坠楼”——徐碧云先生一件趣事

老舍先生曾说:“请师母给你画一幅‘雪涛’。”——我与老舍、胡絮青夫妇的交往

在香港拜见孟小冬老师——一帧照片引起的回忆

助我逃过劫难的“贵人”

渣滓洞“坐牢”记

小生戏还要演,还要教,还要往下传——彭真市长爱护京剧演员

排队扛床板亲手搭“牛棚”——“文革”轶事

我母亲问肖甲:“新社会为什么拿钱不唱戏呢?”

传统戏重新登上舞台始末

黄镇部长诙谐地说:“我介绍你到外交部工作吧!”——1980年赴美演出的新闻发布会

赴美商演三个月,为国家赚取外汇25万美元——我与赵燕侠的合作

两进中南海演《祭塔》——文武昆乱重头戏《金山寺·断桥·祭塔》

忆天津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

津门知音多

岳美缇好学不倦——丰神秀雅颇具俞老之风

回忆马连贵先生的点滴往事

图版

师徒传承

舞台春秋

今生缘聚

清竹会友

附录一

回忆姜妙香先生的弟子和传人

刘雪涛先生所收弟子名录

附录二

德艺双馨的姜派小生艺术家刘雪涛

“小生”一语解谜团

菊坛精英丹青妙手

刘雪涛的小生表演艺术

附录三

刘雪涛先生艺术活动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1938年我与徐碧云先生在陕西宝鸡相识,在宝鸡看过不少徐先生的戏。当时正赶上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这个城市,听到炸弹的声音,不知所措的我,一下子跑到了徐先生的屋里,抱着头躲在门后。徐先生看见我这个样子,笑着说:“瞧你这个孩子,没事儿,离这儿远着呢”。这是我和徐碧云先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也是我们爷俩缘分的开始。

1939年冬季,我由陕西宝鸡经西安到达河南洛阳,找到我父亲的老朋友苏玉峰叔叔。当时他在洛阳一个京剧团当老板,就留我在戏院吃住,我也成了团内最年轻的演员。而徐碧云先生,由甘肃兰州经西安,也到达洛阳,准备在这里休息几天,演几场戏,挣点钱,而后返回北平。徐先生的三哥徐斌寿先生是小生演员,已先期回到北平。徐先生演戏没有小生,知我在洛阳,就叫我协助他演《虞小翠》《玉堂春》《蝴蝶杯》等几出戏。徐先生先给我说戏,再上台演出。接触一段时间,先生很喜欢我,他由洛阳去漯河演戏时,也带着我。

在漯河正赶上春节,跟随徐先生多年的琴师胡三五先生对我说:“先生喜欢你,你扮上戏英俊,有风度。我琢磨着,你应当借着春节这个机会,拜先生为师,我来做你的介绍人”。听了胡先生的话,太高兴了,徐先生能收我为徒,是上天的恩赐。春节将至,双喜临门。

正月初一,我给师父师娘叩头,拜年又拜师。徐老师高兴地说:“你拜了我,我会好好教你。要想唱出来,一定要去北平。这次就跟着我回去吧,在北平学戏,看戏,长长见识。”

徐碧云老师青年时代在上海演出时很受欢迎,1927年《顺天时报》曾发起评选五位旦角所演最佳新剧目的活动。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尚小云的《摩登伽女》、程砚秋的《红拂传》、荀慧生的《丹青引》和徐碧云的《绿珠坠楼》当选,所以人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声、徐碧云为“五大名旦”。

徐老师文武昆乱不挡,会戏极多。能唱青衣,嗓音清脆甜美;能演花旦,跷功上乘;能演武旦,打出手,出手极快;还能演小生戏,像《辕门射戟》《白门楼》《群英会》《黄鹤楼》《八大锤》等戏,也精彩异常。老师还排过很多新戏,像《绿珠坠楼》,唱功武功无人能及。我在西安、宝鸡时,看过徐老师的演出,心中极为佩服。

我跟随徐老师回到北平,住在老师家里。徐老师请吴彩云老先生教我《打侄上坟》《贪欢报》等穷生戏。在北京我又观摩了小生前辈程继先的《群英会》《临江会》《打侄上坟》《得意缘》等戏,受益匪浅。

那时戏班里的“角儿”们,起居时间与常人不同,晚上要演出,越到晚上的精神头越足。徐老师一般在午后起床,下午四五点钟客人就陆续到了。他们一起抽烟、聊天、吊嗓子。晚上有戏,上剧场演出,没戏时,就会持续到十一二点。

客人走后,老师会叫我:“雪涛,过来,咱们磨叨磨叨”。这是老师要给我说戏了。“你把《射戟》唱一遍。”老师闭着眼听,听到不对的地方,就会突然睁开眼,“停,这个腔儿这么唱”,“这儿有个气口”,“劲头这么使”……一遍一遍地示范,直到我学会了。

在老师家一住就是三四年。我每天天不亮起床到陶然亭喊嗓练功。老师的《虞小翠》《蝴蝶杯》《薛琼英》《褒姒》全部《玉堂春》等戏里面的小生角色,都熟悉了,其他的小生戏也学了不少。徐老师在北京演出时,与他合作的小生是姜妙香先生和徐斌寿先生,有时是金仲仁先生的弟子高维廉,偶尔也让我陪他演一出,这是提携栽培我。

在老师家学了两三年后,有人和徐老师说,想带我去“跑场子”,就是带着台上穿的靴子和护领,到各个剧场找些零碎活,跑跑龙套什么的,挣点小钱。徐老师当即回绝。他说:“不能去,踏踏实实在我这儿学,离开我家,就得去傍角儿、搭班唱戏。现在去跑场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啊。”老师一句话,使我未走弯路。老师还多次对我说:“离开我这儿,搭班唱戏了,可以再拜个小生专工的老师,我看,拜姜六爷就挺合适。”

徐碧云老师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是小生演员,名叫徐宝芳。老师兄弟五人,大哥徐兰沅,二哥徐竹元,三哥徐斌寿,老师行四,五弟徐松元。名丑萧长华先生,是徐老师祖父徐文波的徒弟,论辈分我应管萧先生叫师爷。

徐老师与许多前辈名家都有交往。如贯大元、徐兰沅、姜妙香、安舒元、谭富英、高维廉、徐斌寿、赵济羹(琴师)、任志林(二胡)等。徐老师家经常高朋满座,他们一起吊嗓、排戏、谈戏、聊戏里戏外趣闻。

给徐老师操琴的是赵济羹先生。赵先生是徐兰沅先生的学生,有个绰号叫“赵喇嘛”。赵先生喜穿紫色或深蓝带团花的长袍,光头,皮肤黝黑,每次来徐老师家吊嗓子、研究唱腔都是这个装扮。徐兰沅先生开玩笑地说:“你简直像个喇嘛!”于是梨园行传出了“赵喇嘛”这个绰号。绰号能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是因为赵济羹先生在这一行中的名气很大。赵先生琴艺高超,托腔的气口、垫头、尺寸配合严谨,左右手都能持弓操琴,是一位罕见的“左右开弓”的琴师,与之合作的演员无不称赞。

20世纪30年代,徐碧云老师在上海演出。一天晚上,一个青年学生,到旅馆来找徐老师。见面老师并不认识,问他何事?青年学生开口向老师借钱。说家中遇到急事,必须返回处理,急需要四十元现洋急用,请求徐老师能够借给他,并保证日后一定奉还。徐老师问明情由,没有丝毫犹豫,就凑了四十元现洋给了那个学生。这笔钱在敌伪时期,不是个小数目,老师手边也没有这么多钱,是临时向别人拆借而凑齐的。事情过后老师就淡忘了。徐碧云老师为人善良,肯于助人,凡是有求于他的艺人,他都尽力相帮。

20世纪60年代,徐老师在陕西西安担任省京剧院副院长时,有人来请徐老师到省委去一趟,说有位领导同志要见见徐碧云先生。见面才知道是省委书记舒同同志。

寒暄过后,舒同书记笑着问徐老师:“您还认识我吗?”

“咱们见过面吗?”老师仔细看了看,没有印象。

舒同书记说:“徐先生,当年您在上海演出时,有一个穷学生向您借了四十块现洋,您还记得吗?”徐老师猛然想起这件往事。

“那个人就是我呀!”舒同书记说,“非常感谢您当年帮了我,现在应当还您这笔钱了吧!”

“不用还,不用还,过去的事啦。”老师赶忙说,说着二人都笑了。

20世纪50年代,我随程砚秋先生在上海演出时,徐老师也在上海。我去探望老师,当时有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人在座。徐老师介绍说:“这是毕谷云,我新收的弟子。”老师又指着我说:“这是你师哥刘雪涛。”由此与毕谷云相识。现在舞台上,能演出、传授徐老师剧目的,也只有毕谷云啦!他扮上戏,还真有徐老师当年的风采。

谆谆如父语,师恩存我心。徐碧云老师带我来到北京,给了我一个更大的舞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他是我人生的第一位恩师,我永远怀念他。P10-13

序言

今年“五一”节前接雪涛同志电话,他说正准备出版个人图文集,请我作序。因为是几十年的老朋友,我欣然同意了。据我回忆,与雪涛同志相识是1940年前后,那时我与王世续、钱元通二位常在梁家园慎业里一起研究谭派余派老生的唱腔。后来雪涛与元通的妹妹钱枫琪女士结为伉俪,因此与雪涛同志就熟识了。

雪涛同志今年八十七岁,1922年生于河南开封市。其父刘俊亭(艺名腾云凤)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武旦、刀马旦演员,与已故著名武生张桂轩是同时期的老伶工。

雪涛自幼随父亲学戏,十二岁登台,十七岁在漯河市拜徐碧云先生为师专工小生。20世纪30年代末随师来到北京,就住在徐老师家。一边学戏,一边演出。1942年雪涛同志去南京一带与赵晓岚、李宗义、李玉芝、白玉薇、李玉茹、陆蕊芳等名家合作演出。1948前后又与李盛藻、奚啸伯、雷喜福、李洪春、尚长麟、徐东明、徐东来、杨宝森、筱翠花、荀慧生、程砚秋等合作,演于京、津、沪等地。1952年经王世续、钱元通介绍拜姜妙香先生为师。1953年底加入北京市京剧三团与张君秋合作,几十年来共同排演的新戏有《彩楼记》《望江亭》《刘兰芝》《状元媒》《秋瑾》《姜秋莲》《西厢记》等。这些剧目已成为张派艺术的代表作。可以说雪涛同志对张派剧目的排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956年底随团并入北京京剧团。20世纪80年代雪涛与赵燕侠合作,又演出了《玉堂春》《白蛇传》《碧波仙子》《红梅阁》《花田八错》《盘夫》等戏,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极尽红花绿叶之妙。1980年曾随赵燕侠去美国10个城市巡演,深受当地观众和华侨的欢迎,雪涛同志也因此获得美国六项荣誉奖。

近30多年来,雪涛同志也收了不少徒弟,对于传承姜派小生艺术作出了贡献,但他永远牢记姜先生的教导,“只有学不到的,没有用不着的”,“得意不能忘形”,这些话已成为雪涛同志课徒授艺的座右铭。

雪涛同志的业余爱好绘画和摄影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63年由北京京剧团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担任主演,特约姜妙香先生任艺术顾问,组成北京京剧艺术团赴香港演出一个多月。刘雪涛除参加频繁演出外,还兼任随团摄影记者,随姜先生访问过定居香港、曾有“冬皇”之称余派老生孟小冬女士,当时抓拍了不少有文献价值的照片。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照片在“文革”中大都付之一炬了。雪涛同志走到哪儿相机都随身携带,随时记录美好的瞬间。说到国画,雪涛同志在国画界也享有盛誉。他画的竹子,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很有特色。夫人钱枫琪女士也时常挥毫与雪涛共同创作,不少作品已成为收藏家的珍品。

雪涛同志从艺七十多年来,在继承姜派小生艺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不仅小生专工戏如《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等演得好,与其他名角合作也显示出他非凡的才能。这和他一贯钻研业务分不开,同时身边有一位贤内助钱女士,也让雪涛同志毫无后顾之忧。

我所想到的如实写在这里。我相信雪涛同志图文集的出版,将会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

刘曾复

2009年5月30日

后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转瞬已近鲐背之年。我十二岁登台,十四岁独自谋生,十八岁随徐碧云恩师来到北京,三十岁拜在姜妙香恩师门下,三十一岁开始与“张派”艺术创始人君秋兄合作,到今年,在京剧舞台上已经行走七十七个春秋。

沧海桑田,达观知命。故交老友,历久弥珍。进入暮年,陪伴在身边的依然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另一半——相濡以沫的妻子。回首相望,两人已经携手走过了六十五个寒暑春秋。

我和妻子钱枫琪相识于1943年,1945年订婚,1946年结婚。妻子的钱氏家族是京剧世家。当年这样的老家庭对女孩子管束教育严格,按今天的话说,从小就是按照将来做“贤妻良母”而定向培养的。可以上学识字,但不允许外出工作。所以我们结婚以后,枫琪就做了家庭妇女,现在叫“全职太太”。

结婚时,我的事业还在起步阶段,经济窘迫,多亏枫琪娘家相助,使我们携手度过难关。1948年长子景文、一年以后长女景玉相继出世,家务之事日渐繁杂,枫琪却依然把家里安排得温馨整洁井然有序。为了能让妻子和孩子过上更宽裕的生活,一年之中,我要不停地参加外地巡演。这段时间我和李宗义、杨宝森、李盛藻、苟慧生、程砚秋等名家、艺术家合作到全国各地演出,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七八个月,这时多亏岳母相助,和枫琪一起将孩子带好。进入50年代,经济宽裕了,枫琪还是自己料理家中一切。1954年老三景春、一年后小四景欣相继降生,六口之家的穿衣吃饭、抚育子女、迎来送往依然是枫琪亲力亲为(1952年岳母去世)。四个孩子的毛衣、毛裤、棉衣、棉裤、冬衣、夏裙都是枫琪自己编织和缝制的,孩子们出去,都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枫琪还动手做了一些识字卡片,孩子们上小学之前就已经认识几十个汉字。他们从小接受了母亲的启蒙教育:尊重父母和长辈、对人礼貌、诚实、乐于助人、学做简单的家务等等。

60年代困难时期,为了不让大人孩子挨饿,她也和所有母亲一样,想尽办法调剂手中极少的粮食,费尽心机寻找能吃的东西,学习节粮的小窍门,到菜站去捡菜帮菜叶,为孩子们包薄皮大馅的菜团子……当时很多人都因为缺乏营养而出现浮肿,我们家六口人虽然也缺营养,但是没有一人出现浮肿,这不能不说是枫琪的功劳。

“文革”来临,我成为被审查对象,在剧团要经受漠视、白眼、批斗,精神压力特别大,幸亏家中有枫琪和孩子们。回到家中,有可口的饭菜,有家人细心的宽慰和劝解。为了妻子,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再难也要活着。在我被隔离审查期间,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我,挺了过来。

枫琪孝顺长辈,与人为善,她的优良品格在“文革”中帮了大忙。她与邻里关系非常融洽,在我们家被列为“反革命家庭”的时候,亲戚、朋友、邻居们都真诚地同情帮助我们。“文革”初期,克强弟冒险替我保存了部分珍贵相片和底片;在“造反派”来我家贴满大字报的夜里,街道吴主任悄悄过来说些宽慰劝解的话;被“抄家”的夜里,楼下的邻居陈隆增先生偷偷送来热乎乎的饭菜;内弟祖明,更是放心不下,三天两头过来看看,聊聊天,说说话。孩子们也非常懂事,尽量帮助妈妈分忧解愁。在我被隔离审查的时候,枫琪担心,不时让女儿过来送点东西,虽不能见面,但必要见到收条上我的签字才肯离开,因为这样就知道我还活着。大年初一,枫琪带着孩子们夜里就包好了饺子,凌晨五点钟煮好了第一锅,就和大女儿坐上头班车将饺子送到关押我的小楼。她们这样做,就是为了给我传递活下去的勇气。后来大女儿到内蒙插队,送东西的任务就由小女儿接替完成。

1970年枫琪积极走出家门,参加了街道工作,因为人缘好,又能干,很快就被选拔到办事处,她不辞辛苦,组建描图厂、玉器加工厂,为单位跑指标建职工宿合,十五年的时间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近六十岁时退休。

孩子们都陆续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他们生活得都不错,也很孝顺。枫琪对隔辈人也尽了祖母之力,非常疼爱和照顾。

1996年是我和枫琪结婚五十年的日子,四个孩子送给我们一份大礼——金婚纪念招待会。从筹备、到组织、到招待会中的每一个细节全是孩子们商量决定的。当天请到一百多位亲朋好友,招待会举办得隆重又温馨。大女儿的讲话感动了所有宾客,好朋友们不断送上祝福。五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枫琪依然那么美丽,当时我落泪了。

一晃又过去了十五年,我和枫琪携手走过了六十五载,现在我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枫琪略懂些医道,能按着时令调整饮食,随着季节更迭进些补品,略有不适服些小药,日常起居精心照顾。

枫琪贤慧德淑,美丽能干,是一位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好祖母,能与她牵手一生,是上天赐予我的运气和福气。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朝来暮去,岁月如梭。一路走来,所见所闻,忆如潮水,历历在目。近期将多年来谈艺说戏的文章,重新整理润色,将亲身经历撰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加上历年的摄影作品和画作集结成册,定名为“雪涛艺术流年”。

感谢陈志明先生自始至终热心细致协助整理查找历年散落稿件和图片,协助完成初稿;陈先生还帮助联系了学苑出版社出版,对此深表谢意。

感谢女儿刘景玉对本书的文章和图片重新撰写润色和整理,为本书定稿。

感谢韩兰芳女士阅评本书并提出宝贵建议。

感谢天津市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对本书的大力支持。

感谢刘曾复先生为本书作序。

感谢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感谢爱新觉罗·启骧先生、米南阳先生为本书题字。

感谢王家熙先生、王丽华女士提供多帧徐碧云老师珍贵照片。

感谢北京晚报李凤祥主任、北京日报吕国庆主任多年来鼓励支持投稿,为本书保留部分原始资料。

刘雪涛

2011年2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雪涛艺术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雪涛//刘景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36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7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1
18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