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过硝烟的梦(一个老兵的画中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伊姆莱说:有谁能够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一切?

那些遥远的故事,刚一开始,还和我保持着距离。在我一行行地把日子写了过去之后,突然感到,自己就像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

说冀中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未尝不可……

本书是敏毅先生的散文作品集。

内容推荐

本书是敏毅先生的散文作品集,书中具体收录了:《门神门神抗大刀》、《内心是雪也是火》、《离战场越近,梦越真实》、《长翅膀的小天使》、《石榴开花》、《石榴花落》、《寻找失去的天空》、《纸片上的梦》、《速写本中的人物结局》等作品。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门神门神抗大刀

第二章 内心是雪也是火

第三章 离战场越近,梦越真实

第四章 长翅膀的小天使

第五章 石榴开花

第六章 石榴花落

第七章 掩埋少年梦

第八章 寻找失去的天空

第九章 你往何处去?

第十章 纸片上的梦

第十一章 冰河在燃烧

第十二章 速写本中的人物结局

后记

试读章节

童年的记忆很像在泥土下过冬的麦粒,长时间沉默不语,忽然间就争先恐后地冒尖,田野里全是它们的声音。我由此收割关于冀中的印象,算得上原装正版。突然明白,父亲的画给我那么强烈的感受,与这些生命力饱满的“麦粒”不无关系。

而小站台,则是记忆开始的地方。

一个模子倒出的小土豆

冀中一个火车站的小站台,落客散尽。只剩一个女孩儿倚着式样老旧的旅行包,坐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中。

是我,那年10岁。接车的人还没到。站台前后方都是田野,褐黄的泥土覆盖着过冬的麦粒。身后的麦垄不见边际,抄近路的脚在上面踩出清晰可见的小道。前面麦地的边缘是公路,路旁高耸的白杨树裹着冰霜,晶莹洁白。白杨树的另一边我看不见,但听说那是滹沱河。河面结冰了吗?公路上稀疏的骑自行车的人,哪个是来接我的?我的想象力到此为止,开始发困。

忽然一片嘈杂声从头顶掠过。我抬头,眼看一群黑色的鸟飞过素白的天空,瞬间就没了踪影。

接我的人来了,笑得歉意很深。我说,看见一大群黑鸟。他说,大冷天的怎么可能,你做梦了吧?

邻近铁路的村民接车方式很有意思。如果客人事先不知或忘记了这种方式,就会陷入等待的焦灼。因为从中转站换车没有固定车次,无法预知到站时间,只能根据客人出发前的电报估算天数,于是这天,主人家就会格外留意路过的车次。当列车驰过村庄的瞬间,客人要赶紧在车窗外挥手或手绢。这就是接车信号。这种方式,很像一首陕北民歌里唱的: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那个手;你若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当然,我不是来感受这种浪漫的,而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力量,把未成年的我,推到了长着高梁、玉米和红薯的土地上。这是父亲的一个决定。在特殊年代饱经人生创痛的他草草做出的决定:举家迁往农村。

也许父亲已经想到,从此,我这个大城市里出生的孩子,将在他生长过的地方,彻底变身为一个乡土孩子,不仅是户籍,还有外表、个性、爱好、习惯和能力,等等,等等。

我来得却很轻松,浑然不觉父亲的想法。

看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时,我兴奋不已。下地干活儿的农民们看上去衣着整洁,还在头上包块白毛巾,给人一种极干净的感觉。他们中间的年轻姑娘甚至穿着花衣裳,包着粉红粉绿的头巾,个个被映衬得鲜活亮丽,好像是在庄稼地里进行一场审美比试,用今天的话说,叫时装PK。

印象最深的,是冬日里满地疯跑的村童,就像是一团团滚来滚去的小棉球。小棉球脑门冒着热气,追着我喊,城里来的!小棉球眼力真好。没多久,我也成了棉球,裹着大花棉袄黑布棉裤笨拙地跑来跑去。有个城里的熟人看到我,不由得笑了,说,小土豆哎小土豆,你哪像个城里来的孩子。

变身为小土豆之初,最怕一日三餐,顿顿面对用红薯干磨成粉后混合其它杂粮做的黑面饼子。黑饼子上留着制作者的手印,就像用泥巴捏出来的,粗糙、坚硬,散。发着一股怪味,到嘴里就团成蛋,死活咽不下去。乡里的长辈见我哭丧个脸,并不责怪,更不进行回忆对比,反而笑眯眯地念了一首童谣:

高高山上有一家,

十间房子九问塌,

剩下一问没塌了,

一根柱子顶着它。

老奶奶住在房间里,

怀里抱个胖娃娃,

刚刚熬好北瓜粥,  拉了一锅稀巴巴。

早不拉来晚不拉,

老奶奶乐得笑哈哈,

鸡蛋打卤拌疙瘩,

搅搭搅搭吃了吧。

听罢童谣,我不记得自己笑了没有,但其中道理多少有点儿明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

一晃3年有余。若不是冀中的水土把我养得唇红齿白,我都快成了一个土得掉渣儿的黑饼子。曾以为那是一段苦日子,不堪回首,可很久之后却发觉,其实那时也有许多快乐。那种感觉与我的天性混在一起,水乳交融,时间都没把它冲淡。就像歌里唱的,“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第一眼看到父亲笔下那些穿军装的孩子,那种乡土的快乐就从内心升起,不由得笑了:这不就是一群穿了军装的小土豆嘛!

在冀中度过的童年,让我太熟悉他们了。红苹果般的脸蛋,憨气中带着几分狡黠,说话嗓门一个赛一个大。上学的日子,总能见到几个脚底生风的男孩儿,背个柳条筐,筐里放着几本打着卷的书,封面早念飞了。一放学,他们就往生产队里跑,帮着往家里背集体分配的蔬菜杂粮之类。

别以为他们土,这些背筐的孩子,农民家的小土豆,把数理化念得头头是道。附近驻军的干部子弟以及我这个一向成绩不错的城里人,全都敬陪末座。

即便是即兴吟诗,他们也能张嘴就来。有个小土豆长大之后到山区干活儿,见井台边一个漂亮姑娘打水,不由得脱口而出:山区出俊鸟。那姑娘也不好惹,回道:平原兔子多。小土豆大笑:其实就你一个!

我还以为,再见不着他们了。

土豆实实在在的,好哇。父亲说。

父亲的画中,小土豆们都跟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大脑袋,大眼睛,厚厚的棉布军装束在腰带里。这是父亲和他的小伙伴。看得出,父亲毫无意识美化他的描绘对象,因此那些人物都不具有英雄亮相式的造型。若是与影剧中的同类人物相比,后者显然过于唯美。我说,人物总体特点挺真实,不过长相太卡通。听了我的评论,父亲宽容地笑了。

父亲指着画中的小土豆,一个个道来——

这个是我,13岁时的模样。这个是我高小的同学,大个儿,脸挺黑,后来参加了贺龙的120师。这个是我同村的,名字不好听,叫狗剩儿,开始也在战委会宣传队。这些个是前线剧社的队友,那时也就是十五六岁,比我大点儿。这个呢,后来在华北军政大学又碰到了,他说,哎,你就是小胖子?我还给他画了个像。现在都该有八十多啦。

他们是否还活着,是否偶尔也会想起一个闷头画画的小胖子?

父亲长叹一声:活着的,可能不多啦,战争很残酷呀。到1945年抗战胜利,火线剧社的十几个小土豆,除了我,只有两个活着,其中一个双腿被炸坏。

在这些小土豆给我的第一感觉中,暗藏着对于冀中的记忆。小土豆与小棉球的影像重叠在一起,以至于要把他们区分开来反倒困难。

父亲这颗小土豆比起我来,显然正宗得多,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他和他的同龄人,也就是他笔下的那些小土豆们,经历了一场搅动历史的大变局。甚至时至今日,社会的许多方面仍留有他们打造过的印记。

从小时起,我总在不经意间,从我的爷爷、父亲的婶母以及家乡的长辈那里,听到关于小土豆的某些片段。若仅凭父亲木纳的口舌,我知道的不可能那么多,也没那么生动。可要是没有父亲的画,故事中的那些小土豆,也许说走便走,不寒暄也不回头就走进时光的深处。P1-5

序言

老人在看孩子画画。

屋里落满午后斜阳,老人和孩子浸沐在光线中。

4岁的孩子,笔下所有的形状,都歪歪扭扭。她在画一个跳舞的女孩儿,星星到处都是。

老人笑了,拿起孩子的画说:这多像毕加索画的哟。

孩子不干了。她觉察出老人不是在夸她,一把抢过画,用手捂住。

“小贝贝,爷爷教你画小人儿。”

看得出,老人极力稳住握笔的手,但画面的线条仍在颤抖,画出来的同样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儿。老人停笔,放弃努力……

对于我,一个在异乡漂流多年的游子而言,这个情景有着不可言喻的温馨,但也暗示着生命兴衰交替这个过程的美好与短促。

老人和孩子,是我父亲和他的孙女。

我想对贝贝说,爷爷画画好着呢,你要听爷爷的。贝贝却指着爷爷画的画,大声说,好丑!好丑!

喜欢画画的孩子不知道,爷爷在战争年代的经历,全部与画画相联,可当他想教小孙女画几笔时,已经连笔都握不稳了。

这不免令人感伤。

在我的几时记忆中,父亲有“画小人儿”的爱好。他有时兴致所至,信手拈来一些纸片,画我妈妈、我弟弟和我。看到我们在父亲笔下,全是那种大脑袋、小身子的卡通形象,我就说,爸,你能不能把我画得好看些?父亲说,你就是这样噢。我不高兴了。由此对父亲的画不那么留意。长大之后,从没想到父亲有一段特别的经历,更没想到他还保留着半个世纪前的速写本。

速写本一直压在箱底。多少年都过去了,它在黑暗中等待什么?

那年,我回家探亲,半个月里,花了许多时间,帮父亲整理积存已久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打开旧樟木箱,一个已经变得乌暗的牛皮纸信封终于重见天日。信封上有父亲的字迹:我的画。老信封被“我的画”撑得饱满欲裂,像一枚熟透的硕大果实。

看到这个速写本的第一眼,我就明白了,它一直在等我。在等待中,它甚至有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耐心。父亲说.你每次回家都来去匆匆,我还没顾上找出速写本,你又走了。

说是“本”,并不准确。那只是些发黄的纸片,淡淡的铅笔印和墨迹很勉强地附在上面,稍不小心触碰就会脱落。岁月悄无声息地把它打磨成了易碎品。我小心翼翼地摊开不规则地叠在一起的纸片,认出了它们的分量。画面的内容,与上世纪3 O年代中后期至5 O年代初发生在中国和朝鲜的三场战争有关。

我以为你看不上那些画。父亲解释说。父亲对我的理解,就这样在误解中持续了许多年。我握住父亲的手。这双手,黯黄,还褐斑点点。

母亲坐在一旁,说,那些画一直压在箱底,多少次我想帮他整理一下,他都不让。我说让女儿探家时帮你整理吧,他却说放着吧,女儿难得回家一趟。

天色转暗,父亲沉默着。其实他一直在等着这个时刻的到来,等着我走进他的岁月。

父亲13岁时走上救亡战场,因而后来有了一个特定的称呼——“三八式”干部。那段历史在他的人生中留下很深的烙印,那是整整一代人的烙印。只不过,他把这个烙印“复印”到了纸上,而且用的是“正在进行时”。

在一个文化、咨询和记录手段相对于今天都还十分落后的年代,能以这种方式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人毕竟不多。父亲并不是一个专业画家,却用画笔记录了他所见过的人和事情。

那大多是些在国难当头穿上军装的农民或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先是扛枪打日本鬼子,打下江山后又去尽国际主义义务。这种轰轰烈烈的人生轨迹现在就散落在一张张发黄的小纸片上。从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故事中,我能感受到那种具有英雄意味的东西。那是一个人在责任、感召力和重大目标下产生的激情与选择。这些字眼都是时间的名字,主角消失了,它们也变得模糊不清。

埋藏了许多年之后,速写本中的人物被我的目光激活。像在春天苏醒的小树林,突然就在我眼前舒展枝叶。

我感到阵阵来风。

看到速写本那夜,我几乎一夜无眠。上学的孩子用细嫩的嗓音呼唤同伴,清晨就这样开始。

孩子的嗓音提醒了我,我决定把速写本里的故事写出来。故事里,是一个画画的孩子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三场战争。

从做出决定的那天起,我守住父亲,走笔如飞,记录他回忆的每一个细节。这情形类似于角色转换,我成了一个严格的家长,督促孩子做功课。父亲讲累了,就说,今天就到这里,行不?

父亲向门外走去,拐棍在水泥楼梯上敲击出间隔均匀的节奏,好像是空山中僧人的木鱼在响。父亲的下一个功课,是在住所大院里散步两圈。其中一圈是母亲规定的。他总是走一圈就坐下休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父亲眯起眼,无声地坐在大院的楼层前。一排低矮的木凳上,高高低低坐着一些老年人,互相说着话,不时也笑。父亲坐在他们当中,因为听力不好,再加上天性内向,常常独自发呆。但独自发呆并不等于头脑一片空白。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他有时会突然低声唱起他的《三纵队之歌》,或者是《青年进行曲》之类的老歌,让他身边的同辈人发笑或发怔。他丝毫不觉尴尬。他对我说,那样坐着,很容易就回到过去。我说,爸,咱们回家吧。我挽着他的胳膊走。说走,也不准确。他是用鞋底蹭着路面,缓慢移动。

人,年轻的时候,怎么就像飞鸟一样,展开巨翅,忽地一下就穿过了近70年?

父亲,像一本书。小时候,我读不懂;长大以后,又无暇去读。在忙碌中最先被忽略的,是身边的这本书。

回头想想,我们所顾及的许多东西,都是空洞的。而最珍贵的,总在不经意间失落。当我轻轻吹去书面上的灰尘,想要仔细读读时,父亲的生命,已被岁月悄无声息地打磨成了“易碎品”。父亲无可避免地老下去了,连举手投足都十分费劲;而他身后那段历史,又长得足以令人回味!

如果把父亲还原成一个生命个体,从他们这些“老一代”的人生积淀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连通着“新一代”、“新新人类”以及“更新一代”所共有的体验,特别是被称为“命运”的那种东西。当少年父亲、当我、当每个人试图画出自己的人生轨迹时,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画我们。

如果,让父亲带着他的速写本,再一次回到他的岁月,他还会写出这样一条人生轨迹吗?

如果,让我带着父亲的速写本,回到他的岁月,我又会写出怎样一条人生轨迹?

父亲同意这种说法,我们是用和我们的梦相同的材料做成的。

他也同意我的说法,我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记起多年以前,我从美国回家探亲。父亲说他画过一些画,想和我探讨探讨。他正要拉开那扇油漆有些剥落的深棕色壁柜时,友人来的一个电话就把我召走了。吃喝怀旧,聚会很晚才散。临出门前,我说,爸,咱以后再探讨吧。这一“以后”,就是许多年。也许,父亲因此以为我看不上那些画而不再提起。期间,父亲因为不好好遵医嘱吃药,经历了第二次中风。

父亲从中风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有一种气定神闲的面容,只是脚下还不太稳。周末吃过早饭,他就独自下楼,坐在大院的花园里等他的孙女贝贝。那是他生命中的阳光。贝贝4岁时,一进爷爷家门就说,画画,画画。爷爷赶紧找出许多纸,一面已用过的那种。贝贝推开纸,说,不白。爷爷说,我看可以,先用来练习。贝贝说,不可以。爷爷翻出没用过的速写本,说,爷爷做的,给你啦。贝贝还是不要,说,不白。爷爷回到书房,一阵忙乱。当他再次来到贝贝面前,手上举着几张纸,白得耀眼。

平心而论,贝贝的画从造型、图案到色彩搭配,是有那么点儿毕加索。父亲的眼光不错。毕大师本人就承认,他耗费毕生.学习像儿童一样画画。这句话其实也说出了老人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大人笑孩子跳。我再次想起家中久违的一种乐趣,由父亲画小人儿带来的乐趣。若是父亲能有一地的孙子,围在他脚下要纸、要笔、要油画棒,他的生命一定会被这些孩子照亮,闪闪发光。

我看自己手上这个速写本,纸质肌理细密,白得柔和,厚度可以承受淡彩速写。在美国是一个好品牌。偶然一次,我给贝贝用了其中一张纸,她竟然发觉纸质好坏画出的效果差别很大。白或不白是她判断纸质的关键词。父亲反复触摸着好纸质,从封皮到内页,舍不得放下,感慨说,这么好的纸做成的速写本,这么好的纸哎。我说,爸,你喜欢就留下吧。

我们像朋友一样交换了速写本。

父亲看着我,小心翼翼地把陪伴他多年的速写本装进我随身的红挎包里。当我合上挎包拉链时,父亲问,你有空时帮我复印一张“八路军帮王老汉种土豆”,下次带回来,行不?我说,不用下次,我用电子邮件传过来,让弟弟替你接收。

父亲单要复印这幅画,有什么特别原因吗?母亲说,这幅画稿你爸爸早就丢失了。前些年,你爸爸的老领导在北京军史博物馆里看到当年的《前线报》,上面印有你爸爸画的这幅画,就复印了一份寄来,你爸爸可把它当宝贝了。

失而复得的心情,我也有。父亲所有的画稿,画稿中的人生,差点儿就被我错过了。

我沉甸甸地带着这些画这些岁月这些梦想,飞向地球的另一面。我当时并没料到,此后每次回国探亲,我都毫不犹豫地把父亲的速写本放进随身旅行箱,带回去和他一起翻看。许多流逝的情节细节就这样被父亲打捞起来。

走出家门,空气又黑又冷。路灯闪烁,雨雾贴着我的脸。我回头,父亲倚着一根红棕色的拐杖,站在空空的阳台上,目送我。灯在他的上方亮着,勾勒出一个苍老的轮廓——

父亲仿佛是一个正在谢幕的人,深色幕布在他身后无声地落下。

我挥一挥手,细密的雨雾在我的率领下纷纷赶来,向谢幕的人致意。

在我模糊的视线中,父亲的身影和另一个身影重叠在一起。那是他留在速写本上的一个孩子,他穿着过膝的军装,右胳膊举到帽檐下行军礼。这个孩子,笑意写在脸上,被父亲不止10次地画过。这个孩子,被人称作“小胖子”,也有人叫他“小希特勒”。

有哲学皇帝之称的马可-安东尼在结束他的长卷《沉思录》时,说到最终谁都要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即使你觉得自己的戏还没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

这就是人的命运。既然在劫难逃,索性不逃。

我的父亲,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体面而庄严地退场了。空荡荡的场地上,留着他的速写本,在忧郁的蓝光下散发着自身橘黄色的光泽。

我不会让这束小光芒在我的手里熄灭。

有人问,如果这些画不是你爸爸画的,你还会被触动如此之深吗?

我说,会!

当然会。这些画曾经触动了很多人,其中有当年的吕正操将军和聂荣臻元帅,许许多多有文化和没文化的普通士兵、投身抗日救亡的知识分子,以及村庄里的男女老少。

现在的人看了能否被触动,我不知道。

这些画带给我的感触是双重的——

作为一个以美术教育为职业的人,我看到的是一个孩子执着地在艰难中累积的努力,那些稚拙的线条和图形在他的手中渐渐舒展;我还看到了图画以外的意味,那是完全不受技巧约束的一种情绪、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当然,正因为他是我父亲,我看到的不只是图形,也不只是图形后面历史的风风雨雨。在那些手写的平静的线条下面,奔涌着父亲无怨无悔的追求,我从中体会到一缕苦涩;他为之倾心的美学理想,注定与我有着一脉相承的缘分;他真实相信并努力实践的入文信仰,公正、宽容、平等,那是他和我共同向往的最好的社会。我从父亲的经历中看到我自己,我们一直都倔强地以各自的方式,赋予自身一种自由与尊严。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从我决定要动笔的那一刻算起,好几年过去了,我都没动。像一个极有耐心的渔翁,蓑衣斗笠,独钓寒江雪。渐渐,竹篓里溢满了从历史深处钓起的记忆。

渔翁该收杆回家了。

在地球的另一面,我把父亲的速写摆在白色的地毯上。就地理位置而言,这些小画片就在父亲的头顶。像星星,悬挂在他的天空。我低头,父亲抬头,我们能够同时看到纸片上的梦。这是一个乡下孩子的梦,从色彩褪尽的冬天生长出来的种子。冀中,正是这个孩子梦开始的地方。当生命被深深含进黄昏,父亲对这块土地的思念愈加强烈。

对于苍老的父亲,冀中已是遥不可及;而我,这样一个内心生风的人,不用翅膀就能飞回那块土地,沿着倒流的时光,为父亲追寻生命的印迹。

我要代替父亲,回到他的岁月。

后记

那些遥远的故事,刚一开始,还和我保持着距离。在我一行行地把日子写了过去之后,突然感到,自己就像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

说冀中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未尝不可。

2002年,我代替父亲回了一趟冀中。在冬天的第一场大雪中,我仰起脸看村头的一棵大枣树,几乎看遍了它的枝枝权权。秋天早已从树梢上收走了所有甜熟的果实、青绿的叶子,但我眯起眼,眼前却交替出现着春天、夏天和初秋的枣树。父亲儿时从这棵树上摘取过欢乐,少年时从树上摘取过力量,在他中年的人生低谷,他特别想回到这棵树下,带着他的女儿,在树下拉拉家常,看落日西沉。晚年,在经历头回中风之后,他又回到枣树下。这一次,他也许想到了“落叶归根”……

儿时,我被父亲送回家乡,第一次看到这棵大枣树时,枝头留着积雪。我记住了这棵枣树的模样。当青绿的小枣在树梢上探头探脑时,我开始领略到一种活生生的快乐: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同行的伙伴身手无比矫健地攀上树枝,摘下酸涩的青枣,和我们一起分享;若是好身手的伙伴不在,我们也用小土块去打枣。别人一扔一个准,我的小土块却总是穿过枣的缝隙,向天空飞去……

大枣树啊,你是否记住了一前一后相隔半个世纪的孩子?

那时,我也是个有梦的孩子吗?

我的班主任说,你是从城里来的,会画画不?我说,会。就这样,我接过了班级出黑板报的任务。彩色粉笔使我兴奋,我换着各种颜色写字,把黑板报弄得像村童的大花棉袄。有一块空位,我顺手画了草叶和星星,还有一个望着星空的女孩儿。我只想让花棉袄尽可能地美丽。老师同学都说好话,我因此得到重用,负责出全校的黑板报。黑板报位置在正对小学大门的墙壁上,面积比班级的大了不止一倍。我踩着桌子凳子爬上爬下,在这方煞黑的水泥壁上多次演练过初级绘画技巧。

家中长辈为之高兴,说起当年风水先生预言,你们张家要出个画匠!由此引出父亲当年画门神的故事。但长辈又调侃说,你爸爸到了没成画匠,也许风水先生说的是你。我虽年幼,却不缺自知之明,立刻想到绝不可能是我。

命运总是和我们开玩笑,父亲从小想当“画匠”,不成;我从小想都不想,如今的职业却与绘画相关。也许,这正是命运对人类的一个提示:精神层面的追求,靠一代人无法完成,需要一代一代来接力传承。

父亲生命中的经典画面,第一幅,是老人在看孩子画画;最后一幅,也是老人在看孩子画画。生命的接力,竟如此巧妙。

也许,我应该在未来的一个夏天,把贝贝带回到家乡的大枣树下,教她怎样用小土块打枣,一扔一个准?

大枣树对于父亲、对于我、对于我弟弟和他的女儿贝贝,都不止是物质上的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也许都有这样一棵树。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被门牌号码标明为家的地点徘徊,正是在父亲的岁月里,我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以及家门前的那棵大枣树。

父亲在电话里说,贝贝发烧,但非要去上学,说是语文考试,她要考个100分。贝贝妈妈说,这孩子有毅力。送她去了学校。还说,不管贝贝考好考不好,都要奖励她。我听出父亲口气里的欣慰。

我们都是这样,从一个很小却坚定的愿望开始,渐渐有了梦想。再往后,无论顺境逆境,为了梦想,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比如当年的小圣儿,从画门神开始,为自己画出了一连串的人生印迹……

有一回父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我送你上幼儿园,抱着你走到珠江边上,天还没亮。你看到水中霓虹灯的倒影,穸着小胳膊喊,金毛虫,金毛虫!

父亲的话让我突然感到,父女之间一种精神的纽带。而这种精神纽带在很久以前,常常是以一种反串的形式出现。我就是在一次次的反串中,产生了小小的叛逆。再往后,到了父亲晚年,我们父女俩都自然而然地避开可能会弓j起冲突的话题。

如果我告诉父亲,我代替你回了一趟“过去”,他会不会说,我对这本书有看法。

想想,有看法才是对的。毕竟我是从一个较为主观的视角,去描述当年的父亲。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任何想要准确叙述历史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表达出一种可能性的同时,会立即遮蔽掉其他的可能性。

无论父亲喜欢与否,如果没有这次写作,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近距离地观察他,无法把他零散的经历连接起来,无法感知他们那一辈人的想法。

当我们变老的时候,是不是也盼望能有人愿意俯下身,读一读我们脸上的沧桑、心中的回忆?

当我写下最后一个字,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牵着父亲的手,和他一起站在珠江边上,看霓虹灯的倒影,一个孩子眼中的“金毛虫”……

敏毅

2007年12月美国洛杉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过硝烟的梦(一个老兵的画中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敏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9934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