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云传/海派大师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唐云(1910—1993)生于杭州市一条名叫忠肃古里(现珠宝巷)的街旁一座普通院落里。因他生于农历七月初六,即俗称“七巧节”的前一天,所取奶名叫“阿巧”。他的学名为唐侠尘,号东原、老药、大石药等,唐云是他成为画家后用的名字。唐云以收藏曼生壶著称,故先生晚年有“八壶精舍”之斋号。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上海中国画院代院长、名誉院长等。

内容推荐

唐云,学名侠尘,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浙江杭州人。自1938年迁居上海,先後在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後弃教职专事创作,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或参加联合画展。1949年後供职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中国画院。善画花鸟、山水,尤以兰竹著称,取法八大、石涛、金农、华嵒、沈周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和代院长、名誉院长。出版有《唐云花鸟画集》等多种画册。

目录

第一章 珠宝巷里的唐记参药店/1

杭州珠宝巷/2

满月酒和抓周儿/3

祖父的烟枪和父亲的算盘/5

金鱼缸、裱画店和插图本《千家诗》/8

违抗父命走自己的路/11

第二章 走出珠宝巷/17

杭州唐伯虎/18

西湖巧遇富阳女/20

莼社中坚/24

富春江畔大石居士/26

神交黄公望/32

第三章 瓢儿和尚和写《瓢儿和尚》的诗人/39

俗胎中的佛根/40

半个出家人/42

半僧半俗的瓢儿和尚/45

风雨茅庐初识郁达夫/48

醉卧净慈寺/54

酒里同参画与禅/58

第四章 初到上海滩/63

上海滩的漂泊/64

杯水画展打响了第一炮/66

书画庄的朋友/71

开拓花乌画的新领域/76

画展的“三昧”与十三根金条/81

诗画难驱深愁/86

第五章 是真名士自风流/91

唐云的磁性人格/92

醉眼蒙咙画黄山/95

斗酒老裕泰/99

禅榻画梦/105

脚踏祥云自去自来/108

樽边度针善解人意/110

人生哲学:多享清福,少享艳福/112

每向“谜”中觅雅趣/117

第六章 一壶天地小于瓜/121

八壶精舍/122

八壶之旅/127

饮遍天下名茶/135

摔不破的茶罐子/142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148

第七章 比水浓的不是酒/155

白蕉型的朋友/157

来楚生型的朋友/161

钱瘦铁型的朋友/166

高逸鸿型的朋友/172

寻找朋友的香港之行/175

第八章 跨入新时代/179

吃救济粮的画家/180

美协展览部/183

上海中国画院的成立/188

性格决定命运/193

在否定与肯定之间的一环/196

第九章 画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画/199

上海花鸟画展/201

一篇提倡花鸟画的文章/207

“我爱林风眠的画”/211

扶植后辈育桃李/215

第十章 历尽劫波的十年/223

国画界的“新老头子”/224

解除隔离/229

傅雷之死/233

批“黑画”的风波劫难/235

外混光尘,中分泾渭/238

第十一章 青山夕照明/245

报春梅花的被扼杀/246

笔酣墨畅画巨画/248

集多任于一身/252

旧雨新知两难忘/253

车辙马迹半天下/263

醉里偷眼看当今/272

第十二章 收藏天地/275

唐云与石涛/276

唐云与八大山人/282

唐云与颜真卿/290

唐云与华新罗/292

唐云与金冬心/294

唐云藏砚/301

唐云的收藏见解/306

第十三章 自家笔墨自家诗/311

画中的“药味”/312

百家兼容的艺术情结/316

有我与无我的艺术境界/321

艺术的美学意义:飘逸、旷达、浑厚、热情/327

第十四章 水流云在/343

后记/351

试读章节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杭州是因西湖而出名,还是因地处杭州才使西湖显耀,这里的是非功过无法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杭州,还是西湖,它们所以能使人回肠荡气,这和名人的诗酒流连、文人的捧场分不开。白堤、苏堤、孤山、苏小小墓……无一处不与名人有关。就连那一坊、一弄、一巷,也多是与名人有着诸多的牵连。它们的命名,各有所由来。

那条北出丰乐桥街、南出笕桥街的一条小巷,曲曲弯弯,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却有着一个极为富贵的名字:珠宝巷。这样一条小巷,自有它悠久的历史,宋代叫中沙前巷,因茅山河得名。茅山河在唐代称中沙河。到了元代,这条巷子里住的多是西域的客商,当时称之为回回。这些巨商大贾,在巷中设珠宝金玉古玩铺子甚多,由此而改为珠宝巷。

这条巷子是住过不少名人的。宋代就有司马渡、萧家渡、盖王府,因历史湮没,无从查考。于忠肃公曾经在这里住过,当时还有人写了诗:“贡玉论珠席上珍,不贪夜气识金银。景行故里明忠肃,所宝唯思社稷臣。”忠肃公曾在这里做了什么德政,我们是无从知道的,这首诗带有点捧场的意味。这当然是明代的事了。到明末的崇祯年间,这里是古董商人献珠斗宝之所在。有一次,一位古董商人寓居在珠宝巷,携带着一只锦盒,盒中藏有一珠碧草,上有生就的小龙,像手指那样大,淡黄色,鳞角牙爪都齐全,循枝盘绕,气色如新。当地博物竟无人能识透它。当时潞佛子正在杭州做官,便把它买进府中。这位潞王利用居住珠宝巷之便,家中收藏着许多奇异的古物,佛水盆、竹节石、纯阳像、四面观音、夜里放光的舍利,在杭州是名噪一时的。到了清代,道光丙戌进士项达居此。嘉庆丙子年,这位老先生考取国子监学正,放任知县,他“舍花封之烂漫,甘槐市之萧条”,隐居在于忠肃故宅,主讲紫阳书院,当起教书匠来了。

就是这么一条巷子,竞有如此赫赫的历史,至于整个杭州和西湖更可想而知了。杭州毕竟有着湖山之盛美,所以苏东坡老先生的那首诗把西湖写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人,使后人为之折服,都说他把西湖写绝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来。正因为杭州有着那么好的湖光山色,才使那些客居杭州的外地人,唱着“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调子,做着终老在杭州的梦。在外地的杭州人,因为自己出生在西子湖畔,都是以杭州人自居,那是带着几分乡情几分自豪的。

画家唐云也是这样,在他的画幅上,总是忘不了题写“杭人唐云”的字样。这一方面是他要区别于姑苏的唐寅,因为曾有人开玩笑说他是姑苏的唐寅,因为追求秋香跑到杭州去了。更重要的是唐云在画上寄托着他缕缕的乡思,他忘不了自己是杭州人。

当年,唐云带着父母的热血降临到这个世界,就是落在杭州珠宝巷这片土地上。

满月酒和抓周儿

杭州的阴历七月,暑气虽然还未消尽,却是很有诗味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市井坊巷,家家户户都备以莲藕茜鸡之类的果品,向这对小夫妻祝福。还有一种泥塑的魔合罗,就成了孩子们最时髦的玩具,他们身披荷叶,手持荷花,学着魔合罗的各种姿态。到了夜晚,妇女们对月穿针,女孩儿用凤仙花染红手指甲,男人们则面对着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诗书人家就更雅了,他们把五色诗签悬挂在竹竿上,写着自己做的诗,做不来诗的也要写上唐诗宋词的句子,掷付清溪或投入西湖中去,让那雅人雅事随水流去。

按照杭州的习俗,孩子将要出世之前,外婆家须备花红礼品前来催生。不知是送子观音的勤奋,还是唐云要赶七月初七的热闹,没有等外婆家来催生,他就于1910年(庚戌)8月15日(阴历七月初六)来到人间。他的到来,使唐家的七月初七乞巧节更加热闹。不久又是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和七月三十的放河灯。在他出世的这一个月里的好日子都被他遇上了。

在珠宝巷内,唐云家虽然算不上名门望族,却也是有些身份的。祖父唐光裕创办的参店,兴旺发达的时期虽已过去,由于父亲唐景潮对参店的惨淡经营,还是能维持家计的。不过唐记参店的名望在外,倒不在于参药鹿茸之类,而是唐景潮的广交朋友,乐善好施,扶贫济危,当地人对这位参店小老板都尊称之为唐菩萨。像这样的家庭,对长孙长子的降临,自然是要隆重庆贺一番的。

吃满月酒,唐家发帖宴请。这时末代皇帝还坐着龙廷,一切风俗都没有变更,家人照例要给唐云剃头。在杭州,满月酒也叫剃头酒。亲友送礼,一顶帽儿是少不了的。那黑色的缎帽上,缀着红顶银饰,有寿星、兽头,还有金玉满堂及长命富贵的字样。剃下的头发不得随便乱扔,必须搓成团,用红丝花线扎好,挂于厅堂的高处,表示孩子长大之后有胆量。

此时的唐云虽然被打扮得像个小寿星,与一般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在客人将要入席就座时,他哇哇地大哭起来。母亲喂乳他不吃,祖母抱着拍着走着,他仍然是啼哭不止。好事的客人斟上一杯状元红送到唐云的嘴边,让他闻闻酒香,又放在他的嘴边让他吸吮一滴,他竟然张开小嘴,把一杯状元红给喝下去了。

唐云的此举,博得满座喝彩。他喝下那杯酒后,安安静静地入睡了。

杭州人对一个人的出生十分重视,习俗礼仪也特别多。吃了满月酒,到了三个月后,便要过百禄。这时自然又要庆贺一番。到了六个月,那是中等规模的庆贺,最隆重的要算周岁的庆典了。

唐云坠地,本就健康壮实,到了周岁,长得胖墩墩的,不只是牙牙学语,而且可以自由走动了。当然,他的那点自由还是有限的。这时唐云要经受一次预卜自己未来的测验。

杭州人的习惯,孩子长到周岁的时候,家长要用一只托盘,把文具、算盘、书本、赶牛鞭……放在一个托盘里,让孩子自己去取这些东西,看他先拿什么。先拿赶牛鞭的要种田,先拿算盘的可能会经商,拿书本和笔砚的可能会成为读书人,先拿印的可能要做官……唐云周岁的那天,老祖母早按旧例,在托盘里放好一切她认为应该放的东西,把托盘放在桌子上。

唐云走到桌子前,看看这,看看那,就是不伸手去拿托盘里的东西。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带着各自的希望祈祷着,焦急而紧张地等待着,似乎唐云此举真的要决定他的终身。唐云似乎并不理会这一切,他伸手去摸那托盘,什么也不拿,只是使上一股劲,把托盘翻得底朝天。托盘旁正好有一只空酒杯,他顺手拿起,放在嘴里吸吮着。

“哎呀,这孩子——”全家都惊呼起来。这可是一个不祥之兆啊。

古人曾认为杭州山水太秀丽,加上苏东坡老先生那首咏西湖的诗,使人感到西湖就像是一位风骚迷人的狐狸精,所以杭州决出不了好子弟来。这话虽然不包含什么必然的真理,还是有些人相信的。何况唐云的这一非凡的举动,怎能不使全家人的心都蒙上一层阴影呢?P2-P5

序言

郑重先生是上海知名的记者、文人,在写好他的报道的同时,郑先生的一大爱好是与上海的一批知名画家交往,在谈诗论画之间结成了莫逆之交。郑先生的这种交往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交往当然是非功利性的。由于这一层关系,他受到了画家们的信赖,即使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之间也能说说真话。由此,也使得郑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有资格、有条件为海上画家们立传,写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代大家。传记责在真实和有文采,通过一个人物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如同司马迁为我们中华民族开创的纪实传统那般。郑先生循着这条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对他熟识的前辈画家——林风眠、谢稚柳、唐云、陈佩秋等一一道来。有时仅靠个人的回忆犹嫌不够,于是他又深入故纸堆里,在图书馆、档案馆不厌其烦地查找和核对资料。所以他的传记不是一般的回忆文章,而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结晶。这次,以他领衔撰写的这套海派画家传记陆续出版,带动了上海其他一些文人的加盟,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现在的时代,人们比较的浮躁,空泛地谈论海派概念,颠来倒去地玩弄一些词句的人何其的多,而沉静下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梳理、考证、研究的,又是何其的少。

我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热爱它、依恋它,除了每年走在长满悬铃木的街道,闻着白玉兰花开的香气,看着灯光在老洋房之间闪烁,体味城市那种独一无二的温馨,最使我们难忘、引为骄傲而又似乎永远读不完的那本书,其实是这座城市中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就像我每次去法兰克福书展自然要想起城市中歌德的故居,每次到阿姆斯特丹必定会去看看梵·高的艺术馆那样,名人是城市水远的名片。

上海的名人真是太多了,从政治家到文人,从学者到艺术家,真是写也写不完。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对海派画家有一点了解,同时也乐于看到有关他们的书一本本地出版。因为海派文化、海派,最早的出处恰恰在于“海上画派”,后来的用法都是它的引申义;因为海上画派确确实实出了一批大师、大家:如国画家就有赵之谦、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陆俨少、唐云、沈尹默等等,留洋归来的油画家就有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关良、朱屹瞻等等。海上画派仅中国画,最早确定的代表性人物就有60多人,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大师、名家就远不止这些了。

海上画派是有价值的,海上画派是什么呢?很难下一个科学的结论。我认为它是江南文化的精灵,是西洋文化的还魂。宋代南迁,在江浙苏皖尤其在江南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文人画是其中的精华之一,宋以后的绘画史几乎成了江南画史,赵孟频起始的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王、浙派、皖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西泠八家、华亭画派等等,这血脉相承的名流画派,最终都回归江南,汇结到文商并举的大都市上海。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五口通商,又使西风随商东渐,西洋文化在上海登陆、浸润、植根,开出了灿烂的新花。海上画派传承了祖宗传统的精华和异族的光辉,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分外妖娆,殊为难得。所以,它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去,都是绚烂多姿的,也是价值连城的。为有价值的画派、事物、人物立传,不是很有价值的吗?

祝君波

2007年12月

后记

进出大石斋,看到药翁唐云作布袋和尚。宋人梁楷也曾作布袋和尚,和尚捧腹而坐,袈裟如布袋裹着那肥胖的身子。唐云笔下布袋和尚,则是画着一位瘦小的老僧,背上驮着一个大布袋,踽踽而行,画上题着四字真言:

行也布袋,

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

何等自在。

我的心为之一动。这不正是唐云自己的写照吗?他的背上不也驮着大布袋吗?

唐云是外禅而内儒。名士风流只是他的外表,而内里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精神。

布袋里装着艺术的追求。

布袋里装着收藏者的癖好。

布袋里装着友情。

布袋里装着诗和禅。

布袋里装着茶和酒。

布袋里装着人世间。

人世间的一切都装在布袋里,装着无穷牵挂。沉沉复沉沉,永远放不下的大布袋。直到他重病缠身西归道山之际,他仍然放不下玩的紫砂茗壶的保护,养的金铃子的生命。从这一点上来说,唐云和布袋和尚一样,从来没有轻松过。

唐云和布袋和尚所不同的,他手中有一根竹制的拐杖,拐杖有赖少其用金冬心书体写的偈语,那偈语又是唐云自己集句而成。拐杖的偈语为:

不畏崎岖偕此君,每当坦道亦防倾,

若从平夷犹虑险,万水千山到处行。

唐云背着大布袋,手中持着这根竹杖,在向前走着。我常常目注着他的背影,看着他那一串串脚印,走得是那样潇洒,带来的是清风云水。他曾将此偈语书一片册页送我,要我体味此中的人生。

唐云无意要别人为他作传,我和他相交数十年,起始亦无为他作传的意思。但他的朋友如来楚生、张大壮、张开勋、朱屺瞻、沈觉初、徐素白、徐孝穆、白蕉、钱瘦铁、唐大郎、龚之方等和我也都有着忘年之谊,和他们过往交谈中,总是能听到唐云的风雅趣事。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渐渐地我把那些故事辑录数册,意在自我欣赏。

一日,唐云将他所作的诗抄录一卷送我,我要他题款识,他只是说:“供你茶余饭后消遣而已,不登大雅之堂,不题了。”此时,我忽然忆及清人金冬心乾隆乙卯五月六日自写小像举付入室弟子广陵罗聘云:“聘正年富,异日舟履远游,遇佳山水,见非常人闻予名欲识予者当出示,知予尚在人间也。”

今天下人,耳闻药翁唐云之名不识其人更不知其生平事迹的,可谓车载斗量。而我为他作传已到水到渠成之时,何不乐而为之。邓散木的学生余穗祥,随其师出入大石斋,所见所闻甚多,在我为唐云作传时,他即将旧笔录相赠,顿使拙文生色不少。脱稿后以《杭人唐云》名之,送给他“审阅”时,他说:“那是你的作品,如何行文落笔是你的事情,我看它作什么!”说得何等坦荡。如今还能听得到这样的声音吗?

斯人远去。这些记录药翁山程水远的文字,但愿能使读它的人允然有得,共知爱惜,宁唯其遗作将见寿逾金石,即其人亦真为不死矣!

郑重

盛暑于百里溪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云传/海派大师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74675
开本 32开
页数 35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88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