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悲情曹雪芹/紫砂壶长篇小说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描写曹雪芹悲情人生的宏篇巨著,是著名红学专家集数十年探究挥就的泣血之作。

小说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想像力。该书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所交往的人们。

内容推荐

作者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题材创作规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小说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所交往的人们。书中对几位女子的塑造尤其成功。卿卿、玉莹、紫雨、墨云、嫣梅等都栩栩如生,她们中的几位惨死也让我们痛心疾首。男性中,十三龄的仗义、丁汉臣的忠诚与曹桑格的奸诈、陈辅仁的卑鄙等等,也都跃然纸上。

试读章节

公元一七二一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初的一天夜里,二更多天。两骑快马在朦胧的月色下飞驰而来,他们来到东直门城门外翻身下马,两个人掏出腰牌举在手里,冲着城门楼子上大声地喊:“城上哪位爷该班儿,您给开一扇城门缝儿,我们是给康熙老佛爷送密折的。”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城门楼子上站岗的旗兵在发问。

“江宁,江宁织造署,曹大人有密折奏闻哪!”

“等等儿,容我回禀一声千总老爷。”

“劳您驾啦!劳您驾啦!”

约摸着过了两袋烟的工夫,吱的一声地城门开了一道缝儿,从里边走出来一个当官的。江宁织造署专送密折的家人,一年不知道得来多少趟,他们明白出来的这位就是门千总,于是赶忙上前请安:“给门千总老爷请安!”

半夜三更的把千总老爷给提(di)溜起来,他当然不高兴,可有密折奏闻他又不敢耽误,所以才耷拉着脸子,问了一句:“腰牌呢?”

“嘛嘛,请验腰牌。”其中的一个家人举起腰牌接着说:“奴才马志明,北京人,四十一岁。”

门千总身后的旗兵凑过来举起灯笼照亮儿,门千总念着腰牌上的铸字:“马志明,黄面无须,四十上下,身高七尺,北京口音。”他看了一眼马志明,点了点头。

另—个家人没等再问,已经把腰牌举了过来:“奴才安泰,正白旗包衣,三十五岁。”

门千总验看他的腰牌:“安泰,色黑体壮,三十上下,身高六尺,北京口音。”他看了一眼安泰,说了句:“放行!”

千总身后的旗兵把城门又开得大了点儿,马志明从怀里掏出来一锭二十两的元宝,双手捧到千总面前:“回千总老爷,我家大人说了,半夜三更的惊动老爷跟弟兄们,实在是不过意,这二十两银子,求您赏给大伙儿买包茶叶喝,您可千万别……”

门千总用手指了指他身后的旗兵,一扭头走了。马志明会意,忙把银子交给旗兵,跟后边的安泰招招手,两人拉着马进了东直门。纵身上马、双足点镫,又给了马屁股上一鞭子,好在夜静更深,街上一个人也没有,相隔三十几丈才有一根杆子,上边点着一盏小油灯,过一个时辰有人背着梯子来给添一回油,这种街灯你说它没用吧,可亮着哪,你说它亮着吧,可什么用也没有,诚所谓徒有虚名。

马志明、安泰来到东华门外,把马缰绳拴在树上,步行过了护城河,给门卫的旗兵请了安说明来意,门卫让他们到回事房去递密折。

马志明、安泰站在回事房门口喊了声:“回事。”

屋里有人搭碴儿了:“哟嗬!这是哪位呀,半夜三更的还回事哪?您就进来回吧。”

“嘛嘛。”马志明跟安泰一前一后推门进了屋,一瞧原来认识:“哟!敢情是孙公公该班儿,敢隋好,敢隋好。”一边说着一边请安:“孙公公吉祥!您老人家可是发福啦!”

“哟!是你们二位,江宁织造署曹大人派来的。有什么急事儿啊,我能打听打听吗?”

“瞧您说的……我们大人病了,病得还挺重。连这折子都是苏州织造李煦李大人代上的呀!”

“哎哟!——曹大人连密折都写不了啦!”

马志明从怀里掏出来一个锦匣,连同密折双手放在孙公公的书案上:“这是我家老爷跟李大人孝敬您老人家的一块汉玉,半夜三更又得劳累您进去跑一趟。”

“哎哟——远啦!远啦!我跟曹、李二位大人可是莫逆之交,年底下他们进京述职,我得罚他们!好了,我马上把折子送进去。你们二位也骑了一天的马啦,累得够呛,早点歇着去吧。”孙公公把锦匣揣在怀里,点上灯笼拿上奏折走了。

孙公公手里提(di)溜着“气死风”的灯笼来到乾清宫,他抬头瞧了瞧,天边一钩冷月照在殿脊上的飞檐,时而闪着反光,殿门外雕栏玉砌庄严肃穆,再加上夜深人静鸦雀无声,总有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这时正巧吹来一阵冷风,吹得铁马声声更加使人不寒而栗。孙公公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只好怯生生地一路小跑儿来到乾清官的殿门外,他先定了定神儿,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殿门果然从里边慢慢地拉开了一条缝儿,走出一个人来,孙公公提起灯笼来一照,赶紧请安:“梁总管,是您老人家该班儿,您吉祥,您吉祥!”

“什么事儿啊?”梁九功说话时把声音压得很低。

“密折奏闻。”

“哪来的?”

“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

“你来的可真是时候,康熙老佛爷日理万机,多累呀,这两天睡的又不安稳,这才刚刚眯瞪着……”

“这可不是晴雨折、请安折……”

“是什么?”

“送密折的人说……”

“什么人在外边说话?”从殿内传出来康熙皇帝的声音。

“嘛。是奴才,今有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的密折奏闻。”

“拿进来。”

“嘛。”总管梁九功接过奏折跟孙公公挥挥手,孙公公会意,一安到地,然后起身退出乾清宫。

乾清宫的东配殿内点着了蜡烛,康熙皇帝翻身坐起,含了口茶水漱了漱口,然后把水喷在地上,梁九功把奏折摆在小炕桌上供皇帝御览,这份奏折是苏州织造李煦代替江宁织造曹寅写的:“江宁织造臣曹寅于六月十六日自江宁来至扬州书局料理刻工,于七月初一日感受风寒,卧病数日,转而成疟,虽服药调理,日渐虚弱。臣在仪真视掣,闻其染病,臣遂于十五日亲至扬州看视,曹寅向臣言:‘我病时来时去,医生用药,不能见效,必得主子圣药救我,但我儿子年小,今若打发他求主子去,目下我身边又无看视之人,求你替我启奏,如同我自己一样。若得赐药,则尚可起死回生,实蒙天恩再造,等语。臣今在扬州看其调理,但病势甚重,臣不敢不据实奏闻,伏乞睿鉴。”

康熙皇帝看完奏折一声长叹:“唉——”

梁九功赶紧凑上一步:“怎么了?老佛爷,江南能有什么事儿吗?”

“曹寅比朕小几岁?”

“您怎么忘了,他比老佛爷小四岁啊,今年五十五,曹大人怨……”

“发疟(yao)子。”

“老佛爷您别着急,这种病在江南可并不罕见哪。”

“弄不好也能要了命。你派人传太医马上把外国进贡的‘金鸡纳’送来,这种药治疟疾确有奇效。”

“嘛。”

“要快!”

“嘛,嘛。”梁九功一安到地,转身退下。

康熙皇帝抓起朱笔在李煦奏折的空白处批道:“你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限九日到扬州。但疟疾若未转泻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每用补济(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

“此药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往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除)根。”

“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

七月里的扬州骄阳似火,酷暑难当。可是曹寅盖了三层棉被,仍然冷得发抖,他全身瑟缩成一团,控制不住自己的上牙打着下牙,咯咯作响。然而过不了一个时辰,又热得不行。岂止被子盖不住,就连身上穿的单衣单裤都要脱掉,只是碍于身份、体面不能如此而已。让两个仆人轮流打扇、喝凉水、嚼冰块儿,都难解这如火攻心的感觉。时而发寒,时而发热,一天十二个时辰总得折腾这么三四回,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怎么经得起、受得了呢?

到了七月二十三的卯末辰初之际,晓风拂去了天边淡淡的残月,晨雾在曦光中也渐渐地消失。曹寅从睡眠中憋醒,觉得自己一阵中气上不来,出了一身冷汗,通体冰凉。他很费力地睁开双眼,看见守在自己床边的儿子连生在打瞌睡。曹寅真不忍心叫醒他,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经快不行啦,生死仅在瞬然之间,于是他轻轻地叫了一声:“连生。”

连生从梦中惊醒:“阿玛,您醒了,想喝口水吗?”

曹寅摆摆手:“你奶奶怎么还没到啊?”

“家里已然打发人连夜过江报信儿来了,说奶奶今天起五更动身,午饭前—定赶到。”

曹寅轻轻地叹了口气:“唉——只怕来不及啦……”

“阿玛,您千万别这么说,儿子承受不了,您要是觉乎着哪儿不合适,我马上给您传大夫去。”连生一边说着,禁不住泪滴腮下,哀声颤抖。

“……你就不用伤心了,去把你大舅请来,我有事儿要交代。”

“好,我这就去。”连生站起来,转身要走。

“哎,等等,我先跟你说几句话。”

连生又回身坐下:“您有什么吩咐?”

曹寅看了他一会儿,有些困惑、迷惘的问:“孩子,你今年多大了?”

“我……”连生有点奇怪:“二十一呀。”

“脑子一阵阵的迷糊……你长得身材高大魁梧,文武全能。康熙老佛祖夸过你好几回,我去之后,这江宁织造的差事,很可能由你袭职,你可要记住四个字,‘仕途险恶’呀!十几位皇阿哥,一个比一个精,老佛爷一旦晏了驾。这皇位之争必然是一场大乱哪。老佛爷在一定能庇护着咱们曹、李两家,老主子升天之后,就是我常说的:‘树倒猢狲散啦!’

“阿玛!”

“你一定要慎之又慎,谁也不能得罪,更不能跟着他们蹬这场浑水呀!”

“嘛嘛,儿子记住了。”

“再有就是咱们家为接驾,亏空的帑银……算了,跟你说也没用,还是请你大舅来吧。”

“嘛嘛。”连生也看得出来,父亲真的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他回身冲出门去,请来了自己的舅父李煦。

衣冠不整的李煦,跌跌撞撞跑进曹寅的卧室,扑伏在床边,双手紧紧握住曹寅的手:“妹丈,你觉乎着怎么样?”

“……江宁织造衙门历年亏欠钱粮九万多两。两淮商欠钱粮也不少,共总得在二十三万两左右,无赀可赔,无产可变。叫人死不瞑目啊!求主子恩准我再接任一年盐差,但要大兄代管就能补齐,您看……”

“行,行。我马上就写折子,只要你能安心养病,圣上赐的药这两天一准能到。”  曹寅摇摇头,转过脸去看了一眼儿子。

连生会意,往前凑了凑:“阿玛,您是要跟我说话吗?”

曹寅歇了口气,抬手指了指窗外。

李煦和连生彼此看了一眼,但是都不解其意。

曹寅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说:“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哪!”言罢二目涌出两滴慈心泪,溘然长逝。

“阿玛!阿玛!……”连生呼之不应,唤之不醒,他不顾一切扑倒在曹寅的胸前,声嘶力竭地哭喊着:“阿玛!您不能走啊,不能走啊!撇下我们孤儿寡母,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鸣,您让我们可怎么办哪?我虽然长得身躯高大,可我毕竟还是个孩子,是个孩子……”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煦已然顾不上劝慰外甥节哀少恸了,他自己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老泪纵横啦!

仆人跑进来十多个,见此光景刷拉拉跪倒一片,他们想到大人平日对自己的恩惠、和善、济困、宽容等诸好处,无不感于肺腑,震撼内心。一阵阵悲从中来,一个个椎心泣血。

就在这大厅内一片泪雨横飞,哭声大作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年轻力壮的男仆,满脸喜色地跑了进来,大声疾呼的禀道:“回大人,夫人到啦!”

大厅里的人们听到这声禀报,哭声戛然而止。来通禀的年轻男仆见此情形愣住了。他进退两难,一时不知所措。

恰在此时,一个小丫环搀扶着曹寅的妻子、李煦的胞妹步人大厅。曹夫人走进来略一观察,心中已是一阵心颤。再加上自己的儿子满脸是泪,跪趴在自己的膝前,痛心疾首的喊了一句:“奶奶!阿玛已然升天啦,您来晚了一步啊!”一言未了一头撞在母亲的脚下。

P1-4

序言

惟大磨难铸就大英才

历史题材创作近年来相当火热,却一度聚焦于皇室冲突、后妃矛盾及宫廷斗争,而对代表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反而有所忽略。这应当说是前一段时间文艺创作的一大偏向。从先秦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直到清代的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龚自珍、王国维等,他们这些人物可都是铸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大写的人”啊!可在当今的小说、电影、电视、戏剧中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追求和他们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时下文坛艺苑的一大遗憾。

还好,已经有了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补偏救弊。徐淦生先生写了厚实的一部《悲情曹雪芹》。当然,具体到曹雪芹,因为其家族的原因,不得不卷入宫廷纷争,那是无法回避的。但徐淦生先生没有更多地去渲染这些,而是将这些当做铸造曹雪芹人格和才华的环境和氛围,较好地把握了处理的分寸。

在英才与磨难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到了今天这似乎也成了一个问题。据说比尔·盖茨等就没经历过什么磨难,照样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我这方面没研究,没有发言权。但我想,自古以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无不经受了诸多的磨难。比尔·盖茨等如果真像人们说的那样,估计也是历史的特例,我也愿意这样的特例在新世纪成为常例。可惜,到现在这个阶段,不论中外,我们看到的却是:只有经由磨难,才能使人更加透彻地理解人性的种种表现,更加切肤地理解社会的运转和变迁,并一定要不被磨平了、磨圆了,方可能脱颖而出。至少在知识界、文化界、艺术界可以这么说。

而且,最好还是青少年时期的磨难,才更容易铸就坚毅的性格,培养远大的理想。现代伟大的鲁迅先生便是如此。而当年的曹雪芹比起鲁迅先生来就更有的说,曹家起初更富庶,但后来跌落得更彻底,成了罪臣子弟。败落那时他才十三岁,就渐渐地领略了人间疾苦和世态炎凉。父叔罹难,亲友背叛,家人失散,作为个人能遭遇到的苦难他几乎全遇到了。但他没有沉沦,而是执起了笔,最终基本完成了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巨著。

伟大的文艺作品从来不只是作者身世的重现,尤其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的巨作,绝不能单纯看做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生活的描摹。索隐派、考据派试图从《红楼梦》中去探寻微言大义,又都从曹雪芹的家世和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自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但作品与作者的家世和经历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不要那么机械、那么刻板,我们还是可以将作品与作者的家世和经历进行互证的。而且,就是作者的虚构和想象,不论多么超逸,也仍可从作者的直接经历、间接经验中找到其依据和根基。所以古代人讲究“知人论世”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对曹雪芹的家世、经历及清初的历史状况愈了解,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才能愈深入。

徐淦生先生在创作中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题材创作规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小说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所交往的人们。书中对几位女子的塑造尤其成功。卿卿、玉莹、紫雨、墨云、嫣梅等都栩栩如生,她们中的几位惨死也让我们痛心疾首。男性中,十三龄的仗义、丁汉臣的忠诚与曹桑格的奸诈、陈辅仁的卑鄙等等,也都跃然纸上。这些我们差不多都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到他们的影子,所以说史实与小说有时是可以互证的。

但有些地方交待过多,还是没有完全把握好历史资料与艺术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何将枯燥的史料化为生动的形象,的确是一大难题。  更高地要求,如果能通过曹府及李家这两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出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和必然衰亡的趋势就更好。《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事实上曹家及李家(令人想到荣宁二府)中发生的一幕幕,也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基础。书中涉及的翠萍与她的表弟安怀远被三太太迫害致死,如果不从个人恩怨着眼,是完全可以深掘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意蕴的。我们不能要求徐淦生先生达到曹雪芹的水准,曹雪芹毕竟只有一位,但若以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为叙述对象,那远远地望其项背还是应当的。

尽管有一些思想上、艺术上的不足,但《悲情曹雪芹》还称得上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而且作用注意顾及到当代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时尚,因而我想,如果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并有一些出色的编导演参与,那应当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

著名评论家朱辉军

2007年11月27日凌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悲情曹雪芹/紫砂壶长篇小说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淦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4865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66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69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