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美张爱玲(那时临水照花人)
内容
试读章节

行将奔走的灵魂

我母亲虽然出身传统世家,但思想观念并不保守。尤其受到五四运动及自身经验的影响,她对男女不平等及旧社会的腐败习气深恶痛绝。对于父亲的堕落,母亲不但不容忍,还要发言干预,这就和我父亲有了矛盾和对立。

——张子静

离开了一直辖制着他们的哥哥嫂嫂,张志沂夫妻俩一时间像重获自由的鸟儿,漫无目的地飞——漫无目的也比囚禁了羽翼来得要好。这一点,无论如何是改变不了的。

他们开始了一段“肆意妄为”的日子,过了一段开心的生活。“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她才醒过来总是不甚快乐的,和我玩了许久才高兴起来。我开始认字块,就是伏在床边上,每天下午认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

有母亲的日子,阳光都是和煦的,连空气中都飘着一股甜腻的香气,张爱玲后来形容在天津的家里常有种春日迟迟的感觉——也许那股子慵懒和安定才是家的底色吧?

只可惜春太短,眨眼工夫就到了肃杀而萧瑟的秋。像一个一夜暴富的穷人一样,多数人是不懂珍惜眼前的光阴的,只会一味挥霍他的所有。所谓来得快往往去得也快,世间事有时就是这样经不起推敲。

张志沂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内心自然是欣喜的,终于没人管着他了。中国的男人是多么惧怕大家长的管理,而中国的女人又是有多么喜欢“管理”男人?这才是悲剧的源头,也是矛盾重重的根源所在。

“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我们家已经从上海搬到天津,住在英租界一个宽敞的花园洋房里。那是1924年,姐姐四岁,我三岁。那时我父亲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分家不久,名下有不少房屋、地产。我母亲也有一份丰厚的陪嫁,日子本来过得很宽裕。但不久我父亲结识了一班酒肉朋友,开始花天酒地,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一步步堕落下去。

“我母亲虽然出身传统世家,但思想观念并不保守。尤其受到五四运动及自身经验的影响,她对男女不平等及旧社会的腐败习气深恶痛绝。对于父亲的堕落,母亲不但不容忍,还要发言干预,这就和我父亲有了矛盾和对立。”

张子静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父母。对这样的父亲——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的男人,做子女的心中也隐约有些失望吧?

他将从前不得志的种种忧郁与苦闷全抛撒在了烟铺上、妓女的胸脯上、骰子的点数上。他是寂寞的,说出这样话的不是他心爱的妻子黄素琼,也不是他的继承人张子静,而是后来差点被他打死的女儿,张爱玲。张爱玲说爱固然是种认同,但恨有种奇异的了解。

张志沂自己虽是个软弱的男人,但骨子里所受的儒家教育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夫为妻纲”,他一定是这样认为的吧?他还保留着一切封建社会中男人的思想,自然也想要男权社会里的一切特权,包括纳妾。他不能允许妻子的抱怨与指责,他搞不懂他眼中的自然而然,为何到她那里就是忍无可忍?

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争吵声越来越大,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发泄,忘了两个只有三四岁的孩子。张子静……

P16-17

目录

落尽繁花

 夕阳无限好

 挂在斜阳外的命运

 没有时间的钟

 行将奔走的灵魂

 背影,记忆里的香气

 春日迟迟

 暮色里相依为命

 父亲的馈赠

一刹那的悲与喜

 朱红的快乐

 向左or向右

 我的心像一根木头

 不可挽回的脚步

 晴天霹雳

 看不见的网

总有撒手的一日

 澌澌溜走的青春

 该来的总会来

 扑朔迷离的前程

 月色也癫狂

 在你的心里睡着月亮光

 鞋里的沙粒

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一无是处的才华

 西风多少恨

 最后一根稻草

 人类天生地喜欢浪费

 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事

花至荼靡

 第一炉香

 原来你也在这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与半个人类为敌

 手心里的月色

 千疮百孔的爱

 只爱一点点

太平洋的风

 背着故事行走的人

 另一面镜子

 渐行渐远渐无书

 人生何处不相逢

 寂寞开无主

 聚散两依依

 我的心是一座小小的孤岛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张爱玲年表

序言

说不尽的张爱玲

张爱玲一直以来都是个说不尽的人物,说不尽的话题,像一部未完的《红楼梦》一样引得世人对她进行各种解读。有人说她是个天才,才华横溢;有人说她性情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说她无情自私,毫无安全感;有人说她痴心,被人伤害了却不知反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她是文艺青年口中的谈资,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她的看法,却没人敢说自己懂得她、理解她——就像没人敢说自己读懂了《红楼梦》一样。

然而,这样将她放到“神坛”上,我想她本人倒是未必愿意。因为张爱玲曾经讲过两件事,一个是关于她的祖母,另一个则是关于胡适之先生。她的祖父张佩纶曾经因为马尾海战失败被罢官定罪,因为这个缘故,她的祖母李菊藕曾经跟自己的子女说“福建人最坏”——当时的中国海军多为福建人——这自然是一个妇人的胡言乱语,只是因为卫护丈夫的缘故,然而张爱玲在《对照记》中却写道:

西谚形容幻灭为“发现他的偶像有黏土脚”——发现神像其实是土偶。我倒一直想着偶像没有黏土脚就站不住。我祖父母这些地方只使我觉得可亲、可悯。

后来她在《忆胡适之》一文中又用到了“偶像的黏土脚”这个说法,足见她并不喜欢那样被神话。她一向喜欢标榜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这样害怕“高处不胜寒”的虚空,反映到她的文章中便是人性的复杂性,没有一个彻底的人物。

她说人性是一本复杂耐读的书,一辈子都读不完。在她看来,我们生于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有着不彻底的道德观——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她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使得她的作品里充满着各种可悲可怜的人物,他们一个个鲜活而真实,也许这才是我们热爱她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都能在她的作品里看见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因为这些因素,我以为张爱玲自己并不喜欢我们这样将她神话。她从不见找上门来的读者,就连面对狂热的读者她都感到手足无措,更别提将她封为一代小资代言人了——任何标签她都反感,说到底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就是那样真实的一个人,无须美化亦不必丑化。

正缘于此,我决心写一本与众不同的张爱玲传记,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那么多年,我也跟广大“张迷”一样,是她忠诚的拥趸。

我第一次读到她的作品便是一直广受好评的《倾城之恋》,那一年我才上大一。她的语言文字仿佛有种魔力,使你在初见的时候便感到一种猝不及防的惊喜。她就像一片无垠的绿色里突然冒出来的一朵姹紫嫣红的花,难怪胡兰成日后形容她是“临水照花人”。

从那时开始,我便尝试着阅读她的作品,搜集一切能够读到的文字,从小说到散文,从剧本到翻译作品,从知名作品到散佚作品,我像一条水蛭那样紧紧地吸附其上,舍不得错过任何熟悉她的机会。

这样断断续续但持久坚韧的爱,距今已经十四年了!她的作品陪伴我从懵懂的少女到日渐成熟的女人,是她用通透的智慧教给我许多人世的荒谬与不确定。

从来没有哪个作家伴着我那么多年,像老朋友一样静默地陪在我身边,除了张爱玲,还有曹雪芹。一部作品也好,一个作者也罢,若能陪上我们一生,这才是对作家最大的肯定吧?

如今,我已年过而立,早已明白人世的各种无常,爱情的千变万化,婚姻的平淡无奇,生老病死已经看过,回过头来再看她的作品,看她那珠玉一样的警句,常常在微笑过后有种深沉的荒凉感。

越了解她就越爱她,当我知道她在十二岁的时候说出“人世无常,生离死别,我们终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时,我的激赏与赞叹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面对她的天才,我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仿佛再好的语言在她面前都显得无力。这使得我在撰写这本传记的时候也暗自叹息,可惜给她作传的人才华不及她九牛一毛。若她九泉之下有知,但愿看在后辈的一片赤诚之心上,一笑了之吧。

面对铺天盖地的关于她冷艳骄傲自私天才的言论,我实在不能无动于衷。当然,我并非否定别人对她的评价,只是往往有些人要么把她说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要么把她形容成一个感情自私的怪僻天才。我以为这些只是她的一面,她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重视的侧面。

当然,她给人这样的错觉也绝非偶然,人们对她的了解多半也是从一鳞半爪的作品里来。往往这一鳞半爪给人各种误解,这也正是我想不自量力为她作传的动力之一。姑且不说我们这样寻常人对她会有各式各样的误解了,就连她深爱过的男人胡兰成也如此。张爱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依我看,他未必懂得她。起码在胡兰成作品《今生今世》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到处撇清责任且胡言乱语的男人。

怪道张爱玲晚年在给夏志清先生的信中要埋怨胡兰成的“糊涂”,才隔了多少年的情事啊,他竟然忘记了——也许,不是忘记,而是胡兰成的天性,他天性喜欢传奇性的故事。因而看他写张爱玲,常常看得人云山雾罩,仿佛飘在云端。他自己也认为,他跟张爱玲是一对神仙眷侣。

比如胡兰成说张爱玲自私狠辣,又说她没有同情布施的心——尽管他有自己看似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夸张的语言实在让人骇然,张爱玲白爱了他一场。

这样的观点我每每看到都要替张爱玲气结。这说明胡兰成只是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自然,这个男人是学识渊博外形清秀讨女人喜欢的普通人。

看张爱玲的作品,却完全感觉不到所谓神仙眷侣的仙气,处处写实,说到底不过是一对人间烟火情侣。这不禁让我感到好奇,一样的爱情,读胡兰成的文字反倒像个女人一般,喜欢美化事物,自动屏蔽不太罗曼蒂克的东西;反观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留给我们的不过是一对寻常爱人的凄凉故事罢了。

胡兰成以为那样写法必定不朽,因为已经成仙,但是料不到我们还是喜欢张爱玲的叙述,因为真实永远比传奇更有吸引力。尽管张爱玲写了一本《传奇》,然而她的传奇也是普通人的传奇,她热爱普通人的生活,因为那是生活的底色。

一位伟大的作家若没有悲天悯人的胸怀与气质,怎能写出不朽的艺术作品?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张爱玲自己就说过,对于世上绝大多数的人她都同情,又说了这样的话:有时你会发现,再讨厌的人若细细思量,原不过是个可怜人。这么明显的悲悯,然而人们看不到,许多人跟胡兰成一样只顾着看她传奇的一面,只顾着想她惊艳的时候。也许,我们该换个角度,看一看张爱玲的另一个侧面。那一面也许没有这面令人熟悉,但是更为朴素,至少我在那一面看见了她的慈悲与质朴。

她的人生并非只有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甚至也并非只有我们一厢情愿的一场倾城之恋。

她的轨迹也并非只有香港的“传奇”,上海的“流言”,这些只是她漫长人生一个辉煌的起点,她还有无尽的美国岁月。她的前三十年像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五彩缤纷,她的后半生却悠长得像永生的历史。

上海时期的她是戏剧化的、传奇性的,有点像小说;美国时期的她更像平平淡淡的散文。前半生更像个小说家,后半生更像个学者。

这些林林总总的印象,或许也难免落入“自以为是”的俗套,然而,我愿意抛开既定标签,力图觅得一个较为像样的张爱玲。

我自己也清楚张爱玲的伟大,我的再多努力也避免不了“盲人摸象”的可能。她像曹雪芹一样,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井。

张爱玲一生钟爱《红楼梦》,常常以不能跟曹雪芹同时代而感到遗憾。我亦有与她一样的苦恼,我虽有一段时间与她处于同一时代,然而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有她这样的伟大作家,等我爱上她的时候,她却已经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了。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也许便在这里。你拥有的时候不懂得她的好,等你懂得她的珍贵时,却无法再拥有。

千言万语,张爱玲是个说不尽的人物。我在写这本传记时,曾经几次就张爱玲问题请教过张爱玲研究权威学者陈子善老师,他写过一本《说不尽的张爱玲》,出于对两位的敬重,我姑且借用一下陈老师的题目吧。

内容推荐

李敏的《最美张爱玲(那时临水照花人)》纵览张爱玲一生,讲述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从歌舞升平到繁华凋谢,她用一双冷眼,热望尘世,化作心泪如雨。在这本书里,这位民国的“临水照花人”将从旧时光里向我们走进,用一种静默柔情的文笔,让我们体悟她的清冷孤绝、她的无可奈何,她的意犹未尽。

编辑推荐

李敏的《最美张爱玲(那时临水照花人)》从张爱玲寂寞的童年、复杂的家庭生活、多舛的爱情经历以及颠沛沉浮的人生几个方面,讲述她曲折起伏的一生。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各界名人与张爱玲女士在一起的生活片段,以及时人对她的评价与解读,力求为读者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传奇女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美张爱玲(那时临水照花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42612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2014076458
中图分类号 K825.6=7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