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的第一年,我和师父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太多。他只是威严地背着手,在练功场的一端,远远地看着我们。刚入门的弟子,大多由大师兄徐鹏君带领,练习基本功夫。
在少林寺的前三年,生活是枯燥的:跑步,爬山;爬山,跑步。冬天的凌晨五点,夏天的四点,少室山上,总会见到一条黄色和灰色线在山路上迅速移动。那就是我们这帮少林弟子在进行素质训练。
素质训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跑步。
跑步,从少林寺跑到登封市区,再返回来,几乎相当于一个半程马拉松。
跑步,从少林寺跑到山上的达摩洞,再从达摩洞折返山下。山很陡,斜坡处大概四十五度角。弟子们要跑着上去,跑着下来。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又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跑下山的过程,往往是手脚并用爬下来的过程。有时候,力气用得过猛,一个俯冲,整个人从坡下滚下去,摔得头破血流。
一趟跑下来,衣服被汗湿透,又被体温烘干,背上的衣服出现白花花的一片。师兄弟告诉我,那是身体里的盐分。我觉得嗓子里辣辣的,气管像针刺了一样。
而这,不过是拉开韧带的准备活动。一般来说,上午是训练,下午学习文化课,晚上还要将当天的训练内容复习一次。电影里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三样,都需要下盘功夫。
在少林武功里,下盘是功夫的基础。因此,腿功就是我们这些入门弟子开始训练的主要内容,每天都要踢腿、劈腿,马步、虎步、扑步。跑步慢了,也会被师父罚扎马步。马步看似简单,练的主要是大腿上的肌肉。一般人扎马步几分钟,大腿的肌肉就会打哆嗦,而我们一扎就是三个小时,时间不到不让下来,腿酸疼得打哆嗦也不行,哭也不行。有人专门站在身后监督,拿着棍子打。一棍子下去,屁股肿得老高,打完后继续扎马步。
第二天起床,我用力一翻身,居然从床上掉了下来。我这才发现,我的腿几乎失去了知觉。腿僵直得像两根木棍,膝盖一弯就疼,疼得身体失去了平衡。脚底也疼,晚上睡觉太累了,忘了脱袜子,早晨的时候才发现,袜子的一部分,已经被凝结的血块牢牢地粘在了皮肤上。
然而,依然要继续训练,依然要跟着跑下来。顺手顺脚也要坚持下来。训练量每天都会有一点增加,每增加一次,疼痛就加剧一分。我以为我要死了。
终于有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我不再觉得疼了。这时候,我的韧带已经全部撑开,我下腰,能弯成整整一圈,头能钻到裤裆里。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学习套路。一般来说,三年过后,可以开始学习各种拳法套路。在我们师兄弟中有一句话,套路“好学难练”。学动作、招式都很容易,可是每个招式都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出拳,右手出拳要有很快的速度和爆发力,同时左手还要化解对方进攻,抻拳,一抓一钩,把这个最简单的练好都不容易。
我学的第一个套路非常简单,五步拳。五步五个动作,这五步学会了,就六步、七步,慢慢地加上去。我学套路学得快,师父夸我“悟性不错”。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跟着师伯释延闻练功,师父更多的时候在寺院里。
少林寺的饮食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妈妈烙的饼好吃,面条也没有妈妈做得软,汤汁调和得香,但比起家里,已经好太多了。第一个星期下来,我们的饭碗里,竟然出现了猪蹄,而每顿饭也都会有鸡蛋。
“大师兄,做和尚也能吃肉吗?”
大师兄乐了:“我们是练武,是俗家,不是真正的出家为僧,吃素的身体谁受得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啊。”
为什么武僧就能吃肉呢?我还是不太明白。不过,有肉吃就是好事情。
第一年,我的手上就长满了茧子,跟父亲的手有一拼了。我也长了个子,虽然不算长得最快。我的身体也慢慢强壮起来了。洗澡的时候,师兄弟们喜欢互相比较身上的肌肉。开始的时候,我很为自己的瘦弱自卑。但慢慢地,我弯起胳膊,上臂也有一团一团的小肌肉了。
“宝强快成大人了嘛。”听到这话,我还是很得意。
“快点长大,快点把功夫练好,这样下次导演来挑演员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我了。”每天,我都对自己说。
进入少林寺才发现,少林寺的生活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进了少林寺,学了武艺,就可以拍电影,做大明星了。这些与我对于少林寺的想象完全不一样。
后来,我才知道觉远和尚,也就是李连杰,他并不是和尚。他的功夫也不是在少林寺学习的,而是在北京一个叫做什刹海体校的地方学的。他能演那个电影,不是因为他是少林弟子,而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是全国武术比赛的冠军。
“那个坏蛋王仁则呢?”
扮演王仁则的于承慧,是山东体育学院的教授。
“觉远的师父呢?”
扮演师父的于海当时是山东体育技术学院的总教练,是国内螳螂拳名家。后来,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所拍摄的多部武打影片中都有他的身影。
电影中的那些少林寺和尚都不是少林寺出来的。那些人都是武术运动员,这让我有点失望。但后来又得知,虽然主演很多都是武术运动员,不是少林弟子,但很多师兄师弟们都参加过电影的拍摄,作为替身,或者是群众演员。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拍电影除了演员以外,还有一个名词叫做“群众演员”。
参加过拍摄的师兄和师父、师叔们,有时也津津乐道着电影里的花絮。每当此时,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原来,《少林寺》这部电影是1980年拍的。那时我还没出生啊。
据说,李连杰当年每天才拿一元钱。
“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这是影片中觉远和尚常说的口头禅。据说,在拍摄中李连杰特别能吃苦。在一次练习对打中,对方失手,一枪刺来擦破了他的额头,鲜血直流,别人吓慌了,他却没有害怕,叫随队医生缝了几针后,又参加拍摄练习。
P89-91
冯小刚: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王宝强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柳云龙:从没学过表演的王宝强,身上有那种特别本色的感觉。
康洪雷:成功的最后两级台阶,不是能力,不是学识、学历、人际关系,恰恰是你生命最原生态的那个东西,是你的本质。
李杨:他身上质朴的东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质朴,还有感恩的心。
刘若英:将我的歌送给他“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汗水眼泪成了雨滴就能滋润大地。每个不放弃的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世界的未来。”
刘德华:笨小孩依然坚强得像石头一块,他是老天的宝贝。
葛优: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王宝强。
王海波:人因梦想而伟大,梦想因爱而成真。
李杨 序 老实做人认真演戏
康洪雷 序 伏首谦卑迎高局
柳云龙 序 没有演员能“演”得这样真实
石建平 序 王宝强的“真诚”之旅
王海波 序 带着爱去工作
自序 我就是许三多
第一卷 画传
第二卷 语录
第三卷 向前进
第一章 我有一个梦想
我的倔是遗传。
妈妈说,爸爸骗了她。爸爸打我,就像打小猪一样。
香橡皮、新衣裳,糖纸,一个都没有。
我梦见自己成了觉远。
妈说:“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在镜子里了。”
第二章 “出家”少林寺
在哭泣中“出家”。
师父摸着我的头说:骨脉不错。
日记之一:我哇哇大哭,一辈子种地没意思
我心里想的,全是怎么才能拿刀子捅了他。
师父突然给了我一鞭腿。
日记之二:一口气翻五十个跟头,我以为是在拍电影
接受命运安排,做个农民?
那次探亲,我的腰上添了一个大疤痕。
日记之三:拿着烧火棍“出国”
第三章 “北漂”:青春残酷
火车上蹲了四个小时马步。
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吊车、脚手架,一切都在向上,向上!向上!
日记之四:想起了“铁道游击队”
六个人挤在一间地下室里。
这座楼里所有被遗弃的东西:废水、垃圾,就在我头上经过.
上趟厕所回来还能看到你,就叫成功。
“你,姓名,电话。”我又学会了一个新词儿:AA。
日记之五:一个月二十块钱的房子
旁边是臭水沟、煤场,厕所在两百米外的大街上。
“你傻啊,怎么是真摔?”
我又被踹了一次。我听见自己的喉咙里发出了“啊——”的惨叫声。
日记之六:一次搬着十二块砖,看不见自己的背影
葛优摸了一下我的头。
一个每天只挣二十五元的建筑工、清洁工,花大笔钱去洗照片,这不是疯了是什么?
日记之七:大年初三的深夜,一口气吃了五个馒头
第四章 生死《盲井》
一个河南人没有档期,拣来的主角.
日记之八:“我叫王宝强”说得有气无力
李杨是我的福星。
日记之九:丢了四个剧本,李杨导演狠训了我一通。
煤矿砸死了两个人,女主角跑了。
日记之十:我无路可跑
一笔巨款,我的第一部电影的工资是一千五百元。
日记之十一:把十块二十块的债都还了
用一碗刀削面庆祝,一个民工的“金马奖”之旅。
日记之十二:一会儿睡,一会儿醒,脸都笑僵了
日记之十三:一个电话,是拍《大腕》的那个冯小刚吗
附录:你有一部作品
第五章 为什么是“傻根”
“傻根儿,我要杀了你。”刘德华喊着说。
刘若英说:“你想想咱们马上就要分开了。”顷刻间我泪如雨下。
日记之十四:“你吹吧,和刘德华演电影”
《天下无贼》放映第二天,有人问:“你,是那个傻根儿吧?”
日记之十五:对着马说,还是对着狼说
“你有档期吗?”冯小刚导演问。
日记之十六:第一次见面,冯导给我喝红酒
第六章 阿炳是怎样炼成的
看《盲井》.柳云龙拍板:“阿炳非他莫属”。
苦练两个月.阿炳的“耳朵”动了。
给安在天吃“糖”引起的故事。
柳云龙“公报私仇”。
附录:《暗算》如果先播出,大家肯定先叫他阿炳
日记之十七:你是怎么演的
单相思,我笨拙的初恋。
“什么衣服值一千五百块?”我妈惊讶极了。
一个儿子的愿望。
日记之十八:博客日志·成长的烦恼
第七章 谁是许三多
徐帆老师问我:“那武打片,你是男主角吗?”
冯导给我五个字:“憨、傻、孬、木讷。”
编剧兰小龙说:“我很愤怒,搞不清楚他是许三多还是王宝强。”
日记之十九:那些“傻事”怎就变成了好事
第一次“杀人”,我想明白了,这就是成长。
日记之二十:还记得八岁时的那个梦吗
附录:许三多就是他
白岩松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许三多“触发”的条件反射。
附录:在中国,人人都爱许三多
第八章 我的青春集结号
中国兄弟连,不许撤退。
不折不扣的”和尚戏”。
冯小刚说这部电影把他“拍伤了”。
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
第九章 我上春晚的幕后故事
“春晚?真的假的?”我连夜飞回北京。
台前幕后,在春晚舞台上的十五分钟.
捐款五万变成一千元。
地震灾区捐款真相。
我们都会好好活下去。
“你来演这个毒枭。”他告诉我的时候,我不是没有犹豫。
王宝强来电话说:“李杨叔叔,我要出书了,请你给我的书写个序。”我马上就答应了。可是过后一想我写什么呢?说实话,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给别人的书写序。想想2001年的冬天,我正在为我的第一部故事片《盲井》选演员,王宝强和其他几个孩子被副导演鲍振江带到宾馆房间,他那有些雀斑的脸颊被冻得有两块山里红。我并没有让这些孩子们做小品或者来一个“啊,长城……”之类的朗诵,只是问了问他们家里的情况。王宝强一直溜边儿站着回答我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没有敢正眼看我一下。虽然他是个农村的孩子,没学过表演,没演过戏,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关系。谁敢说农民不能当演员,农民的表演就一定比电影学院或者戏剧学院教出来的学生差呢?王宝强那坎坷的经历打动了我,他那真实的表情,朴素的气质和憨憨的笑容让我当时就做出用他的决定。这个决定改变了王宝强的命运。
时间过得真快,王宝强现在已经成了中国当红的电影明星之一了。王宝强曾经对我说过:“李杨叔叔,我的好多第一次经历都是你带给我的。第一次演电影,每一次挣那么多的钱,第一次住高级宾馆,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得奖……”很多的“第一次”成了我和王宝强的机缘。不错,是我为他提供了机会,带领他走入电影艺术的殿堂。但是没有我的朋友台湾导演陈国富的穿针引线,没有冯小刚和康洪雷导演的大力扶持和培养,王宝强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不过,最最关键的还是王宝强自己。他的成功跟他自己的努力奋斗和做人是分不开的。
王宝强不是俊男,家里没有任何势力或者实力,也没有进过这大学或那学院学习过表演,为什么他就红了呢?仅仅是他运气好吗?娱乐圈是个名利场,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多少演员为了出名,不是用心地去认真工作,好好塑造角色,而是不惜用各种手段,甚至不顾礼仪廉耻用下三滥的手段制造八卦新闻,制造矛盾来吸引眼球,来搏出位,但是王宝强不是靠这些获得成功和出名的。在拍摄《盲井》的时候,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我们被迫停止拍摄,不少演员和工作人员在一些人的挑唆下离开了剧组,甚至女主角都不辞而别,但是王宝强没有走,他坚持拍完了。为了真实,我们冒着塌方和瓦斯爆炸的危险,在三百多米深的井下拍摄三十多个小时,王宝强没有退缩,他坚持下来了。在冰天雪地里王宝强发着高烧继续拍摄,他坚持下来了。他的努力,他的汗水,他的这些在当时许多人眼里很傻的那份“坚持”带给了他成功。他的“傻”,他的“憨”,他质朴的笑,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他的努力奋斗获得了应有的回报。王宝强获奖后没有过河拆桥,没有恩将仇报,仍然保持着他质朴的一面。这恐怕也是他能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2003年当王宝强获得台湾金马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时,我对他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的路还很长。我十八岁到国家话剧院(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演员时,我母亲和我的老师送给我一句话,我现在送给你,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王宝强要出他的第一本书了,里边记录了这二十几年来他的奋斗经历和成长过程。我祝福他。我送给他的还是那句话:宝强,你今后的路还很长,诱惑颇多,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好自为主。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奋斗和成长的故事。
“傻根”“阿炳”“许三多”,谁才是真正的王宝强?
一个农村孩子八岁时的梦想,在十六年后变成了现实。这不是传奇,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少林寺学艺六年。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北影厂的门口蹲候三年,只为有一个说台词的角色。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工地上搬砖、运沙,挥汗如雨。为了这个梦想,他和所有一样有梦想的年青人一样,离开家乡,走在奋斗、成长的路上。
他用十六年,完成了这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他用不抛充不放弃的精神制造了一个喧器时代的梦。每个梦想皆能成真。
王宝强独家陈述关于命运,关于机缘,关于成长,关于情感,关于亲情的全方位思考。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奋斗和成长的故事。“傻根”、“阿炳”、“许三多”,谁才是真正的王宝强?一个农村孩子八岁时的梦想,在十六年后变成了现实。这不是传奇,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少林寺学艺六年。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北影厂的门口蹲候三年,只为有一个说台词的角色。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工地上搬砖、运沙,挥汗如雨。为了这个梦想,他和所有有梦想的年轻人一样,离开家乡,走在奋斗、成长的路上。
他用十六年,完成了这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他用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制造了一个喧嚣时代的梦。每个梦想皆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