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浑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代顶尖商学“大师”教你如何与恶棍、马屁精、王八蛋、放冷箭的以及各类竭尽所能想在工作中搞垮你的浑人共事并幸免遇难。

文明清净的工作环境是每位工作者的渴望,可职场生活经常不如意,本书深入企业收集证据,结合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撰写此书决不只是为了将浑人曝光,给大家提供一个痛说家史的地方,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家构建一个快乐而又有创造力的工作环境。

内容推荐

对同事冷漠的员工、恃强凌弱的职场恶人……不明理的上司。承认吧,每个办公室都有粗鲁、自私、根本不在乎自己踩了谁的员工。他们会把你气得火冒三丈,大叫“浑人”!

大到谷歌、英特尔、西南航空公司、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小到律师事务所、酒吧、实验室,每个组织都有与“浑人”交战的战场。

《论浑人》不光反映了职场中存在的摩擦问题,还清晰地揭示了这一问题会如何打压士气、降低效率、败坏公司文化。

萨顿博士直面问题,联手心理学家、组织行为学家深入研究,为打造清新的职场奉献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公司将“浑人”查明之、消除之。

读到最后,你一定忍不住扪心自问,“我这个人,是浑人,还是解决浑人的人?”

目录

第1章 职场浑人的所作所为

  一位高级主管这么形容邓拉普,“他能像只狗一样冲着你狂吠几个小时……他怒吼,他咆哮,他尖叫。他居高临下,傲慢无礼,一碰就炸。”

第2章 职场都需要无浑人法则

  片刻之间的淫秽眼神儿;表面上的戏弄和调笑,其实是叫人丢脸的当众侮辱;对我们视若无睹的人,在大小聚会上排挤我们的人——组织生活里的这一切微不足道的肮脏片段,可不止是会造成暂时性伤害。

第3章 如何执行无浑人法则

  新CEO刚一上任,就立刻发起了一场运动,赶走了25名下流主管。这位CEO决心搞掉这些“著名浑人”,因为他们造就了一种“害怕的文化”,让公司成了一个“工作起来没意思、对待顾客不友好”的地方。

第4章 如何管好你内心的浑人

  如果你随时随地表现的都像个浑人,你可能需要治疗,你得吃点百忧解,你得上个制怒学习班,你得搞搞超然冥想,多锻炼锻炼身体,再不然,上面所有的法子你全试试看。

第5章 在浑人横行的职场中如何生存

  对混账上司不抱指望,从好处着眼,对事后的一切保持乐观,能帮助人们忍受可怕的境遇。不管怎么说,这些做法帮他熬过了一个大多数人都受不了的恶劣处境

第6章 浑人也有优点

  不幸的是,哪怕你并不是一个公认混球,哪怕你看不起这样的人,哪怕你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们,你也得承认:有时候,非得暂时扮成混球才能弄到你需要、想要的东西。

第7章 将无浑人法则进行到底

  倘若有浑人剥夺他人尊严,务必对其严加管教,甚至驱逐出境。如果你当真受够了住在浑人城,如果你不愿意每天都跟浑人打滚,那么,你的工作,就是帮忙打造一个文明的职场。

致读者的信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成日挖苦下属的可不光是这些有名的大老板。《哈佛商业评论》上那篇小文发表之后,我收到很多控诉老板常年累月侮辱部下的电子邮件。看,有位来自苏格兰的读者这么说,“我认识位女士,她老板可怕极了。她工作的地方,办公室很小,没有洗手间。她怀了身孕,得经常去厕所。她只好借用隔壁商店的厕所,可老板觉得她去的次数太多了,索性把这全算进了她的休息/午餐时间!”一位从前在某大型公用事业单位做秘书的读者告诉我,她辞职是因为老板(女!)老是爱抚摸她的肩膀,撩弄她的头发。

以下内容引自《恶老板与怂下属》(Brutal Bosses and Their Prey),作者哈维·霍恩斯坦(Harvey Hornstein)采访了一位当众受辱的被害人:

“比利。”他站在门口说,好让大厅里每个人都清清楚楚地看见听见。“比利,这玩意儿要不得,完全要不得。”他说着,把手里的报告揉做一团。那可是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啊。他一页一页地把报告揉成团儿,在众目睽睽下,像扔垃圾一般把它们甩进我的办公室。接着他又大声说,“垃圾,打哪儿来,打哪儿去。”我想说话,可他打断我。“你给了我一堆垃圾,这下你得负责清理干净。”我忍辱照做了。我看见旁人都撇开了目光,因为他们为我感到尴尬。他们不愿见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幕:一个36岁的老男人,穿着体面的三件套西服,当着老板的面,卑躬屈膝地收拾地上的废纸。

如果这些故事属实,那以上这些老板都可算成浑人,因为他们不断对为自己工作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下属做出卑鄙行径。这就回到了我们先前提出的测试二上:那个有待验证的浑人是不是专爱整治比他要弱小的人?不怎么招惹比他强大的人?我那位同事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的举动之所以算混账行为,因为那时候,此人资历比我深,权势也比我大。

从上级对下级的态度来判断此人性格好坏,并不是我凭空编造出来的想法。维珍传媒帝国(Virgin)的创办人理查德·布兰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在为真人秀节目“速成亿万富翁”(Rebel Billionaire)筛选参与者的时候,就使用过类似的方法进行测试。此节目是为了跟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川普(Donald Trump)的热门秀“学徒”(The Apprentice)唱对台戏。第一集,布兰森乔装打扮成腿脚不灵便的老司机,到机场去接参赛选手——有两个家伙以为他真的只是个“不相干”的闲杂人等,对他态度极其恶劣,布兰森当即把他们踹出了局。

好了,这又是一个偶发性浑人和公认浑人的区别之处——只要一有机会,公认的浑人就会朝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放毒,但绝少,甚至从不对比自己有权势的人来这套。要是国会的调查不虚,那么,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约翰·博尔顿(John R.Bohon)就符合此一标准。当时,博尔顿还没通过国会的审核,总统小布什就命他上任,此举引得众说纷纭,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媒体痛批博尔顿对同事施以心理虐待的行径。比如,梅乐迪·唐塞尔(Melody Townsel)作证说,自己在1994年为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莫斯科办事处工作期间受了博尔顿的羞辱。她当时是建筑承包商,曾对博尔顿(当时是律师)抱怨他代理的客户无能。打那以后,博尔顿屡次对她做出卑鄙举动。

序言

每当我碰到本性卑劣的人,我总会下意识地念叨:“哇,好个浑人!”

我打赌你也会这么做。你可能会把这类家伙叫成恶棍、臭虫、马屁精、王八蛋、自私鬼、二百五,但在我看来,浑人这个词,道尽了我对这些讨厌家伙的畏惧与嫌恶。

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总会时不时在职场上跟浑人打交道——真不幸!这些家伙怎么伤害同事,怎么破坏组织绩效,我在《论浑人》中试做揭露。此书还想讲讲,怎么让你的办公环境免受此种怪人的侵扰,怎么改造甩不掉的恶棍,怎么赶跑屡教不改的卑鄙小人,怎么尽量限制这些讨厌臭虫招致的恶果。

15年前,我在斯坦福大学的教员会上,头一次听说了“无浑人法则”。我们小小的院系是个很适合工作的地方,同事们互相扶持,团结而又民主——相较于学术界盛行的无情氛围,它简直棒极了。那天,我们的院长沃伦·豪斯曼(Warren Hausman)主持召开人事会议,讨论该聘用哪位新任教员。

一位同事提议聘用另一所学校的著名研究员,结果另一个人赶紧说,“听好喽,我根本不在乎那家伙拿了什么诺贝尔……我只是不想让那个浑人搞坏了我们这个团队。”我们听了好一阵笑,可紧接着,我们居然开始认真讨论起怎么才能把卑鄙小人拒之门外了。打那时起,每当我们讨论聘任教员的事儿,任何人都有十足正当的理由质疑道:“那人看起来的确够聪明,可聘用他会不会有违我们‘无浑人’的原则呢?”结果,我们的小小院系变得比从前更棒了。

其他地方的说法可能更客气些,说不定还谈到了该怎么才能不做个“马屁精”、“王八蛋”和“自私鬼”。还有些时候,虽然没人明说,可这个规矩大家心照不宣。不管怎么样,坚持“无浑人法则”的职场,才是我想工作的地方。至于其他那些忽视、宽容,甚至纵容卑鄙行为的组织,我可不想待。

本来我是无心把此事付诸书本的。可2003年,《哈佛商业评论》的资深编辑朱莉娅·柯比(Julia Kirby)向我打听,有没有什么适合该杂志年度“突破性观念”(Breakthrungh)排行榜的好想法,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她,“无浑人法则”乃是我所知的最佳商业实践。可《哈佛商业评论》是一本正经严肃的刊物,坦白地说,他们可不愿在自家刊物上出现下流字眼。我分辩说,要是换掉“浑人”这个词,改用文雅干净的“无怪人法则”、“无恶棍法则”,那可就意味尽失了,语气也打了折扣。再说,要是他们不用“无浑人法则”这个名字,我也没兴趣写这篇文章。

我原本以为《哈佛商业评论》会当我是闲扯淡。我暗中指望有机会对它展现的那种纯洁天真的组织生活发发牢骚,顺便抱怨抱怨编辑们胆子小,不能反映人们在现实中的所说所想。

结果,我错了。《哈佛商业评论》不仅在2004年2月号的“突破性观念”栏目发表了该法则(大标题为“麻烦且不值”),而且在那篇短短的评论中,“浑人”一词总共出现了八次之多!不过,更叫我吃惊的事还在后面。写这篇专栏之前,我已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四篇文章,也曾收到过一些电子邮件、电话以及来自出版社的问询。可这些反馈,跟“无浑人”一文激起的千层浪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要知道,同期发表的还有其他十九条“突破性观念”咧。之后我又在《信息方略》(CIOIns妫£)上发表了后续文章,相关电子邮件如潮水般涌来,而且还有越来越猛的势头。  第一封邮件来自一家装修公司的经理,他说,拜读了我的文章,他终于下定决心,把某个能力强、但做人烂的下属解决掉。之后,全世界各行各业发来的信件蜂拥而至:有意大利记者、西班牙管理顾问、波士顿韬睿咨询公司(‘Fowers.Perrin)的会计、美国驻英国大使馆的“管理部长顾问”、上海某豪华酒店的经理、匹兹堡博物馆的薪酬福利经理、米雷资本公司(Mission RidgeCapital)的CEO,美国最高法院的研究员,等等,等等。

我曾暗暗以为,我那些专门研究工作中恃强凌弱行为的同事,肯定会认为“浑人”这个词太过粗鲁含混。可他们不少人却对我表示了支持,有位同事甚至写道:“你的‘无浑人法则’,我和同事都深有同感。其实,我们经常想,要是能在调查问卷里增设一个‘超级浑人项’,一定能预测出工作环境里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满情绪。基本上可以这么说,要是我们当真能问‘老板是不是浑人’,其他的问卷选项也就用不着了……所以,尽管这个词本身有点冒犯,但我同意,它绝妙地抓住了此类人的本性。”……

后记

本书书名,原文是The No Asshole Rule,对于asshole这个字眼,作者相当小心翼翼,反复再三地强调它有多么脏。汉语里脏话脏字儿特别多,可英语大多是拐着弯儿骂人,直接的脏字儿,asshole大概可以排上第二把交椅。

译本把asshole翻译成“浑人”,因为在这里,它必须得是个能指代讨厌人物的名词。可“浑人”其实还不够脏。要翻得更脏,屁眼儿或者屁精更贴切。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用前一个词指代人,而后者,更多地指溜须拍马者,而不是那种仗势欺人的家伙。

书中提到的“浑人”,其实是种跨文化现象。就个人体验,在中国职场,尤其是白领行业,外在表现出来的“欺负”,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玩阴的,给你“穿小鞋”。谁没穿过小鞋呢?哈!

 书中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书里讲的“如何在浑人横行的职场中生存”。不过,跟咱中国人在这方面积累数千年的大智慧来说,美国人的办法,朴实得很。

总而言之,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从极为人性化的角度做了研究和思考。换言之,它重在启蒙,并澄清我们对“人性化管理”的认识误区。

最后,我要感谢以下各位参与了本次翻译工作的友人和同事。文稿的整理工作,由成都风景文化公司的张志华女士完成;四川大学中文系的李佳,为初稿把上了严格的审校关。此外,参加翻译的还有向倩叶、廖昕等人。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或一时的疏忽,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译、漏译的地方。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不妥之处,或是有心得愿意分享,请一定与我联系。我的信箱是herstory@163.net。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浑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伯特·萨顿
译者 闾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94267
开本 16开
页数 1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Robert I.Sutto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