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土九章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的文集。

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在聆听地球呻吟,抚摸地球流血的伤口时,向全社会发出的一连串挽救地球、护卫生存家园的急切呼喊。

长篇报告文学《国土九章》,是陈廷一继引起轰动的获奖作品长篇报告文学《皇天厚土》之后,最新完成的两部有丰富内涵的力作。以沉重的忧患意识和纵横悲壮的历史感,呼唤全民族对国土的热爱和反省,也对国土改革30年做了深入的思考与总结,有力地回答了西方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大命题。

内容推荐

土地,是万物之源,国脉所系,民生所依,可谓我们全人类的衣食父母。走在迈向小康之路的中国,土地仍然是这个世纪的热门话题。美国布朗先生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中国人口的膨胀,后工业化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和土地污染,都将制约着中国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危机始终与我们相伴,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本书以沉重的忧患意识和纵横悲壮的历史感,呼唤全民族对国土的热爱和反省,也对国土改革30年做了深入的思考与总结,有力地回答了西方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大命题。

目录

序 必须保卫土地李元∥001

引 子∥001

催生的春天∥001

历史在这里转舵∥002

春雷响处……∥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出台的台前幕后……∥009

第一章 历史的印记∥014

难忘高粱斜街的那座灰楼∥0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土地神”∥020

卖土就是“卖国”之争∥024

第二章 风云黄土地∥028

“中华第一槌”的魅力∥029

角逐,在黄土地上∥032

“洋鬼子进村”与海外阔佬挺进中国∥036

透视北海∥040

第三章 黄土地上的角逐∥043

全国上下圈地忙,“筑巢引凤”不见凤∥044

开发区,不可思议的另一种土地晒太阳∥048

“房地产热”后的痛定思痛∥050

全国人大代表王先进的大声疾呼∥054

第四章 唱响耕地保护曲∥056

沉沉“饭碗田”∥057

青青“走马埭”∥061

特写1997∥065

由“卫星图片”引发的霹雳——“大决策”∥070

由“卫星图片”引发的中央11号“令箭”∥074

第五章 响亮地回答布朗先生……∥079

新“莱芜战役”∥080

辽沈古战场:锦州“保卫战”∥082

2001年:全国31个省份实现占补“满堂红”∥085

第六章 新千年的梦魇∥090

中国开始关注“三农”∥091

从源头上布控,让拥有土地的八亿农民得到“阳光惠普”∥096

引人瞩目、“胆大包天”的两项改革探索∥098

新千年梦魇中的“槌声交响曲”∥101

第七章 希望源于成熟的市场∥108

拿“地产市场”说事开刀∥109

灵魂开窍,力查大案、要案∥112

贵在“游戏规则”的创新∥114

斥亿元巨资买市场“规范”∥115

七月流火再掀“狂飙”∥117

第八章 阳光铺就的法制大道∥121

千年美梦成真:阳光行政∥122

风雨潇潇法制路∥125

2004,“土地风暴”年∥129

曝光土地蛀虫∥133

第九章 青山碧血化永恒∥143

镜头之一:血沃热土∥145

镜头之二:忠魂悲歌∥148

镜头之三:血与火的考验∥152

镜头之四:血染的风采∥156

尾章敢问路在何方?∥159

“周口模式”介绍之一∥160

“周口模式”介绍之二∥164

“周口模式”介绍之三∥168

附录:奏响新农村“土改”的号角∥172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52号文件

后记 靠中国的地养活中国人∥186

试读章节

卖土就是“卖国”之争

打开记忆的闸门,难忘那次灰楼前的犯忌争论,这是陈业副局长接待我们采访时说出的第一句话。

陈业副局长是延安时期的“红小鬼”出身,说话直来直去,从不遮掩。

她讲,时间发生在1987年的春节前后,记不准具体的日子啦。源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的土地可以出租、转让。早在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可以出租土地给外商企业。同年12月31日,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妙丽集团正式签订了地产项目合同,这是第一个以提供土地为内容的合作合同。对此,社会上已有不少风声和议论……

“摸着石头过河、遇事不要争论、不打棒子。”——这是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为中国改革所规定的纪律。可是偏有两位来北京办事的年轻人不听,居然在国土局传达室的门口辩驳起来,没完没了,据说有两个小时,唇枪舌剑,大有剑拔弩张的火药味,声音之高,惊动了国土局的五楼。最后还是手掌批地大权的陈业局长下来劝解,二人才握手言和,跟随陈业局长到灰楼的机关餐厅共进午餐。

二人争论的焦点是:爱国不能卖土!卖土给昔日的列强,等于割让,割让就是卖国;而反方理由是:百年国土风云,百年荣辱与共,今日的出租转让,绝不同于昔日的战败割让,关键是要观念的改变,思想的更新。

他们双方引经据典,翻查“老祖宗”的经典之作《马克思全集》,横看竖瞧,才查出论述。又在大学的《政治经济学》的课本里寻出这样的文字:“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归私人所有,大土地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资本家要使用土地,不论是经营农业,还是开矿和建筑工厂、商店等,都必须从土地所有者那里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

又论:“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并不是真正的地租。‘真正的地租’,按马克思的规定是确指为使用土地本身而缴纳的货币额,亦称为狭义地租,它必须与广义地租即租金相区别。”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一切都较为封闭,甚至于还有点儿夜郎自大的味道。

祖宗没有的话,国人视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文字,国人也并没有认真地去咀嚼,去理解,而让书本锁进了保险柜。

阴差阳错、本末倒置的是,当国人把马克思的论述束之高阁的时候,精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效法着马克思的“级差地租”学说,大做土地文章,大发土地之财。地价一天高过一天,直上九天,可谓天文数字。

近50年间,有资料显示:

美国每公顷土地平均价,由22.5万美元上涨到145.5万美元,增长6倍多。眼下的土地价格更是高得惊人。

伦敦每平方米高达8000美元。

巴黎为5000美元。

东京为4000美元。

我国香港最高的竞达到10万美元,而台北也高达7万美元。

人们不禁要问:同是地球上的土地,境外寸土寸金,身价百倍,而在中国大陆,如同草芥,贱如粪土。

国人心里明白,这里有诸多的历史,诸多的原因。

坦率地说,中国人没有打好土地这张牌,是理论上的偏差,最终导致思想上的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虽然收归国有,但国家大一统的经济管理模式,给黄土地束上“三无”的“金箍”。

所谓“三无”金箍,即土地由政府的单一行政调拨,无偿、无期、无流动的“三无”土地使用制度,既没有专门土地管理机构,也没有监察人员,致使寸土寸金的黄土地,在长官意志下流失、浪费、锐减,却无人心痛。

这样倒也方便,谁要申请土地,随便一个理由,宽打宽用,长官一句话,或者大笔一挥签个字,十亩、百亩、千亩的国土便被无偿划拨出去。这样既没有金钱交易,也无繁琐的手续,更不会产生腐败。

殊不知,大锅饭大家吃,不吃白不吃。土地无偿使用,挥金如土,一片片失去,有的占而不用,长期撂荒。有的被毁,有的改作他用,有的成了放牧场。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1980年前全国城市建设用地1935万亩,而闲置土地则达289万亩,约为15%。

改革首先是观念的革新,而观念的革新也是举步艰难的。

远的不说,就在“文革”中,“四人帮”不是还吆喝过“买船就是卖国主义”吗?当我们终于向全世界宣布对外开放、骤然推开国门的时候,我们对这个星球是何等陌生啊。难道忘了,就在那些彩电、冰箱和高级轿车强烈吸引我们的同时,我们不是曾经对牛仔裤、披肩发和迪斯科等,反而很看不惯吗?

一个封闭太久的国家、一个从来认定自己是“中央大国”的民族,要让其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是需要经过无数灾难和耻辱才能领悟到的。这既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这种选择,归根到底,乃是一种历史的命运。我们今天回首历史,就会发现,那曾经主宰过我们祖先的命运,正逼得我们必须如此选择!

陈业副局长在谈到让思想冲破牢笼时,她很激动,说时容易做时难,当时并非易事。由于百年的耻辱,加上国人的政治敏感,当初全国人大立法机关的个别同志对土地转让外国佬,也有想法有担心,他们也是一趟一趟地跑过去,做宣传、做解释,后来才是皆大欢喜。

忆当初,卖土就是卖国,这并不是一个地方的事,全国都很敏感。当时广东的口号是“用好、用活、用足中央政策”;江苏提出“团结默契、灵活变通”;浙江则以“红灯绕开走,绿灯抢着走,没灯摸黑走”为办事信条;连素为持重的上海也提出要“勇敢开拓新局面”……种种口号,其要义都在于千方百计冲破旧体制的藩篱。所以,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航船一起步就阻力重重,步履维艰。不过,20年后,重新审视这段开船起步、迎风斗浪时,不免觉得国人实在可笑,同时又有不少的感慨!

当坚冰被打破后,土地闯入市场,犹如一匹黑马,令国人瞠目结舌、手足无措。

这时,土地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用途多样性、合并和分割性、社会经济行政的可变性,以及和金钱搅在一起的交换性,在这里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应该说土地是一篇博大精深的文章。

P24-27

序言

必须保卫土地

土地,万物之源,国脉所系,民生所依。

土地,人类的衣食父母,世人讴歌的永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的革命纲领和他们推崇的“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涨价归民”、毛泽东领导的土地政权革命、邓小平倡导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无不是对土地和土地经济的敬重。

中国自古便有泱泱农耕大国之称,尊土尚土、亲土爱土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美德。从远古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到后稷教人稼穑,定姓氏、制嫁娶、结网罟、兴庖厨,以及神农尝百草、艺五谷,率领先民步入农耕社会,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渊源,先民便与脚下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商朝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到周文王演“八卦”、尊土为“五行”之首,从唐王的“地为天生,人为地显”到宋朝名言“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从元朝的“土地,诸物之根源也”到明朝的“黄金有价地无价”……这些千古至理名言,或血或泪,如泣如诉,无不是对野蛮践踏和轻视耕地的批判。

应当说今天中国盛世的到来,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土地上开放和改革的成功”。人类关于土地的态度仍将决定民族命运的发展和未来。诈因为如此,社会各界对中央政府规划土地——“十八亿亩耕地保有量”有所期待。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黄土地,审视迈上小康之路的中国,土地仍是这个世纪的热门话题:美国布朗先生的“谁来养活中国”质疑,和中国人口的增多、膨胀,后工业化造成耕地面积的锐减和土地的污染,将制约着中国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危机始终与我们相伴,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看不到这种虚无,同样也看不到吞没我们的无穷。作家陈廷一同志从河北调入国土资源部以来,坚持采访,坚持写作,足踏大半个中国,揭示这种大环境的虚无和危机,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皇天后土》,曾获奖引起国人的轰动,而今又写出了《国土九章》、《地球遗书》,堪称“当代国土三部曲”,警示国人,无疑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先前中国著名作家徐刚用文学关注土地,曾引起国人的轰动和注目,我认为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文学较之其他具有更大、更强烈的感染力。目下,我们国土人也有了自己的行动,这是可歌可庆的。

但求方寸土,留给子孙耕。将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硬指标之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耕地保有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8.31亿亩。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近5亿吨,但被13亿人口一除,人均只有380公斤,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10年我国人口可能增加到近14亿人。要保障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18亿亩耕地是个底线,绝对不能突破。“十一五”中央提出来的18亿亩耕地面积必保,这是新时期中央政府赋予国人的死任务,一定要保卫!不然我们要愧对子孙后代!

是为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 李元

后记

靠中国的地养活中国人

公元1949年10月1日。

历史在这里转弯。

新中国犹如一个初生的婴儿,亮相于东方。

而美利坚合众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则龟缩于台湾岛,我们不难想象美国与台湾当局是多么懊丧……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夹着皮包消失在南京街头;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为其饯行;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快到华盛顿的日子——1949年8月5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司徒雷登,一位在杭州出生的美国驻华大使,曾任燕京大学的校长,对中国仍保持着深厚的“感情”,并不甘心于这场“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战争失败的结局。以至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结果司徒雷登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民主人士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再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夹起皮包走人。

司徒雷登回到华盛顿如何处置,我们不得而知。

但后来,我们听到了从大洋彼岸传来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预言:

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得战争的胜利,但无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中国人不但没有饿死,反而蒸蒸日上。中国人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我们不知艾奇逊作何感想!

1994年,以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为代表,又步艾奇逊的后尘,发出了震耳欲聋的“醒世预言”:“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洋洋万字文,理由似乎很充足也很霸气。

如果布朗先生以一位学者身份提出这一命题,中国倒是愿意一起探讨的。

饥饿会不会重新叩响中国的大门?有人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既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是计算机的发明,而是人类对于地球存在极限的初步认识。地球的人口、能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极限的接近,已使人类面临严重的威胁,何况中国呢?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几千年来“民以食为天”的土地情结的传统积淀,灾荒频仍、饿殍遍野的历史记录,人增地减的现实,等等,都使中国人有更多的理由和责任关注饥饿问题。

说句心里话,中国虽然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只是昔日的辉煌。

英雄不言当年勇。面对新世纪,一心一意搞建设的中国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欢迎与人为善的探讨。如果布朗先生又重复先前艾奇逊预言的老调,中国人则采取这样的箴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因为我们已经听腻了美国对世界各国指手画脚、品头论足的批评。

有土斯有粮。

中国的粮食问题实际上是土地问题。由于人口众多,而现有耕地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由于多年来每年人口以1000多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以数百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地矛盾正变得日益突出,中国的发展和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举国甚至举世的关注与不安。  中国高层领导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重视粮食生产,重视耕地保护。面对着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和国际社会的疑虑,胡锦涛总书记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把它置于重中之重,庄严宣布:“中国粮食不仅现在要靠自给,将来也要立足自给。”

那么,在人增地减的现实国情之下,中国又如何战胜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大势呢?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我们能保证现有耕地的总量不再减少吗?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能做到使耕地总量不减还有所增加吗?

历史要求作出明确的回答。在这个事关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不容有丝毫的含糊。

在国土资源部这个最高土地管理司令部里,孙文盛部长告诉笔者:

面对着新世纪的挑战,我们要像当年打“三大战役”一样,来对待这个问题。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保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且努力增加,这是一个崭新的目标,是不可回避的唯一选择,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世间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我国的粮食单产近年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稳,即保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这是背水一战,也是唯一的选择。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崭新的目标。在全国耕地每年减少几百万亩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目标,无疑是土地管理工作乃至整个经济工作中具有影响的重大转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进人新世纪以来,我们已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目标。然而,这是国情的要求,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每年粮食缺口已经相当大,据测算,现在粮食年需求量为5200亿公斤,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亿公斤。两相比较,相差700亿公斤左右。不仅如此,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正在改变,畜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据了解,我国仅猪的存栏数,预计将从10年前的3.07亿头增加到2000年的5.1亿头。而每头猪起码吃2公斤粮食,才能长0.5公斤肉。饲养业的需求使粮食供应承受着更加沉重的压力。

工业在发展中对农产品原料也提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全国工业用粮每年新增1270万吨。1994年工业用粮比1990年增长20%,酿酒用粮每年200万吨左右。尽管1994年我国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叶的生产量分别达430万吨、1990万吨、7340万吨、75万吨和220万吨,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工业所用农产品原料,绝大部分要来自于耕地。

在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并不快。1984年以来的10年中,我国平均每年增产粮食仅37.5亿公斤。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34%,低于1.51%的年均人口增长率。其中1990年以来,粮食产量年递增率只有0.4%,到2005年粮食产量4800亿公斤。从发展的角度看,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人口每年还要以1300万一1400万人递增,需要增加粮食55亿多公斤。如果耕地每年仍以500万一600万亩的速度净减少,每年又将减少粮食20亿—25亿公斤。一增一减,使粮食缺口每年扩大75亿一80亿公斤。人口与耕地逆向发展,使粮食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在采访中,孙文盛部长还向笔者说:重新丈量土地,经过土地最新详查,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多出40%,这是一个重要的“预备队”。尽管这样,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不足世界的1/2,并且其中有1亿亩山坡地和边远劣地。保护耕地,对于这个全国发展中第一位的大问题,永远放松不得。

我国人均耕地大于2亩的有12个省区,全都分布在东北和西北的北部地区,日照和雨水等自然条件较差,除吉林、黑龙江两省能够调出粮食外,其他10个省只能自给甚至调入粮食;我国人均耕地1亩以下的7个省市在东南沿海,这里虽然耕地质量好,但多数为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需要注意的是,经过详查的耕地面积数虽然有所增加,但粮食生产的总体能力并没有增加,反倒说明过去粮食的单产水平实际上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是靠比统计数多40%的耕地养活中国人的。

我们这么多人口的国家,吃饭问题只能立足于自己,进口一部分粮食主要是为了调剂品种和补充储备,依赖国际市场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可取。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大灾荒”,我们紧出钱来想买粮,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把粮食卖给我们,殷鉴不远,我们应当吸取教训。

那么我们靠什么来实现粮食自给呢?要靠科学发展观,靠中国的农民,靠中国的耕地。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首先要靠耕地,靠坚决制止耕地不合理占用,依法保护好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从1991年确定每年的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以来,已历经了16个春秋。今年的土地日主题是“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从保护到促进科学发展,既是法制完善的过程,也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重大决策部署,保持气势、把握主导,用心做事、力戒浮躁,夯实基础、拓展成效,努力在广袤的土地上描绘出更加美丽的图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缺一不可。但是,吃饭毕竟是建设与发展的前提,绝不能以大量牺牲耕地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像“江桥”实践说明,以优势产业集聚为导向,向发展要土地,在土地的再利用中创造发展空间,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我们完全可以兼顾吃饭与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实际上,建设用地还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已有的建设用地也有巨大的再利用潜力。如果能加强管理,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路子,大量建设可以避免占用耕地。实在要占用耕地的,也可以采取补偿措施平衡。这样,耕地的总量仍能在增减的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使土地资源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发挥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近期、远期奋斗目标。为了保证2000年完成“三个一千”的农业增产工程,即粮食增加1000亿斤,棉花增加1000万担,肉类增加1000万吨,必须有足够的耕地面积,否则这些工程都会落空。从长远看,今后10年,我们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要始终把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全国发展中第一位的大问题,永远放松不得。

在谈到潜力和措施时,孙文盛充满了信心:立足内涵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今后十年到十五年,全国可增加耕地三亿亩左右。这样,我们不但可以通过耕地动态平衡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可以保障其他方面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我们已有一批地区耕地总量在增加,更多的地区实现了耕地总量不减。在措施上,关键是加大工作力度,在改革中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体制,比如严控土地增量供给,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筹建耕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基金等。从2001年开始,至今连续四年全国31个省份实行了“耕地动态平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6年6月,从世界粮食计划署传来喜讯:中国已经由粮食“受援国”变成“援助国”。据世界粮食署近日的一则公告称,中国在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2005年,就以57.7万吨的援助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中国的问题靠中国人去解决。  中国人要靠中国的地去养活。

中国的地要靠中国的法去保护。

立足于自力更生,已是新中国领导人的既定方针。

人多耕地少的国情不能改变,民族图强的决心不能动摇,但需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道理明白无误,就是靠科学发展观。

21世纪任重道远。我们相信,中国已经创造出一个“以7%的世界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的惊世奇迹,中国有能力再还世人一个惊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土九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廷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9353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