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北宋辽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它以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存的历史名人为线索,展现了北宋、辽时期名人的遗迹、逸闻。将历史、名人、胜迹结合在一起,伴随着一段段历史、一张张图片,我们无疑经历了一趟历史之旅。山水之美,人杰之秀,令人心临其中。

内容推荐

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烟消云散。历史虽在远去,记忆却不会随时间湮灭。

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无不见证了社会变迁,沧桑世事。

本卷选取北宋、辽时期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的名人,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诉人们,历史曾这样走过。

目录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马上天子盛世伟业 

宋朝开国皇帝 宋太祖  

谁马壮兵强谁就可以实现野心——赵匡胤早看透了这点

/陈桥驿:从天亮黄袍加身到天黑禅让结束,正好是光天化

日的一天/雪夜定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金陵: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杯酒释兵权/仁义开明

的宋太祖/正定隆兴寺:遇宋即兴/斧声烛影——众说

纷纭的赵匡胤死亡之谜/永昌陵:中国唯一的倒葬陵墓群

“烛影斧声”中登台的皇帝  宋太宗

“正名运动”/太原:太祖几次没有攻下的北汉被他平

定了/高梁河:宋太宗拣了一条命/从郡王府到房州:

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都得死/崇文院:儒雅君王/他从

一个颂歌盈耳的顶峰,跌进一个阴惨满目的灾难深渊/皇

宫里的更立悲喜剧:一把大锁定终身——吕端大事不糊涂

骑在马背上的皇太后 建功立业的巾帼英雄 

执掌国政40年的女主 萧太后  

“这是天赐给我的”/高梁河之战:崭露头角/文韬武

略,一代女皇/ “澶渊之盟”:赢得一个世纪的和平/一

个29岁的寡妇,她需要爱

装神弄鬼伪造“天书” 拜天崇道闹剧连篇 

热衷“与神对话”的皇帝 宋真宗  

澶渊之盟/泰山:封禅祭天/玉清昭应宫:堪与阿房

宫媲美/后土祠:汾阴祭地/亳州:拜老子,朝玉皇/主

编《册府元龟》/蝗虫咬心——宋真宗病了

文章倾天下 风范盖千秋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

范仲淹的悲剧人生/范公第二故里:长白廿年栖身,醴泉

划粥断齑/贬谪一地,造福一方/延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岳阳楼:江山诗情/伊川范仲淹墓:与寡母生死相依

道德人格与政治人格相统一的模范官吏

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清官 包拯 

包拯素描/端州:“包青天”的美称自此流传/开封:

直言不知忌讳,疾恶不怕碰硬/开封包公祠:千年包范见

留题/合肥包公祠:色正芒寒/合肥包公墓:一代英杰死

后多难  包公遗骨迁葬记/包公: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

象/包拯逸事

文章冠天下 操守耀汗青  

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 

庐陵:画荻教子/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夷陵:

《至喜堂记》/滁州:醉翁之意不在酒/扬州平山堂:古

今华章/凤凰山:《泷冈阡表》传美德/颖州:“平生为

爱西湖好”/ 新郑欧阳修陵园:欧坟烟雨/欧阳修点滴

著千古诗文 吞五湖三江

一门父子三词客 苏洵、苏轼、苏辙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汴京:“老夫当避

此人,放出一头地”/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坡公所

至有西湖,东坡处处筑苏堤/乌台诗案:中国最早的文字

狱/黄州:高吟大江歌/石钟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

断其有无,可乎?”/儋州:“我本儋耳氏”/三苏坟:南

迁北归复峨眉/ “每逢佳句则参禅”一苏轼与禅学/东

坡逸事/东坡处处

短于取名而乐于求志 廉于奉身而尚友千古 

道学宗师、哲学家 周敦颐  

周敦颐其人其事/道学:儒学的革命/爱莲池:君子

爱莲/烟水亭:甘棠烟水几度秋/濂溪书院:隐居庐山,

述志讲学/月岩:道州八景之首/濂溪墓:毁而复建

一个生活在“深嫉积毁”中的好官 

一场诗文改革运动中的支柱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  

南丰读书岩:第二书斋/齐州:曲堤惩霸/齐州:开

门缉盗/齐州:政治生涯高峰,文学创作辉煌/汴京:两

位风华正茂的才子乍然相遇/ “过吾门千百人,独于得生

而喜”

叙国家之兴衰 著生民之休戚

以史资鉴的帝王教科书  

——《资治通鉴》编撰 司马光

《资治通鉴》:平生精力尽于此书/反对变法的旗帜,尽

罢新法的元戎/人格闪光/夏县司马光陵园:大星陨落/

生前身后

谁似浮云知进退 才成霖雨便归山 

变法宰相、博学文臣 王安石 

引子: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抚州王安石纪念馆:

“意气与日争光辉”/鄞县王安石纪念馆.“更忆南湖秋水波”

/致力改革青云直上/一场变法的风暴席卷大地/东明:

变法风波/金陵:罢归/半山园:忧患元元/王安石逸

事/半山园:“山水空流山自闲”

通才硕学学坛巨擘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作者 沈括  

硕学多才/《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永安山:沈括使辽/梦溪园:千秋说梦

倡明正学 学做圣人

 理学先驱、哲学家 程颢、程颐

一对翔于天际的金凤凰/开创程朱理学/黄陂:二

程第一故里/洛阳白虎山二程墓:吊古览圣 /书院文化

中的二程

充满文学艺术的活力 履历风雨颠簸的人生

称雄诗坛的文学家、风格洒荡的书法家 黄庭坚

修水故里/戎州:风雨颠簸的一生/黄鹤楼:胸吞

云梦/宜州:忠臣痛至骨/大地几处山谷墓/黄庭坚

逸事

高超绝逸的书画  痴狂乖谬的人生 

 书坛怪杰 米芾  

在官场政治这块天地里,他只是一个侏儒/桂林一长

沙:游宦生涯/无为米公祠:石缘/襄阳米公祠:米氏云

山/无冕之王/特殊而神秘的画家/狡狯的赝品专家/

镇江米芾墓:怪杰归处/米芾怪人怪事

国破身辱江山误 文采风流翰墨情

青楼天子、书画皇帝、亡国之君 宋徽宗

初为人君/宠信蔡京,六贼惑乱朝政/迷信道士,妖

孽充斥后宫/花石纲一艮岳:穷工技巧/天下觳乱/荒

于政,精于艺/李师师:血,向着夕阳喷去/五国城:国

破家亡,殒命北国/宋徽宗才艺管窥

后记: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鸣谢

试读章节

陈桥驿:

从天亮黄袍加身到天黑禅让结束,

正好是光天化日的一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亲征契丹,在军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木牌,“点检做天子”5个字。这使周世宗疑心重重。回京不久,就解除了殿前点检、郭威的女婿张永德的兵权。病中的周世宗想到继承人皇太子年仅7岁,自己死后,张永德辈份居上,手握重兵,就可能跋扈难制。因此,点检自然就落到了他认为“忠实可靠”的赵匡胤头上。当时赵是副点检。

其实,这块蹊跷的“点检做天子”的木牌,显然是一种阴谋,并非什么天子神符。此时,野心勃勃的赵匡胤,为了除掉张永德而夺取禁军最高指挥权,玩这个把戏,理所当然。

不久,周世宗病死,7岁的小皇帝继位。赵匡胤本来就掌军政已达6年,一旦出任都点检,军队中的势力就更大,威信更高。他不仅手握军权,还把一些要重的将领拉拢到身边,与大将石守信等人结为义社10兄弟。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距世宗归天半年,镇、定两州报告,契丹、北汉互相勾结,率军入侵。宰相王傅、范质等正在欢度佳节,听此消息大吃一惊,急召赵匡胤、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商议大计,最后决定由赵匡胤率军北征抵御,石守信留镇京都。这种伎俩,与9年前郭威篡位如出一辙,拙劣的模仿使赵匡胤的企图暴露无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京城中纷纷传说:“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人们因害怕政局变动而遭受洗劫,争为逃匿之计。这件事只有内廷安然不知。

京城东北40里,有个小镇叫陈桥驿。赵匡胤率军不紧不慢行进着,黄昏正好到达此地。安顿好军务后,他喝了几杯酒,就在临时用作统帅府的陈桥驿站睡觉了。

在离驿站不远的一座军帐中,点着巨大的蜡烛,禁军高级将领都押衙李处耘、散员指挥使王彦升聚集了一群军官在喝酒。突然有人站起来说:“现在周帝幼小,天下不宁,日后之事,正不知如何是好!”又有人接口说:“京中盛传点检作天子,这也许是天意吧?”众人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这时,有一位叫做苗训的文书官站起来,高声说道:“今日天象有异,众位知道吗?”大家都晓得这位苗训懂得许多关于星象、命数、灾变等奇怪的学问,都静下来望着他。有人催问:“天象如何有异?你快说呀!”苗训一副神秘的脸色,声调有些特别:“今日午间,我见太阳下面又有一轮太阳,一股黑气激荡不已,甚是奇怪!”顿时座中哗然,有人问:“日下又有一日是何征兆?”旁边的人回答:“这还用说,自然是旧天子当退,新天子当立!”五代以来,牙兵悍将动辄拥立主帅,这一说,果真是火上加油,士兵“哄”地闹了起来,纷纷要求拥立赵匡胤。这时一直在幕后策划的赵普、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走到前台。他们表面上劝将士们不要这样做,名为劝阻,实为激将,果然群情汹汹。赵普、赵匡义看到时机成熟,就派人连夜回京通知赵匡胤的把兄弟石守信等,让他们在京城策应。

赵匡胤安安稳稳睡了一觉,五更时分,弟弟赵匡义进入内室,将他叫醒,告知众将校已来到驿站门前。赵匡胤叫弟弟再出去阻止一下,就说自己受世宗大恩,当竭尽忠诚,以为报答,虽有天命之说,也不忍乘人之危,取幼主的天下。众将校听说,自然不答应,又哄进大门,来到驿站的庭院中,好在守门的卫士也不加阻拦。

直到此刻,赵匡胤才缓缓从房中走出。这时,天色已蒙蒙亮,他面色威严,高大的身躯站在房前的台阶上,迎着熹微的晨光,果然有几分天子气象。再看庭院中,众将校依照职份高低,环列成一圈,个个腰佩刀剑,像煞一副逼人造反的派头。

一名将领急步上前,施礼禀告:“众军无主,幼帝不足以威服,愿立太尉(赵匡胤的名誉官职)为天子!”赵匡胤正要说话,身后一人忽然展开一件金光闪闪的象征皇帝身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众将士一齐跪倒在地,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一阵得意从赵匡胤的心底升起,他好容易忍住,才没有笑出声来。

礼拜完毕,赵匡胤仍旧是一副无可奈何、被人胁从的苦脸,对众人说:“你们贪图富贵,却拥立我做天子,如今已无它法可想。但须听我命令,否则,我也不能答应!”几个高级将领齐声回答:“惟命是从!”赵匡胤开出3个条件:其一,周室太后、幼帝,是自己的旧主人,不许惊动;其二,朝中大臣,是自己往日同僚,不许侵犯;其三,朝廷的府库和百姓之家,不许抢掠。言毕,新天子黑眉一竖,水泡眼一瞪,恶狠狠地说:“事成之后,定有重赏;但违背命令者,定灭其三族!”众将校再行拜倒,表示服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至此演完了最重要且最富于戏剧性的一幕。

赵匡胤是个胸怀远大的人,他眼看周世宗已打下了很厚实的基础,想要凭此基础统一全国,建立一个世代久远的王朝,必须尽力争取整个统治阶层的支持,才能保证新政权的巩固发展;再则,乘人之危,以臣灭君,毕竟是件不道德的事,做一做“为人所逼”的表面文章,即使不能尽掩天下人耳目,多少也可以冲淡一点不道德的臭味,维护一个“圣君”的道德外貌。反正,中国人的传统,只要面子上说得过,内里的东西是不兴作深究的。

回师的速度极快,刚过正午,已到城下。守城军士,毫不惊讶,便放赵匡胤率军入城。原来,这一场阴谋,还有几位重要角色,就是留守京城的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整个京城,都在他们的控制下。只有内官卫队的将领、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闻讯后,不识轻重,从宫中奔马回府,准备召集亲信商议平叛,途中被王彦升撞见,尾随其后,一直跟到他家中,将他杀死。

一切都是安排得十分稳妥的。所以赵匡胤回京后,就命大军各归营房,自己也回到府第,只派部分亲信率领少量军队,办完剩下的事情。不多时间,诸将把宰相范质连同其他几位主要大臣押到赵府。范质面色煞白,抖抖战战,见了赵匡胤不知怎么是好。赵匡胤并不摆天子派头,仍然以往日的礼节与他相见,一面呜呜咽咽、哭哭涕涕地说:“今日走到这一步,真是违背天地,成了大罪之人!”范质还来不及答话,旁站的军官罗彦瑰手按宝剑,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定要得到一位天子!”范质吓了一跳,看看同来的几位大臣,一个个哭丧着脸,都知道今日不立新天子,谁也不要想活着回家,你看我,我看你,使了几个眼色,一齐往后退了几步,然后一齐跪倒,磕头作响,行了拜见天子的大礼。赵匡胤此时也不客气,稳坐不动,待众人行礼完毕,才各人安慰几句,保证他们仍然有富贵荣华可享,这才皆大欢喜。

按部就班又是刻不容缓,赵匡胤马上率范质等进宫,随即召集百官,举行禅让仪式。稍费时间的则是安排班次——文武官员按官阶高下排列的次序,因为毕竟是换了一个天子。虽说赵匡胤想尽可能取得更多人的支持,也不能不考虑他的亲信、功臣,排了一阵,到黄昏时分算是各得其所。接着,就有人把新年才8岁的小皇帝抱出来,放到宝座上。赵匡胤对小皇帝跪了最后一次,边上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里一掏,变戏法似地掏出一份周朝第3代也是末代皇帝(史称周恭帝)向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禅让帝位的诏书,朗朗有声地宣读起来。一篇骈四骊六抑扬顿挫华美典雅的大文章,也不知费了他多少天的心思。小皇帝柴宗训听别人念自己的诏书,木然无所知。过后,赵匡胤坐到他的位置上,他跪到赵匡胤的位置上,换一换磕头,又有学士出来宣读赵匡胤的诏书,封他为郑王,要他好好守着祖宗的牌位等等,就结束了。这一年,改用宋的第一个年号,叫作“建隆”。

整个就是一天。从天亮时黄袍加身,到天黑时禅让结束,正好是光天化日的一天。有人很惊讶周、宋的易代,怎么进行得如此之快,其实一点都用不着惊讶,因为一切都是事先周密安排的。有过许多个夜晚和暗室中的策划,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堂皇殿堂之中做完这些事情。尤其是黄袍加身那一场面,与郭威代汉,将士“裂黄旗以被帝体”何其相似!不过黄旗还像是仓促所为,而现成的黄袍则表明事件的预谋;甚至,兵变的时间都选在新年头上,也都是有意的: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P3-6

序言

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给全人类留下了自成体系、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名哲先贤、科学巨擘、文化大家、骚人墨客、政治豪杰、军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层出不穷,光芒四射。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乡镇市井间到处留下令人缅怀的足迹。我们在享受着如许文明的同时,也渴望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奈何时光是不可跨越的长河,我们只能追忆历史,探寻他们的历史足迹。《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与历史创造者对话的机会。

出于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热爱,出于对历史创造者的崇敬,作者不辞辛劳,历经20余年的时间,踏遍祖国大江南北,遍访各地风土人情,用笔和相机记录那些尚存于世的名胜古迹,其资料收集之丰令海内外业者惊奇。为了编纂这套书,作者还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作者对一丝一毫的史料都不肯放过,力求尊重史实,还历史原貌,最终打造出这套凝结作者多年心血的《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本套书以中国历代名人为线索,以名胜古迹为对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构思奇特,融历史于趣味之中,便于读者学习和阅读。

为了使这套书更好地呈现给读者,我们与作者多次研讨,最终确立了写作风格和体例。作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倍感钦佩。我们尊重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与作者几经斟酌,获得首肯后,方去修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本书仅是其中之一。作者博学多闻,见解独树一帜,我社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度,允许各有识之士存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后世子孙留下更为详尽、全面的史实资料。因编辑水平有限,书中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有些话是“老调”的重弹。

“人生路漫漫,一步复一坷;但得不停滞,回首笑自多!”当我放下手中完成了“中华名人名胜”的稿件时,不禁想起了1992年春天外出拍照时写的这首小诗,它是我写作的写照,也是我人生的写照。

也许是因为出生在“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的蓬莱仙境;也许是因为成长在有着全国最著名的风景古迹的五朝古都;也许是因为有过在北京四中教地理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有个“王行国”的名字——意味着对祖国的山河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我就像命里注定了似的,不但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探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为中华山河立传,为炎黄风流讴歌”,成了我人生的志向。

为“立传”,为“讴歌”,我选择了“中华名人名胜”为研究课题,提出了“名人名胜”的学术概念,赋予了它科学的内涵,在《地理知识》、《地球》杂志上和中国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我这人有个特点,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到底,山东人嘛,说好听了是“执着”,说不好听了是“固执”,说什么都行,反正我认准了的事就非干不可,要干就非干得有点模样不可。

于是,我从“见铅字”到有了30多部著作,我有生之年最钟情的还是这部关于“中华名人名胜”的书。

它纵向串连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横向串连了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表现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山河的壮丽。

完成这么大部头的书,要拍照片,要搜集和研究资料,要发掘名人和名胜的关联,要撰写和进行编辑加工,无疑是一项大工程,个人搞起来很不容易,超出想像的艰苦。

近50年的时间里,我收存了卡片44万多张,分成了1000多种类别,装在了3个高高的卡片柜里。这些资料是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能撰写出这本书的基础之一。

再有是照片,我这本书是以照片为基础,而这些照片都是我从1981年以来亲自拍摄的。

我拍了多少照片?20多年来共有5万多张胶卷片(近年拍的数码片未计),也是满满的3柜子。

拍照片首先遇到的是花钱的问题,我是个靠微薄工资吃饭的人,

于是,常常遭遇尴尬。

我不能忘,80年代初,虽然涨了几次工资,经济上好了一点,但还没钱买相机。一次要出差,心想借这机会照点照片吧,就在出差的前一天晚上,壮了壮胆到了个亲戚家,想借他的傻瓜照相机用用,谁知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不借,那滋味就不用说了。后来还足一个老同学救了急。现在想起来,那傻瓜照相机不过才200元钱,跟我现在的“尼康”没法比,可当时都穷,宅贝着呢。

照相都是自费,从未沾过公家一分钱,总得算计着花钱。出去不能像别人那样遍尝当地的名特产品不说,一个景点常常是照个一二张“代表”片就得打住了,然而,有的地方这一生再没有机会去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懊悔不已。后来有了稿费做摄影“基金”,才有了点“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再有,拍照片有很多难处。

对于那些著名的景点,我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一般不为人知的叽哩旮兄的地方我更是要追踪寻觅,但往往是大失所望,徒劳往返。有的因为资料上的一亨之差,枉费了不知多少书贵时间。

岳阳的小乔墓,载有多少风流佳话,多少书上都写得活灵活现,地址也写得确确凿凿,然而,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却遍寻不见,最后是一位中学教师带我来到校园里,指着面前的菜地说:“那就是!”(报载近年已复建)

长沙的贾谊故宅,在旅游交通图上占了好大一块,该是有丰富内涵了,结果乃是幻觉一片,那一带只有一口水井,算是早年问留下来的。

北京的于谦祠、康有为故居,都在门墙上有文物保护标志,然而也仅此而已,两处院落里加盖的小房如迷魂阵似的到处“曲径通幽”。

南京的颜鲁公祠、林则徐故居,我当年费尽周折找到的时候,是连标志也没有的大杂院(近年有修复)。

陕西宝鸡市的神农祠,《中国名胜词典》上明明写着是在渭河南岸的峪家村,我们顺着渭河南岸从上午转到下午,转了好几个来回,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找不到那个“峪家村”,真让人丧气。最后好容易搞明白了,那是“峪泉村”,是不是编资料的人误把“泉”字写成了“家”?你说上哪儿说理去!而找到的神农祠,只是遍地垃圾中的一问简陋的红砖小房,让人怎么也无法和书上介绍的建筑,和心日中的伟大的先人挂上号。

如今出门常常令人神经紧张,小偷是防不胜防,不免给我制造点麻烦。在北京,放在车后架上的书包不翼而飞,里面装有一架不错的相机。

在成都,我两次受到了小偷的青睐。第一次还算幸运,在通往火车站的16路车上,我上衣兜里的记者证和几十元钱便宜了小偷。两年后的1987年,再次经过成都,我备加小心,川少出版社的朋友特意嘱咐我:“王老师,这回可小心点!”结果更惨。还是在16路车上,只坐了4站地,我紧紧夹在腋下的摄影包,被人从后面割了个大口子,包里的75毫米~200毫米的长变焦镜头没了。我都快晕了。这是我出门前刚刚跟别人借的啊!回家后夫人笑我:“小偷回去后准得乐坏了,说这个王行国真好,不远千里又给我送个长变焦镜头来!”

尴尬。

平头百姓,要想做点事情,完成点事业,没有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行的。好在有从小练就的吃苦本事。(当然,我也得到了许多好人的帮助。只是今天说的不是这个话题,那要说起来比这篇文章还长。)

诸如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日,经常夜里1点半上床睡觉,等等,等等,我已经没意识到这是困苦,更说小上是牺牲了。

有时是租白行车跑路的,在豫北内黄的沙荒地上,车子不仅不能骑,连推都不行,就只能是车骑人。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儿,赶上什么样的地疗就住什么样的地方,有一次,晚上,赶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幸好还有个临公路的小饭铺,老板给安排了个“单间”,床铺像摇篮,房门得用木棍顶着,倒是省了钱,4元。

过去买票难,乘车难,一次登车一次拼搏,场面紧张激烈,令人心惊胆战。

武则天的广元,李白的江油,我是从西安赴成都的中途采访的。这种时候总是要付出合弃卧铺的代价,再上车是连摩位也没有的,能有立足之处就算不错。

采访李白墓,是从南京去的,要先到马鞍山,再转当涂,再转青山。归来已无车,只好迈开双脚量地球,同时不断地伸手想拦过路的卡车捎脚。谁理你?天色不容,便急不可耐地截起自行车来。

“同志,我赶车晚了,劳驾用一下你的车,我带你一段路!”

天无绝人之路,真遇上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您岁数大,我带您吧!”

还有“血的代价”。

1988年,在西安开完会,回程想就道在洛阳作点采访,便没买回京的卧铺。时近中午,火车行驶到陕西、河南交界一带,我正低头看书,突然一声巨响,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见一滴滴的鲜血滴在了我的脚下。

啊,是从我头上流下来的,当时我还没觉得痛,但是不一会儿血就流成了片,脸上也“花”了。

顿时全车厢都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乘警、车长也都来了。原来足有人在外面砸火车,让我赶上了,2寸见方的石块破窗而入,正砸在我的脑门上,没砸在眼睛上,是不幸中的万幸。

熬到了洛阳的医院。大大告诉我,我的伤口比较大,要缝合,但头上不能打麻药,叫我“克服着点”。我躺在手术台上,“克服”着剧痛,觉得大夫大约是在练纳鞋底子的手艺。

我的头本来大,平时就难得买到62号的帽子,现在缠上了纱布,头更大了,找来一夫堆帽子也没一顶能戴的,最后只好把医生戴的白帽子撕个口了罩在头上。我在洛阳坚持按原计划拍了照片,顶着白帽子回到北京,大家美我:“整个一个‘穆斯林’!”

那年,在青海,我去盂达天池。顺着黄河河谷,山路窄小,起伏崎岖,天公也不给脸,下着蒙蒙细雨。突然,在一个急转弯处,车一下子撞到了左边的悬崖上。我没有思想准备,头撞到了前座上,满脸是血,瘫成了一团动弹不得。眼镜坏了,相机头也变了形。突然的变化把陪同的青海省政府秘书吓得不轻,连忙下到黄河深谷里弄来水给擦洗。还好,是伤了鼻了。再看车,是刹车折了。亏得是撞在了左边山崖,要是右边,黄河深涧就会把我们永远留在那里了。

回到西宁,邀请我考察的副省长一听到这情况,马上从开着会的会场上赶了来,对躺在床上双臂还在疼痛的我说:“王老师,还去吗?不去了吧!”我毫不犹豫地说:“还去。”最后,这位副省长亲自找了一辆车,点名要了一位交通局的经常跑野外的老司机,总算一路顺风。

在北京,一个大雪天气,刚拍完黄花城归来的路上,由于司机对道路不熟,碰上一个拐弯加下坡的地方,司机刚说“不好”,车就往旁边滑了下去,撞在一棵树上了,车头凹进去了一大块。还好,这棵树帮了忙,要没它,车就翻到沟里去了,后果不堪设想。人没受伤,但车是罢工了。天寒地冻,冷风嗖嗖,放眼四顾,一片茫茫,谁来救我们?

走了好远,终于找到了电话。儿子和一个亲戚开来了车,把我们搭救了出去,这时,天已经是全黑了。

从天而降的惊险。在司马迁的韩城,拍摄明清民居党家村时,一辆车闸失灵了的手扶拖拉机像脱缰的野马,从高坡上飞驰而来,撞进了迎村口大门旁的围墙里。拖拉机从老伴旁边擦身而过,老天爷保佑,我们安然无恙,却留下骇人的“后怕”。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走几个景点,多拍几张照片,我每次去拍照都是早出晚归,只要还有一丝能见度,我都不肯离开。而把赶路的时间留给了夜晚。

在诸葛亮的五丈原,往下走时天就已经全黑了,可离高速路还有一段距离呢,上了高速路,离住地西安还有120公里。这种情况多得是。

从华山往西安赶,走到半路,车堵得一蹋糊涂,两面的车都有几百辆,开着大灯,两条长长的一望无际的光带,情景“壮观”极了。

秦岭大山里,在摸黑赶夜路,领略了“之”字形的山路上一边悬崖、一边深涧的胆颤心惊之后,在陕甘交界的地方,偏偏又遇上了塌方。眼睁睁地看着前面50米外的“甘肃界”的牌子、油光光的马路,就是过不去。四面大山,阴风阵阵,靠着车里的空调驱寒,硬是在车里呆了24个小时零7分钟。“度日如年”的成语,算是体会得够深刻了。

还有,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让拍摄的名胜,就不便说了。

岁月悠悠,20多年的考察生涯,20多年的拍照经历,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写不完的故事。

在这些基础上,我出版了《中华名人名胜》(香港版,上下卷,55万字),《五千年华夏名人胜迹》(51万字)。

又是8年的撰写,成了《中华名人名胜图典》,成了它的姊妹篇《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我一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现在,面对已经完成的庞大的“中华名人名胜”书稿,凝视着那一张张灌注着我心血的照片,翻阅着那一笔笔我书写的文字,就像是看到了我生命的足迹,感到了我心脏的搏动。

我教过地理,研究过旅游资源,学过中文,喜欢历史,爱好摄影,当过编辑、记者,有组织驾驭资料和文字的能力,撰写“中华名人名胜”正是找到了我已有知识能力的结合点,使我获得发挥才能的乐趣。

“名人名胜”装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倾注着我的情爱。它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我创造的生命。我的生命在它身上得到了延续。

王行国

2004年12月于晓园山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北宋辽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行国//夏培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1132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8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