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所知道的顾城
内容
试读章节

顾城对诗是敏感的。

他很小的时候就爱读童话诗。他的父亲有很多藏书,他识字之后便常常自己去读诗,像普希金的童话诗《小飞马》,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也使他沉浸在童话世界的憧憬之中。他读过不少的童话诗,这也许是顾城后来写童话寓言诗的渊源?顾城出版过一本《顾城童话寓言诗选》(海燕出版社出版),这本童话寓言诗选里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昆虫和动物。顾城在诗集的“后记”中谈到:“那时,我读《昆虫记》,知道小虫子很忙,和人一样,有许多事,有一份生活。它们要过完自己的生活,很努力,可时常有意外发生——鸡一啄,蜘蛛网一动,一阵雨,都可能中断它们的生计;或仅仅是小学生放学蹦蹦跳跳,都有可能。虫子太小,不能抵抗外界万物的变动,倒霉的可能性就无限多。看蝉唱完歌,从树上掉下来,就为它庆幸,到底唱完了;秋天,蚂蚁把它抬走,一点一点……这就是我对昆虫世界最不美丽的看法。”

顾城自幼就对昆虫和动物产生了兴趣。他似乎在用诗人的怜悯之心去看那些昆虫和小动物。他会注意到每一阵秋风把许多的蜉蝣吹到水面上去,他开始写诗的时候描述的就是这些小昆虫。那时他的诗是想出来的。他“想出来”这些诗的时候才八岁。顾城童年时代住在北京西直门马相胡同《解放军报》社的宿舍大院里,他所上的幼儿园是总政西直门幼儿园,因为顾工是军旅作家。后来,他所上学的学校叫西直门小学,离家不远,每天放学回家,他奔跑着回到宿舍大院,跑上曲曲折折的楼梯,跑过长长的甬道,先推开爸爸房间的门,如果看到爸爸在家,他会喘着气大喊:“爸爸、爸爸,我又想出一首诗……”小脸红红的顾城会大喘着气把他“想出来”的诗背给爸爸听。

那些“想出来”的诗都是些什么样的诗呢?

有蚂蚁和瓢虫的私语,有大地和云彩的对话,还有塔松和雨珠的故事……

顾工很惊讶,但有时也很担忧——他看到儿子背完诗后,常常会凝视—一凝视着雨云下忙于搬家的小蚂蚁,护城河里游动的蝌蚪和鱼苗,在屋檐下筑窝的燕子……顾工发现,他在凝神这些小昆虫和小动物时,瞳仁里深藏着梦幻——顾工是诗人,诗人的敏感使他发现那纯净无邪的瞳仁里,似乎还有若隐若现的忧患。一个八岁的孩子有什么忧患吗?他是在忧患那些小精灵未来的命运吗?

小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他们在看到小动物、小昆虫的时候,总是非常激动、兴奋,充满着喜悦。然而,顾城不是,他也喜悦,但更忧患。似乎在他那个年龄的思维里,就异常关心着小昆虫、小动物的未来命运。所以,他会长久地凝视着看似无忧无虑的小生命,他会用他自己“想出来”的诗抒发着他对那些小生命的热爱,对那些小生命赖以生存的空间的热爱。小生命们和雨珠、云霞、塔松、水波、阳光……在顾城小小的脑海里构成了一幅永不磨灭的图画。

顾城小时候不大爱理人,尤其不爱和小女孩说话。顾城有时回家或出去,常常会借邻居家的那两个门走出去。长大以后顾城还记得那家大人每天都把地板擦得十分光洁,有时顾城看着那光可照人、一尘不染的地板,竟有些不忍心走过,他就会脱下鞋子拎在手里,赤脚走过去。有时那家大人正拎着给地板打蜡的布,或者开始擦,或者已经擦完,眼睁睁看着小小的顾城拘谨地走过去。那神态顾城记得非常清晰。那一家还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有时也会看着顾城从地板上走过,他们看着顾城,顾城却从来不和他们说话。

他只对读书和观察小生命们最感兴趣,当然,他不是对所有的书都感兴趣。尽管他那时喜欢读童话诗,但他并不是为了以后当诗人才读诗的。他只是喜欢小昆虫、小动物才去读童话诗的。顾城成名之后就说这样的话:“那时我不关心什么是诗,只想多知道些故事,另外再翻到几页彩色插图。”顾城在成为诗人之前,受国外诗人的影响很深。他最喜欢的是洛尔迦和惠特曼。但在童年时代,他恰恰没有读过他们的诗。父亲的书柜里都有,顾城都发现过,洛尔迦的诗集是放在书柜的最下层,顾城抽出来时,看见封面上画着一个死硬的大拳头,他马上又把诗集塞回去,他认为封面上的大拳头太没有意思了。

后来他也发现了惠特曼的诗,他觉得惠特曼的诗很好笑,觉得他是“胡言乱语”——当然,顾城是把惠特曼的诗与他所喜欢的童话诗相比较了。P4-6

后记

朦胧的诗和朦胧的诗人,朦胧的顾城和他的妻子谢烨,朦胧的悲欢和死亡……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拿破仑时代,一位34岁的亲王受命出征,于米兰大败奥地利军,战绩辉煌,班师凯旋。拿破仑亲自在凯旋门举行盛大欢迎仪式,20万人夹道欢呼。谁料亲王却抑郁寡欢。拿破仑怪而问之。亲王恻然答道:“真正的骠骑兵岂可活过30岁!我今天已经34岁了啊!”

马革裹尸、埋骨异域、战死疆场、崇尚捐躯、憧憬壮烈,古今中外的将军大概其志莫不如此。

那么诗人呢?是不是也是永远薄命早天的宿命?也许诗人永远属于年轻,不属于衰老;属于死亡,而不属于苟且。

诗人,也许应该始于绚烂、归于平淡,甚至不必“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诗也许是悲剧的始作俑者,诗人的早天也许是悲剧的必然。这个悲剧的“刽子手躲在哪里”?恐怕最终也说不清,或许永远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顾城本身应该是一个悲剧。他想一切都可以避开,宗教、道德、艺术、法律……,其实人生活在人的世界里,谁也避不开。

顾城似乎总居住在一个孤寂的地方,但是恰恰是现实击碎了他的幻梦。

这是不是悲剧所在呢?而且这个悲剧的代价竟然是“流血五步,伏尸二人”!

顾城死前是不是大彻大悟了呢?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权衡轻重取有利。这是一个永恒的哲理。

无为无不为也不是绝对的。

谢烨的悲剧更会令人痛惜,更值得人们回味和思索。

爱也许是人们一个永远的憧憬,也许世界上本来没有爱,是悲欢离合给了凡夫俗子太多的梦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你不要悲伤。”若真如此,人生幸甚。然而人生又何止如此简单?!

“人固有一死”,与亿万年的轮回相比,人何止是一杯土、一粒粟、一滴水、一丝风、一缕光……

但愿忘却悲欣交集,但愿人们记住他的警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最后要感谢顾城、谢烨的父亲顾工、张生同及姜娜女士等曾经提供资料。

朱小平

2011年10月于北京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情怀总是诗

第二章 诗人的“维纳斯”

第三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四章 异域游子

第五章 汪洋中的“桃花源”

第六章 恋子情深

第七章 最后的北京行

第八章 诗人之死

第九章 死后余波

第十章 顾城的诗

并非结束的结束语

序言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朦胧诗人顾城不仅在中国诗坛上享有知名度,在世界诗坛上也受到关注。

他的诗句被年轻人热爱,甚至当作警言。至今,他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还经常被人引用,被大学生们吟诵……

如果他健在,他的诗还会脍炙人口吗?

18年前,一个漂泊的诗魂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像他的诗一样,他的归宿也给人留下了难解的朦胧和谜案。

诗人的早逝、夭折、自杀,在中外文学史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

普希金不满黑暗的专制,为了妻子在决斗中受伤死去;

中国唐代著名的“诗鬼”李贺,27岁便抑郁而死;

魏晋时代风流倜傥的诗人阮籍,佯狂醉酒,采取慢性自杀而最终结束了忧患的余生;

嵇康始终没有一丝的奴颜卑骨,至死不向现实妥协,最终被残暴的司马政权斩首而死;

苏俄诗人叶赛宁因最初欢呼“万岁,天上和地上的革命”的十月革命,到后来产生了失望、苦闷而自杀;

被称为诗冠“明代第一”的徐渭(青藤)因受到社会的压迫,在46岁时因精神病发作带来幻境,怀疑妻子不贞将其杀死,在此之前他写了《自为墓志铭》,以大铁钉撞入耳窍自杀,以后又多次自杀未遂;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清末民初以凄丽诗句风靡一时的诗僧苏曼殊,愤世嫉俗,采取慢性自杀的手段,在不到30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年华;

著名的现代诗人海子的自杀,有谁能说得清他的死因?!

诗人闻一多也是正值创作最高巅峰,因为崇尚民主自由,被无情暗杀……

中外历史上许多诗人之死,与顾城、谢烨的死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相同。

德国近代哲学家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感慨过:生命的本身是布满了暗礁和漩涡的大海,人总是要小心翼翼、千方百计地避开那些暗礁和漩涡。但人的结局是死亡,所以尽管历经千辛万苦绕过那些暗礁和漩涡,人也会离死亡愈近——最终被毁灭于无可避免的死亡之灾。

顾城呢?

“顾城杀死了他所深爱的妻子,然后自己吊颈自杀。”

这一18年前震惊海内外文化界的消息是否会令人相信?

或者有待于日后澄清,或者就像三毛之死那样,永远留给世人以朦胧难解的谜团?

顾城为什么会杀死他所深爱、所依赖而须臾不可分的妻子?

他为什么要自杀?

他不是还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吗?

他不是还打算回祖国长住吗?

他生命的一部分不是他的诗吗?

这一系列的疑问,顾城当然是不能再回答了。他已经永远闭上了那双黑夜给予他的黑色的眼睛。

别人能回答吗?

会不会是谋杀?!

直到顾城死后很久,新西兰奥克兰警方的措辞很谨慎,只是认为顾城是“涉嫌用斧头击毙妻子谢烨,然后自己在树上吊颈自杀”,直到今天也再没有新的证据。

是因为神经错乱或精神病复发吗?到目前为止,谁也不能做出肯定的回答,这是不能令人相信的事实。

但是顾城、谢烨均已魂断奥克兰,这又是一个令人不得不相信的事实。

顾城的微笑,连同他的幻想、爱情再也不复存在了。但他朦胧迷茫的诗歌却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留有了一席之地。

顾城死时仅37岁,他的早逝给人们留下了震惊和惋惜。我是顾城的朋友,我和他十八九岁的时候,曾一起在北京西城区文化馆业余文学创作组做过文学青年的梦,几乎每星期日都会去参加文学创作组的活动。我的一些朋友与他关系更为密切,有的在孩童时就和顾城在幼儿园里玩耍,还有朋友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一直就和谢烨在一个班里,是耳鬓厮磨的好朋友,以后成为密友。我还有几位诗人朋友与顾城也同在西城文学创作组,后来先后走向诗坛。

“无双毕竟是家山”,顾城想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这个愿望终于未能实现,漂泊的诗魂终于留在了异域。

1987年顾城出国到过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城市,但他对故土的怀念却愈来愈强烈。他非常思念北京,他曾让父母给他寄一册北京地图,以寄托思乡之情。他在柏林写的组诗取名为《城》,每一首诗的名字都是北京的城门,如阜成门、德胜门、宣武门……这是诗人顾城离逝前留下的最后一组长诗。他死前,还在写自己昔日北京生活的童年系列故事。这些故事一定会使他想起故乡,想起童年,想起他自己的欢乐和梦想……

顾城生前总爱用一块布围成一顶形似烟囱的圆圆的帽子戴在头上,其用意何在?据顾城说:他的名字里有“城”,帽子的形式也很像北京城,戴着这样的帽子就感觉自己永远没有离开故土。这是诗人自己的解释,于浪漫、潇洒中浸透着多么浓烈的乡思、乡愁!

顾城头上的那顶圆圆的帽子更像“东坡帽”,就像大半生漂泊异域的画家张大千,他在海外也戴着自己设计的又方又高的“东坡帽”,用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张大干也是一个诗人,诗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但张大干晚年毕竟回了台湾,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而顾城却带着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和遗憾埋骨异域。

诗魂何在?诗魂已逝。

“万里家山依旧是”,一个悲怆、迷茫的故事写上了最后一个终止符。而我所要讲述的故事则刚拉开了序幕……

内容推荐

朱小平的《我所知道的顾城》讲述了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的故事。

《我所知道的顾城》共分为少年情怀总是诗;诗人的“维纳斯”;此情可待成追忆;异域游子;汪洋中的“桃花源”;恋子情深;最后的北京行等十章内容。

编辑推荐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朱小平的《我所知道的顾城》讲述了他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所知道的顾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3561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