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发展以及风云岁月,描写了许多黄埔将帅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作者独家采访史料;插图400余幅,有些照片是作者实地拍摄,首次发表。此书融史料性、可读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图书 | 中国黄埔军校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发展以及风云岁月,描写了许多黄埔将帅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作者独家采访史料;插图400余幅,有些照片是作者实地拍摄,首次发表。此书融史料性、可读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的历史。对黄埔军校的创立、发展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了比较客观、真实的记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和黄埔将帅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本书探讨了该校之所以闻名世界的教学方法和成功奥妙,对黄埔精神进行了解析。书中黄埔一期生访谈录及对毕业证书的考证,是作者独家采访史料;插图400余幅,有些照片是作者实地拍摄,首次发表;除附录外,将有关图表穿插于本书各章节中,加强了资料检索效能,可方便、简捷地查阅早期黄埔军校史的一些基本数据,全面了解其沿革和概貌。此书融史料性、可读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目录 序章 黄埔军校总览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 国民党一党独办军校的南京时期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 第一章 草创纪事 孙中山决心“以俄为师”办军校 军校筹建工作“头三脚” 第一期黄埔生开考 第二章 黄埔先驱 孙中山五上黄埔岛 “黄埔慈母”廖仲恺 蒋介石黄埔岛上“登高立马” 黄埔英杰周恩来 黄埔青春岁月 第三章 机构组织名录 军校行政机构 佼内国共两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堂堂阵容 第四章 政治教育开先河 课堂开在当代思想潮流峰巅上 以俄为师,以争主义之胜利 兼容并包,生动活泼 校内中共政工组织 成绩斐然,军校史鉴 第五章 军事教育的特点 学科和术科急用先学 在实战中锻炼成长 独特的“军人魂”佩剑精神教育 学生“人才链”的良性循环 第六章 黄埔军校各地分校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 (潮州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 洛阳分校;武汉分校;武冈分校; 成都分校;江西分校;广州分校; 昆明分校;南宁分校;西安分校; 武当山分校;迪化分校) 黄埔军校各分校一览表 第七章 中国20世纪女兵始涌黄埔潮 黄埔军校招收女生大争论 成立女生队——武汉分校的创举 巾帼英雄,千古流芳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 校军的组成 第一次东征 平定“杨、刘叛乱” 第二次东征 北伐前锋和主力 黄埔英烈 第九章 军校党争 “宣侠父事件”初显党争征兆 “两会”的斗争与解散 “中山舰事件” 黄埔岛上的“清党”杀戮 始于军校的“党争”延续 第十章 军神将星 出身于黄埔的解放军将领 国民党将领与“黄埔系” 第十一章 校刊《中国军人》述评 办刊宗旨和出刊概况 主要宣传内容和办刊特色 独创性地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 第十二章 考辨毕业证书 结缘黄埔,由考辨毕业证书开始 不同样式的第1期毕业证书 黄埔一期老人回忆毕业证书 毕业证书解疑 第十三章 解析黄埔精神 众说“黄埔精神” 黄埔精神的内涵真谛 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第十四章 拜访黄埔一期毕业生 勋章 铸太行——祭左权将军 热血沸腾的黄埔军校生活——访黄埔一期 毕业生侯又生 “八一”军旗上有他一缕耀眼的金丝——访 黄埔一期毕业生、南昌起义中的团长廖运泽 侍从参谋谈北伐前后的蒋介石——访黄埔 一期毕业生苏文钦 黄埔一期学生将帅名录 黄埔一期“特别人物” 第十五章 世纪黄埔激情 遥忆抗战烽火年代 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需努力 悠悠黄埔情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 军校大门——黄埔军校的图腾标志 校本部——黄埔岛腹地和军校中心 孙中山故居——最早对外开放的重要景点 孙中山铜像传奇——“文”字丰碑屹立黄埔岛 景色宜人的中正、仲恺、济深公园 俱乐部——军校文化中心 与珠江海水共潮生的军校游泳池 东征烈士墓园——黄埔先烈安魂处 建立在全岛制高点上的北伐纪念碑 袖海亭——驶上陆地的“中山舰” 著名的船舶修造地——柯拜船坞 咽喉要道上的长洲炮台遗址 四通八达的大路小道 附录 黄埔军校同学录(第1期~第4期) 黄埔军校大事记(1924~1927) 世界著名军校简介 (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 美国西点军校、 英国皇家军事学院) 主要参考资料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黄埔英杰周恩来 论说黄埔军校先驱,还有一个人物必须浓墨重彩地叙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恩来。黄埔军校历任政治部主任不少,论功绩和名望,首屈一指的非第三任主任、共产党人周恩来莫属,他在军校初期建设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与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并驾齐驱。 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职,是由军校原政治部副主任、共产党人张申府举荐的。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是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介绍人,1920年12月,他与周恩来等在法国勤工俭学,并受陈独秀的委托,组建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12月,张申府结束3年旅欧生活,从德国取道莫斯科回国。他到北京后,根据李大钊的建议去广州工作,最早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张申府吲忆说:“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我为军校推荐人才,希望能够介绍几个在国外学习有能力的人。于是我开了一份15人的名单给廖仲恺,名单上的第一名就是周恩来。名单上还有周佛海、赵世炎等人。周恩来当时还在法国留学,我立即写信邀请他速来黄埔军校工作,周回信表示愿意回来,但又说路费困难,希望能寄路费去。我又将此事报告了当时担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长的廖仲恺,很快得到他的同意,廖给周汇了路费。” 张申府在黄埔军校的时间不长,大约两个月左右,于1924年6月下旬辞去政治部副主任职务。他说:“这一年八九月间,广东大学暑假过后开学时,我从天津回到广州,见到周恩来问起给他寄款之事,周说没有收到。原来钱款刚汇出,周已经搭乘一条邮船动身回国了。”正是张申府的推荐,孙中山、廖仲恺热情相邀,周恩来受党的委派于11月到黄埔军校担任第3任政治部主任。 在周恩来之前的两任政治部主任,基本上对军校的政治工作无所作为。第1任主任(最初称军校政治部部长)戴季陶仅是挂名,他在1924年5月9日兼职主任后,由于对自己在广东政府内所担任的角色越来越不满,态度非常消极。在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两个月时间里,经常不上班,或每隔一两天到政治部走一趟,看看例行公文就走了,甚至拉拢一些人制造谣言,煽动国共两党摩擦,把政治部变成了一个死气沉沉、没有作用的机构。这年7月,戴季陶因为国民党内部的争论,负气辞去一切职务,去了上海,军校政治部主任遂由副主任邵元冲继任。然而,这个邵主任很在意把这一职当成一个官来做,他既不接近学生,也不接近教官,是一个典型的办公桌官僚。所以他每次在大花厅里作政治演讲,学生们都能酣然入睡,大家把他称之为“催眠术教官”。他所主持的政治部是个空架子,只有两位担任记录的书记。 周恩来到任之后,他推行列宁创造红军的经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制度,健全政治工作机构,设立各级党代表,传授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开设具有最新内容、理论性很强的政治课,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开辟了黄埔军校乃至以后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加部员,设置“指导”、“编纂”、“秘书”3股,从黄埔第l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聘请常任政治教官,开设政治训练班,组织政治讨论会。 其次,重定政治教育计划,增加政治教育分量,丰富政治教学内容。周恩来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确定政治教学课目,制定政治教学计划;扩大名人来校作政治演讲的范围和内容,举办师生政治讨论会;组织政治部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的政治氛围。黄埔军校的政治课里出现了这样的课目: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社会学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各国宪法比较、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地理等。并发行期刊、专刊、文集、丛书、画报,编唱歌曲,成立血花剧社。短时间内,在学生和教官中形成了研读政治书籍、注意社会潮流的极其活跃的政治局面。 第三,指导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强和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周恩来到职后,重视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共在黄埔军校的党组织发展迅速。 第四,把政治教育同实地作战相结合,开展战时政治工作。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所进行的战时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等。 周恩来还给军校各级长官另加政治教育的“小灶”,要求他们每星期二、五晚上7时开始,听特别讲演1个半小时。特别讲演的题目均由政治部拟定,请各界名人到校。在被称为大花厅的礼堂里,黄埔军校教官们见到了许许多多站立在那个时代潮头的人物:彭湃到这里讲广东海丰农民运动,李求实讲全国青年运动,邓中夏讲省港大罢工,何香凝讲廖仲恺的革命事略,宋子文讲财政,李烈钧讲军事,孙科讲吏治。毛泽东、刘少奇都曾在这里发表演讲。文学家鲁迅在这里留下了金石之言:“我自然倒愿意听听大炮的声音,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者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似的。”这些慷慨陈词发表讲演的人,虽然有的后来急流勇退,有的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在当时毕竟是大革命的弄潮儿,而有一些人则永远以时代先进者的姿态留在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册页上。 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制度,后来在军校教导团、第1军和国民革命军各军中全面推广。北伐前夕,在国民革命军8个军中均实行了党代表制和政治部制。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了第2、第3、第4、第6军党代表,周恩来任第1军政治部主任。第1军3个师中有两个师的党代表是共产党员;9个团的党代表中,有7个是共产党员。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对提高军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对推动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黄埔军校开拓的政治工作制度,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提供了宝贵经验。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留下的是轰轰烈烈的业绩,使军校的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孙中山、廖仲恺对此十分满意,称赞周恩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黄埔英杰”、“共产党的大将”。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期拍摄有一张广为流传的半身戎装经典照片。看着照片上他那张英俊甚至带点稚气的面孔,后人很难想像年仅26岁的他,竟会在黄埔军校的政治文化教育、军纪法规建设和宣传鼓动工作中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以致几年后当国共分裂,蒋介石排斥共产党,周恩来被迫离开黄埔军校时,就连一些蒋介石的骨干亲信都扼腕长叹。胡宗南就对蒋介石说过:“周恩来是一个非常人物,校长失去这样一个人,真是太可惜了。再过几十年,你们才会明白啊!”但是,历史是不会重写的。 在孙中山、周恩来等黄埔先驱的直接教诲下,一大批黄埔军校学生茁壮成长。 P76-80 后记 研究黄埔军校历史,我相信有一种缘分。大学学习生活和临毕业时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批历史系本科生,受到北京、南京上下各级部门的重视,所在母校南京政治学院在我们这批学生身上也舍得花本钱。别的不说,单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们在校学习的4年期间,南政院除了本校的任课教员外,还从全国各地请了20多位著名教授、专家讲授本专业课。而且是谁’主编这本教材,就聘请谁来担任这门课的主讲老师,他们多是各大学历史系主任或研究所所长。记得有:南京教育学院邱明教授,讲隋唐以前的中国古代史,连续讲了一年跨两个学期;南京大学茅家琦教授带着研究生崔义清,讲太平天国运动史,一讲就是接连3个月;中国人民大学戴逸教授讲清代史;中央民族学院郭益生教授讲晚清政治;山东大学陆景祺教授讲义和团运动;上海近代史研究所姜铎研究员讲洋务运动;上海复旦大学杨立祥教授讲北洋军阀;扬州大学祁龙威教授讲孙中山的军事斗争;刚从美国回国的上海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汤志钧研究员,讲近代中国与向西方学习;刚从英国回国的南京大学王觉飞教授,讲中西历史学比较;南京大学黄征教授讲中国近代史料学;北京师范大学张守常教授讲历史教学法;后勤学院邵维正教授讲中共“一大”研究;国防大学赵更群教授讲军队政工史;中央党校马齐彬教授讲中共党史。还有南开大学张教授、苏州大学段教授、徐州师院余教授等,讲甲午海战、武昌起义、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价等课程,很遗憾还有一些教授的姓氏现在已记忆不清。另外还有许多外校和科研单位的教授、专家常来校作世界史等其他专题的讲演,学校几乎每周都安排有与时局有关的精彩讲演。 那时,由于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军队教员队伍青黄不接,只能采取如此“借梯上楼”的方法。这种敢于聚集天下英才、海纳百川的教学方法,据我所知,并不多见。在教员队伍的聘用和组成方式上,不禁使人联想起早期的黄埔军校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这些教授、专家各具特色的治学风格和南政院兼容并包的教学方法,对我们这批学子影响甚大,受益匪浅。还有南政院本校的众多老师,都给了我终生受益的教育,恕我在此难以一一排列他们的姓名。20多年后的今天,学生在此向各位恩师表示感谢了。 还有一件事,是当时学校给每个毕业生发1000多元钱,到全国各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这个钱款可是个大数目,记得那时的一斤鸡蛋才7角多,一斤瓶装茅台酒也就4元。学校指定我们这批学习中国现代史专业的毕业生,分别到国共两党的“圣地”广州、重庆和井冈山、延安4地实习。系里将名额指标分配到各班,我们这批毕业生共72人,每个方向分配18人。但究竟谁去何方?各班同学之间产生了分歧。我当时所在的第一班8人,每个方向两人,大家议定:抓阄。我抓的是去重庆,好友徐海波抓的是去广州,都是去国民党的“家乡”。徐对我说:“我两个月前的暑假期间刚到广州旅行,你是从成都军区部队来的,以后肯定有机会去重庆,咱们两个换一下‘阄’好不好?”我欣然同意。就这么一“抓”一“换”,使得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撰写的就是黄埔军校史,也决定了20年来我对这一研究课题的不断探索,与黄埔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此,在那之后的近10年间,我采访了600多名黄埔军校第1至第23期毕业生。1993年出版了专著《黄埔军校在大陆最后一期》,后收到许多黄埔生提出的宝贵意见和馈赠的资料,1998年又再版此书。本来按照出版社的邀请,接着再撰写黄埔军校前几期的书稿,并又多次从北京专程再访广州黄埔岛。之间也写了一些专题短篇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但在写作中总感觉到缺少应有的一些资料,并渴望台海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正常化,等待能得到海峡对岸的有关史料,以不至于给即将成书的本拙著留下过多遗憾。所以,书稿始终未能出手。 2004年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之前几个月,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黄埔》杂志汇编增刊《黄埔隋缘》,共收集70余篇文章,其中收录了本人的文章11篇。同一个作者的文章占了全书的七分之一,由此也又引起了出版社的关注,再次提出让本人续写黄埔军校史,许多黄埔老人和黄埔史研究的同行也给予鼓励。多方的盛情难却,只好应承下来。 本书稿原准备写的是《黄埔军校史研究)。现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在注重史料性的基础上,加重了文学成分,以增强可读性;插图400余幅,以使图文并茂,增强观赏性;同时,为了不至于读者阅此书后很快就扔掉,撰写中又加重了类似工具书的资料检索效能,除附录外,将有关图表穿插于本书各章节中。以便一册在手,就能够查阅早期黄埔军校史的一些基本数据,比较全面、方便、简捷地了解黄埔军校的沿革和概貌。 在此特别要感谢的是黄埔军校史研究专家陈以沛先生,我曾在1986年、1998年、2002年到广州登门拜访;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郭红,自1986年相识至今已20年,虽只见过当初那一面,但常通信息,她并自广州邮寄黄埔资料给我;《黄埔》杂志主编李庚起、编辑张晓群,也已是多年的老朋友,谈黄埔,说军校,给了本人撰写此书很多帮助和启迪。还有不少好友及同仁,他们都为此书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史料,特别是其研究资料和成果。 笔者还采访了众多黄埔老人,在此难以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但有一些黄埔老人是笔者终生难忘的忘年之交和挚友,在本书出版之际,不能不提。特别是黄埔一期生侯爵(又生)、苏文钦,黄埔十期生裴先章(治镕)3位老黄埔。还有黄埔一期生廖运泽、蒋超雄、韩浚、曹利生等,黄埔三期生陈颐鼎等,黄埔四期生姚国俊等,黄埔六期武汉分校女生黄杰等,黄埔十二期生乔曾希等,黄埔二十三期生戴孝密、曾广文、陈镇中等。还有北京、广州、南京、成都、重庆、昆明、贵阳、西安、济南、武汉等地的黄埔军校同学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本人采访时也提供了很多方便和资料支持。在此特向他们及家人再次表示感谢和亲切的问候。在此也特别向本书引用了其资料或研究成果的黄埔老人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有的在文中或附录中标注了被引用者的姓名和著作,有的则因为在搜集资料时即缺失原作者姓名或资料不完整而留白,在此也敬请谅解,容后再补。 本书成稿虽历经数年,但交稿之际仍有未穷尽资料、不完整和仓促之感,其中可能还存在一些谬误之处,竭诚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和补充。 陈 宇 2005年冬于北京三座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黄埔军校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5534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4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2 |
出版时间 | 2007-01-01 |
首版时间 | 2007-01-01 |
印刷时间 | 2007-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E296.3 |
丛书名 | |
印张 | 4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2 |
高 | 3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