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学院
内容
编辑推荐

艺术作为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对于我们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态。而艺术学院,就是一座充满高雅的艺术殿堂。近日,作家安宁最新出版的《艺术学院》,则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思想,向我们展示的却是发生在艺术学院里那些最世俗的生活。

《艺术学院》以艺术学院美术系女老师美兰为中心,以她所在的艺术学院为视点,生动讲述了发生在艺术学院的一个又一个事件。从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到职称评定送礼事件,再到爱情去留抉择事件等,每一个事件都看似独立,却密切相连,一环紧扣一环,从而描绘了80后、90后们在世俗生活中的痛苦与挣扎以及他们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摩擦。

内容推荐

现实生活中的无助与孤独,俗世烦恼中的挣扎与苦痛,如何得以化解或稀释?艺术如何引导我们避开让人庸俗不堪的东西,使灵魂依然保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温度?《艺术学院》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也告诉我们,不能以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来功利地定义他的灵魂及人性的优劣。

《艺术学院》由安宁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学生打架斗殴事件

第二章 老师醉酒呕吐事件

第三章 离婚另娶未遂事件

第四章 宝马校园撞人事件

第五章 申请省级课题事件

第六章 向第三者投降事件

第七章 婚礼宴清名单事件

第八章 职称评定送礼事件

第九章 师生恋爱曝光事件

第十章 约会秘密跟踪事件

第十一章 爱情去留抉择事件

第十二章 End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学生打架斗殴事件

美兰被系主任陈大力连讽带讥地训斥完后,涨红着脸走出办公室,隔着走廊上的玻璃看到窗外浑浊的天空,便想,除非辞职,而且,与未婚夫刘志国分手,否则,自己怕是会客死在这个陌生肮脏的城市,或者,跟刘志国捆绑在一起,厮打到形同朽木的金婚银婚钻石婚。

这样想着的时候,于飞的短信,便发了过来。美兰站在二楼楼梯拐角的窗前,打开短信,看到上面只有4个字母一“tbxn”。淤积在美兰心中无处发泄的那些情绪的污泥,瞬间就在这4个字母的引导下,哗啦一声,倾泻而出。美兰背对着来往的老师和学生,默默流了一会儿眼泪,想着要写什么样的话给于飞呢?用同样的话回复他“特别想你”吗?还是冲他任性发脾气,问他为何不来拯救自己逃离这里?再或告诉他,她哭了,特别想他,如果可以,飞过来抱抱她吧。可是这样胡思乱想一阵之后,美兰擦掉眼泪,只写了一个“晚”字。那是他们在北京热恋时,她常发给于飞的一个字,意思是:wan一我爱你。

只是美兰发完这个字,一层一层下了楼梯,又穿过学校喧哗的操场,被几个打球的学生撞了几下,接了三两个学生关于毕业论文或者作业的电话,而后_..拐弯,走进校外那条永远都有车在堵的吵嚷的马路之后,便将于飞,还有8个月之前的北京,给暂时地忘记了。

美兰现在常常有些想不起8个月前,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陌生的省会城市的。但她淡忘了过去,也未曾对现在的生活,有深刻的记忆。她似乎处于一种暂时性休眠的状态,现在、过去和将来,均不能够在她心里,停留片刻。她只是这样在生活里梦游一样走着睡着,至于生活的河流,会将她载到哪里去,她怎么知道呢?

但她在梦里,常常回到过去。有时梦到跟于飞在长长的胡同里走,是安静的胡同,阳光从长条的蓝天上洒落下来,将美兰的裙裾,照得斑斓耀眼。有时梦到于飞隔着马路看她,不说话,也没有任何举止,好像故乡稻田里的稻草人,那时的阳光,则是诡异刺眼的,美兰想穿过马路,却总是看不清晰穿梭来往的车辆,她恐惧着车祸,终归没有在梦里穿越车流。也有时候,梦里的于飞,是背离她的姿态,她只看得到他的背影,而且,那背影越走越快,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小点,尘埃一样,在阳光里飘着。

奇怪,她总是梦到阳光,炫目的黯淡的炽热的惨白的阳光。这阳光让她每天早晨起床时,觉得有些超现实,跟她最近创作的一批画的风格相似。她很想跟什么人谈谈这批画,但同事们都在各忙各的,办班的办班,开画室的开画室,带学生的带学生,在北京上海大城市卖画的卖画,弄画展的弄画展……像她这样安心地备课做老师,又每日想着在画技上提高一下自己,并顺便将心得写成论文发表一下的,基本没有几个人了。

这也是艺术学院整体老师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让艺术学院在这所省级重点大学里,鹤立鸡群一样,比较晃眼。大家一提艺术学院,就觉得有钱,没文化,爱显摆宝马别墅。走在校园里,若看到路边牛气冲冲地停着的~辆吉普,那大抵是艺术学院老师的座驾。那吉普车将别系老师的QQ或者马自达,衬托得有些小家子气,拿不出门,还带着点受气的小媳妇样。美兰还不知道开着QQ从宝马旁边过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会不会跟她当年在北京读书时,穿着路边摊上10元一件的T恤,与一个浑身都是名牌味道的小资擦肩而过时的自卑一样呢?那时候刘志国跟她一样穷困潦倒,都在读研,尽管考取了国家公费,无需交学费,但生活费用也常常将两个人愁得眉头紧锁。后来刘志国研究生毕业回到省城做报社记者,能够挣钱供她一些生活费,这才让她的博士,读得不是那么艰苦。

就是这3年的生活费,让美兰在博士毕业时,几乎有些卖身的意思,从南方来到北方这个陌生的城市,找到这所大学的艺术学院,而且一签,就是5年的合约。她还挣扎着,离开了于飞,尽管,于飞答应,等她3年,可是她离开北京的时候,就知道,这样的许诺,如果不会落空,大抵,也会被生活消磨掉当初的激情。P1-4

序言

提笔写作这部长篇以前,我就一直在思考,艺术之于我们世俗人生,究竟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一个看似抽象又空旷的问题,我们会因一部电影泪流满面,会因一尊雕塑心惊魄动,会因一首歌曲思绪飞扬,会因一本小说愁肠百结,会因一幅油画心旌摇荡,但我们在匆忙的前行中,很少会考虑,与我们并肩同行却从不主动打扰我们喧嚣生活的艺术,它在漫漫路途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小说中的人物美兰,代表了所有热爱艺术并愿意艺术地美好地生活下去的常人,尽管她的学历是一个博士,职业是一个油画老师,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与我们凡人一样,面临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的烦恼。她头上的光环越多,她越是无助。而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助感,在俗世烦恼中的挣扎与痛苦,如何得以化解或稀释,艺术又如何引导她避开那些让人变得世俗不堪的东西,使她依然保有一份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温度,便成为小说探讨的焦点所在。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很自然地将小说结局设置成了悲剧。但我恰恰觉得,只有悲剧的力量,方能让我们真正地思考人生,思考可以慰藉人类忧伤的艺术,思考世俗人生与理想生活剧烈冲突时,我们种种选择背后的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中的美兰、唐放、于飞、秦笙,皆是我试图传递理想人性的代言人,尽管他们本身也有种种缺陷,而且,在外人的眼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人物,因为他们皆在与世俗人生的对抗之中,溃败下来,不能给读者以正面的激励与力量。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以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来功利地定义他的灵魂及人性的优劣。尽管我们当下的教育,恰恰相反。这四个有缺陷的理想人物,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也就是他们代表了在社会中存有理想也试图逆流而上的80后一代人,这一群人依然保持着青春时期的锐利与光芒,但同时在现实中,也因为这样的尖锐,而付出了各自的代价。

尽管悲观,但我始终愿意相信,人性之中会有美好温润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的存在,才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式的艺术作品时,会瞬间生出孤独、喜悦、澄澈、静寂、柔软,或者无助与悲伤。一个懂得孤独并学会享受孤独的人,才会内心纯净。也只有在孤独之中,我们方会静心思考,祛除尘埃。而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孤独的人,在孤独的时刻,喷薄而出的。

而将小说的地点,放在艺术学院,不过是因为,我熟悉这里,并热爱这里,我从这个地方,所汲取的营养,远远多于我给予它的微不足道的付出。它几乎囊括了我生活的城市,所有的艺术精华。而其中行走的人,也必然因此,更能够代表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人生的冲突矛盾,以及当下在媒体中频繁出现的80后、90后两代人的对立与摩擦。

我当然是其中的一员,我借助所有的人物,来表达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我裹挟在他们中间,像一个观望的路人,觉得毫不相干,却也清楚地知道,我同样是别人眼中的风景。我们在同一条道路上,前行,或者后退。

我宁愿做一个一路后退的人,逆时光与俗世的河流后退,一直退回到我还是一个纯真的会为一首小诗而安静流泪的少年。

是为序。

后记

小说写完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欣喜与快乐。相反,我突然觉得惆怅万分。

窗外,是一个喧嚣的夜晚。这个城市的道路,正在开膛破肚般全城翻新。我们总是这样迫不及待地推翻旧有的一切,并试图用新改的容颜,来遮掩过去的伤痕,以为这样,便是进步,便是向前。国人大约都习惯于如此快步急行,似乎慢了一步,就会赶不上便宜的房子车子位子。就在几个小时以前,我在尘土飞扬中,站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等待出租,却一直到两个小时之后,才终于在拥堵的道路上,有一辆空车,肯载我回家的时候,我对于当下急功近利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便生出了刻骨铭心的悲观与绝望。

一转眼,我抵达这个城市,将近一年。我在距离这个北疆城市的艺术世界最为接近的艺术学院,也近一年。这其实是很短暂的时间,不足以让我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看得更为透彻。但我还是将这些思考的点滴,用虚构的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表达,像一种自言自语的倾诉,无论有没有听众,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写了出来,将淤积在心底的种种困惑,或者惶恐,或者悲伤,或者逃避,毫无隐瞒地,渗透进文字当中。

小说中的人物,皆是虚拟,但小说中的世俗生活,却真实无比。我试图用此种琐碎庸常甚至让人生出绝望的生活,阐释我所热爱的艺术世界。曾经问过我的身在艺术领域中的学生,艺术之于现实生活,究竟有怎样的意义。他们给了我各式的答案,一说谋生,一说愉悦,一说欣赏,一说休闲,但唯独没有人解释为,艺术最终极的意义,是为了抚慰人类的忧伤。

我借助小说中主人公美兰的情感与职场体验,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做了认真又近乎无力的探讨。一个又一个的事件,不过是为了考验人在俗世中,挣扎坚持的持久与耐力,同时也是为了将人逼进一个理想与现实必须对峙的胡同,只有在这样逼仄的胡同中,我们方能够真正地审视自己的灵魂,并看清头顶澄澈的珲想的天空。

或许,这样的探讨,在一些读者那里,会觉得虚弱。但我依然觉得,它是虔诚的。甚至,因为我一向对文字的敬仰,而带有不容忽视的卑微。

而艺术,不过是世间所有不肯妥协的灵魂,对生命最卑微的呼唤。

2011年5月10日于青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学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安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02980
开本 32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