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帮会秘事/重庆旧闻录1937-1945
内容
编辑推荐

《重庆旧闻录1937-1945》丛书以八年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指挥中心——重庆为历史背景,以不同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对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事件、佚闻、风俗等的串联,展现给我们一幅幅鲜明的、立体的历史画卷。

本书为其中一册,对陪都帮会作概况性地描述,并对帮会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作深入地描写,并配以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极具可读性,集阅读、收藏于一体。

内容推荐

《重庆旧闻录1937-1945》丛书以八年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指挥中心——重庆为历史背景,以不同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对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事件、佚闻、风俗等的串联,展现给我们一幅幅鲜明的、立体的历史画卷。丛书内容并茂,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史料属首次公开发表,对于我们了解和感受那段特殊的历史,走进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解读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无疑是一套极具可读性,集阅读、收藏于一体的丛书。

目录

总序 往事岂能尽如烟 重庆旧闻录1937-1945

话说陪都帮会

茶馆:袍哥活动的舞台

田德胜其人

唐绍武滚吗啡案

石孝先:袍哥“嗨”到意大利

“嗨”得开的冯什竹

袍哥师长范绍增

和袍哥纠缠不清的刘航琛

陈子庄的袍哥生涯

曾成武与“扬子江大劫娜”

杨沧白与唐廉江

较场口事件中的袍哥打手

袍哥在陪都选举中的丑恶表演

乞丐袍哥·洋袍哥·女袍哥

戴笠与重庆袍哥

张群取缔袍哥记

陪都时期的杜月笙

青帮头目张树声

枪毙束子侠

后记

试读章节

田德胜其人

1943年的重庆,虽然已经被国民党政府定为陪都,汽车还是罕见的东西。阳春三月,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一个头戴浅咖啡色童子军帽,身着深咖啡色西装,下穿黑呢马裤,脚蹬马靴,胸前戴着一枚大奖章,斜佩红色绶带的老头,骑在一匹黄膘马上,从较场口到朝天门的街道招摇过市。看着这奇形怪状的打扮,不知情者以为是马戏团的人一早出来揽客;知情的人都明白,这是田德胜出来巡游了。

田德胜是陪都时期仁字袍哥的头面人物。要说陪都袍哥就不能不首先说说他。这是一个一句两句话说不清楚的人。他的一生却是袍哥性质及其演变的活样本。

辛亥夺权的勇者

田德胜是彭水人,行伍出身。清末随军来到重庆后,在绿营中担任哨官,加入仁字袍哥。他是唐廉江的亲信弟兄之一。唐廉江是20世纪初重庆最有声望的袍哥首领。

1911年11月(农历辛亥年十月),重庆同盟会负责人杨沧白、张培爵积极准备重庆“反正”,但深感力量不够,就多次派人劝说唐廉江与同盟会合作,调动其袍哥力量参与夺权。唐不愿意。杨沧白只好联络唐的红旗管事况春发。况深明大义,决定接受同盟会的领导。这时田德胜已因绿营解散而专操袍哥,是重庆仁字“正伦社”的大爷。在况春发的劝说下,田德胜同意参加夺权。

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二)早晨,杨沧白等邀请川东道台、重庆知府、巴县知县三台到朝天观开会议事,商讨应付时局的办法。在张培爵的指挥下,况春发、田德胜率领精壮袍哥组成的百人敢死队包围朝天观。在敢死队向朝天观进发的路上,况春发腰佩大刀、手持丈八蛇矛,威风凛凛,而田德胜则打着一杆黄缎子大旗走在队伍前面。

重庆知府钮传善被革命声势吓得魂不附体,答应缴印投降。这时候,田德胜一个箭步跳上去,一剪刀将钮传善的辫子剪掉,在场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接着,田德胜又带人接收川东道台衙门,抄查了道台府库和大清银行金库。

朝天观夺权,田德胜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英雄。田德胜也以此为荣。自此以后,他就把这面黄缎子大旗挂在客厅中央,大旗两边陈列着刀斧剑戟,引以自豪。

与生俱来的恶习

但是田德胜的市井恶习很快就暴露无遗。革命成功的第二天上午,他就跑到刚成立的军政府去说,为了准备夺印,他养了好几百人,光花销就用去两万多元。他说这算是垫款,要军政府偿还。军政府觉得数目太大,有些犹豫,田德胜就又哭又闹,说这些钱都是他借来的,如不还他,他就只有上吊自杀了。说着他就在地上长跪不起。军政府的人把他没有办法,只得如数付给他两万银元。其实他哪里花销了这么多钱。而真正为重庆“反正”作出大贡献的况春发却一分钱也不要,也不接受军政府给他的官职,仍然回去当他的鞋匠去了。

田德胜心狠手辣早在任绿营哨官时就是出了名的。光绪末年,璧山、永川交界的马坊桥的一个袍哥刘某,趁其弟当兵吃粮去了,便将其弟媳霸占。这在袍哥的香规中是大罪。唐廉江派田德胜去“拿梁子”,田德胜乘拂晓越墙而人,一刀将刘某双眼剜出,按照香规“吹灯”。以后田德胜每谈起这事就沾沾自喜。

田德胜在陪都袍哥中的口碑很不好。袍哥社会中无不知他是一个抓拿骗吃的“福喜”大王。他手下养着一帮“随侍拜兄”,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这些人每天跟在他屁股后面鞍前马后为他出力跑腿,打探消息。田德胜一出行,这些人就跟在身后充当护卫保镖,好不威风!  按理说,这些人为田德胜跑腿,就该由田德胜来养活,可是不。田德胜让他们到附近的茶馆饭馆白吃白喝,酒醉饭饱之后,只说一声“给田大爷记起”,抬脚就走。田大爷却从不来付账。老板也不敢向田大爷收钱。

有一次,田德胜的“正伦社”聚会,在“味苑”包了几十桌酒席。酒席散后,田德胜等抬脚就要走。老板问:“请问哪个付账?”田德胜说:“你这个菜味道恁个难吃,还好意思收钱?”说罢扬长而去。

讹诈是田德胜惯用的伎俩。他家里的东西每一样都是值钱得不得了的古董。比如说他那些陈设在黄缎子大旗两旁的刀枪剑戟,本是一般的铁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是他却说这是陈近南开精忠山时遗留下来的宝物。有一次一个兄弟因为对他崇拜至极,信手摸了一下那黄缎大旗,他便要那人赔100个现大洋。那人出来说:“田大爷家啥子都摸不得,连夜壶都是古董。”

这话传到田德胜耳朵里,田说这兄弟坏了他的名声,要挂他的“黑牌”,吓得这人又赶快向他赔礼道歉。田还是不依不饶,最后这个兄弟摆了十几桌酒席当众认错,又阖家谢罪,才摆脱干系。

上窜下跳的小丑

田德胜把持的公口叫“正伦社”。这个公口抗战前力量并不是很大,名声也不算显赫。田德胜一心想把它搞成重庆仁字袍哥的头块牌。1941年夏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抗战开始后,蒋介石来到重庆。军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事调查统计局的简称)看到重庆袍哥力量如此强大,决定加以利用。1941年夏天,军统出面成立一个包括袍哥、青帮、洪门等帮会的“人民行动委员会”。田德胜非常积极,作为袍哥的代表参加了在莲花池江苏同乡会礼堂召开的成立大会,后又被指定为“人动会”委员。

自从当上了这个委员,田德胜便卖力为军统服务。每逢开会必争先发言,号召袍哥“拥护蒋委员长”。不过“人动会”很少开会,田德胜进出戴家巷37号(“人动会”秘密办公处)的机会并不多。

1942年蒋介石57寿辰。“人动会”号召陪都各帮会募捐献机。田德胜拿着簿子到各公口游说,募得了很大一笔款子。可是他还意犹未尽。第二年年初,他又以个人的名义捐了很大一笔款子,名日“忠义献机”。国民政府颁给他奖章一枚、大绶带一根。这就是他后来骑马游街佩带的那玩意儿。

“人动会”要在珊瑚坝举行献机仪式。成渝两地袍哥、青洪帮及省外的青洪帮代表都要参加。袍哥的传统打扮是青布缠头,蓝布缠腰,嘴里叼一根叶子烟杆。田德胜说这太土气,要求大家必须衣冠整齐。他向各公口“拿言语”(打招呼)说:“不要在会场上‘丢歪子’,那个歪起屁股送礼还礼不雅观。”有人就问:“不‘丢歪子’兄弟见面咋个办?”田德胜说:“行文明礼噻,握手噻。”人家就说:“这个我们还没有搞过。”田德胜说,“没搞过的啥子稀奇?和尚都是人做的。”

田有个拜兄叫陈攸序,是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办公室第三组(情报组)的组长,专干拉拢陪都袍哥的工作。通过陈的介绍,田德胜和重庆卫戍总司令王瓒绪结为兰交。通过王,田德胜又与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委员方治勾搭上了。方治是中统,中统也想抓袍哥,方治就给田德胜说,要他动员本堂袍哥集体加入国民党。田德胜蠢蠢欲动。不料此事被军统知道,军统的人将田德胜叫到“人动会”,对他说:“听说正伦社的人要集体加入国民党?”田德胜一听话锋不对,赶忙说“只是说说。”军统的人说:“你们如果这样做,就会产生不好的后果。”田德胜急忙说:“我晓得,我晓得。”从此不敢再提集体入党一事。

第二年,方治又把田德胜找去,要他组织袍哥搞“文化列车”上街游行。田德胜是个爱出风头的人,一听上街游行,高兴得不得了,一口便答应下来,说回去准备。不料又被军统知道了。军统的人又把他叫去狠狠训斥了一顿。军统的人说:“袍哥是戴先生领导的,没有他的指示,你怎么可以擅自去为他人干事情呢?”田德胜唯唯诺诺,只好照实回复方治。

1949年下半年,国民党政权已岌岌可危,田德胜仍然死心踏地追随蒋介石。8月,蒋介石来重庆,石孝先组织十万袍哥“拥蒋戡乱”,田德胜是积极参与者。他组织仁字袍哥在大街上扎牌坊、扯横幅、贴标语。正伦社公口前张灯结彩,川剧“玩友”锣鼓喧天。重庆五堂袍哥的头头们在小?同天餐厅举行宴会欢迎“蒋先生来渝”,田德胜又第一个发言,讲了许多拥蒋反共的陈词滥调。蒋介石没有到会,他派蒋经国乘车沿街巡视一周,向重庆袍哥表示谢意,然后到小洞天会见了田德胜等人。

P21-26

序言

总序 往事岂能尽如烟 重庆旧闻录1937-1945

蓝锡麟

《溯游抗战重庆丛书》出版发行后,不少人对其中昕披露的,以往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颇感兴趣,建议拓宽层面,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一些。重庆出版集团与之心气相通,于是,催生了这套《重庆旧闻录1937-1945》。

所谓旧闻,是与新闻相对而言。按照现代传播学解释,举凡新闻,都是最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由此推远开去,旧闻就不是泛指一切口耳纸笔传衍之闻,而是以往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这套丛书选择的以往,特指抗日战争时期,但前伸后续的时段也未限制得太死。正如《溯游抗战重庆丛书》业已提到的,从1937年11月20日到1946年5月5日,“重庆有史以来第一次,迄今仍是唯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抗战中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外交活动中心,也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活动平台,并且还是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区的指挥部所在地。当时的重庆,与苏联的莫斯科、英国的伦敦、美国的华盛顿并列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四大名都,创造出了震烁当世、彪炳千秋的抗战名都文化,有传播价值的事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经过岁月磨洗就变成了旧闻。那套丛书收录的无疑都属于旧闻,这套丛书取名《重庆旧闻录1937-1945》,可以视作它的续编。

不过,二者也有区别。那套丛书尽管涉及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文学界、电影界和市井生活,但主要的切人层面在于国共两党,以及美国和日本两股力量,相关事实要么已纳入史籍,要么也在大貌上不时为人所关注。而这套丛书,

尽管也涉及到了那一时期的政界、军界,却将主要的注意视向转移到了多年以来较少被人所扫描的工商界、教育界、新闻界、美术界、戏曲界、帮会组织和“下江人”群体,乃至抗战重庆报刊上的“笑林”和“百闻”,而且切入角度多在个例述闻的谱系,一般不会不加概括地纳入历史。若与古代书籍作比较,其中有的近似于《大唐新语》,有的近似于稗官野史,有的还可以收入笑闻广记。一概归之为旧闻,只依据一条共性,就是都有事实根基,都具传播价值,决非胡编乱造。

人们常说往事如烟。那是因为,往事从来有大小之别,重轻之分,任何同时代人都不可能无论大小重轻_应亲历亲知;亲历亲知者也不一定都能认知,都能记住,逝去时间一久大家都淡漠了,后来人自然更难想象了。然而,并不是未人史籍的事,全都不值得记忆传衍。抗日战争及其稍前略后时期的重庆,既然确已产生出抗战名都文化,那么,这一文化的丰赡涵蕴,就决不是概括性的任何史籍能穷尽的。好比史籍可以壮长江绘三峡,未必顾及得到海棠溪或南温泉一样,海棠溪和南温泉势必需要另外的描述加以传播。《重庆旧闻录1937—1945》正是做了这种事。虽然其问述及的往事,并非全都壮怀激烈,业已汇人那段历史的时代主潮,甚至还有一些史实与主潮相背离,但历史就是那样错综复杂,那样丰富多彩,那样变化多端,少了哪一个层面都不完整。因此,不让如斯往事尽都如烟消逝,对今人,对后人,起码会有一些认知上的价值。

我应约主编《重庆旧闻录1937-1945》,文稿次第都读过了。我要负责任地说,全套丛书这么多分册,所有编撰者在价值取向上都是相通的,撰文和选图全都据事取材,奉实立言,力求做到一要诚信,二要可读,三要值得收藏。但各人经历不尽相同,判断亦有差异,因而同一人事见之于不同分册,详略分寸并不全一样。好在旧闻以事实为重,庞观在宇,微观在握,读者尽可以重事轻译,自作取合。

2005年12月21日于重庆淡水轩

后记

自重庆被国民政府定为战时首都即陪都之后,重庆迅速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中国帮会活动的大舞台。

陪都帮会虽然青、洪、汉三堂齐立,但主要还是四川袍哥。因为袍哥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产物,它的本土性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基础。在搜集本书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陪都时期重庆“嗨”袍哥的人数之多、地域之宽、行业之广,令人惊异。陪都市民中,80%的男性成年人都不同程度地参加过袍哥,从繁华市区到偏远乡镇,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社会公口。以职业而言,军警宪特自不待说,士农工商、平民百姓,许多人都是袍哥社会的成员。

不同阶层的人参加袍哥的目的虽然不一样,但在他们不尽相同的目的性中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利益。袍哥本质上是一个利益体。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利益是不一样的。在那个社会动乱、法治松弛的时代,他们都需要借助一个硬壳来保护自己,这个社会硬壳就是袍哥。

袍哥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虽然有看起来非常严厉的帮规,实际上并不能起什么作用,特别是到了陪都时期,它只能靠江湖义气来维系。其成员五花八门,滚滚洪流中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而维护利益的方式也就有着天壤之别。于是出现田德胜之流的人物也就不足为奇。至于利用袍哥为非作歹、鱼肉百姓者,如曾成武、寇忠大这样的社会渣滓,也不在少数。这就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有人把帮会和黑社会画等号。我就见过不少把帮会首领称为中国的黑老大一类的书。按照这个逻辑,袍哥当然就是四川的黑社会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否认袍哥组织具有某些黑社会性质,但它毕竟和黑社会还不一样。

对袍哥一概的否定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袍哥的发生发展以至最后消亡,都有一个历史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一样的。以近代重庆袍哥而言,它帮助过同盟会夺取政权,也做过一些好事,其成员中不乏正直之辈,比如本书中说到的况春发等。更多的人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本书中多处提及的石孝先、冯什竹、范绍增,你就很难用一句话给他们下结论。至于处于袍哥社会最基层的一般成员,大多是平民百姓。我们不能用事后诸葛亮的态度来对他们求全责备。

陪都袍哥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群体。有一个叫“黄社”的公口,它的社长熊蕴岚是个炼矿工程师。据说这个公口就是为地下党作掩护的。为什么叫“黄社”呢?杜月笙有“恒社”,石孝先有“蓝社”,搞黄一点,就叫“黄社”吧。这个主意还是当时地下党的人出的。还有一个过去一直被骂为三青团走狗的高允斌成立的“四权公”,在重庆临解放时组织过迎接解放小组,和川东军委的蒋仁风接过头。

袍哥是个很怪的东西。你说它组织松散、一盘散沙,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凝聚力。“大爷一挥手,弟兄齐声吼。”真有点一呼百应的味道。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各种政治力量都想方设法控制利用它,让它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和早年孙中山团结洪门,后来蒋介石利用上海青洪帮一样,陪都时期的军统、中统、国民党党务系统对袍哥的控制利用,都是这个道理。陪都袍哥的最大特点是,比任何时候都更紧靠政治,因此它比任何时候都臭名远扬,因而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位公口老人对袍哥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袍哥就像夜壶,臭烘烘的,又离不了。夜壶就是北方说的尿壶。你怎么弄它都臭,有时臭不可闻。但在那个生活质量不高的年代,你离得开它吗?

一位文学大师曾说过,比喻总是跛脚的。而“夜壶”的比喻恰恰不跛脚。这个比喻把对袍哥评价的千言万语浓缩在独特的语境中。我们就用这两个字来概括对袍哥的认识吧。

2005年9月30日于重庆西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帮会秘事/重庆旧闻录1937-194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文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2696
开本 16开
页数 1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3.98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4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