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苏名镇(彩色图文版)/风物系列/江苏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古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粉墙黛瓦,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令人沉醉!行走于古镇之中,修竹倚屋,藤蔓缠绕,青苔斑斑。炊烟袅袅。抬眼望去,青山层叠,幽径曲折,路树婆娑,浮云悠悠。更有那烟水芳草,木排竹筏,船舫渔火,恰似一副绝妙的山水画屏。

内容推荐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本书是其中的《江苏名镇》。

目录

第一章 梦里水乡

第二章 能不忆江南

 一、远古寻踪

 二、春水碧于天

 三、二十四桥明月夜

 四、画船听雨眠

 五、粉墙黛瓦人家

 六、吴娃双舞醉芙蓉

 七、醉里吴音相媚好

第三章 名镇风采

 一、江南第一水乡——周庄镇

 二、碧波上的睡莲——同里镇

 三、古桥之乡——用直镇

 四、园林之镇——木渎镇

 五、花果之乡——东山镇

 六、东南第一镇——沙溪镇

 七、香雪海的故乡——光福镇

 八、文化之乡——千灯镇

 九、睡梦中的少女——锦溪镇

 十、吴头越尾——震泽镇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吃”阿婆茶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在周庄,无论是市镇或乡村,经常可以看见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茶。杯杯清茶,边吃边谈,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就是阿婆茶。

请注意,周庄人的阿婆茶,称之为“吃”而不是“喝”。这是因为在吃阿婆茶时必须佐以腌菜苋、黄瓜、兰花豆和糖果等茶点,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古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

周庄人爱吃茶,而且吃茶的方式很讲究,最讲究的就是水。以前周庄大家小户都备有大水缸,区别仅在于富豪之宅多备几口,放置在后花园里,寻常百姓的缸多搁置在户外。大水缸是用来接落水的。到雨天,周庄人第一件事就是解开缸盖,让哗啦哗啦的雨水落到缸里去,储满了一大缸吃茶就有保障了。待到想要吃茶时,从缸里舀些到陶瓦罐里,将罐子搁在风炉上,用枯树枝炖煮。罐里水沸了,便在青瓷盖碗或紫砂茶壶里放进茶叶,先用少量沸水点好茶酿,捂上盖子,让茶酿在里面充分发酵。茶叶也是有讲究的,要用徽帮原产的毛茶,筛选、复焙、窨花、拼色,经过这么一系列工艺后的茶叶,色香味俱全。这样的茶叶,加上那样的茶酿,再把水冲兑进去,阿婆茶还能不分外清香浓郁吗?

周庄人吃阿婆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吃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吃“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处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吃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之类的小吃,作为茶点。

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吃“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三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一席阿婆茶散后,大家拱手告别,随即约定下一次吃阿婆茶的东家和时间、地点。

周庄人吃阿婆茶,用以说邻居、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进睦邻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交公关、文化娱乐的良好方式。喝阿婆茶的人,并不限于上了年纪的妇女,年轻人,甚至男人们也常常聚在一起喝茶。因此派生出吃“喜茶”、“春茶”、“满月茶”、“吃讲茶”等习俗。

喜茶一般在男女双方正式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早上进行。吃茶时,左邻右舍的客人们,先要进入新房欣赏一番陈设,向新婚夫妇说几句祝福的话,然后由新娘招待来宾,请大家入座。喝茶时,主人家要为每位客人端上一碟由女方家人准备的茶点,包括红皮甘蔗、红枣、桂圆、胡桃、糖果等。客人到齐以后,新娘拎起盛满开水的水壶,在婆婆的引领下,逐一为每位客人斟水,以示恭敬。

满月茶是主人家为新生婴儿满月举办的一种吃茶活动,用以庆贺婴儿满月,方式同喜茶相似。

春茶是每年春节到来之际的饮茶仪式。茶客们从大年初一开始吃茶,每天轮换一家,直到相邻的每一户人家都轮到,才宣布收场。轮到请吃春茶的主人家,天一亮就派人上门邀请,这就叫“喊吃茶”。

从前,周庄还有吃讲茶的风俗。每逢邻里街坊、来往客商、四乡农民发生了纠纷,都愿意到茶馆中去调解。尽管彼此曾脸红耳赤地互相谩骂,可是走进茶馆后,店主为他们泡了茶,打架相骂的双方便会入座呷茶,然后向茶客们申述各自的理由。老茶客中不乏主持公道、说话有权威的长者。听罢申述后,由他们评判劝说,使纠纷得以调解。吃讲茶时场面也可能会激化,时而碰凳拍桌,时而破口大骂,你一言,我一语,满堂喧哗。但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理亏者理屈词穷,只好服服帖帖地到茶馆店主那儿,付了双方来人的茶钱,离开茶馆。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阿婆茶也在逐步变化着。泥风炉被各种新型灶具取代了,茶点再也不仅是那些“传统货”了,增加了各种上海糖果、苏式蜜饯,甚至还有进口洋货呢。变化最大的要数谈论话题了,已不再是那些儿女婚事、家庭琐事。大家也谈论国家政策、致富之道、科学技术,还有国际局势……然而,阿婆茶所特有的那种浓郁、古朴的乡情和温馨、甜蜜的氛围依然存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周庄阿婆茶已推向市场。如周庄镇上便开设了“三毛茶楼”(图036),让众多的中外游客相聚一起,饮用阿婆茶,品尝茶点,领略水乡古镇的韵味。P46-48

序言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

何谓风物,六朝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在《游斜川》诗序中说:“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以致现在的不少辞书仍然在将“风物”作“风光”与“景物”解,这当然是不够全面的。唐宋以降,风物又加入了风俗与物产的内涵,如《通典》、《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无不将风俗物产列入到“风物”的类别中。明清以后,“风物”的概念愈加宽泛,举凡风光、民俗、方言、物产、古迹、轶闻等,无不纳入到“风物”的范畴中。至如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句,则泛指社会上各类事物以及诸色人等的心态,这当然是更加自由而近乎浪漫的表述了。作为自然景观与文化积淀的风物,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风物的研究,离不开对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生存环境、生活形态与生产方式的考察,此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自古风物清嘉,秀丽宜人。境内傍江临海,平原辽阔,江河湖泊密布,东海、长江、太湖、洪泽湖在此汇集,苏北沿海海景壮观,苏南水乡风景婉约。江苏风景兼江湖河海之美,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一泻千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连云港海阔天空,太湖烟波浩瀚,洪泽湖碧波万顷。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讴歌山川秀美的不朽诗篇。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的省份之一。千百年来,江苏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像徐州楚王墓群、南朝陵墓石刻、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与明城墙这样闻名遐迩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刺绣和桃花坞年画、南京的云锦和金箔、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的漆器和雕版印刷、南通风筝和蓝印花布、宜兴紫砂、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以及素有“百戏之本”美誉的昆曲等,都是江苏风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江苏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人才队伍强,使江苏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战线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人才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龙头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全省文化实力明显增长。《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的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设的又一个喜人收获,期望它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增进我们热爱家乡的自觉意识,为江苏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记

江南古镇的魅力是巨大的,当你越走近它们,就越能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

书中只写了十座江苏古镇,事实上,江苏的古镇远不只这些。例如西山镇、黎里镇、芦墟镇、盛泽镇、梅村镇、丁蜀镇、窑湾镇、皂河镇、黄桥镇等等,都是古老而极具魅力的城镇。我之所以选择这十个古镇,一是限于篇幅的原因,其次主要是由于这些古镇相对来说开发得比较好,具有一定的承载力,能够让游客近距离地去感受他们心目中的江南水乡。当然,我没有写到的古镇,并不代表这些古镇就没有魅力,不值得游览。事实上,我一直认为,走进那些未经雕琢的古镇,才是真正走近了江南。

说到古镇的开发,我不得不说一句,现在有些古镇的开发,不仅是盲目的,而且是愚昧的。很多人的思想中,还认为只要复原几组古建筑,增加一些基础设施,就达到了振兴古镇的效果,就能吸引更多游客。我不是一个规划学者,更不是决策者,我无意于批判谁。但当我走进古镇,看见那一条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如今都已变成臭水沟、臭水塘时,我的心就在颤抖。如果我们连江南古镇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水都不能爱护好、管理好,我们还谈什么复原江南、走近江南?

当然,纵观江苏古镇近几十年的发展史,成绩还是喜人的。越来越多的水乡古镇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近古镇、触摸古镇:从几十年前的周庄,已经逐渐演变成江南六镇,乃至书中提到的十个,或者更多古镇。江南古镇的园林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江南古镇也在为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这一切的一切,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更得力于一批批学者们前仆后继的努力。在此,谨向为保护江南古镇,发展江南古镇而殚精竭虑的学者前辈们致敬!

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苦于学识有限,平时读书太少,写起来总觉得不能得心应手。我总是想把自己体会的江南意境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但有时却如骨鲠在喉,内心深处的那种颤动始终无法完满表达。如今,书已完稿,这种遗憾和内疚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没有他们,我恐怕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贺云翱教授。先生德艺双馨,学术上给我以指点帮助的同时,为人处事卓然不群的君子风范更是让我钦佩不已。如果我有寸进,则完全是得益于先生的点拨。

我感谢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的水涛教授、吴桂兵副教授,是他们多年来亦师亦友的帮助,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我要感谢考古教研室的其他所有老师,是他们的谆谆教诲,使我获益良多。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好友和同学:胡正清、杜禹、陈磊、杨宁波、白国柱、申伊欣、曹琼、李洁等,感谢他们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言有尽而情不可终,书中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多多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苏名镇(彩色图文版)/风物系列/江苏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49988
开本 16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53
丛书名 风物系列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