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乒乓外交高层内幕(一个细微事件开启一个时代)
内容
编辑推荐

“乒乓外交”是一项富有戏剧性的、启示性的外交举措,它体现着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个性:精明老练、聪明过人、富有智慧,有“小中见大”的战略谋划意识。

——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

这本《乒乓外交高层内幕(一个细微事件开启一个时代)》由唐灏著,记述了这次著名外交事件台前幕后的历史细节。

内容推荐

这本《乒乓外交高层内幕(一个细微事件开启一个时代)》由唐灏著。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军事和经济实力受到削弱。不得不从亚洲收缩力量,对中国的实际威胁逐渐减弱;苏联由于同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影响到国家关系,在中苏边境地区大量增兵并挑起一连串武装冲突,构成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苏联的霸权主义也在世界范围挑战着美国的霸主地位。

毛泽东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着手调整对外战略,考虑改善中美关系。美国尼克松政府也试图借助中国的力量。扭转与苏联争霸中的被动局面。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转机。促成松动中美紧张关系第一步的,就是闻名于世的“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高层内幕(一个细微事件开启一个时代)》记述了“乒乓外交”台前幕后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中美两国领导人如何利用各种手段传递缓和关系的消息?毛泽东、周恩来如何剑走偏锋,通过一枚小小的乒乓球,举重若轻,让极度对立的中美两国神奇地走到一起?时机稍纵即逝,看似平常的乒乓球场上,健儿的行止绝非限于体育竞技;球场之外,毛泽东、周恩来运筹帷幄,四两拨千斤。大国角力,步步惊心,蕴含了多少外交秘闻、风云变幻……

目录

楔子

毛泽东扬起手中那本卷着的英文杂志,幽默地笑道:“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啊!已经从大洋彼岸开始向我们暗送秋波了。”

第一章 在水一方

 1. 尼克松上台后的第一道指示,就是要基辛格博士“探索重新与中

国人接触的可能性”

 2.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明白无误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希望与

美国政府合作

 3. 从1944年的“欢迎”,到1949年的“别了”,准确反映了中共对

美国态度的转变过程

 4. 中关两国军队在朝鲜狭路相逢,激战三年,但两国之间始终未曾

正式宣战

 5. 尽管苏共也不是友好可靠,但毛泽东当时认为,这完全是兄弟党

之间的问题,并不像中美之间那样具有对抗性

 6. 毛泽东等人已经十分明显地感到:苏联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大国沙

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7. 珍宝岛上的枪炮声震惊了世界,这是两个共产党国家之间的第一

次武装冲突

 8. 基辛格拿出十几张写满字的纸放到桌上说:“看看吧,克里姆林

宫的那几个家伙决定用核导弹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

……”

第二章 战略决策

 1. 美国尼克松总统在白宫扬言对付“中国共产党的潜在威胁”,中

共在九大上再次强调,美苏勾结共同反华

 2. 经过对国际形势的认真讨论,四位老帅一致得出结论:美苏矛盾

大于中苏矛盾,中苏关系之尖锐超过了中美矛盾

 3. 周恩来从美国政府的反共老调中,看出了某些细微的变化

 4. 基辛格焦虑不安,20年对华隔绝给美国政府的惩罚,就是“根

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接近中国领导人”

 5. 毛泽东风趣地说,他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吊膀子”

 6. 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取出一封信皮上没有写字的信,对基辛格说:

“我没有获得授权将这封信留在白宫,因而只能宣读它的内

容。”

第三章 国球沧桑

 1. 1926年正式开始国际比赛的乒乓球运动,到20世纪末,已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组织之一

 2. 在中国,从事乒乓球的人们肩负的往往是特殊的使命

 3. “文革”中的中国乒乓球队被迫留在国内,与世隔绝,很快乱成

一团

 4. 当周恩来得知中国乒乓球队的严重情况后,指示对著名运动员要

保护,不能关押拘留

第四章 厉兵秣马

 1. 当宋中坐在前往机场的“伏特加”轿车中凝思的时候,日本友人

后藤钾二先生,正在飞机上俯瞰中国

 2. 后藤钾二风趣地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中

国队参加j怎么能称得上是‘世界级’的比赛呢?”

 3. 毛泽东把手中的烟蒂往桌上烟缸中使劲一摁,断然作出决定:

“面对风云变幻,尽管困难不少,甚至还会有危险,但我队应去

……”

 4. 走进贺龙元帅批准建造的训练馆的庄则栋,不但是中国乒乓球队

的主力运动员之一,而且身世颇富传奇

 5. 周恩来果断地说:“我国遵守诺言,参加第31届世乒赛。”

 6. 周恩来已经下决心要打开中美关系之门,他在等待和寻找着契机

 7. 面对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提出不参加世界乒乓球赛的请求,

中国感到为难,既不能那么做,也不能不考虑柬埔寨王国政府的

要求

 8. 周恩来神采飞扬地说道:“现在,你们要开辟新的战场。我们在

各个战场都要争取友谊。”

 9. “这次去与以往真枪实弹地面对敌人打仗是大不一样的,”周恩

来提醒赵正洪,“这次是一场特殊的战争……”

第五章 决战东瀛

 1. 一位同舱的美国记者在海空飞行中这样记述飞往日本的中国乒乓

球队员:“……他们似乎已经远离了国内仍在继续的‘文化大革

命’的喧声……”

 2. “宋先生,我们聊聊吧。”停顿了一下,戴着眼镜,白发杂生的

美国乒乓球队员斯廷霍文显然希望打破僵局

 3. ……瞬间,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大作,观众纷纷向中国运动员

致意

 4. 护士长好奇地问道:“主席,你怎么这么关心对乒乓球代表团的

反应?”

 5. 同在一艘游艇上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追问道:“你们还会邀请其

他国家代表队访问北京吗?比如说……我们美国队?”

 6. 名古屋方面的乒乓球队在电话中报告:“美国乒乓球队想来华访

问……”

 7. 周恩来对乔冠华说:“我也曾经要你们外交部尽快研究美国人来

华的问题。”

 8. 比林慧卿小4岁的郑敏之伸过手来,让她看自己贴在手腕上那一

块一寸见方的胶布

 9. 林慧卿的一个抖腕猛扣,犹如千斤巨斧劈开了沉寂的山岩,一声

轰鸣,山崩石飞,满场哗然

 10. 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官员之间产

生了意见分歧

 11. 混合双打结束后,“兹·赫杜塞克杯”首次被中国运动员高高举

第六章 妙棋杰作

 1. 毛泽东将烟蒂送入烟灰缸内,口中喃喃自语道:“是啊,能够坐

在一起就好啊!”

 2. “是啊!”毛泽东吸了一口烟,沉思道,“时机难逢,稍纵即逝

……”

 3. 正在赵正洪焦急万分之时,两个同事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张记

录。“家里来了指示。”

 4. “小庄,干嘛去?”翻译见状忙问道。“我过去和这个美国人聊

聊。”庄则栋平静地说

 5. 科恩的瞎打误撞,看似一种偶然之偶然,但却使“敌人”与“朋

友”瞬间完成了转换!

 6. 鲁挺提醒道:“但是……小庄啊,这事闹大了可就……”“噢?!”

庄则栋闻声一怔,“怎么……?”

 7.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科恩见了不由得欣喜若

狂,立刻掏出钱来,一下子就买了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回赠

给庄则栋

 8. 是否邀请美国代表队访华这件事,几天来已成为毛泽东思维的焦

第七章 石破天惊

 1. “噢?!”毛泽东想了想,中央是有这一条规定,但此刻已顾不得

了!于是他笑着将大手一挥:“这次例外,算数!你要赶快去办!

不然可就来不及了!”

 2. 看着四位老帅署名的文件,周恩来手里的红铅笔停在半空中,他

摘下眼镜,陷入沉思……

 3. 观光旅馆大厅里人头攒动,花园里欢声笑语,中国乒乓球代表团

举办的宴会和联欢活动,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情景

 4. “你们美国乒乓球队不是多次表达过希望访问中国的愿望吗?”

宋中耐心解释,“现在,我高兴地通知阁下,愿望成为现实

了!”

 5.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一下护照,因为美国乒乓球队员们先前

的护照上,白纸黑字印着“不准许持照人前往共产党中国”的规

 6. 基辛格不无感慨地说:“……总统阁下……我不能不惊叹中国领

导人行动的高明!”

 7. 周恩来着重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待美国乒乓球队来访的

政治意义已经大于体育意义。”

 8. “这个好办!”宋中笑道,“你们部分困难,我们部分解决;全部

困难,我们就全部解决。”

 9. “接受邀请去中国!”这一条美国乒乓球运动员们立即就确

定了

 10. 一则关联社的新闻,引起了毛泽东的浓厚兴趣,赶忙让护士长

过来读给他口斤

 11. 张主任接过文件去看了后,颇感意外地说:“让我们率先接待美

国乒乓球代表团?”

 12. 中美两国乒乓球代表团联合举办了这次记者招待会后,“乒乓外

交”这个新鲜的名词便不胫而走

 13. 周恩来视察接待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新侨饭店时,指示:

不要把毛主席画像、照片、石膏像和语录等宣传品放在外宾客

房里

 14. 毛泽东解释说:“我要让他们来中国看看,共产党并不是如外国

某些人所说的铁板一块,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青面獠牙

嘛!”

第八章 破冰之旅

 1.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走过罗湖桥时,那神情似乎是在走向月球

 2. 科恩沉思起来:“这里的工人、农民并未像国内有些报刊上所说

的那样,会拿锄头、棍棒追打我们,他们也不是都缺衣少食,面

黄肌瘦呀!……”

 3. 面对这些,科恩和哈里森他们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因为他们惊

喜地发现——原来中国人对西方并不陌生!

 4. 如今真的来到天安门前,亲眼见到这座日夜向往的、代表中国形

象的建筑物时,科恩不由得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

 5. 罗德里克抑制不住激动,从北京发出了他阔别中国大陆22年后,

重新踏上这片国土的首篇报道,详细描述了在新中国访问的第一

 6. 尼克松说:“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

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7. 周恩来特别强调:“和美国队比赛,不要光是我们赢!要发扬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风格。”

 8. 美国人无论如何也搞不清楚“工农兵上、管、改大学”这句话

的含义,更加弄不懂为什么这里的大学生又叫“工农兵大学

生”……

 9. “啊!我终于登上了象征人类和平的万里长城,终于成为毛先生

说的好汉了!”

 10. 因“文化大革命”而关闭几年的故宫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之

后,迎接的首批游客,居然是美国乒乓球代表团

 11. “这里真是一块充满着神奇和矛盾的土地。”科恩面对着满大街

都穿着或深或浅的蓝色中山装,骑着自行车来往穿梭的行人,

心中暗自思忖着

 12. “这是在世界芭蕾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拿着刀枪的足尖舞,

很精彩。你们太了不起了!”

 13. 周恩来站起来充满信心地说:“请你们回去后把中国人民的问候

转告给美国人民……”

尾声 新的篇章

两个相互隔绝22年的国家,终于重新找到了谈话的管道,这不

但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大门,而且开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

战略格局

试读章节

尼克松上台后的第一道指示,就是要基辛格博士“探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

1968年底,尼克松顺利地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37届总统。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于1913年1月9日出生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一个清贫的家庭,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37年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然后当过几年律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于1942年8月参加美国海军,次年10月晋升上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少校军衔退役。接着,尼克松投身政界,于1946年11月当选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国会参议员。

1952年,共和党候选人、“二战”名将艾森豪威尔提名尼克松为副总统候选人,结果在大选中获胜。时年40岁的尼克松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之一,他当了整整8年的副总统,并一直深受艾森豪威尔总统的重用。在1955年、1956年、1957年艾森豪威尔总统3次卧病期间,他3次代行总统职权,彻底改变了副总统原来在美国人头脑中只是“闲职”的印象。

担任副总统期间,尼克松以坚决反对共产主义而著称。对中国,他长期持有敌视态度。对台湾海峡问题,尼克松主张保持第七舰队的力量,防止中国方面收复台湾。在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尼克松主张保留蒋介石集团的席位,在国际上对中国进行封锁。

1960年,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尼克松与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竞选,结果以微弱票数败北。失败使他从华盛顿返回加利福尼亚,重操律师旧业,并开始了他非常引人注目的写作生涯,出版了第一部著作《六次危机》,此书记述了他从政以来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当年6月,他开始参加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竞选,结果又败于民主党人之手,一时间有些心灰意冷,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已到尽头。

但是,作为律师的尼克松摆脱不了政治的吸引,一旦时机到来,他还要东山再起,而且,他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1967年10月,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越南战争后的亚洲》一文,其中有一段话异乎寻常地提到了中美关系,美国对亚洲的任何一项政策都要一开始就面对中国的现实。

“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不能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这样就会助长它的狂热性,使它怀抱仇恨而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不容许十亿可能是最有才能的人民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生活。但是,在追求这个长远目标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在短时期内吸取历史的教训,我们就会犯灾难性的错误。”

1968年8月初,尼克松在总统竞选演说中说,不管谁是今后4年或8年的美国总统,“都必须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到头来必须同下一个超级大国共产党中国的领导人谈判。”8月9日,他对记者表示:“我将会访问中国,如果中国肯发给我签证的话。在今后8年内,中国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不然它将成为悬在头上的剑。”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华盛顿白宫草坪发表总统就职演说,又一次就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发出信号,并在演说中有意识地针对中国说:“在本届政府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各种思想开放……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们都不应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尼克松上台后的第一道指示,就是要他新任命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探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

基辛格当时虽然对此不大支持,但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族外交博士还是照他的指示开始考虑。

亨利·基辛格于1923年5月27日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代基辛格曾亲身遭受希特勒纳粹党徒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幸运的是1938年8月,基辛格一家赶在希特勒政权对犹太人进行一次新的大屠杀之前就已移民美国。他们居住在纽约,少年基辛格在那里上了中学。在德国上小学的时候,基辛格爱玩,成绩平平,可是来到了美国以后,基辛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成了门门功课拔尖的优等生。

1940年,基辛格中学毕业,他当时的志愿是报考纽约市立大学会计专业。他事后说:“当一个会计是我那时最大的抱负。”1943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基辛格也应征人伍,并于当年6月加入美国籍。基辛格随军到欧洲作战,来到了他的母国——德国,担任了师长的德语翻译,很受器重。

1954年,基辛格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核武器与对外政策》,这部书的核心思想是,否定了大规模报复的战略思想,树立了新的“有限核战争”的概念。如基辛格所说:“有限核战争是我们对付核大国或一个用人力来代替技术的大国的最有效战略。”此书出版后,很快在全美畅销,连国务卿杜勒斯也接受了这个观念,而之前并不认识基辛格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也来信,向基辛格表示问候。后来尼克松承认,他正是从基辛格的一系列著作中认识了他。正是由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基辛格很快就成为国际战略问题权威。渐渐地,基辛格先后成为4届总统任职期间军事或外交部门的咨询顾问。

基辛格人虽一直在校园,但他一只脚却不断地跨出来探索新路。终于,他和著名财阀洛克菲勒挂上了钩,为他出谋划策。进入60年代,洛克菲勒接连几次出马竞选总统,基辛格都出现在他的鞍前马后。特别是1968年,洛克菲勒以纽约州州长的身份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党内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尼克松,他甚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在所有候选人中,尼克松当总统最危险。要是尼克松当选,那将意味着共和党的完结。”

有一次,记者问基辛格:“如何评价尼克松?”

基辛格回答:“荒谬可笑!”

记者又问:“要是尼克松当选总统呢?”

基辛格说:“那就更加荒谬可笑了。”

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在共和党代表大会候选人第一轮投票中,尼克松以较大优势获胜,洛克菲勒只得宣布退出竞选。

出乎意料的是,尼克松却并没有忘记基辛格。1968年11月25日,在助手查平的安排下,当选总统尼克松在纽约皮埃尔饭店会见了基辛格。尼克松不计前嫌,开口向基辛格请教了许多战略问题。

几天后,基辛格又奉诏而去。

尼克松正式提出,请基辛格出山,担任他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却回话说要回去考虑考虑。

基辛格抽身来见洛克菲勒,想听听老先生的主意。谁知洛克菲勒一口赞成,主张基辛格投到尼克松的门下效劳。洛克菲勒认为,这一来说明基辛格的运气来了,二来基辛格这样的人才应该为任何一位当选总统服务。一席话说得基辛格顿开茅塞,两天后回访尼克松,表示接受新政府的任命。

1968年12月2日,尼克松尚未确定内阁的所有人选,却先前一步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他对基辛格的任命。  自1949年以后的20年内,还没有一个美国政治家敢于在华盛顿公开谈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缓和关系的问题。1949年,当共产党取得胜利时,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就勇敢地对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预言:华盛顿官方将“等到尘埃落定后”才能承认中共新政府。可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场尘埃竟然纷飞了20年。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中苏联盟、中国发展原子弹、越南战争和中国“文化大革命”,这些事件结合在一起,使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等美国领导人既不相信中国人,也怀疑自己的国人。

但是,基辛格的历史观点却不是那种谁都能够接受的普通看法。

为了尽快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上任不久便出访了法国,这次他带着基辛格特意专程去法国向戴高乐请教对华政策问题。

在巴黎的总统官邸爱丽舍宫内,戴高乐与尼克松两位总统就两国对华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不抱任何幻想,但是我认为——”戴高乐这样劝尼克松说,“我们应该力图了解中国,同他接触,对他产生影响。”

“公开接触,那就意味着承认,”尼克松思量道,“但现在……”

“你现在承认中国,总会比将来中国强大后被迫这样做好得多。”戴高乐笑道。P006-009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乒乓外交”是一项富有戏剧性的、启示性的外交举措,它体现着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个性:精明老练、聪明过人、富有智慧,有“小中见大”的战略谋划意识。

——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

这些人和事,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是鲜活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更加领悟到“乒乓外交”精神的真谛,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在外交领域的雄才大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伟人之伟大,在于他们往往能够将一个细微的事件赋予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中国前外交部长唐家璇

我庄则栋这辈子只会打乒乓球,只能从台的这边打到那边,还不停地下网出界。但能从地球这边打到那边的。只有毛泽东和尼克松!

——中国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乒乓外交高层内幕(一个细微事件开启一个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1065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