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需要几座灯塔
内容
编辑推荐

成功励志,经典人生,即将登陆CCTV“百家讲坛”开讲。

傅佩荣先生精彩的演讲菁华。内容显明易懂,文字清晰流畅,包括对自我潜能的激发,为现代人分析自我成长的途径,开拓现代人的心灵空间,引领心灵的自由与创意。作者的人生智慧在本书中完整呈现,精辟的分析指引,宛如人生的光明灯塔,为黑暗中摸索,茫然无措的现代人,展露一线曙光。

内容推荐

人生需要几座灯塔?一个人有了信仰,生命中便有了浩然的光明。反败为胜之道,只有回归自我,调整努力的方向与方法。最苦的考验,往往是最美的成功的开始。真正成功的人,是可以不断重新出发的人。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限制,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凡是拥有了就会让你厌倦的东西,都不足以称作真正的快乐。

目录

反败为胜的人生观(代序)

辑一 自我潜能的激发

认识自己

改造自己

从自我出发

[结语]创造一个更理想的自己

辑二 自我成长的途径

生命要求成长

自我成长的方向

自我成长的方法

人生的境界

[结语]心灵成长无限制

辑三 自我安顿的休闲观

不要疏忽身边美事

真正的休闲观

面对工作的态度

[结语]反劳苦、反目的、反我执

辑四 开拓心灵空间

培养心灵独立的世界

开拓心灵的空间

[结语]潜力可以无限开发

辑五 心灵的自由与创意

外在自由

思想自由

心灵自由

现代人不能享受自由的原因

迈向心灵自由的道路

[结语]做自己生命的艺术家

解惑篇

试读章节

三、意志的抉择

意志方面,就要设法做自己的主人,这一点是最难的。多少次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最后还是做不到。我们常常喜欢写座右铭,有没有做到呢?有一天我女儿跟我说,她很崇拜孟子。我一听很兴奋,就问她为什么会崇拜孟子,她说因为她很佩服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完这段话,脸上正气凛然,我听了实在是很高兴,也很惊讶!我们的教育居然有这么伟大的成果。她还告诉我,她特别喜欢“动心忍性”这四个字,然后用毛笔写成大字,放在桌上当座右铭。

但是,什么叫座右铭?所谓座右铭就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列了座右铭,表示你还做不到,还是一大堆毛病,怎么办呢?没有关系,人只要曾经有心立志,写个座右铭,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欣赏。怎么可能要求一个人成为圣人呢!我们从小到现在,写过太多座右铭了,如果都做到的话,早就是圣人了。事实上,我们都没有做到,但是至少努力过了。尝试做过而失败,至少要比没有尝试过好一百倍;因为失败了,至少知道自己的短处,就会谦虚,就会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做,而不会好高骛远。

所以,要激发自己潜能,还要选择正确的座右铭,这是很具体的方法。以我个人来说,最近几年以来,座右铭有三个:

第一个座右铭:“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要改变命运,先改变性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我个人认为,性格可以改变,因为性格包括性向与风格,性向不能改变,风格绝对可以改变。风格是后天所培养的做人做事的原则与他的行为表现。培养风格要靠教育,透过教育,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换句话说,风格是包括知、情、意方面所融合成的人格特质。一个受教育到研究所毕业的人,与一个没有机会念书,只凭经验去学习的人,假设他们的教育是有效果的,他们表现的风格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风格主要是透过教育而养成的,但是教育不单是学校教育而已。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太理想,因此特别需要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了解自己,给自己做好生涯规划,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发挥知、情、意三方面的潜能,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做人做事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就会形成风格。譬如,我们对一个人有信心,任何事情,只要他答应,就绝对做到。另外一个人,我们对他没有信心,他如果说好,我们就知道恐怕有问题了;他说不行,我们反而相信他。这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因此,透过教育培养自己的风格,让性向与风格结合起来,再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全新的自我出现之后,命运就改变了。

岁月总在无情的流逝。我到四十岁才开始觉得生命慢慢在走下坡,心里有点紧张,甚至无法忍受五十岁、六十岁的我,我二十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四十岁。但是又不能够让时间停下来,怎么办呢?与其诅咒时间的无情,还不如好好计划未来,以超越时间的压力。时间是非常公平的,如果想要掌握,可以睡眠减少一点,设法集中注意力等等,因为生命的品质显然比生命的量更重要。

第二个座右铭:“任真”。让自我真正的本性能够活出来。人生实在很短暂,不论你今天做哪一行,都必须接受职业的规范,自主性很少,但还是要设法在能够掌握的范围之内活得真实,只有活得真实的人,才会快乐。我没有看过一个人虚伪而能快乐的。有一句话,我们觉得有点危险,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其实应该加几个字:“只要我喜欢,又不妨碍别人,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许多人就是不喜欢加中间那几个字,觉得加了之后,好像这句话没有什么力量了。那么,我们应该说:在我自己的天地里面,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就是任真的意思。

“任真”要注意不要伤害别人。不能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伤害了别人。要分辨清楚:什么事情做了之后,不会伤害别人,而我又很快乐,然后就专门做这些事情。因此,一个人活在世间,年纪到一个阶段,成就到一个程度,就必须设法争取自己的时间、空间,给自己的生命作一个区隔。

激发自己的潜能之后,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世界,我想提出几个观念,供各位参考:

一是生命周期。我们的生命,就表面来看就是生、老、病、死,只有一次。但是,如果你懂得生命周期的观念,就可以有三到五次的生老病死,甚至可以不断的生老病死。你可以设定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努力的去做,一旦达成会觉得筋疲力竭,就是说,我一旦达成这个目标,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多少力量去奋斗新的目标了。这时候你就要休息,如同已经结束了。然后,再重新出发。

真正成功的人,是可以不断重新出发的人。别人看他,好像是用尽全部力气,以为人生只为达成某个目标而活的,最后他达成了,达成了之后,我们以为他就要出局了,结果又发现,一段时间后,他又重新站起来,继续往前走。这样的人,生命的密度很强,生命的内涵很丰富,自觉性很高,他不会有松散的时候、迷迷糊糊的时候、浪费时间的时候,这是由于生命周期的增加,使他生命的密度增强。如此的生命还要透过宗教、艺术与哲学,才能更为完整。哲学不能解决问题,哲学只能够说明问题,真的要解决问题,需要靠宗教与艺术。

我们比较喜欢谈艺术,因为艺术不需要信仰上的皈依,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的。我在出国以前,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潜能,可以通过美国耶鲁大学的考验,因为耶鲁大学实在很难念。也因为我拿到耶鲁大学的博士,有了自信,才彻底改掉口吃的毛病。考验太大了,会变成两个极端的情况——不成功便成仁。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经过这样的考验,是悲剧,还是喜剧呢?说实在的,我认为应该是喜剧,但是怎么知道不可能成为悲剧呢?有的人到美国念书,最后精神崩溃了;也有些人没有拿到学位,最后在美国终老异乡。问题出在他们没有想过:自我的潜能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大?潜能可以培养、可以激发,激发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保持高度的自觉。

各种考验的形态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就看你怎么去衡量内在、外在的条件中,没有人可以指出一条路之后,说这样走就一定成功。我认为成功的,你不一定认为成功,每一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要想活得从容,就要设法了解自己,才能够超越困境。从事长期的奋斗,一定需要某些秘诀。拼三天、开夜车,把一本书念完去考试,可以!但如果要拼四年而不崩溃,要不要先改变性格?这是需要自己先去思考的问题。所以,“从容”就成为我的第三个座右铭。虽然我现在有一点小小的成绩,但是我不会停下来,我知道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

有人问我崇拜哪一个偶像,我说崇拜孔子。这并不是因为我是老师,而是我确实欣赏孔子的生命情调。试想,一个人到了五十六岁,还肯辞官去周游列国。我认为我做不到,我会想我需要保障啊!退休金怎么办呢?所以我比不上孔子。孔子为什么这样做?理由何在?在于他有更高的抱负。工作与职业的保障并不是生命唯一的要求。他那种对自我的期许,已经到达治国平天下的程度,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他设法去做,所以虽然碰到各种困难,也照样每天弹琴唱歌,跟弟子们在一起很愉快,好像没有什么压力。但是,心里面的自我要求一直存在。因此,一个人要过得快乐,就不可能停下来休息。

一个人要培养无待于外的精神,就是说:不管别人是否肯定我,我要设法先肯定自己,这是很难的境界。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即使整个世界都对你印象不好、兴趣不大,你也不会觉得遗憾,因为你内在充实圆满,内心有一个世界了。同样的,我们所有的外在世界愈来愈小,因为我们共同分享这个世界,但是不要忘记,内心的活动空间是自己要负责的。

P20-26

序言

反败为胜的人生观(代序)

人生是一个从自我出发,再回归自我的过程。

年轻时,为了出发之前的准备,难免在摸索中跌跌撞撞,吃些苦头也受些委屈,多少理想淡化为梦幻,只差没有坠入虚无的陷阱。表面上,我们凭着青春的朝气,继续大声欢笑与高歌,内心里却悄悄竖起了白旗,叮咛自己只要“苟全性命于乱世”,平安平凡的过一生就不错了。

然而,就像《侏罗纪公园》里的一句名言:“生命总是会找到出路的。”对恐龙尚且是如此,何况是我们身居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人类之灵,不在外表与体能,而在内心的丰富矿藏。这种矿藏有一个特色:若不善加开发,就会蕴蓄成灾。这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没有妥协的余地。譬如,对于某种领域的知识,你是站在门槛内还是门槛外?然后,对于关感的领悟,对于善行的实践,都是非有即无的。承认自己的虚欠,是诚实的表现;但是这种诚实,如果不能引发自我充实的动机与动力,则毕竟仍是闪烁的借口。

由此看来,人生的基本责任就是激发潜能,让自己可以不停地成长与发展。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如何测知自己的成败呢?社会期许与大众评价无疑是标准之一,并且往往是唯一的标准。于是,我们注定了坠入另一个陷阱,就是:失败的机率千百倍于成功;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失败必定使人痛苦,而成功却未必保证快乐。这不但不是赢的策略,而简直是输的策略了!

反败为胜之道,只有回归自我,调整努力的方向与方法。我的建议向来都是一样的,就是由“知、情、意”着手,我能做的也只是描写美好的远景,使人因为向往而愿意自行前往。几个钟头说得清楚的道理,做起来却要一生一世。眼看漫漫长途,多少人可以坚持信心呢?

我们即使没有陈子昂那么深的感慨,说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是心中的茫然与惶恐依然是挥之不去的。在此不妨调整视野,想一想自有人类以来即是如此,再想一想周围的朋友们也莫不如此,然后心理会较为平衡。我称这个阶段为“忍受”,就是人的宿命所造成的“非此即彼”困境,是我们必须承受的现实。

忍受之后,就要“接受”,以较为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每当我定下目标,奋斗一段时日,想要半途而废时,就会想起“强行者有志”这五个字。天下岂有唾手可得的志向?志向与有恒是联袂而来的,为了做到有恒,除了“勉强自己”以外,还有什么秘诀?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身体的惰性简直就是我们的天敌。那么,勉强而行吧!开始时万般无奈,形成习惯之后,不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好事,竟会觉得生活不踏实。这是许多人的心得,其中当然有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不如去追求自我成长;然后,追求自我成长,不如以自我成长为平生乐事。既然“乐”字出现了,就表示达到反败为胜的目标了。这个时候,千回百折,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还是自己,差异是内在的潜能开发了不少,有如点燃心中火炬,不仅光明而且温暖,必要时还可以指点别人的迷津呢。这时就由忍受、接受,进展到了“享受”。

我在大学教书,谈的多是理论;在社会上演讲时,就须配合生活经验。过去几年有些讲稿的主题相近,包括:自我潜能的激发,自我成长的途径,自我安顿的休闲观,开拓心灵空间,心灵的自由与创意。讲稿变成文字,再加斟酌修订,还是相当口语化,并且有些重复的例子也难以删除。不过,据出版社的执行编辑说,这些讲稿念起来一气呵成,自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书名取为《人生需要几座灯塔?》则是想邀请大家一起省思这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傅佩荣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台北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需要几座灯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佩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247298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2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0
14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