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岁时佳节古今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传统的岁时文化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以通俗优美的笔调,将岁时佳节的历史渊源、丰富多彩的时代民俗以及脍炙人口的诗词歌咏等各种岁时文化元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编织出一幅浪漫多姿的民族风情长卷。作者对于岁时文化的分析,显然并不单纯局限于介绍的层面,他同时也以岁时文化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人普遍的民族心态,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并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节日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扬,提出一些极具现实意义的个人建议。

内容推荐

独特、迷人的中国岁时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丰富优美的表现形态,有着历久弥新而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以及情味盎然、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它表现的是自然与人文的默契沟通、生活与艺术的浑然融合,是天然绽放的花朵、平淡中流淌出的至味,在最家常的情境,以最亲切的方式,装点我们日常的生活,浸润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本书以严谨的文风、通俗优美的笔调,向读者朋友作了一番中国岁时文化的“古今谈”。岁时佳节的悠久渊源,丰富多彩而滋味盎然的时代风俗,浪漫多姿、传唱千古的诗词佳咪,恰切合理的对节日文化传统传承的思考与建议……一切,经由作者的妙手打理,合成一幅斐然的中国岁时文化“全景图”,引人入胜。其中,既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清晰的时空爬梳,形成开阔的画面景深;又以详备的具体介绍,刻画出最富魅力的细节。优美的风俗画与名家书画作品的点缀,更为之平添几分诗情画意。开卷读之,定会让您得到一份对于中国岁时文化清晰而深入的认识。您或可以此为径,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

目录

第一篇 农耕文明结硕果,四时佳兴与人同——中国岁时习俗概述

第二篇 天文气象兴农业,二十四节定乾坤——二十四节气

第三篇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第四篇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

第五篇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

第六篇 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端午

第七篇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

第八篇 幽光照澈爱河流,兰盆竞放瑜珈食——中元

第九篇 海上知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

第十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

第十一篇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除夕

后记

试读章节

七夕节的风俗

西晋周处在《风土记》日:“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可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由此可见,当时就有信与不信两种态度。对于此类祈祷活动,大抵如此。然而,正因为有这些愿望,所以才能产生相关的习俗,诸如:

一、祈求子孙

这个习俗源起于牵牛织女星运行变化而衍生的神话传说。说织女原是天帝的孙女,在偷看人间美景时爱上了牛郎,便偷偷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平淡生活,还生育了一双儿女。此事后来被天帝知道了,便派天神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闻讯后,急得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上了天空。狠心的王母娘娘为了阻拦牛郎,便拔下头上的发簪,在天空划了一道银河,硬是将牛郎和织女分在河的两边,相望而不能相会。这个美丽的神话颇有几分悲凉。

与牛郎织女类似的故事,还有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中所述的董永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并且为多种戏剧剧种搬上了舞台和银幕,弄得许多人当作信史。目前全国有好几个地方都称有董永的后代,并且为此互相争论不休。

在《搜神后记》中,还有个田昆仑的故事。说是一个叫田昆仑的人看到三个仙女在池中洗澡,他抢得了三仙女的天衣,弄得她没法回天庭,只得与他结为夫妻,还生了儿子田章。后来田昆仑外出,三仙女从婆婆手中骗回了天衣,回到天庭。以后还将田章带到天上,教他浑身本事,再下凡做了大官。诸如此类的神话故事,举不胜举。这些故事大多产生于社会底层,讨不起老婆,便编出些美妙的故事来自我安慰,实属无奈之举。

没有老婆可以用神话安慰自己,有妻无子便祈求子孙。而在科学并不昌明的古代,一对夫妻如果无子,责任尽在女方,所以祈求子孙的活动也多为女性所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北宋的汴京(今开封),在七月七日这一天,街头摊贩竞相出卖一种叫“种生”或“五生”的节物,它是“以绿豆、小豆、小麦盛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购买者抱着祈求子孙的愿望而对此笃信不疑。

二、各式各样的乞巧活动

第一种乞巧方法叫作“投针验巧”。就是七月七日前夕,用杯子盛鸳鸯水(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在一起),夜间露天存放,意在和人露水;七日天明放在太阳下晒之,徐徐有水膜生成,取缝衣针轻置水面上使浮,则水底现各种针影;如果针影图形复杂,便算得巧,倘若影粗如棒棰,直而无曲线影,便是得拙了。这种方式在全国许多地方流行。

第二种乞巧方法叫作“喜蛛应巧”。就是七日晚以盘盛瓜果,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是得巧。江南一带为讨吉利,称蜘蛛为“喜子”,通常都不扑杀它们,七夕日更不会。

第三种乞巧方法叫作“穿针乞巧”。就是月光下持细线穿针,比赛目力,穿多穿快者称为得巧。江浙一带流行此法。胶东地区有类似的方法。

第四种乞巧方法是种巧菜、做巧花或结扎巧姑等等。那可是真功夫。

还有流行于不同地方的其他方法,究竟有多少种,谁也没有统计过。宋元之际,乞巧之风盛行,而且仪式隆重,明清以后逐渐衰微。

三、吃巧果

巧果是七夕的节日食品,是从魏晋时期“设酒脯时果”祭神演变来的。唐代仍然只是一种仪式。到了宋代,就有了专门为七夕而制作的面制食品,并且寓予了乞巧的含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这里的“果实花样”后来与乞巧结合谐转为吃巧果,如能吃到“果食将军”,则是大喜的事情,意味着未嫁女子将巧得贵婿,已婚者则保生福子。按照这个说法,宋代的“果食花样”和“果食将军”,并没有说明一定是油炸食品,也可能是早已流行于北方的花馒之类。可到了明代,由于面点技术的进步,加之植物油在烹任中大量使用,茶食店的作坊主为了迎合市民心理,便从明代婚仪中男女各执一端的“同心结”中得到启发,将面粉与糖调成面团,然后制成“苎结之形”,油炸令脆,专在七夕前上市销售,人们称为“巧果”。清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卷七中记述此俗时说:“吴中旧俗,七夕,市上卖巧果,以面和糖,绾作苎结,或剪作飞禽之式,油煮令脆,总名巧果。”又据陆启法《北京岁华记》:“七夕,市上卖巧果。”可见这是流行于全国的节日食品,至今仍在流行。只不过现代人重视营养平衡,对重糖的油炸食品,不感兴趣,所以吃的人极少。但作为一种民俗食品,是否可以借鉴近代食品科学成果加以改进,例如做成巧克力或其他类型食品,仍有潜力可挖掘。

四、染红指甲,用树液洗头

七夕日染红指甲,至今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农村)仍流行。这个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据周密《癸辛杂志》云:“凤仙花红者,捣碎人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而《吴郡岁华纪丽》引唐代郑奎妻《秋日》诗:

洞箫一曲是谁家,河汉西流月半斜。

俗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

如此,染红指甲的习俗,唐代就已经有了。凤仙花是极易种植的花卉,因蛇蜂蝇都躲着它,故《本草》中列为“毒草”。农家种于庭院墙根,目的在于驱虫。

凤仙花有红白两色,初夏至深秋,次第开花,其花色素可能属于三苯甲烷型色料,故可与明矾中的铝离子(Al+++)在蛋白质纤维(如丝、毛)上形成红色色淀,不溶于水。指甲属于角蛋白,故而也可使之着色。这种染色方法在现代染料化学中称为媒染法,是使用相当广泛的染色方法。而在我国唐代,它就已经被一群爱美的女孩子发明了。只可惜我们无法考证她们的发明经过,真是非常可惜。据传说,当年杨贵妃也曾染过红指甲。

七夕,在福建等地,还流行用树的液汁掺水洗头,只不过此俗流传不广。

五、其他习俗

还有些七夕习俗,只在少数地方流行,例如岭南地区的七姐会、广西地区在七夕储水洗澡、台湾地区拜床母(床母是床神,七月七日是其生日)、浙江绍兴地区于七月七日在南瓜棚下听哨悄话等等,不胜枚举。在当地,都有一段与之相联的动人的美丽神话。特别是绍兴的这个习俗,真有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意境。

在江苏扬州地区,七月七日还是文人们雅集的日子。旧时文人说七月七日是魁(奎)星的生日,而魁星正是文人们崇拜的星象,旧时便把考中第一名叫作“夺魁”。不过这个习俗流传不广,知道的人也不多。但在被誉为女儿节的七夕,有一帮文人来凑热闹,也是一大特色。

P167-172

后记

本人受家父影响,少年时即喜读古典诗词。优美动人的文字,琅琅上口的音韵,令人回味无穷。但是,对音韵一无所知的少年,当然无法理解这些诗词中文字组合的奥秘。求教于家父,他却反对小孩子涉猎这个领域,当时甚感纳闷。后来以化学教育为终身职业,古典诗词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再也不会去揣摩它的音韵规律了。直到后来读了毛主席给臧克家等的信以后,对他说的“旧体诗……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深为敬佩,认为如果不懂音韵而硬去东施效颦,倒不如写点“打油诗”、“顺口溜”更为自然。

斗转星移,阴错阳差,我竟然从一个高校化学教师变成了以往高等学校中从未有过的烹饪系的系主任,从此和饮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把饮食文化研究当作自己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中国的饮食文化研究,离开了古典诗词,那简直是寸步难行。这样,我又恢复了儿时诵读古典诗词的爱好。

中华饮食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时令特色;不言而喻,这是农耕文明的必然反映。因此,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和研究中国的岁时文化,就像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于是,我又涉猎了岁时文化,阅读相关的古籍,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岁时习俗、古典诗词和饮食活动交织在一起,很能反映我们中国人的民族心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百分之八九十属于优秀遗产,我们可不能让它们湮没。

由于山东画报出版社向小姐的热心周旋,这本小册子得以出版,许多配图也都由她选定,谨此致谢!同时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季鸿昆

2007年元旦于苏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岁时佳节古今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鸿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4619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