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六韬鬼谷子(中华经典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六韬·鬼谷子》为其中之一。《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发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信罚必,《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指导思想与后世流传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而常受人诋毁。

内容推荐

《六韬·鬼谷子》为其中之一。《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作,采用文王与姜太公问答的形式。《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发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信罚必,《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和阵型,《豹韬》论战术使用,《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自西汉以后,逐渐受到重视。如刘备曾临终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始,《武经七书》成为武试必读的书,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键》、《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等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说的是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颇适用于竞争环境。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其中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目录

六 韬

文韬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武韬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龙韬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

 励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虎韬

 军用

 三阵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道

 略地

 火战

 垒虚

豹韬

 林战

 突战

 敌强

 敌武

 鸟云山兵

 鸟云泽兵

 少众

 分险

犬韬

 分合

 武锋

 练士

 教战

 均兵

 武车士

 武骑士

 战车

 战骑

 战步

鬼谷子

上卷

 捭阖

 反应

 内楗

 抵■

中卷

 飞箝

 忤合

 揣

 摩

 权

 谋

 决

 符言

下卷

 本经阴符七篇

 持枢

 中经

试读章节

本篇阐明了治国要略在于爱民,使民可获利,使民有所成,使民可生存,使民有所得,使民有所乐,使民有所喜,要避免伤害百姓、杀戮百姓、侵夺百姓、奴役百姓、激怒百姓等行为,对待百姓应该有“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译文:文王问太公说:“希望听您讲述治国的要务。如何才能 让君主受到尊敬,使人民安定呢?” 太公说:“爱民罢了。”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译文: 文王说:“如何爱民呢?”太公说:“使人民获得利益而不是损害他们,使人民有所 成就而不是导致他们失败,使人民能够生存而不是杀害他们,给予人民而不是随意夺占,使人民快乐而不是让他们受苦,使人民高兴而不是让他们愤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误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①,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夫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②,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注释:①宫室台榭:指当时豪华的宫廷台阁。台,土筑的高台,高 坛。榭,台上的房子。②驭:控制,统治。

译文:文王说:“冒昧地请您解释一下缘故。”

太公说:“使百姓不失去本务就是给予他们利益了,使农耕不误天时就是促成他们生产了,不惩罚没有罪的人就是保障他们生命了,减轻税赋就是给予他们财物了,少营造宫室楼台就是使他们安乐了,官吏清廉不苛刻扰民就是使他们高兴了。如果使百姓失去了本务那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农民耕种误了农时那就是毁坏了他们的生产,惩罚没有罪的人那就是对他们进行残害,加重赋税那就是掠夺他们的财物,多营造宫室楼台那就是使人民疲惫增加他们的痛苦,官吏腐败苛刻扰民那必然会激怒百姓。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治理百姓就好似父母爱护子女一样,像兄长爱护弟妹一样。遇见饥寒交迫的人要为他担忧,遇见劳累辛苦的人要为他们悲怜。赏罚百姓就要像加在自己身上一样,对人民征收赋税就要像索取自己的财物一样。这就是爱民之道。”P13-P15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①。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②,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③,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④;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⑤。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注释:①仪:标准。②拥:拥塞,闭塞。③司南之车:即指南车,车上装有磁石,车有小人常指南方。④偏成者也:原文作偏害,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以为当作“偏成”,可从。⑤分:分裂。

译文: 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有一定的规律,必须探求事情的原委,以推究实情。要想详尽地探求对方实情,就需确立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就是上智、中才、下愚。三条标准互相参验运用,就能生出奇谋。奇谋顺从事理,没有阻塞,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依循。所以,郑国人人山采玉时,都要驾着指南车去,为的是不迷失方向。那么考量才干,测定能力,揣摩实情,也就是行动的“指南车”。所以情投意合的人一起谋事,是因为大家都可以成功;欲望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只有一部分可以成功;凡是恶习相同的人一起谋事,是因为大家共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一部分人受到损害。所以双方有利就相互亲近,双方损害就相互疏远,正是这个规律在发挥作用。所以要用这个区分同异,同类事物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墙壁都是由于有裂隙才塌倒,树木是由于有疖疤才毁坏。这就是墙和树木分界之处。所以,变化产生事端,事端引出谋略,谋略需要计划,计划需要议论,议论导致辩说,辩说就有采纳。采纳就生摈弃,于是就形成制度,用来制约事端。如此看来,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相同的道理,各种制度也都有一定的规则。P292-293

序言

《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作。《汉书·艺文志》并不载此书,而是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说:“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说托言太公的书有些是后世人所为。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名望,吕氏,字子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初事商王纣,去隐北海,后归周,为文王师,号太公望。武王嗣位,以为司马,号师尚父。既克商,封于齐,以侯爵就国。

《汉书·艺文志》说《太公》有《谋》、《言》、《兵》三种。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正》里说:“《汉志》……无《六韬》之名。盖《汉志》著录之例,只以著书之人题其书,而不别著书名,……况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自更不暇见于著录矣。……班云近世,则增加之文,或出于西汉。其间有避正殿之语,将军之号,固不足怪。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皆认为后世所传《六韬》在《太公·兵》八十五篇中。此说较为辩证。西汉刘向曾校订诸子略,其《说苑》引文,就有与《六韬》相合者,如卷七《政理》十五:“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而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同于今本《六韬·文韬·国务》,此外,另卷一《说苑·君道》部分章节与《六韬·文韬·举贤》略同,所以,可以认为今传的《六韬》,曾杂于《太公》中传世。《淮南子·精神训》中说:“通许由之意,《金滕》、《豹韬》废矣。”可见西汉时期,《六韬》篇目在民间流传。三国谢承的《后汉书》中也说:“(许)淑字伯进,善颂太公《六韬》。”《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五引东汉许慎《六韬注》,说明东汉时《六韬》已独立成书。《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一引《拾遗记》:“魏任城王彰,武帝子也。少而刚毅,学阴阳纬侯之术,诵《六韬》、《洪 范》之书数千言,武帝谋伐吴,问彰,取其利师之 诀。”到三国时期,《六韬》已广泛流传。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儒家类”又有《周史六瞍》六篇。这本书流传很 早,《庄子·徐无鬼》:“横说之以《诗》、《书》、《礼》、《乐》,纵说之则以《金板》、《六■》。”班固自 注曰:“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 焉。”有人认为其与今本《六韬》相同,如颜师古就说:“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瞍字与韬同也。”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下》引司马彪、崔撰言:“《金板》、《六■》,皆周书篇名。或日秘谶也。本又作《六韬》,为《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以为《六■》即《六韬》。然据班固注,无论成于六国或显王,则此《六■》与太公书自有区别,内容当近儒,故有人认为孔子曾问,这与《太公》近于“道”的论述是很容易区分的。

由于《汉书·艺文志》没有明载《六韬》,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张萱《疑耀》、黄震《黄氏日钞》、清姚鼐《读〈司马法><六韬>》、崔述《丰镐考信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皆将之定为“伪书”。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其残存内容与今本的《文韬》、《武韬》、《龙韬》等大多相合。该墓葬为西汉前期,不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且不避汉初皇帝名讳,乃西汉前抄录。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发现定名为《太公》之简,有篇题十三,《治乱之要》等三篇见于今传本,另六篇见于传本,未见篇题;另有记“武王问”、“太公日”的简文,也证明《六韬》的内容在西汉初确实存在。  自北宋定《武经》,《六韬》便被确定为六十篇。然根据《艺文类聚》、《北堂书钞》、《文选》注《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等中出现的逸文,可知今本《六韬》散佚了很多文字。

《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的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必信,《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和阵型,《豹韬》论战术使用,《犬韬》论指挥训练。自西汉以后,逐渐受到重视。如刘备曾临终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问,把《六韬》列入到《武经七书》中,成为武试必读的书,因而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今本《六韬》,主要有如下的版本系统:一、竹简本,即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者和河北定县汉墓出土者;二、唐写本,敦煌唐写卷子本《六韬》,残存二十个篇目,二百零一行,藏于法国巴黎国会图书馆。三、《群书治要》本,未有《豹韬》,不分子目。四、《武经七书》本,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印,此最为完整。五、辑佚本,如孙同元《六韬逸文》等。本书以《武经七书》本为底本,参校他书注译而成。

根据西汉司马迁的记载,鬼谷子是一位隐士,苏秦、张仪曾跟随他学习。《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也说张仪“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扬雄《法言·渊骞篇》也说:“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论衡·明雩篇》:“苏秦、张仪悲说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裴驷《史记集解》:“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司马贞《史记索隐》:“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壹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综合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鬼谷子,姓名里族不详,春秋时人。因隐居于鬼谷,故号鬼谷先生。苏秦、张仪师之,有“捭阖”之术十三章,又有阴符七术,为纵横家之鼻祖。

《鬼谷子》一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另有“《鬼谷先生占气》一卷”。唐代柳宗元就开始怀疑《鬼谷子》,他在《辨鬼谷子》中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墼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又说:“《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无姓名里居,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或日王俐(或云王诩)者,妄也。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捭》、《阖》之术十三章,又受《转圆》、《■箧》及《本经》、《持枢》、《中经》三篇。《转圆》、《■箧》今亡。梁陶宏景注。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大抵其书皆捭阖、钩箝、揣摩之术。”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以为伪书。

然而清末俞樾的《鬼谷子真伪考》列出《鬼谷子》流行于西汉之前的证据:一则刘向曾经引用,二则《淮南子》中“‘忤合’之言四五见”,三则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引用,四则扬雄《法言》提及鬼谷及其学术,五则《汉书·杜业传赞》引用《鬼谷子》词语,因而认为《鬼谷子》不见著录,非不存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故日‘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史记索隐》:“‘故日圣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日’也。”司马迁不标出处,而今本《鬼谷子》存之,说明汉初已经成书。而且刘向《说苑·善说》引《鬼谷子》:“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国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是论今本不存,若魏晋人造假,何以知司马迁引《鬼谷子》之文,而不录刘向的引文?可见鬼谷子在两汉间已经流传。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指导思想与后世流传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而常受人诋毁。今天阅读,仍要仔细辨析其中的阴谋诡道,不可太过。然而在战国时期,这些纵横游说之术是很实用的。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佩六国相印,以合纵之术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张仪能将六国合纵一一瓦解,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不朽功劳。或许他们正受益于鬼谷子的教诲,悟到了游说之术的精髓。 

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楗》、《抵■》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阐述了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方法,很适用于当前的竞争环境。另有《转丸》、《■乱》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说的是如何修炼自身,养神蓄锐,是前面游说之术的基础,如《本经阴符七篇》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自《隋书·经籍志》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通考·经籍志》皆著录。其版本主要有正统道藏本、子汇本、十二子本、百家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本等。

本书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注。  

曹胜高 安娜  

2007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六韬鬼谷子(中华经典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胜高//安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5627
开本 32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892.24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