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英关系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本册为《中英关系史话》,由孙庆编著,向您介绍了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内容推荐

1840年在英帝国坚船利炮的轰击下,清王朝紧闭的大门被西方来客打开,从此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英在此之前的平等贸易关系也由此被改写,英帝国一步一步地加大了对华侵略的步伐。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英国不仅染指滇缅边境问题、妄图侵略西藏,进而阴谋策划西藏独立,而且强租香港,并使香港离开祖国的怀抱达一个世纪之久。《中英关系史话》这本小册子就向您介绍了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相信您看过之后定会有所收获。

《中英关系史话》由孙庆编著。

目录

一 中英关系的开端

 1.中国早期的对外关系

 2.1834年前中英贸易关系

 3.马戛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

 4.可耻的鸦片贸易和中国早期的禁烟斗争

二 鸦片和炮舰

 1.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2.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宣而战

 4.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5.英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强

 6.中国人民的抗争

三 英国对华侵略的加深

 1.英国的修约图谋

 2.战端又起和《天津条约》

 3.京城的陷落和《北京条约》

 4.英国对华侵略的升级

 5.新的修约要求

 6.反洋教斗争的展开

四 英国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

 1.19世纪末中英关系的背景

 2.马嘉理事件和《烟台条约》

 3.滇缅边界的中英交涉

 4.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5.英国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矛盾和争夺

 6.英国强租九龙半岛和香港界址的拓展

 7.英国的东南互保政策

五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英关系

 1.英国在辛亥革命中全力维护在华利益

 2.英国扶持袁世凯夺取革命成果

 3.英国阴谋策划“西藏独立”

 4.西姆拉会议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5.中国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

六 国民政府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新调整

 1.英国与蒋介石政权的勾结

 2.中英关于南京惨案的交涉

 3.中英修约谈判

 4.中英达成收回租界协议

七 抗战中的同盟国关系

 1.国联调查和远东慕尼黑阴谋

 2.抗战期间的中英军事合作

 3.香港的陷落和英国重占香港

八 中英关系的新里程

 1.中英关系的新转折

 2.中英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3.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英国首先预想的是在中国建立一种君主立宪制的政体。1911年11月14日,袁世凯被清政府启用,担任内阁总理大臣,担当起镇压辛亥革命的任务。对此,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对前去拜会的袁世凯之子袁克定表示:“外国人的一般看法是,解决此问题的最佳办法便是保留清廷作为象征性的王室而行宪政改革。依我看,共和形态的政府是危险的试验,而且不适应中国的情形。”12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葛雷在给朱尔典的指示中明确地说:“驻华外交界一致的意见均认为在清廷享有名义上的主权下建立君主立宪政府,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共和政体不适用于中国,且可能导致中国的崩裂。”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等西方列强对革命党人和共和制持反对态度,并企图通过控制腐朽无能的清政府达到继续维护其在华利益的目的。因此,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政府对革命派的政策横加干涉和阻挠,拒不承认革命军和南京国民政府;拒绝了孙中山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的请求;拒绝了孙中山代表中国革命党与英国建立密切政治关系的请求。总之,英国对革命派的基本态度是采取不承认和不打交道的立场。

而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却给予袁世凯以大力支持。1911年11月15日,英国外交大臣葛雷致电驻华公使朱尔典:英国政府对袁世凯友好敬重,希望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以公正地处理对外关系,维持内部秩序,以及革命后英国在华贸易的有利环境。英国政府将给袁世凯以一切外交援助,英、美、德、法银团也将给以财政援助。英国的这一态度,使袁世凯有了“依靠”,对袁世凯的政权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得到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后,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段。一方面调遣重兵进攻革命党,先后攻占了汉口和汉阳;另一方面,又暂停攻击武昌,与革命党开始谈判,讨价还价,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英国对此予以积极的配合。11月底,朱尔典指示葛福向黎元洪转达了袁世凯停战息兵的愿望。在葛福的沟通下,交战双方议定了临时停火,之后又转向停战。12月9日,经和谈,由清军和革命军盖印、葛福签字的停战协议订立。英国参与议和之后,进一步加紧了与袁世凯的勾结。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又在上海公共租界开始,革命党人代表伍廷芳、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共同商议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此前,革命党人已初步议定,如果袁世凯同意反清,建立共和制,就推举他为“l临时大总统”。此议不仅符合袁世凯借革命党人之手谋夺最高统治权,继而抛弃共和政体,自立为王的企图,也符合英国等列强扶持利用袁世凯维护其侵略利益的目的。这样,英国操纵下的南北谈判似乎有了一致的“共识”,也充分体现了辛亥革命这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英关系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17004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1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29.561
丛书名 近代中外关系系列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