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道点中国哲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的文化是万仞群峰、浩瀚之海,在这些古老的文化面前,我们就如的沙砾一般谦卑。本书由智慧的降临——夏商周时期、巨人林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角斗场——秦汉时期、风流世纪——魏晋南北朝、理学的天下——宋元明清时期、林间路与林中树——近代等8个单元共338个问题组成,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全部内容,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休闲和自我提升读物。

  本书为我们描摹了一张中国哲学的精致地图,流连其中,使我们深深了解到中国哲学的发展之路,使我们深深震撼于祖国文化的伟大与奇特魅力之中。新世纪的中国人不可能舍弃前人创造的思想成就,只有深深了解这些,壮丽的历史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新世纪中国人的财产。

内容推荐

阴阳五行和八卦是如何问世的?百家争鸣是怎样的一种盛况?道教和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国第一位无神论者是谁?宋明理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目录

智慧的降临

——夏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017

阴阳五行说/018

八卦的“魅力”/020

古代人崇拜什么/021

盘古开天辟地/023

美女生太阳,太阳生万物/025

巨人林立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

紫气东来/029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030

道如何生万物/033

不出门就能认识天下/034

柔弱胜刚强/035

骨肉之情与自然之理/036

无为而治/037

小国寡民/039

祸兮福之所倚/040

秦佚悼老子/041

百家争鸣/042

南华真人——庄子/044

齐物论/047

逍遥游/048

无用与有用/049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050

养生与解牛/051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052

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053

庄生妻死,鼓盆而歌/055

三为令尹不荣华/056

杞人应该忧天吗/057

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058

鱼是否快乐/059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060

人生本来就这样迷茫吗,062

有用的树与无用的雁/062

《庄子》中的成语/063

髑髅的快乐/064

“真人”的境界/065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066

知子莫若父/067

大盗与小盗/069

君子儒与小人儒/070

儒学可以称为“儒教”吗/071

儒家八派/072

儒学一二三/074

儒家的修炼方式/075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077

中国古代第一位教师——孔子/078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079

而立、不惑、知天命/08l

应该如何学习/082

大同与小康/084

和同之辨/085

三纲五常/08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86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087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088

不要跟鬼神太亲近/089

仁者爱人/090

忠孝可以两全吗/091

拈花微笑/092

身体并非私有/093

国家富强三部曲/095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095

孟母三迁,断织劝学/096

严师出高徒/097

天人可以合一/098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100

人民是最宝贵的/101

如何称王/101

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102

取得上帝的信任/103

培养浩然之气/104

为什么会有好人坏人之分/105

谁是大丈夫/106

文王之囿/107

治国之道/108

千里马难遇到伯乐/110

劳心与劳力/111

人性本善/111

止楚攻宋/113

墨子的“乌托邦”/114

怀才不遇的韩非子/116

“谬论”也可出名/118

兵家鼻祖——姜子牙/119

兵圣——孙武/121

田忌赛马/123

吴起兵法/124

伍子胥过昭关/126

就让孙膑那小子成名去吧/127

辩论中的哲学思维/129

歧路失羊可寻思/130

历尽沧桑——苟子/131

祸福兴衰不应该怨天/132

如何获得全面性的认识/133

人性本恶/134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135

君舟民水/136

人定胜天/137

天灾与人祸/138

人生在世,难得休息/139

思想的角斗场

——秦汉时期

典籍中的鬼故事/143

司马谈论黄老道家统治术/144

曹参任相/146

汲黯治理东海/147

焚书坑儒/147

周公和王莽的忠与奸/149

纸上谈兵/150

张骞西域寻宝/152

谁来做皇帝/154

早熟的思想家——贾谊/15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57

君权神授/158

人的命运/159

天人感应/160

无神论斗士王充/161

龙种与杂种/162

圣人也是凡人/163

鬼神迷信为什么会存在/164

道教的“造神”历史/166

太上老君/168

西王母/169

道教的“创世纪”/171

道家的修炼方式/173

老子是如何被“神化”的/175

中国的“上帝”,176

天子的由来/177

烛火中的哲学/178

白虎观会议/179

龙蛇之叹/18l

性三品/181

都是“天人感应”惹的祸/182

三年不窥园/183

人性有善有恶/184

一步一鬼/185

如何培养出“鸿儒”/186

知识就是力量/188

道教是如何产生的/189

三清、四御、五老君/190

八仙过海/191

抱朴子的养生术/193

铁杵磨成针/194

武当传说/195

风流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99

“风流”的本质/200

桀骜不逊的嵇康/20l

少年奇才,锋芒毕露/203

心远地自偏/205

魏晋玄学/206

竹林七贤/207

青白眼——阮籍/209

“方外人”丧母不哭/210

同床异梦,知音难觅/210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211

只要你高兴,音乐都是欢快的/213

刑场上的琴声/213

范缜的神灭论/215

诗意生存

——隋唐时期

文学家、哲学家韩愈/219

“革命斗士”柳宗元/221

永州八愚/222

柳、刘的自然观/224

缘起而不真/225

因果报应/226

顿悟成佛/227

佛性本来清净,烦恼掩盖佛性/229

偶入佛门/230

惠能受钵/231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232

祥瑞/234

“宾客”刘禹锡/235

由苦入空/236

风动还是幡动?/237

理学的天下

——宋元明清时期

周敦颐与太极图/241

严于执法,242

关学创始人——张载/244

民胞物与/246

理气论/247

心号性有什么关系/248

哥哥“英雄”,弟“好汉”/249

存天理,灭人欲/251

理学大师朱熹/253

格物致知/255

山水诗书之乐/256

严师与高徒/258

“心学”始祖陆九渊/259

鹅湖之会/260

知行合一/263

王守仁格竹/264

羞羞答答认错/26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6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68

立志遍读天下书/268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270

王夫之的墓志铭/271

学道不分男女/271

宋明理学/272

心外无物/273

天理良心/275

满街都是“圣人”/276

天泉桥之辩/277

理在心中/278

无稽之言勿信/279

林间路与林中树

——近代

九州生气恃风雷/283

原始社会主义/284

中国。非变法不可/285

我自横刀向天笑/287

物竞天择/288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290

新三民主义/291

行易知难/293

现代新儒学/294

五十一岁的进士——魏源/296

经世致用的哲学/297

“诂经精舍”的高才生/298

我本来是满天飞/299

试读章节

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

周公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有人尊奉他为奴隶社会的大圣人。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学说的主干,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周公被称为儒家传统的始祖。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采邑,故又称周公。生年不可考,卒年约为公元前1095年。他是周朝的创立者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灭殷建国两年后逝世,他的儿子成王姬诵继位,因其年纪很小,故由叔叔周公辅助摄政。武王伐纣灭商后,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殷,令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监理他的国家。武王死后,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于是勾结武庚叛周。周公随之东征,“降辟三叔”,杀死了武庚。此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都。先后分封宋、卫、鲁、齐、燕等,封建71个小国,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地位。因此,可以说,周公是周朝的实际创立者。

周公对成王的教导和辅佐是有效果的。成王执政后,能按照周公制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到了晚年,他回到受封的地方。后来得了病,临终前嘱咐说:“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到了晚年,还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来的儒者也和孔子一样,把周公奉为古代最伟大的圣人。阴阳五行说

我国阴阳五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禹时代。据说治水英雄大禹率先打破了“禅让制”,把王位交给儿子启。同姓诸侯有扈氏不服,起兵造反。启于是率大军亲征有扈氏的大本营甘(今陕西户县西),临战前召集六军将领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这段话,见载于《尚书·甘誓》,历史学家们推测是公元前2196年。这里的“五行”,大致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金、木、水、火、土五物;“三正”,大致是与五行有关的正德、利用、厚生三政事。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又增加了“相生相胜”的哲学成分。

五行说是讲宇宙构成的元素的,即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构成的。据《国语》记载,“和”与“同”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参合,能产生新的东西并能得到发展;后者是同一种元素相加,不能产生新物,也不会有所发展。所以,要把土与金、木、水、火杂和起来,才能生成百物。这里的五行,突出了土的作用,既反映了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对五行并列观念的修正。

至于阴阳,则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是古人在观察天文气象、时节变化的基础上萌发的。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他们认为在冬去春来之际,气从地下向上蒸发,万物便出苗生长;如果沉滞不能蒸发,农作物便不能茁壮成长。阴气的性质是沉滞下降的,阳气的性质是蒸发上升的,这阴阳二气若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周幽王时的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的失调来解释当时发生的地震现象。他认为阴阳二气的流转是有一定的秩序的,如果发生秩序紊乱的现象,阴阳二气就各失其位,就要发生地震。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说,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后来,古人对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概括,以阳代表天、日、昼、暑、刚、强、前、男等,以阴代表地、月、夜、寒、柔、弱、后、女等,认为两种势力相互对立和依赖,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人取名也要照顾到五行协调齐全。

把阴阳与五行撮合在一起并加以神秘化的,是战国末期的阴阳家,其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他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用来附会王朝兴替和社会政治的嬗替。汉儒们出于政治需要,在将古代的神权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大规模地兴起造神运动,在原来的天地鬼神信仰中增补进新的内容。P17-20

序言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一批学者编了一套"知道点"丛书,邀我写序。我对丛书的名称有点好奇,一问,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决定写了。

原来,这套丛书里每一个标题,都以"知道点"开头,如《知道点中国历史》、《知道点中国文化》、《知道点世界文化》……,落脚点都显得宏大,而着眼点却很谦虚,显出青年学者的俏皮。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

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草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立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记得去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次全国直播的青年艺术人才大奖比赛,比赛中有一项文史知识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几亿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关注远远超过比赛的主体项目,各省观众对于自己省派出的选手在艺术技能上的落败并不在乎,却无法容忍他们居然答不出出那些文史知识的试题。由此可知,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还是习惯于在文化上寻求自身尊严的,这很不错。

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是,又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沉溺,看似探人,实则是一种以文化名义制造的灭顶之灾。中国明清之后一直有一批名人以引诱别人沉溺来谋生,很不道德。网此,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划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这种做法用二种通俗用语来表述,就是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知道点”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标准。这就像线路的设定者一定比一般的逛山者更懂得山,缆索铺设者也一定比一般的游水者更熟识海。不仅更懂、更熟识,而且也更高人道精神,更有文化责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北大青年学者们编写这套"知道点"丛书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新世纪的公民不可能全然舍弃人类以前创造的文化历史背景,却又不能让以前的创造来阻断今天的创造,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山路划定者和缆索铺设者。只有这样,壮丽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财产。

余秋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道点中国哲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小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35021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9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5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7: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