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权力的掌控(军机处)
内容
编辑推荐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文学作品或是影视剧中时常有“军机处”的影子,但这个影响了一个朝代乃至历史走向的机构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成立的初衷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它怎样实现了皇权的集中与统一,这其中包含着权力的斗争与妥协等问题,并不为人熟知。对于清朝,多数的历史学家与分析者都提到了其封建皇权的空前强大,而熊剑平编著的这本《权力的掌控(军机处)》正是从一个特殊的视角——以“军机处”这个在雍正时期设立的机构入手,详细解释了在这背后的权力斗争,以及它对整个清朝政局的影响。

内容推荐

细解清代权力中枢机构,看清制度背后的力量博弈!

熊剑平编著的这本《权力的掌控(军机处)》系统讲述了围绕“军机处”所展开的满族与汉族、宗室与皇帝、皇权与内阁、文臣与武将的权力斗争。从雍正时期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到宣统三年,清政府实行内阁制,军机处在这一百八十余年的时间里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对清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一个军情传递和处理机构能逐步蜕变为无所不包的政治决策机构,甚至于公然侵夺内阁的权力并取而代之,军机处堪称中国古代数千年政治史中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目录

小引

壹 初立背景:西北鏖兵

 新皇的苦恼

 来自西北的威胁

 进与退

 张廷玉的奋斗

 军机初成

 将领的“紧箍咒”

 名将之血——岳钟琪的悲喜人生

 康熙的遗产

 最终的结局

贰 宫室争权:军机处职权的伸展

 雍正的算盘

 从八王共治到南书房

 兄弟之间的斗争

 右臂允祥

 军机处的组建与构成

 军机大臣的劳苦生活

叁 陈情密折藏玄机

 狱中的名将

 掌控帝国的信息网——密折

 神秘的粘杆处

 陈情密折藏玄机

 雍正对于奏折制度的改革

 一位神奇的师爷

 不是终结

肆 乾隆即位与军机处的废立

 弘历与康熙

 雍正的良苦用心

 登极

 乾隆上台后的新举措

 秘密建储的“后遗症”

 军机再现

 宗室内的风波

 福彭的沉浮

 不可触碰的威严

伍 逐步走向权力的中心

 改变权力天平的砝码

 乾隆对密折制度的改革

 一切为了保密

 对军机大臣的有效管理

 权力的扩张

 军机大臣如何影响最高决策

 权力的平衡与轮回

 善与恶

陆 鄂张党争

 没有硝烟的战场

 首揆鄂尔泰

 桐城张廷玉

 对立的阵营

 帝王心术

 再次交锋

 蹩脚的战友

 鄂党失势

柒 军机元勋之死

 能否无嫌到考终

 你是下一个目标

 反张斗士史贻直

 张廷玉的心结——配享太庙

 走不掉的军机元勋

 昏聩

 接二连三的失误

 最后的时光

捌 寻找真正的亲信

 无法逾越的鸿沟

 亲信讷亲

 不归之路

 弃子

 傅恒崛起

 乾隆的苦心

 意外的收获

 功成名就

 君臣唱和

 傅恒的败绩

玖 乾隆御臣有术

 阿桂的成功史

 坎坷的仕途

 全能型“救火英雄”

 和珅的成长经历

 阿桂与和珅的缠斗

 无法控制的局面

 和珅在军机处的处境

 和珅乱政

 乾隆的手段

拾 嘉庆亲政与和珅之死

 握有实权的太上皇

 帝国的掌权者

 必杀和珅

 走到台前的嘉庆

 嘉庆对军机处的整改

 限制军机处的举措

 让权力回到正轨

 内阁与军机处

 军机人员的选拔

拾壹 权臣肃顺与军机处地位的摇摆

 皇位争夺战

 咸丰面临的困局

 形势好转

 鸟尽弓藏

 后奕訢时代

 多面人生——肃顺

 凶险的提议

 汉族官员的抬头

 被完全掌控的军机处

拾贰 叔嫂恩怨:慈禧对奕訢的借用和打压

 内忧外患的清政府

 慈禧登台

 奕訢出山与辛酉政变

 权力的分割

 清政府的外交部——总理衙门

 再次重组的军机处

 诛杀胜保

 变脸

 正面相见

拾叁 走向终结:军机处与衰世共沉沦

 同治亲政与修园风波

 矛盾升级

 夺权

 奕訢的缺陷

 慈禧弄权

 外患、斗争、权力、隐忍

 为了满足权力欲望

 踌躇满志的光绪

 最后的变法

拾肆 写在最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乾隆牢牢把持军机处这一重要机构,通过军机处施政的方式没有任何改变。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和珅的权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嘉庆二年(1797),随着领班军机大臣阿桂的去世,能够暗中反对和珅的重臣只剩下刘墉和董诰。但他们尚且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只能是一个卖老,一个装傻,与和珅暗中进行一些周旋而已。实际上,和珅最为忌惮的也只是阿桂,对于董诰他们则完全不会放在眼里。眼看机会来临,和珅便借助一切机会,在中央各部衙门及地方安插亲信,甚至皇宫之中的太监、宫女等,都会成为和珅的耳目。

随着乾隆一步步进入垂暮之年,和珅俨然成为太上皇的代言人。由于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太上皇在说些什么,乾隆每上朝时便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其实,垂老的乾隆到底说了些什么,和珅也已不能完全听懂,但他必须装作能够听懂。每天上朝,满朝文武三跪九叩之后,便开始陈奏政情,随后就要等着乾隆这位太上皇说话,而和珅则认真“听取”太上皇的旨意。和珅连蒙带猜地能明白一些,随即便做出判断,宣布他的判断是太上皇的旨意,大家只能依照施行。这种情形,使得和珅几乎处于摄政地位,完全把持了朝政,所以当时人不少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都曾记录了这一现象。

乾隆不肯放权,和珅肆意进逼,嗣皇帝嘉庆大权旁落,只能听从和珅和乾隆的摆布。和珅弄权的行为,甚至连当时的朝鲜在华使者郑东观都看得非常清楚,因为他曾经为我们留下这样一段话:“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赂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王公,下至舆儓,莫不侧目唾骂。”从朝鲜使者的相关记载来看,当时和珅弄权的情形已经非常露骨,至于他依靠卖官鬻爵等大肆聚敛财物的行为,也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王公大臣虽然非常不满,却只能暗自唾骂,并不能施展什么作为。

由于太监、宫女中有不少都是和珅所安插,或被和珅所收买,先后充当起和珅的耳目,嘉庆皇帝,甚至乾隆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监控。甚至连嘉庆的侍读吴省钦、吴省兰兄弟,都是和珅故意安插到嗣皇帝身边,名为侍读,实为监视。为此,嘉庆必须要处处小心,甚至对和珅采取退让措施。为麻痹和珅,嘉庆特地下令,和珅除了公开场合外,不需对其行三跪九叩之礼。为麻痹和珅,嘉庆动辄赏赐和珅良田美宅,奴仆婢女,迎合其贪婪本性。为麻痹和珅,嘉庆有时还故意将计就计,隐藏自己的心机。和珅曾赠送嘉庆玉如意,所以嘉庆就此写下数首《咏玉如意》,结果太监小德子很快便将这些诗作献给和珅,和珅看后便难掩自得之情地笑了:嘉庆不足以与我斗智谋!

和珅气焰嚣张之时,连他手下的奴才都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有一次,和珅的家奴驾车外出,路人避让不及遭到鞭笞。御史谢振定正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不由得大怒。他随即命令手下人将和珅的家奴拉下车。面对御史,家奴自报家门之时,仍不免带有狂妄之气:这是和大人的车,看你们谁敢动?这种嚣张之气令御史谢振定更加愤怒,一怒之下便下令将车烧毁。此事自然会得罪和珅,不久之后,这位“烧车御史”便遭到解职。和珅抹去一位御史,如同拂尘一样简单,势力之大,可想而知。

和珅利用乾隆年老昏聩之际攫取权势。阿桂病死之后,和珅利用升任首席军机大臣的机会,擅自下令各部院衙门及各省督抚都需将呈送皇帝的奏折同时抄录两份,一份是正本,上奏皇帝,另一份是副本,送给他所掌控的军机处。这一新规定显然不利于奏折的保密,也将从前只能由皇帝一人行使的权力进行了瓜分。军机处,尤其是和珅,自此也能够迅速掌握各地政情,皇权不免会因此受到影响。这种行为如果放在乾隆执政初期和中期,一定为乾隆所不能容忍,和珅却利用乾隆衰老之际公然推行。

嘉庆三年(1798),由于白莲教起义领袖被捕,乾隆以此为由,再次晋升和珅为公爵。细数下来,堆在和珅身上的职务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除了首席军机大臣之外,他所兼任的职务遍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京师治安等各个方面。和珅俨然已经取代乾隆,实现了对帝国的掌控。因为和珅地位极其显赫,不少官员都竞相依附,唯恐落在后面。他们甚至不惜以重贿来换取官位,和珅则趁机聚敛财物,令官场贪腐横行、一片污浊。

和珅弄权手法非常高明,而且既狠又辣,但终究还是玩不过更加富有心计的嘉庆。到了嘉庆四年(1799)正月,和珅终于因为权术玩过头—所谓玩火自焚,被嘉庆就地正法。P222-225

序言

早些年我接触了清史,知道清朝统治者严密控制思想界和读书人,制造了太多的文字狱,由此逼出孜孜于考据的乾嘉学术。坦白地说,由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清朝的历史一直不很喜欢,甚至于看到电视上的清宫戏,长辫子甩来甩去的,都会觉得别扭(当然也会由此错过不少精彩)。在我的印象中,清朝是个太过于专制的朝代,除了少数满人过得舒坦之外,汉族,包括其他各民族,都过得不开心。至于晚清政府饱受凌辱、乞哀告怜,害得全体国人颠沛流离、含辛茹苦等情节,也在脑海中留有深刻印象。不喜欢清朝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些吧。

前几年在人民大学读博,清史是必修课,只好把不喜欢的清史当成专业课来修,陆续翻看了一些书。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学习清史的劲头,对自己多少有些感染。记得有一次讨论课,成崇德老师以“清朝取代明朝是进步还是退步”为题,让大家自由展开讨论。这实在是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好题目,所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些同学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他们认为这是文化相对落后的满族的野蛮统治。有些同学则认为是进步,他们更多看到的是明廷的腐朽没落,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既是历史的必然,也多少给中国带来了清新之气。

我默默地听着大家讨论,思绪就此飘飞得很远。在我看来,历史上的很多问题固然很能发人深思,却往往都是无解。历史可能会有轮回,却也不便假设。以当时的情形来看,由李自成做皇帝不见得会比满人入主好到哪里去。中原民族文化固然先进,统治者的御民之术也非常高超,对于人民的盘剥反而有可能会变得更加疯狂。事实上,满人入主中原之后,便是系统地学习了汉人,尤其是明政府的御民之术,从而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专制而又集权的庞大帝国。满人正是从汉人身上学会了治理疆域和驾驭臣民的方法,清廷正是有效利用了明廷的力量才巧妙地推翻了明廷的腐朽统治。清朝治术,林林总总,其中最有心机、最具效应的莫过于“以汉制汉”。他们看清了不少汉族官员有着媚上欺下的劣根性,因而总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吾人一贯呼号“以夷制夷”,却不啻为痴人说梦;他者甫一推行“以汉制汉”,很快便能立竿见影。呜呼!

清代军机处是维系帝国大厦和维持集权统治的重要机构。起初阶段,它专为军情处置而设,目的是求得战场指挥效率,在被实践证明并不成功之后,却没有遭到废弃,反而是渐渐坐大,政情、社情、民情等都聚拢于斯,军机处由此而成为皇帝的耳目和心腹,进而取代内阁,成为新的中枢机构,帮助统治者实现集权统治。但是这一切并非完全出自清人的独创,仍然可从明代找到其前身。在明代,统治者为了实现集权统治,罢宰相之位,行特务之政,设立了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用间谍手段控制臣民,从而一举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在很多方面,清朝都是以明朝为师,正像汉承秦制一样。

我关注情报史已经有些年头,但是对于情报的地位和作用等,认识一直不够到位。通过考察清代军机处的创立及发展,慢慢地才有了些许改变。我逐渐认识到,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情报机构始终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重要部门。情报对于政权机构的维系作用,情报对于朝政的辅助和决策作用,都是异乎寻常,不可替代。只有掌控了知情权、研判权和决策权,才算真正地掌控了权力。清代皇帝处心积虑地构建军机处,精心设计出一套严密的密折制度,无外乎是为了掌控政治、军事等重要情报,从而做到先机处置,进而真正实现对于统治权的掌控。

当然,军机处的职权并非掌控、传递并处置情报这么单一,从情报到决策的过程,也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于军机处的其他职权,以及军机处地位的转换等,我也努力地进行了若干梳理。在写作过程中,我尝试把更多的笔墨留在纷纷扰扰的具体事件之中,是想留给读者诸君一些独自体会的空间。至于效果如何,只能等待读者朋友们的评判了。

后记

去年年初,在经过耗时长久的写作之后,我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情报史》的撰写任务,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出版机会。好友白爱虎随即将拙稿交给了中华书局的傅可老师。此后,我们多次就书稿进行磋商。拙作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修改,但是傅老师还是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将其中相关情报活动的内容单列出来立项出版。他的这种热心和诚恳,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感动。

在写作情报史的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对相关古代情报体制的内容,或者作概括性叙述,或有意回避。这一方面是由于精力和时间受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身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对于古代官制了解较少。对于拙稿的这个缺陷,几位阅读初稿的老师,尤其是长期研究情报史的专家高金虎老师,都曾经指出过,自己其实也有所体会。我只能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将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展开,尽力予以弥补。

在和傅老师交流期间,我们互相都毫无保留地交换了各种意见,包括拙稿所存在的上述缺陷问题,包括自己今后的研究意向等等,所以很快就聊到了军机处。其实,当时我也正下定决心由军机处开始,由下而上地对中国古代的情报机构设置情况进行一番认真考察。军机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虽然它在清代中后期长期充当决策中枢的角色,但毕竟在起始阶段是一个情报机构,而且即便是在完成职能的蜕变之后,其情报职能也始终没有去除。鉴于此,研究古代情报机构,不能不对其予以充分重视。至于军机处在职能发生变化之后,对于清朝政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更是研究政治史和思想史等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和诸多师友广泛交流的过程中,我更下定由此入手的决心。

说到底还是要郑重感谢中华书局对于拙稿的认可,让它能够有机会面世。无论是就情报史,还是就政治史而言,这都是个非常好的题目,但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终究还是辜负了它,没有把它写好。需要说明的是,在写作过程中,我多少厌烦于这几年写作博士论文和情报史的那种刻板严肃的文风,忽然想尝试另外一种风格的写作。虽则爬梳史料的态度仍是一如既往的严肃认真,但我不知道这种写法相对于这样的题材而言,是不是果真合适,所以终究不免心有惴惴。至于书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也一定不在少数,更是因此而感到不胜忐忑,热切盼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熊剑平

2014年6月20日记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权力的掌控(军机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剑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6077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4282117
中图分类号 K249.0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