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挺进西南/大决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壮丽的年代,这是一幅壮丽年代描绘的壮丽画卷,从黄土浑厚的广袤西北大地,到峰峦连绵的西南雪域高原,从富饶美丽的江浙平原,到波涛汹涌的东海、南海,人民解放军的广大指战员高举红旗,高唱战歌,“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气吞万里;而国民党军队和一切反动武装,则势穷途末,如同疾风中的枯叶,凄然飘逝。领导层的决策与将士的拼搏遥相辉映:战场冲杀与谈判交锋相互配合,乘胜奋勇追击与化装深入匪穴相得益彰……形成了地域广阔、错综复杂、色彩多姿的奇特景观,勇与智、谈与打、理与情、起义与被俘、公开与隐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高高飘扬;反动派的孤舟仓惶远去,逃居孤岛。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本书采用文学手法,全景式地记述了第二野战军在历史转变时期大征战的光辉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文学手法,全景式地记述了第二野战军在历史转变时期大征战的光辉历程。全书语言通俗,史实充分,情节生动,不仅可以将它作为历史读物,也可将它视为军事类小说来阅读。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毛泽东、蒋介石谋兵西南决输赢/1

1.蒋介石对大西南情有独钟/2

2.国民党西南作战计划出台/8

3.毛泽东点将刘伯承、邓小平/14

4.刘邓部署“关起门打狗”的军事行动/18

5.毛泽东口袋里装着印有“绝密”字样的《国民党

国防部西南作战计划》/27

第二章 刘邓大军出敌不意直指西南/31

1.第5兵团“一刀子插入贵阳”/32

2.势如破竹砸开川东大门/35

3.蒋介石差点当了俘虏/37

4.贺龙“三把尖刀”破关入川/45

5.蒋介石建立“大陆游击根据地”的梦想/55

第三章 “鹰犬"将军被活捉/65

1.文武大将研究逃路/66

2.郭汝瑰的心思/69

3.宋希濂拔出美国造的小手枪对准太阳穴/75

4.陈赓千里会同乡/78

第四章 川康三巨头弃暗投明/85

1.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四项忠告/86

2.谍报人员秘密入川/88

3.周恩来紧要关头启用中共地下党员/94

4.蒋介石大摆鸿门宴/101

5.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起义/107

6.卢汉五华山易帜/111

第五章 国民党兵败如山倒/121

1.一条扁担抓一群荷枪实弹的俘虏/122

2.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成了丧家之犬/130

3.敌人被追得连裤子都提不起来,142

4.李文兵团全军覆灭/146

5.王陵基是官阶最高的俘虏/154

第六章 蒋军官兵生死大逃亡/163

1.蒋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164

2.国民党溃军和家眷万名男女裸身大逃亡/166

3.蒋介石讲话假牙落地/173

第七章 毛人凤埋下匪患祸根/185

1.毛人凤布置实施潜伏计划,186

2.“游击骨干训练班”的教材竟是《论持久战》/190

3.蒋介石声称再来一个八年抗战/197

第八章 毛泽东发令西南大剿匪/203

1.匪势汹汹莫雄喋血/204

2.贺龙、邓小平急电报匪情/215

3.杨勇、苏振华部署“拉网式”剿匪战/221

4.黔东铁壁大合围/234

5.全川大剿匪,保卫新政权/241

第九章 荡平匪患擒匪首/255

1.“双枪老太婆”的可悲结局/256

2.“剿匪战斗英雄”的传奇故事/264

3.“陆上台湾”被剿灭/275

第十章 五星红旗插上西藏高原/289

1.毛泽东筹划解决西藏问题/290

2.邓小平说西藏问题有军事问题,但政治上是主要的/296

3.胥光义“坐飞机上任”/299

4.第18军砸开进军西藏的门户/303

5.五星红旗飘扬拉萨上空/306

后记/312

试读章节

你说怪不怪?蒋介石这个浙江人,却对美丽富饶的大西南情有独钟。观其在大陆的前半生,几乎与大西南有理不清的缘分。

蒋介石从日本东京振武学堂毕业后,曾一度在上海开办交易所,几经倒闭,为生计所迫,通过拜把兄弟陈其美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这时的蒋介石,只不过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上海滩小人物,便求孙中山举荐。

孙中山在当时对蒋介石是很器重的,便写信给四川督军熊克武,欲安排蒋介石为四川省警察厅厅长或成都市警察局局长。蒋介石由于不知四川情况,便去问张群。张群是四川华阳人,十分垂涎这个美差,想取而代之,于是就在蒋介石面前说熊克武极不易共事,你又是川外人,去了之后肯定会受到排斥,你的地盘应该在大东南,而不是在大西南。还说,你既然与孙中山熟识,还不如留在广州另谋职业,干好干坏都好交代。若去了四川,干不好就会失去孙中山的信任,倒不如让孙中山另派一个熟悉四川情况的人去任职。

蒋介石明白了张群的言外之意,两人即做了一笔秘密交易,蒋介石答应让孙中山改写一函另致熊克武,推荐张群人川任职。如果将来张群入川有成就后,再按月给蒋介石汇钱作生活费。蒋介石在上海另谋职业。

蒋介石到孙中山处说了原由后,结果孙中山撕碎了原来的介绍信,不愿推荐张群。

这时张群不管三七二十一,竟大胆假冒孙中山的推荐,秘密入川并如愿以偿,被委任为成都市警察局局长。

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大骂张群,对蒋介石的惹是生非甚为不满。

蒋介石与四川的这段最初缘分,就这样戏剧般地收场了。但也正是这段历史的契机,为蒋介石日后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因为不久,蒋介石就在孙中山介绍下,去陈炯明部任职,后来因为护卫孙中山避难永丰舰有功,深得孙中山赏识。

1924年6月,孙中山指定蒋介石就任黄埔军校校长,继而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显赫人物。

1937年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府和黄埔军校迁到四川,蒋介石在此一住就是整整10个年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蒋介石一生的极盛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他赢得了荣誉,历史也为他在四川刻下痕迹。在川内既有他和毛泽东谈判时的留影,又有他建立中美合作所在歌乐山上留下的腥风血雨,而那句“蒋介石跑下峨嵋山摘桃子”的话,已成为历史习语。

蒋介石与大西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位东海岸边的历史要人好像注定必须远到云贵川康、巴山蜀水,好像只有在物华天宝的西南大地才能展现他的发家史似的。可惜,蒋介石人生不太如意的开头,与在大陆的终结,都被巧妙地安排在大西南,更有趣的是他的“陪都”重庆和成都黄埔军校的失陷,成为他走向衰亡和失败的句点。  

对于蒋介石来说,重庆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片绿洲。

在解放战争中东南大陆响起隆隆炮声后,他很自然地想起了西南大陆,幻想凭借大西南险峻的山川险阻,重温抗日战争时期“战略大后方”之梦。他匆匆忙忙中由东南飞到了重庆,与幕僚们一同策划“固守大西南”的防御部署。

蒋介石在成都的住地正是位于成都北较场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可谓蒋介石的发家之本,所以他对亲自培育起来的军校也是别有一番情意。1937年底,黄埔军校校本部由南京辗转迁入四川定址于成都之后,一直到成都失陷,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黄埔军校的校址一直没有改变。与广州黄埔军校、南京黄埔军校的时间相比,成都时期算是最长的。老实说,黄埔军校虽然培育了不少蒋先生的掘墓人,但也确实为他培养了不少的嫡系和铁杆,所以蒋介石对成都有着更深一层的情意就不难理解了。

蒋介石在失意之时,把黄埔军校牢牢控制于手中,给予了很多的关照和嘉勉;而在得志之时的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对黄埔军校的热心程度就大不如在患难之中。

黄埔军校校长关麟征就曾私下发牢骚说过:“黄埔生是专门用来打仗的,用在打仗要死人的时候。”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从1945年抗战胜利起到1949年夏,4年多的时间里,蒋介石竟从未到过成都的军校。而当战火烧得他无处藏身时,他又想起了黄埔生。在1949年下半年短短的几个月中,他先后两次来到成都,住在军校,一方面在战乱之中能寻找保护和警卫,以防不测,一方面拉拢和鼓动军校师生上战场奉献热血与生命。

1949年岁末,对于重庆、成都有些市民和黄埔军校在校学生来说,也算“幸运”,他们有机会多次见到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时刻是怎样抛下无尽的悲哀和忧思匆匆离去的。

1949年的秋天,对胜利者是个收获和喜悦的时令,而对背时者却是个萧瑟衰落的天时。

这年岁秋,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军队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大地上,冲天烽火硝烟里,万马奔腾,战旗猎猎,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进入最后决胜时刻。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增至400余万人,“八一”军旗染红了大半个中国。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被歼达300万之众,其政权在大陆的垮台指日可待,“青天白日”旗在秋风中悲泣。

当时早已宣布下野却仍然掌握着国民党军政大权的总裁蒋介石,“悲秋”之情是不言而喻的。蒋介石不甘心,尽管内外交困,但仍然要同他的对手——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和解放军——在大西南背水一战,作最后一搏。

蒋介石打内战,依靠的是美国杜鲁门政府的援助,然而当杜鲁门发现蒋介石政权是“扶不起的阿斗”时,便心灰意冷,转而持不信任态度,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杜鲁门政府要对近几年援助蒋政权反共的数以亿计美元付之东流有个交代,于是在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详细叙述了近年来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的经过,将失败原因完全归罪于蒋介石政权的腐败无能。当蒋介石被国内局势搅得心神不定时,看到这一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白皮书,其懊丧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多年来,蒋介石凭借着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曾令马歇尔七上庐山,把大量的美援用于打内战,但蒋介石的军队却把这些美制武器拱手送给了战场上的对手。人民解放军的获胜,使坚决反共的杜鲁门政府很是为难,于是也就有了这本对蒋介石来说近乎落井下石的白皮书。而在几个月以前,南京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即拒绝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这一切都已表明,美蒋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痕,蒋介石以往的靠山靠不住了,外交危机使蒋政权更加速了土崩瓦解的进程。

白皮书公布的当天,蒋介石正在普陀山,他愤慨地说:“马歇尔、艾奇逊因欲掩饰其对华政策之错误与失败,。不惜彻底毁灭中美两国传统友谊。白皮书可痛可叹,对美国国务院此种措置,不禁为其美国痛惜,不能不认其主持者缺乏远虑,自断其臂而已。”继而又说道:“甚叹我国处境,一面受俄国之侵略,一面美国对我又如此轻率,若不求自强,何以为人?何以立国?而今实为中国最大之国耻,亦深信其为最后之国耻,既可由我受之,亦可由我湔雪也。”

第二天,蒋介石乘飞机抵达南朝鲜,与李承晚会晤,期望实现“东亚反共同盟计划”,以求“构成对美国的一个战略性呼吁”,但看美国脸色行事的李承晚无法满足蒋介石的这一要求。

P2-5

序言

历史,是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

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分别向西北、西南、华东、中南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追歼国民党军在大陆上的残余部队,剿灭各地的土匪武装,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而英勇战斗,谱写了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的光辉篇章。《大决战》丛书采用文学手法,全景式地记述了4个野战军在历史转变时期大征战的光辉历程。

那是一个壮丽的年代,是一幅壮丽年代描绘的壮丽画卷,从黄土浑厚的广袤西北大地,到峰峦连绵的西南雪域高原,从富饶美丽的江浙平原,到波涛汹涌的东海、南海,人民解放军的广大指战员高举红旗,高唱战歌,“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气吞万里:而国民党军队和一切反动武装,则势穷途末,如同疾风中的枯叶,凄然飘逝。领导层的决策与将士的拼搏遥相辉映:战场冲杀与谈判交锋相互配合,乘胜奋勇追击与化装深入匪穴相得益彰……形成了地域广阔、错综复杂、色彩多姿的奇特景观,勇与智、谈与打、理与情、起义与被俘、公开与隐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高高飘扬;反动派的孤舟仓惶远去,逃居孤岛。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动人心魄的一页,早已经烙印在历史的巨册上,它不仅仅是令人咀嚼过去辉煌和骄傲的光荣,同时也是思考和肩负新世纪的责任。先辈们用心血和生命修筑起来的巍巍共和国大厦,还须用心血和生命去描绘去保卫。过去,不但能告诉今天,也能告诉未来。

有了人民的军队,就有了人民的一切。

强国,必须强军;强军,为了强国。

后记

本书参阅、引述和摘录了许多参加过西南战役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和有关专家的著述。由于参阅资料太多,恕难将出处和作者逐一注明,谨此向有关人士表示歉意和谢忱。

参加本书编写和资料收集整理的有吴辅佐、徐德珍、吴居宜、朱遂承、刘如海、易家湖、廖贵林、左思凡、智有为、李全青等。本书编写过程中,长征出版社给予了大力帮助、支持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吴辅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挺进西南/大决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辅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42681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