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使的左翼(南中国的母爱颂歌)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记载了作者二○○四年六月在医院的六天內的焦虑、徬徨、希望、孺慕、绝望,期间回忆起数十年相依为命的母子深情,与大时代里祖国和香港人民的命运缠绕在一起──一九三七年十月八日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抵抗日軍、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抗战胜利广州普天同庆、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大典、二○○○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二十八面金牌……。作者母子二人,香港七百万市民、抗战时四万万同胞、国家逐步兴旺下的十三忆人民,在時空交错、情景交融、悲喜交集中无分彼此。家国情怀回荡在苦短的人生岁月与浩浩的历史长河里。

内容推荐

《天使的左翼》这本书,并无惊心动魄的“剧情”,却有惊心动魄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当今罕见的细腻心灵,感情深挚,意念纵横,文笔细致,字字珠玑,把母亲临终前那六天母子的情感互动展现在读者眼前,动人肺腑。单纯的“南中国的母爱颂歌”一行字,立时使人泛生出对娘的思念。书中讴歌的母爱绵绵不绝,却又节节不同,角度千变,历十余万字,尚余意未尽。读此书可知,什么叫直达心灵深处的天伦之爱,什么是母子连心。那位母亲,是位难得的母亲;儿子,则是位少见的孝子。在这金钱挂帅人欲横流的社会,这本书无疑是一口清泉,为人母子者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借鉴与启迪。

《天使的左翼》,不仅为人父母者所应读,年轻人更应该读读这本书。这位柔弱却坚强的母亲,对独子无一分放纵和溺爱,质朴无华地引导他辨是非,自奋强,求真﹑求善﹑求美。结果,不但儿子给了母亲值得欣慰的回馈,而且母子二人互为师友,教学相长,良性循环,达到了父母﹑教师梦寐以求的美好境界。

目录

简体字版序

香港初版原序

再版序

再版代序

三版序

第一篇  折骨亲情

第二篇  分析肇因

第三篇  白色温馨

第四篇  大难临头

第五篇  难合难离

第六篇  此生何憾

第七篇  天使的左翼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找一把软尺,第二件事是到母亲房中床后的地方进行测量工作。

我有一个思量已久的计划。母亲近月消磨在床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最好在她床后多装置一座电视机,让她可以舒舒服服地躺着欣赏节目,特别是运动节目。这些当然得在雅典奥运开始前完成。

我得先设计好电视架子的位置和大小,再雇人来装置。

刚才母亲还心悬奥运,生怕错过了。这提醒了我,该趁母亲不在家中的这几天把一切弄妥。待母亲出院回来,一踏进房间,我便可扭开电视机,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

我立刻投入工作。母亲的视觉能力渐差了,所以荧光幕要越宽大越好,即使购买超薄型的电视机,也要古很多空间,那么床后的一些什物便必须移开……

正埋头盘算着,便接到一位好友电话。他得悉我母亲跌伤入院,便痛骂我一顿,责怪我对母亲照顾不周。但隔了一会,他又再来电话安慰我,并建议我明天拿几张我家中足有半抽屉的换饼券去换五打西饼,在探病时放在护士柜台上,送给医护人员做茶点,可使母亲得到最佳照顾。

我很怀疑这事的可行性。他却向我保证这是香港任何医院都允许的。

然后我坐下来仔细想想整天的事件。萦绕在心的问题是:是不是我对母亲照顾不周?究竟这次意外的原因是什么呢?

母亲日间有我和家务助理看顾。但没有家务助理可以整天二十四小时守候在旁。半夜起床时是有一定的风险,即使在她床边加设唤人铃,她也很可能忘记使用,或不愿吵醒我。

数次送母亲人院时,都有护士姑娘劝喻或建议“把婆婆送进老人院”。这本是不错的选择,因老人院中必有值夜人员。但我看到母亲第一次听到这个建议,立时露出恐惧的神色,便知道她绝舍不下我,住进老人院一定不会快乐。为了让她放心,以免留下疑虑,我立刻“声色俱厉”地峻拒。眼角看到她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我便知道自己做对了。从此这可能性便不再考虑。医院中一位医务社工曾对我感叹:“不但她实在舍不下你,你也实在舍不下她呢。”

我也的确舍不下她。

但这天伦之爱,难道就是祸端吗?

P30-31

序言

这世界有些人小时了了,也有些人大器晚成。梁鹏威是属于后者。多年前我们一起编香港大学学生报《学苑》,他是读医科的,却来凑热闹;更加上我们当年的《学苑》,是以社会上少有的时事评论成为舆论领袖,而他却是搞散文的,在学生报上从事文艺默默耕耘,结果只妨碍了他的学业。眼看以前的同学,一个个事业上都好像较他显赫,但梁鹏威在不意之间,成就了我们其他人所远远建立不到的功业。

他这本以其一辈子的感情、学养、修为,自然倾铸而成的《天使的左翼》,在被标签为“文化沙漠”的香港卖个满堂红,所引起的讨论,字数比这本书还要多,而且扩散到台湾、新加坡。一本表面上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纯粹是意识流的个人回忆,竟然触动了这么多人的心,在这个功利社会中,确实是个奇迹。现在这本书又出简体字内地版,肯定会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触动万倍的人心,影响愈加深远。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我这位老朋友通过母子亲情以立德,著书宣传现代孝道以立言,成就不世之功。今天我有幸为他作序,多年之后,大概许多人看过本书才会知道有我这个人。

这本书只有一个主题:现代的孝。作者称之为“孺慕”。

我国自汉朝独尊儒术之后,慢慢儒家思想的表现又集中于孝道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及物”,“忠臣必出孝子之门”,“百行以孝为先”。一个连对父母也不能尽“孝”这个核心的本分的人,用广东话来说,是“好人有限”。现代西方用人之道,也首先要求有良好的品格,而轻学历和经验。学历和经验很容易补足。人品不好,难以纠正,早晚会出问题。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经过多次折腾,我国以往的种种价值观念,从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超脱逍遥,佛家的慈悲普渡,到商业行为的诚信、朋友之间的义气,都受到质疑,举国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上下交征利”的结果,经济无疑是发展了,但是贫富悬殊、普遍物质至上、心灵空虚、道德沦亡。不过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国力日壮,失去了一个半世纪的民族自信心慢慢开始恢复。今天的有识之士,从左到右,都不约而同地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吸取养料,为中国的未来找出路。

我不相信中国就此出现“新儒家”,并且主导将来的发展。打个比喻说,天气冷了,在以前,我们会想也不想便到外边买寒衣应付。但是今天我们会先打开父母遗下的那个破箱子,看看里面有没有管用的衣物,修改一下穿上,觉得更加合适。在伦理道德,待人接物方面,我们老祖宗那一套东西,还是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能继续有效的。敬老,孝亲,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有机成分,今天还是能用得上的。抽离了它,西方那一套首先我们学不了,也学不像,画虎不成的结果,就是当前的支离破碎,绝对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局。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我国人口老化问题严重。根据推算,到2033年,我国人口将到顶;在15亿人口中,有1/4是65岁的老人,数目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老年人增加,劳动人口减少,加上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社会保障或者社会保障不足,我们这个经济还在小康水平,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人口大国,如何解决这棘手问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解决不了,后果十分严重。

如果我们不提倡孝道,子女不供养父母,那就会有数以亿计的大量老年人流离失所,虽然这些老人家们不会造反,但纵使我们像西方国家那样,修建大量老人院,把他们隔离,关起来等死,这个社会肯定不会稳定和谐,而且经济上也难以负担。

但是如果我们不像西方那么盲目崇拜青春,老年人除了体力逐渐衰退之外,脑袋是几乎完全可塑长青的。近年我们对人脑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脑细胞是可以长期更新的。实验证明,语义记忆、专家知识、选择性关注等能力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事实上,处理世间很多事情,都要求解决问题的技巧。成熟的脑袋并非见步行步地解决问题,而是从记忆中找出同一属性的问题和成功解决方案作参考,因此较能急速分辨轻重缓急,作出正确的决策。自古以来,人类是十分有效率的知识载体。医药卫生日趋发达,老人因而长期维持精力充沛,而社会又进入知识型经济的时代,只要善于处理,知识和经验受到尊重,老有所为,老人是个“大宝”而不是个包袱。

如何妥善处理人口老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率先妥善解决庞大的老年问题,使老人继续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这将是中国对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子女们能像梁鹏威那样,从心里产生一种对父母的孺慕之情,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所在。这本书,是我们打开这关键的锁匙。  2008年3月17日

后记

《天使的左翼》不是一本小说,甚至不是一种倾诉,而是一段喁喁的独白,一片与亡母之间的叮咛。自母亲在二○○四年六月三十日逝去的一个月内,借着这一段独白,一片叮咛,“把平生涕泪都飘尽”。但当我把写下的文字交给身边的朋友传阅,要求给予意见,做出版前的修饰,出乎意料之外,他们都一致劝我不要再做改动,以保留当时感情的“真”。我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即使明知有文字不流鬯,或意思重复的地方,也保持不变。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后,得到的反应的丰富和多姿多采,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几乎是初版书刚在书店出现,便有剧团提出要以舞台剧形式作演绎,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香港电台的详尽推介,尤其使我铭感;而我已失散多年,在广州西关培正小学读书时的数十名同学,立刻从广告上的作者名字找到了我,原来自从我十三岁随母亲来香港,和他们失去联络,他们年年的聚会,都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既怀念我,又对我母亲有鲜明、强烈的印象,不随岁月消褪。我和他们重聚时,每人送上一本《天使的左翼》,但到了一位梁淑仪同学,自然而然地送上两本,她也自然而然地接过,视为理所当然的事。这是因为当年她是母亲眼中的苹果,同学们到我家来,如果别人都分到一颗糖,她一定分到两颗,也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那些糖果,是母亲的手,放下教我念的唐诗、宋词的本子,入厨调制的,比市面上买的好吃得多,成为吸引同学来我家的原因之一;而如果他们肯多借我家的课外书(如《三国演义》)看,便可以吃到更多的糖。有位曾少棠同学有一次告诉母亲,他已经“戒除”了“顽皮”的习惯,一个月内都没有捉弄过人,而且还在一次大雨浸街时放置十多块砖头在积水上,让过路人不必弄湿鞋袜。母亲大喜之下,给他做了一大碗半港式云吞(粤式云吞,是以猪肉为馅料,港式云吞则用鲜虾肉,“半港式云吞”是各占一半),作为奖励,我也连带可以大快朵颐。

而母亲的遗爱,当然不止于美食。

我原来的构想是,最会对《天使的左翼》产生共鸣的,应该是孝子孝女,及那些与母亲有深厚感情,而又被死亡所睽隔的子女。但出版后却发觉,我的想法实在太单纯和狭隘了。有共鸣的,绝不止这些人。几乎可以说凡是有较大数量华裔人士的地方,凡是中国文化有影响力的地方,都有反应。一位新加坡的李同学这样说:  本来我在童年时,我的母亲便已去世。所以我从来没有尝到过母爱的滋味。我对母亲只有很淡的回忆。在知道这是一本发扬母爱的书后,我便非常好奇:难道这本书竟能引起我对母亲的思念么?对于一个从未吃过糖的人.难道单凭文字的组合,竟能引发对甜味的幢憬么?但事实上是《天使的左翼》真能使我大哭特哭,而且我能完全明白作者母子问的感情,和作者丧母的感受,真是“感同身受”,完全没有隔闵。文字的组合的确可以创造奇迹。我现在非常非常怀念我的母亲(我已经知道这就叫做“孺慕”)。如果不是她那么早去世,我便会有作者那样的被爱和爱的经验。现在我无辜地被剥夺了这幸福。已不是世上任何事物所能弥补的了……

有类似的感受的,绝不止他一个,只是以他说得最具体。这更进一步加强了我的一个信念:孝是人类天生的本能。

最使我受宠若惊的,是在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都很快便有了《天使的左翼》的“书迷会”(或叫“粉丝会”)之类的组织。曾经有几位台湾的“书迷”来香港看我,因为行情匆促,拒绝了我提出到大酒店吃自助餐的邀请,却要求我带他们到母亲的坟前去致敬。这立时使我热泪盈眶。

一位朋友呼唤着我说:“鹏威,你的眼睛,只须画出一半,已经可以看得到眼中的哀痛。”

后来,果然是只须画出一半,已经可以看得到眼中的哀痛。

这也不是唯一的一幅画。香港另有一个艺术家的“小圈子”,有名画家、诗人、书法家、裱画专家等,多才多艺,虽与我素未谋面,却不约而同地爱上了《天使的左翼》,“合谋”给我画了一幅萱草萱花图,题上诗,裱好了,再送给我,说是“以慰孝思”。

这些,除了“以慰孝思”之外,都使我的朋友圈子突然拓宽。但我最珍惜的,却是收到了很多母亲青少年时代的事迹的叙述,知道了许多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事情的背景(比如为什么抗战后期的广州,路上会有横冲直撞的日寇“军马”踢伤我母亲),明白当时许多与她接触的人对她的观感(如一位前校长赠她的一首七律)。这些,都是我后悔没有及时向母亲细问,成为终生之憾的。读者们的同情和苦心,替我弥补了一部分遗憾。

我在书中不经意地流露了,我手上很少有母亲盛年的照片。于是有好些好心的读者,给我寄来可能有母亲在内的照片。多数的情形是,无法肯定照片中人是不是她,但已经是盛情可感,使人如沐春风。而有些却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照片,当然成了我的无价珍藏。又一次,是读者们的同情和苦心,替我弥补了一部分遗憾。

不但是我的遗憾,连母亲的遗憾,也有可爱的读者替她弥补。一位内地的读者,送我一枚随着“神舟”火箭上过太空的面额一分的人民币硬币,要我供奉在母亲灵前。这是因为母亲曾经向往与我一起观星,母子一起探索星空的奥秘,却因为我舍不得把钱用于购置天文望远镜,这份欢乐还未开始,便已夭折。

然后又从天外飞来一份意外的惊喜:中国画报出版社愿意给这本书出版简体字版。

母亲虽然多年长居香港,但她精神的故乡,一贯是神州大地。她每次回乡,返回香港后,精神特别抖擞,话题特别丰富,所以我简直不用看报刊,对国内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最新情况,都可以完全掌握。而且又发觉,报刊上对国内情况的报道和分析,有时还会比她的话落后了一些。所以她其实可以任职为报刊的报道员和分析员。在她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健康状况恶化,已不能再离开香港。但从她间歇望向窗口的目光,可以料想到她不时神驰万里,精灵在陈家祠、北大、清华、白山、黑水、风陵渡上空飞腾。特别是躺在医院病床上,寂寞难禁时,就更思乡情切。所以我很希望在她魂牵梦系的精神故乡出版这本书,让她有机会为她的故乡亲人所知悉和认同。能在北京出版,就更是大喜过望了。这就像从前的华侨,虽然飘洋过海,无远不至,但在辞世后,不管千山万水、千艰万难,灵柩一定要带回故乡安葬,是同一道理。只不过我要带回故乡的是母亲的一绺情怀、一片眷恋,不是一副具体的灵柩罢了。所以我也坚持保持繁体版原貌,以她在和我谈到北京市一些胡同,不知会不会因奥运的工程而拆除,神驰北国时,所拍的照片为封面,让她看看睽违了几十年的京城——自己看看那些胡同——及让故乡的亲人看看她。

我们母子得到的这许多“殊遇”,除了使我有一份浃骨沦髓的感激外,不断加强了我的信念:孝,是人类的本能,而且是一个先进的、高层次的本能。

孝道,是人类所独有,在动物界很难见到。如果是要追溯母爱的起源,便容易得多。动物界中从低至爬虫类起,便已有明显的母爱,成了物种不会灭绝的必须条件。一项趣事是:兔子母亲遇到无可抵抗的敌人,如大鹰,往往抛下小兔飞奔逃走,所以一度被视为可能是唯一缺乏母爱的哺乳类动物。但后来发觉,兔子母亲的逃跑,有高度的原则性和策略性,既要选取敌人难以追近的环境,像灌木丛或小树林,但又不会完全脱离敌人视线;而沿途即使有深洞,在未走到相当远前,也不会躲进去,从此找不到。原来母兔的逃跑,只是以己身为饵,干冒奇险,引开捕猎者,替子女争取一线生机,一瞬逃走的时间罢了!

兔子妈妈的母爱,已经蕴含了这样一份伟大的情操,何况是人类妈妈的母爱?

但子女们反哺尽孝的情操,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白居易有一首这样的“燕诗”: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嘴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长,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人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其实白居易这诗,谴责遗弃父母,不知尽孝的小燕子,是错怪了它们了。除了人类外,在所有动物中,子女反哺尽孝,都是难得一见的事,因为它们年轻的一代,肩负着在大自然惨烈的斗争中争取生存、延续种类的重任。如果再添上照顾父母的责任,便会影响到这物种的持续生存。为了达至最大的竞争力,它们是必须“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才能探勘最多的有可运用资源的空间,争取种族延续的最大机会;而那些高龄动物,反正生产力和生殖力都已式微,它们的生死祸福,在进化上是不计分的。

那么,人类的高龄父母,生产力和生殖力都已式微,他们的生死祸福。是不是也是不计分的呢?

答案是“不”!因为人为万物之灵,和其他动物不同。年老的父母,不是单纯的一项负担,而更重要的,是一项恩赐。

我看过一间老人院的广告,说:“放下重重的担子,重拾轻盈的步伐。,’也就是说,照顾年长的父母,实在是一副重重的担子,把他们托付给老人院.便可以免除这累赘,全力投入工作和事业,重拾轻盈的步伐了。

老人院是伟大的发明,提供了许多方便,没有问题;但这个“适当地处理废物”的概念却大有问题。那些老人家最初生下子女的时候,是把子女视作心肝宝贝,视作一种恩赐,并没有视为负担。如果当时要“放下重重的担子。重拾轻盈的步伐”,把子女放在孤儿院,又可不可以呢?

为什么年老的父母一定是一项要放下的负担,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可以是一项恩赐?不可以是子女的一个永远的快乐之泉?

我和母亲多年生活的体验,使我完全可以肯定:天伦之爱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恩赐。它能够带来无穷的快乐,也提升了我整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效能。和生活上的趣味。

我清楚记得我十三岁初来香港时,被母亲拖着去逛湾仔一列列商店,大开眼界,觉得胜读很多书,逛了一个下午,也兴奋了一个下午。但对自己母子没有钱购买,完全不以为意,因为感觉上已非常幸福。只觉能逛逛,已经很好,真该感恩,真要说声谢谢,只是不知道该向谁去说罢了。

现在,那天那几条街上的新奇事物,我已是一件都无法记得,但却清楚记得母亲掌心的温暖。

那一份温暖,使我终生能尽情欣赏世间美好事物,视之为湾仔那几条街的延伸,但又不为物役。

我有一位卓绝的母亲,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但我发觉,母亲无须力求卓绝,只须与子女互爱互动,便已足够。而子女也无须力求卓绝,只须与父母互爱互动,便已足够。天伦之爱,绝对符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化的精神,绝不应被淡化、轻视和忽略;反而在现代社会,有更大的重要性。天伦之爱带来的,是无尽的幸福和灵魂的提升。我们母子以一生的经验为这点作证。愿天下所有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幸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使的左翼(南中国的母爱颂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鹏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3051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