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与安身立命
内容
试读章节

在这样的时代,对于年轻人来说,知识的汲取可能变得非常容易,一打开网络,从儿童到大学教授,汲取知识的机会是同等的,甚至很可能教授汲取知识的能力不如大学生。那么,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我认为,最稀缺的资源,一是思想,二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能力,就是说,知识如何深入到我们的毛孔里面去,变成我们的血肉,变成我们的灵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也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应该着力做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个课程的名称定为“文化与安身立命”,想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文化的三个关键词:用生,用世,立命;讨论的主题是:文化如何用生、如何用世,如何教导和引导我们安身、立命。

用生,就是把文化运用于人生,解决人生过程中遇到的大困惑和大痛苦;用世,就是把文化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大课题;最后,把文化用于立命,完成自己的使命或所谓“天命”。孔夫子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概括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一个立命、知命、顺命、达命即达到自由的境界的过程。孔夫子达到这样的境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他是中国文化的先师或圣人。文化可以而且应当用生、用世、立命。

主题确定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这门课怎么讲?这样的课,我觉得讲授的方式应该有所改革,至少是应有所变化。我的这门课的变化有两个:一是讲授方式,一是考试方式。对于讲课,我欣赏北京大学传统教学的那种理念,叫“来者不拒,去者不究”。就是说,不管来听课的是什么人,我一概欢迎。我给研究生开课,很多外校学生来听,经常有很多陌生面孔,我不知道是谁,也从不过问,你只要感兴趣来听就是了。但是,仅有这一点不够,还应当有另一个,叫“去者不究”。如果你不想来听课——选了这门课,可觉得听了没意思,还不如自己跑到图书馆看书去——那我绝不追究,我不会用一个僵化的制度,把大家绑在课堂上。既然大家认为没有收获,或者说没有意思,是可以“不究”的。教学当然需要制度,特别是课堂需要纪律,但是一个僵化的制度或纪律,可能会滋养一批平庸的教师。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希望我们达成这样的一个共识,“来者不拒,去者不究”。

一般说来,学生选课比较关心的问题可能有二。第一是能不能学到东西,第二也是比较直接的目的就是拿学分。这门课怎么考试?我曾经多次跟研究生讲过一种观点:一流的教授不考试,上课就是了,不要担心学生没有收获;三流的教授用考试吓唬人,“你不好好听课,考试我不给你及格”;我嘛,达不到一流,但也不甘居三流,就做个二流教授吧。我这个二流教授如何考试呢?就是在学习结束的时候,写一篇论文,但这个论文不是给你们定终身的。我们这门课成绩的给定方法,网上已经公布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你们课程论文的成绩,满分是6分。第二部分是你们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自己见解的状况。为什么有这一项?我们东南大学的学生和传统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的最大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到博士生,大家都像书生。怎么叫“像书生”?突出的表现就是“讷于言”,即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提出自己不同见解的那样的一种能力和勇气,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不是说没有这样一种能力,而是没有把它培育和表现出来。讲课当然应当传授严谨的知识,由此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拥有至上的知识权威。可是课堂尤其是文科的课程,也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场域,而一旦到思想的领域,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思想在很多情况下不像固化的知识那样非此即彼,关键在于创造性。记得国外一所著名大学,在面试时出了一道题:“大海里有几碗水?”很多学生答不出来,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有创见,他说大海里面有一碗水——如果我的碗有大海那么大。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创造性。所以你们在课堂上提问、发表意见的状况,占2分。由于在座的有近四百人,难以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我们就以纸条提问的方式进行,请在提问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成绩的第三部分,是你们自己的感受。有些人写论文,到网上去搜索、剪辑一下,再改头换面,老师可能也看不出,很能蒙人,但却难以有真素质。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知识、学问,做到最后却是一个“无”。什么人学习最有满足感,小学一年级学生满足感最强,上学第一天回家就骄傲地告诉爸爸妈妈:“今天我已经知道了汉语拼音a、o、e。”第二天他又说我知道了“1+1=2,1+2=3……”。什么人最没有这种感觉,是那些院士,那些学问大家,不少院士或大家,当你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发现他们跟那些普通老头、老太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无”的最高境界。可这个“无”,往往是别人没有感觉,但自己有感觉,有生于无也归于无。所以我们这门课,留下2分给你们自己打。你听课后,感觉“似乎开了一点窍,我有那种感觉了,但是我还说不出”,你找到那种感觉以后就可以得分了,1分、2分你自己给,这也是考量大家自己对自己的忠实度的一个机会。我给你们的是8分,加上你们自己的2分,就是一个满分即10分。我们考试就这样做。我们的课安排在星期天。在星期天这样美好的时刻上这样的课,我们不想让大家为一个及格而忙碌,我们都放松一点,我讲得轻松一点,你们也学得轻松一点。

开场白就“白”到这里了。P4-6

后记

呈现于眼前的是一本原汁原味的课堂讲演录(三篇附录论文除外),它的降生我自己也始料不及,但细细想来,亦如新生命的呱呱坠地,一切“合于自然”,又“归于必然”,最重要的还是“成于应然”。

若干年来,东南大学一如既往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其执著和成效,以及学生们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常令我为之感动。我因忙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稀有贡献,念及每每歉疚,自责未能尽到作为本校学者尤其是作为人文学院院长的一份天职。正是这番觉悟,推动自己于2007年9月初,应学校分管校长郑家茂教授、教务处长蒋建清教授、人文素质中心主任陆挺博士之要求,同意面向全校学生举办“文化与安身立命”大讲堂,并提交了详细的讲授大纲。学校遂特事特办,立即进行网上课程补选,并同时作为系列讲座推出,据说20分钟不到就到达300人的选课极限,加之研究生选修,以及那些未选上而“蹭”课堂的学生们,最多时听课学生达近400人。待我9月中旬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俄罗斯考察回来,已发现学校几个校园都竖起了精美而醒目的海报版。于此,我唯一的选择,只能以不遗余力的工作回馈领导、同仁的希望和学生们的热情。从9月下旬到元旦那天的每个周日下午,我在九龙湖校区作了11场演讲,平均每次站立不问断讲授两个半小时以上,整个过程全程录像,从课件到精神状态也便处于“全程监控”之中。讲授结束后,经略加删节,11讲居然整理出了近35万字的演讲录。当我一声轻叹,以此交差时,蒋处长和小陆主任又和我商量,能否将它尽快修改出版。我回答此稿不够成熟,而且以我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修改的任务。但最后还是耐不住他们的劝说,更是又一次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如此的付出和努力,不为其他,只为东南大学也!春节前两天,我在极其繁忙又极其倦乏的情况下,开始了这起初令我畏惧的学术工程。

一切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完成了。所有过程是那么的“自然”和“必然”,对我来说,重要的推动力更有那种“应然”。这个演讲录的体系——如果它有体系的话,同样包含着某种自然、必然和应然.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并且和有关领导、同仁讨论一个问题:在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那么久的基础上,应当再作怎样的推进?我的观点和建议是:生态化、生命化、“两化”的目的,是推进由“知识”向“素质”转化、“生态化”的目标是建构学生的人文知识生态、人文素质生态;“生命化”的目标,是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建构,帮助学生解决生命过程中所遭遇的生存困境,或安身立命的重大难题。庄子曾感口义: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对无涯,殆矣!某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问和知识已不可穷尽,面对人文素质这座比喜玛拉雅山还高的“书山”,一个再“勤”的樵夫恐怕也难以“为径”了。理智的选择,只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2000年,我曾思辨地提出一个“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的人文素质体系,针对东大以工科为主体的特点,将“五理”与科学技术的“物理”(广义的)衔接,在学生的素质构造中达到“五理一体”、“六理贯通”。2001年后,我在人文学院进行实验,在七个系所有本科生的一、二年级中根据“五理一体”要求,取消和调换不必要的和过早的专业课,代之以“五理一体”的相关课程,加上学校对文科生强制性的物理等课程的安排,试图追求“六理贯通”。应该说,这个方向是有价值的,但由于师资、教材,包括各专业师生的思想的统一等方面的难题,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毕竟,“五理一体”的真义,并不止于“知”,而是“理”,或者说,是透过“知”的“理”.所以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的观点和努力并未改变。在东南大学“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科技伦理艺术”项目中,我又一次将形成“六理贯通”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教育体系,作为它的重要目标。在我的观念中,这个演讲录只是“五理一体”体系的一个导言,此后,我将继续推进和组织“五理”的讲堂和教材的学术丁程,最后期望用六本教材或专著、六个讲堂完成这项工程。

这个演讲录定名为“文化与安身立命”,可能让人们感觉到它更像一个专题研究的著作,并不适合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事实上,它饱含着我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生命化”的认知和思考,我循着“知识——素质——解决安身立命难题的能力”的进路,安排本课堂的大纲和内容。如果初从这个演讲录的目录看,可能它更像一个知识系统和理论系统,但如果看它的具体内容,其着力点显然是试图透过知识的建构,引导或者与学生讨论如何应对和解决安身立命过程中所遭遇的那些难题。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它会引起不少挑剔甚至非议——如果只把它当作一个知识系统和理论系统的话。作为知识系统和理论系统,学术界向来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争,也有“照着讲——接着讲——自己讲”的经典,对照这些传统的典范,可能它既有点像又都不是,因为,我的根本目的,不是知识建构和理论介绍,而是透过它们对于现代人尤其现代青年知识分子安身立命重大文化难题的探讨和解决。我所最关心的,不只是别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走进学生的生命,能否形成他们的某种素质并且对他们解决一些人生的重大难题有所帮助。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这本书基本上是一个原汁原味的课堂录音,在整理时只是在条理上作了纲目上的梳理,对个别过于口语化和一些即兴的东西.稍加润色。如果用严谨的专著的标准衡量,它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是注释较少。因为演讲时我除了课件大纲外,根本无任何讲稿,全部演讲过程全是无稿的,绝大部分凭记忆或根据课件大纲的即兴发挥。第二是语言非常口语化。很多是“商谈”、“交谈”的口吻,不是严谨的书面学术语言。第三是重复。演讲、讲课与直接的学术著作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允许甚至要求必要的重复,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观点和重要的问题,需要经常的和不断的刺激,在修改时,我试图去掉那些重复,但检索发现,它们更多是不同语境中的个别意思方面的重复,而非词句的重复,一旦去掉,对内容会产生影响,所以虽是“蛇足”,还是保留着。由于它是一部演讲录,所以本质上便是只能“听”,不能“读”的,一“读”便会“读”出一些问题来。“读”和“听”的最大区别在于,“听”是针对“听众”的,必须有真实的“听众”在场,而对那些用来“读”的作品,即便作者“目中有人”,这样的人也只是设想和虚拟的“在场”,不像“听”的作品那样,听众必须真实地“在场”。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也为了弥补由于时间过短有些重要内容没有来得及讲授的遗憾,同时也为给那些有志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学生与读者提供自学或参考的线索,我从自己近年发表的论文中选择了与大纲中未详细展开部分密切相关的三篇论文,附于书后,它们都是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独立论文,这一部分虽作为附录,但同样是这个演讲录的重要补充内容。

演讲风格和内容的选择,是这个讲堂的一大难题。这个讲堂的听众绝大多数是“80后”的大学生,至少正式选修的三百多位本科生大学生是“80后”,另外的几十位研究生也基本上属于“80后”一族,只有少数教师和进修教师属于他们的“前辈”。所以,讲堂的主题、讨论的问题域、演讲的风格,必须适合这一代人的特点乃至“口味”。“80后”是什么?这是很费他们的“前辈们”思考和争议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切都被允许”,解构了既有的一切合法性,但又执著于各自的合法性并且正在建构自己这一代人的合法性的一代;是一个“祛魅”了所有的英雄,而又渴求和创造了自己的英雄的一代——不仅“超女”、“快男”由他们创造,而且易中天、于丹也由他们造就,他们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力量;这是被世人和“前辈们”担忧为不堪担当,却又肩负着未来——包括我们正在创造着的那个未来的所有担当,并且是担当着他们的所有前辈人未曾担当过一切的一代;这是教育必须走进、应当走进,但至今未曾走进,至少还不能轻言走进的一代。“80后”对世界迷茫,是因为世界对“80后”迷茫,二者之间存在某种乐观紧张的关系。“80后”把父辈和师辈的俨然权威打落在地,令我们在无奈的同时,只能对他们的勇气、能力和对未来的担当,满怀希冀,满怀敬畏。我们唯一的选择是:走进他们,理解他们,接受他们——理解他们的爱和怕,接受他们的好和恶,但是又不弃一份责任,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感悟,将那些大浪淘沙的历史激荡中沉积的文明精华传授给他们,听他们倾诉,放下时间给我们搭起的所谓的“架子”平等地与他们对话商谈。实际上,教师及其教学,在他们的老祖宗那里就埋下了一个悖论。孔子一会儿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会又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既然老是“不倦”地“诲人”,那不就是“好为人师”的“人之患”了吗?孔子不绝的徒孙们,都携带着这个遗传的文化基因,先天拥有这个遗传规律所造就的双重人格。对待“80后”,我们这些教书匠如果能有所长进的话,那就是在“诲人不倦”的同时,尽量少些“好为人师”的“人之患”了。这就是这个讲堂和演讲录现在风格的一种理念上的事前考量和事后诠释。所以,在课堂上,我增加了对话的比重,学生用递纸条等方式向我提了近百个问题,我经过选择和合并,在课堂上回答了其中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及其回答也原汁原味地记载于这个讲演录中,同样作为它的核心内容。

严格说来,这本书系急就而成。虽然决定保持课堂演讲的原貌,但这本书的润色定稿还是费了很艰辛的努力。自本世纪初产生“为生后写书”的念头以来,我对成书一直十分谨慎,这次虽是破例,但也努力尽量避免破坏既定的原则,至少每句话都重新过目一遍甚至几遍。校改工作从除夕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陪女儿过春节,大年初一的日程,便是八点前开始工丁作,完成预定任务后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晚上继续工作,每天完成规定的任务。正月初四回宁后再到老家探望双方父母,尽孝道之余,住在宾馆夜以继日完成任务。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努力在对事业,对(岳)父母,对女儿的忠、孝、慈三者之间保持某种合理的平衡,恰当地说,是在家庭成员与社会公民、“神的规律”和“人的规律”之间进行某种伦理调和与价值让渡。

这本书既是东南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也是我主持的2007年国家教育规划重点项目“多元文化—网络技术背景下的青少年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规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这个讲堂和这本书的成稿与出版,要感谢太多的人。首先是主管教学的郑家茂校长、教务处蒋建清处长、人文素质教育中心陆挺主任,不仅是他们的督促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努力,给我感动,这份感动给了我原动力。尤其是小陆博士,以一个年轻人做了如此出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对我是一种鞭策。正如夫人所说,我身上存在一个“致命软肋”——害怕感动,也许,对像我这般酸儒、腐儒来说,“感动”是被颠覆的“致命杀手”,它是我在东大整整30年坚守的最重要的理由。我的博士生胡娟为我做助教,给我的大纲做了所有的课件,并且完成了其他一系列重要的辅助教学任务;我的硕士生李福建,带领商增涛、阎梦华、王梦、赵丹、王荣秀几位同学,完成了讲稿的录音整理。他们的出色工作令我欣慰。无论是课件、讲堂的教学辅助工作,还是演讲稿的整理,都是精益求精,演讲稿到我手上时事实上已是经过加工的成品,这些博士生、硕士生兢兢业业的态度和学风,以及优良的学术工作能力,着实让我感到自豪!

这个讲堂和讲演录成于我的第四个本命年,不是“正果”,算是努力的见证吧!

樊浩  2008年2月24日

于东南大学“舌在谷”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论

 文化之“用生”与“用世”/3—18

一、“人”的困惑与寻觅/6

 1.苏格拉底:“人在哪里?”/8

 2.尼采:“瞧!这个人”/10

 3.梁漱溟:“这个世界还会好吗?”/11

二、人与文化的基本问题/13

 1.永远的“苏格拉底问题”——“人应当如何生活?”/13

 2.“苏格拉底问题”的人类学演绎——“我们如何在一起?”/13

三、“文化热”与中西方文明/14

 1.西方文明进程中的“文化热”/14

 2.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热”/15

 3.“文明的冲突”与当代中西方文明/17

第二部分 文化与中西方民族的“生命过程”

 第一讲 文化与人的“生命过程”(上)/21—36

一、“文化”是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系统”/21

 1.“文化”概念/21

 2.文化的第一要素——“生命过程”/23

 3.文化的第二要素——“生存困境”/25

 4.文化的第三要素——“解释系统”/30

 5.文化的第四要素——超越性的“努力”/31

 6.结语/34

 第二讲 文化与人的“生命过程”(下)/37—2

二、“文化”创造的是“意义世界”/37

 1.“文化”遗案/37

 2.“文化”的真谛——“人化”/41

 3.“教育”的本质——“解放”/50

 4.作为超越“生存困境”的“意义世界”/52

三、如何才是“有文化”和“有人文素质”的人/60

 第三讲 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要素与中西方人的文化基因(上)/63—84

引子/63

 1.文化的发生学考察及其意义/63

 2.中西方文化的发生背景/69

 3.文化要素分析的依据/72

一、中西方文化要素一:血缘与地缘/73

 1.中国文化的“血缘”/74

 2.西方文化的“地缘”/84

 第四讲 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要素与中西方人的文化基因(下)/85—118

二、中西方文化要素二:情理与法理/85

 1.中国文化的“情理”/85

 2.西方文化的“法理”/95

三、中西方文化要素三:人世与出世/99

 1.中国文化的“入世”/99

 2.西方文化的“出世”/114

四、如何才是中西方文化?如何才是中西方人?/117

第三部分 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与中国人的安身立命

 第五讲 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特殊文化难题/121—134

一、如何把握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体系/121

二、古神话与中国文化的基因/124

三、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与中国文化生命的展开/129

 第六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上)/135—162

一、儒家安身立命的文化取向与文化原理/135

 1.儒家的人生理想与文化生命原理/136

 2.儒家对世界的态度:乐观的紧张/138

 3.儒家的精神与境界/140

 4.儒家“安身立命”的文化要义/141

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142

 1.孔子的历史哲学还原/142

 2.“礼”:社会生活秩序的理念与伦理世界的建构/147

 3.“仁”:个体生命秩序的理念与道德世界的建构/153

 4.“从心所欲不逾矩”/160

 第七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中)/163--206

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163

 1.孟子对儒家的贡献/163

 2.“五伦”与伦理世界的范型/167

 3.“四德”与道德世界的本体/185

 4.“万物皆备于我”/192

 第八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下)/207—217

四、“大学之道”与中庸智慧/207

 1.《大学》与“大人之学”/208

 2.《中庸》与“中庸境界”/214

五、“孔孟之道”及其后续发展/217

 第九讲 道家的人生智慧与中国文化的避世结构/218—247

引子/218

 1.“道家”的历史文化地位/218

 2.道家人生智慧之要义:明“哲”保“身”/219

一、老子:“无为而无不为”/221

 1.老子与道家/221

 2.“‘道’—‘德’经”/222

 3.“‘道’—‘德’”智慧:无为而无不为/231

 4.修“身”养“性”/235

二、庄子:“逍遥游”/237

 1.庄子的文化地位/237

 2.“‘道’—‘德”’境界/237

 3.“逍遥游”/244

 4.“真人”境界/246

三、道家人生智慧的文化—历史逻辑/247

 第十讲 佛家人生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出世元素/248—265

一、人生的终极难题与宗教的文化意义/248

 1.生与死、人生的有限与无限/249

 2.终极难题的宗教解释与宗教超越/251

 3.人“生”观与人“死”观/251

 4.宗教的世俗意义与哲学价值/252

二、佛教的世界观/256

 1.人生的大痛苦与释迦牟尼的觉悟/256

 2.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257

三、佛教的人生观/260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构成/261

 1.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关系/262

 2.佛教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中佛家结构的形成/263

 第十一讲 儒、道、佛三位一体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结构/266—286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儒、道、佛/266

 1.儒家为何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主流和正宗地位?/268

 2.道家为什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始终?/272

 3.儒、道结合为何难以安身立命?/274

二、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精神形态与文化精神生态/277

 1.“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结构与文化精神生态/277

 2.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形态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280

三、“人世中求出世”的文化境界与人格追求/282

四、儒、道、佛三维结构的世俗形态与现代意义/285

第四部分 结语

 第十二讲 全球化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宿/289—330

一、20世纪的经济—文化不平衡与文化启蒙的两个路径/291

 1.20世纪的经济—文化不平衡/291

 2.中西方文化启蒙的不同路径/294.

 3.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经济—文化关系的理论及其发展/294

 4.中国的选择与实践/300

二、文化对话与“人化”的“理一分殊”/303

 1.“人化”体系与“文化设计”的理念/303

 2.人性的“认同”/305

 3.“自我”的设计/308

 4.价值体系与性格系统/313

 5.“社会”原理/316

 6.“文化模式”/317

三、文化“解释系统”与人文素质的知识生态/318

 1.“文化知识”成为“人文素质”的条件/319

 2.“五‘理’一体”的人文知识生态/320

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宿与安身立命基地的建构/327

 1.全球化一“电子信息方式”的文明难题/328

 2.文化认同与安身立命/329

附录

问题与对话/333

参考书目/364

后记/367

序言

高山起于深海,这套《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丛书缘起于历百余年的东南大学人文教育传统和持续十几年之久的东南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丛书在反映东南大学人文教育盛况的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摇篮,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挥作用。大学以其高品位的文化来浸润和培育学子的精神世界,以无用之形营卫大用,以澹泊之心收获大利。大学的文化品位固化于校园的大楼与大树之间,体现于人文与自然之美的有机相连,显现于师生的语默止静和为学任事之中。

大学的文化品位首先是历史的积淀。这种积淀使大学继承了绵延的文化血脉和高贵的精神品质。东南大学地处南朝刘宋四学、萧梁五馆、有明南雍和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三千年吴文化崇文重教、广博易良的气韵风骨和江左百代文枢的荣辱沉浮,孕育了这所百年学府崇高、沉静、雄毅的精神气质。徜徉在东大校园,遒劲挺拔的六朝松,巍然高耸的穹顶礼堂,九龙湖畔重檐庑殿式的教学楼、气势雄伟的李文正图书馆,大树与大楼折射出深厚的历史底蕴、雄伟的文化气魄,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超凡的文化诉求会不自觉地在心中涌动,我们仿佛体味到,将“止于至善”作为校训是这所大学基于文化源脉的自然流向。

东南大学的人文教育传统可溯至其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其时,任学堂监督(即校长)的晚清著名的书画家李瑞清将学科设置依科学、国学、美术鼎足三分,初奠人文教育之规模。其后,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力倡“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的办学方针,高扬人文精神。一时,东南大学名师荟萃,俊彦云集。陶行知、陈鹤琴、任鸿隽、胡刚复、熊正理、竺可桢、熊庆来、叶企孙、秉志、邹秉文、胡先骕、茅以升、杨杏佛、孙本文、马寅初、李叔同这些史册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使东南大学获得了“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的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的称誉。

1922年,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柳诒徵、汤用彤等在东大创办了以“倡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学衡》杂志,围绕《学衡》形成了独立的文人群体——“学衡派”,形成了五四运动之后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营垒,为东南大学建立了鼎盛的人文传统。其后,罗家伦校长将构建有机体的民族文化确立为国立中央大学永久的使命,这为中央大学发展为当时全国科系最全、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有机的文化培育通才的理念和延续发展民族文化为使命的泱泱大风,在一代代东大人身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大学的文化品位既基于历史传统,又根植于现实的创造。正如曾三次登上东南大学人文讲坛的著名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教授所言,“一所大学的文化生活常决定这所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大学之大在于博大与深刻,大学的风格和与大师紧密相连。大学依靠学术大师用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影响求知若渴的学子。

百余年来,东大养成了自己亲近学术大师的传统。上世纪初,著名哲学家杜威、罗素,文学泰斗泰戈尔以及梁启超、胡适等人文大师、学术巨擘都曾在东大开席筵讲。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继承与发扬悠久的学术演讲传统,致力于为东大学子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力邀科学巨匠、人文大师、文化名人开设精品人文课程,开设高品位的讲座,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余年来,数百位人文名家和科学大师在东南大学登坛讲演,一时声振金陵,盛甲东南。

以塑造高峰体验为特征的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成为“学在东大”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华灯初上,大师入席;群生拥座,校歌声起;讲者娓娓,听者如醉;相与问答,引人人胜”是东大人追求博雅文化最为动人的文化生活场面。它与这所大学的大楼和大树一样存留在东大学子们灵魂的最深处。东大学子们正是在享用畅酣淋漓的精神盛宴中茁壮成长,聆听高品位的人文讲座和高水平的人文课程、亲近科学和人文大师成为东大学子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孟子曾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东大学子正是在这种高格调文化生活中获得了“高峰体验”,养成了博大的胸怀和宏阔的视野,使自己的思维深刻、追求的境界高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故而将名家大师们的精彩演讲和上课实录辑为“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美学、文化、人文教育、学术人生等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囊括众学。读者可从文字符号承载的广阔宇宙中,一览时彦关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内外之道、中西之学的精彩论述,体味一代学术郁郁乎文的蔚然盛况和一代学人光风霁月的德业气象。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谨将这套丛书奉献给所有关心大学人文教育的读者,以期将东南大学人文教育的精神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在学术思想界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达道通衢。愿这套丛书能如开启当代学术殿堂的钥匙,使读者得人其门,一览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丛书编委会

二零零九年元月二日

内容推荐

文化的真谛——人化;

文化的两大永恒课题——“人应当如何生活?”“我们如何在一起?”

文化如何用生用世——透过“意义世界”的建构,为人的“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超越“生存困境”;

中国人和中华民族跨越时代的文化基因——血缘、情理、入世三大文化胎记;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形态,建构和造就了中华民族进退互补、刚柔相济的极富弹性的意义世界和心灵构造,使中国人尤其中国知识分子在任何境遇下都不致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前途和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命运——通过文化对话实现“人化”的“理一分殊”,透过人文素质生态的建构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编辑推荐

“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一个生活节奏日益加速,各种压力扑面而来的时代,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候,在人人考虑如何过冬的时候,就是一个我们如何处理我们内心的焦灼、忧虑、恐慌的时候,就是一个心灵亟需安顿的时候?那么,《文化与安身立命》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无论是文化如何“用生”“用世”,以及引导/教导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与安身立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樊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50892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6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2-53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5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