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男旦(梅派第三代传人胡文阁)/中国戏曲名角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后的男旦》并不是说中国现代梨园界里最后的一名男旦,而是梅派创始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最后收下的唯一男旦弟子胡文阁。他是梅派最后一名男旦,是梅葆玖先生晚年最得意的门生,是梅派男旦第三代传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胡文阁从歌坛跨越到梨园,从一个辉煌走向了另一个辉煌。如今他像梅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绽放出夺目的异彩,这里有多少艰辛,有多少付出,有多少令人感慨的故事……

内容推荐

胡文阁,1967年出生于西安。1979年进入西安市艺术学校学习.期间曾在西安市秦腔一团工小生,并随著名京剧男旦李德富先生学习旦角。1987年步入歌坛。1988年获首届陕西省通俗歌曲大赛一等奖。1992年8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受到李瑞环、李铁映、丁关根等领导的肯定。1996年获中国歌坛成就奖。1998年随中国明星艺术团出访欧洲八国,受到欧洲观众及海外华人的热烈欢迎。1999年与著名影视剧演员王姬反串表演中国第一部古典音乐剧《西施》,并连续在北京上演一百多场,成为该年度北京文艺界的重要事件之一。2000年年初在美国东海岸举办个人演唱会引起轰动,并受到陈香梅女士及美国国会议员的接见。同年荣获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杰出艺术家”称号,成为迄今为止该国际艺术界著名奖项的唯一华人获得者。2001年拜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为师,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唯一的梅派男旦继承人。同时师从德高望重的琴师姜凤山先生学习,并得到虞化龙、王志怡、李玉芙等京剧名家的悉心指点。

目录

开篇

第壹章 古城西安之韵

第贰章 秦腔京剧之痒

第叁章 江湖柔情之美

第肆章 紫荆花开之艳

第伍章 弃歌从戏之痛

第陆章 淡泊学戏之吟

第柒章 梅派光环之晕

第捌章 《连升三级之喜》

第玖章 《媒体关注之频》

第拾章 《任重道远之重》

后记

试读章节

陕西,是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国“根文化”的故乡。巍巍挺拔横贯陕西中部的秦岭将陕西分为关中、陕南、陕北,形成了不同的人文地理特色,更将中华大地一分为二,创造了南北地理的不同风貌和文化。陕西因其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成为炎黄子孙恒久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感叹陕西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惊叹陕西自然山水的磅礴大气。那里有古朴雄浑的黄土高原,气势雄伟的黄河壶口瀑布。三千多年以来,正是秦人在八百里秦川这块沃土上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才孕育出高亢昂扬,荡气回肠的戏曲——秦腔。

胡文阁,就出生在古城西安一个普通的人家里。父亲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母亲是一家企业高层管理干部。父母共生养了五个孩子,文阁是家里最小的宝贝疙瘩,他上面有四个姐姐,他是唯一的男孩。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理所当然他就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父亲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抱起儿子,那种亲情那种挚爱那种幸福可以让他把人世间什么烦恼都忘掉。

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就是被扫除的对象。父亲被下放到城郊的一家砖厂去接受劳动改造,繁重的体力劳动,几乎要把他所有的精力榨干。下班以后,当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咬着牙坚持挪到家的时候,好像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力气。但是当他看到那天真烂漫的小儿子时,沧桑疲惫的脸上还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小心翼翼地抱着这个在动荡年代出生的幼小生命,眼睛里时常充满着怜爱的泪花。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运动,会把这个完整的家到底怎样?他心里一点谱也没有。

运动来得异常突然和猛烈,谁都不知道将来会是一个什么结局。此时的砖厂已经变成了一个劳动改造的场所。父亲晓得,不用别的什么折磨,光凭着每天繁重的劳动,就能把自己累死。不过暂时他还能够每天回家,还能短暂地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天伦之乐,所以他倍加珍惜。

他时常让小儿子依偎在怀里,用他因干活儿而变得非常粗糙的大手轻轻地抚摸小儿子那细细的皮肤。他心中苦苦地感叹,如果他熬不过去这场运动,这个家会怎样?这个幼小的生灵是否能够活下去?他给小儿子取名文阁,就是对这场莫名其妙的运动一种诠释。其实他的真正用意是“文革”这两个字,因为姓胡,如果叫“胡文革”,那是对这场运动的公开抗争,是会有麻烦的。但他把“革”字隐成“阁”字,这样从字面上就不会引起事端。他没有别的办法,更不敢多说一个字,即使他遇到天大的委屈和不公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否则会招来灭顶之灾。

母亲虽然没有受到冲击,但也是每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留给了工作,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这时候几个孩子早已睡去……

就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大姐成了家里的主人,每天除了上学以外,回到家里就是看管几个妹妹和小弟。那个时候大姐姐已经上学,是个有文化的小大姐。每天上学之前,她便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放学之后这位小大姐开始行使她的权力。小弟喝水了没有,留下的几块糖是不是每人一块,家里的碗和杯子是否摔碎,碗橱里的剩饭剩菜是否还在,最重要的是检查一下小弟弟身上有没有摔伤的痕迹。其实另外三个小姐姐也不大,但是大姐姐很有威严,她们不敢不听。

有时候小文阁看见大姐姐放学回来,一种对女性的依恋油然而生,眼泪汪汪地扑到她的怀里。大姐姐这时以为小弟弟受了多大的委屈,虎视眈眈地看着三个妹妹,挨个质问,直到她确认小弟弟没有受到任何欺负和委屈才罢休。

父亲那时已经累得住了院。正是像他自己担心的那样,心灵饱受屈辱和打击,而且肉体上也惨遭折磨,时间不久就吐血累倒在砖瓦厂的窑洞里,是在一块儿干活儿的盟兄难弟把他用拉砖的平板车送到了医院。  、

在那个年代,有问题的人住院,一般不会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唯一能够上医院看望的只有家人。母亲因在单位忙常常回家很晚,而且很累,即使去了医院也是匆匆忙忙坐上一会儿,陪床和照看父亲的事情就落在了几个小姐姐的身上。医院离家很远,因为不舍得花钱坐汽车,大姐就背着小弟弟去医院,有时候也领着几个小姐姐一块儿去看望父亲。小文阁在姐姐们的背上长大,他虽然长得瘦小轻灵,但是背久了还是挺累的。一个姐姐背累了,就换到另一个姐姐的身上。从医院回来晚了,他就会在姐姐们的背上睡着,流下的口水把小姐姐的脖颈都弄湿了。

月亮爬上树梢的时候,街上已经人烟稀少,伴随着几个孩子们的只有她们的身影和脚步声。大姐背着小弟,而三个小姐姐则一个人拽着一个人的衣襟,生怕在慢慢黑下来的夜色里有老猫把她们叼走。这是大姐姐平时给她们讲的故事,要是谁不听话了,就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父亲即使有着坚强的毅力也没有熬过这一劫难,就在小文阁五岁那年终于撒手而去。在父亲的脸上流下两颗浑浊的泪珠,那是对母亲,对孩子们,对这个充满天伦之乐的家眷恋的泪水,还有对这个不公社会一种愤愤的反抗。一个被打倒的人,一个被剥夺任何权利的人只能默默如此。

送父亲的棺木已经装上了汽车,就在开动的时候,五岁的小文阁突然唱起了一支歌,一支悲愤的歌。那正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白毛女哭杨白劳死去的那一场唱段:“霎时间,天昏地又暗,爹爹啊,爹爹,你死得惨啊!乡亲们那,乡亲们……”歌声还带着幼稚的童音。那时,他还完全不懂事,还没有体会到人间的冷暖,但他知道父亲永远地离去了,不会再醒来。他唱得凄凄惨惨,所有的人都掉下了眼泪。母亲更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大姐姐一把搂过小弟,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

母亲除了眼泪决不能有任何过多的表示,因为在那个年代不管是谁,都要划清阶级界限,她只能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母亲是坚强的,因为她还要拉扯五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以后,她又咬紧牙关上班去了,把家又扔给了几个孩子们。过了一年,小文阁上小学了。在上学放学的接送路上,还是由几个姐姐轮流背着,姐姐们的后背依旧是他温馨的歇息的地方,有时回到家的时候,他还是香甜地睡着了。

小文阁就在几个姐姐的关怀下逐渐长大,一起与她们上学放学,一起写作业和玩耍。姐姐们的许多同学也因此成了他的朋友和伙伴,他就在比他大几岁的女孩堆儿里渐渐成长起来。女孩儿们的东西他都非常爱慕,一根扎小辫子的皮筋儿,一条漂亮红色的绸带,或是一个闪着光亮的小发卡,都是他爱不释手的小玩意儿。小姐姐们常常把那些精美的糖纸,在书本里叠压得平平展展,然后当成非常贵重的礼物送给他;有时候他也像小姐姐们一样,用针线缝着花瓣儿形的漂亮的沙包;还有的时候与小姐姐们一起唱歌跳舞。

如果有谁不待见胡家的小弟,当大姐姐的就背着他找到人家的门口,去和人理论,说什么也要带上这个小弟弟一起玩耍。那时候文阁是院子里最小的孩子,姐姐们玩儿一点儿高难度的游戏,怕他玩儿不了,不愿意带他一起玩儿。其实小文阁心里一点也不示弱,有时候一个人偷偷地练习,直到把高难度的游戏全学会了,而且玩儿的还有些水平了,他才让姐姐们带她玩耍。跳皮筋儿是他最爱玩的一种游戏。朗朗上口的歌谣,伴着韵律的舞步,还有他那柔软的身姿,让许多姐姐们也刮目相看,就连自家的姐姐们也感到很吃惊。

五月的古都西安,已经是郁郁葱葱,雪白的槐花开满枝头,满院子弥漫着花的芳香。古老的屋檐下,一群梳着小辫子的女孩儿堆里,有一个长得清秀的男孩儿,他玩儿的是那样的开心。在幼小的心灵里似乎只有女孩儿们才能给他快乐和幸福。渐渐地那些女孩儿们也不把他当成男孩儿,和他一块儿玩儿过家家,做游戏,直到玩儿的日落西山,家家飘出了饭香,他才依恋不舍回家。因为那时大姐姐已经在喊他吃饭了。

在家里,大姐姐并不是放任自流这个最小的弟弟,更多的是教育他怎样做人做事,决不姑息他任何一点小毛病。有一次他因为贪玩儿,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在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大姐姐发现了。她把已钻进被窝的弟弟拎了出来,把背后的长辫子一横咬在嘴里,那样子看上去很是凶狠,噼啪几下重重的巴掌落在了小弟的屁股上,立刻在小小的屁股蛋儿上,显露出几指红印。

不光是他,另外三个姐姐一旦发现大姐姐把辫子咬在嘴里,就知道又有人要倒霉了,不是被劈头盖脸地被训斥一顿,就是脸上,胳膊上,屁股上挨揍了。

小文阁毕竟是个男孩儿,除了心灵手巧,还有男孩子淘气的一面。在他闯祸挨打的时候,二姐姐,三姐姐,还有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四姐姐就会给他说情。但是大姐姐就是大姐姐,母亲不在的时候,她就是家里的“大掌柜”,必须听她的,她的一句话就是圣旨。她重重打下去的巴掌,很多时候都是打在了挡在小弟身体之前的二姐姐的手上,三姐姐的胳膊上,而四姐姐更是以泪洗面在求情。

有一次,小文阁犯了错,大姐姐不打他,也不说他,却在里屋地上放下洗衣服的搓板儿,让小弟跪在上面,然后把里屋门关紧。大姐姐吩咐,什么时候小弟认错了,表示悔改了才能让他起来。

P10-13

序言

我的学生胡文阁进入梨园行以来,特别是迈进梅家的门槛儿,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担心,因为他是半路出家,而且,他开始学习京剧时已经过了好年龄。

大家知道,学好京剧是很难的,而要学好梅派艺术就更难了。梅派艺术是一种独特的京剧艺术形式,由我父亲梅兰芳创造。是一种平淡里见丽质,委婉中见“骨力”,集唱、念、做、表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身的艺术。这种“骨力”就是男旦演员所要具备的那种气质、力度及艺术修养。

但是许多人还不知道,胡文阁从小就开始学唱秦腔了,有很扎实的戏剧功底,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好学,又肯于用功,所以,他的进步非常之快。

胡文阁的先天条件也不错,他是真想学戏,也确实是非常地下功夫。所以,我就收他为徒弟,成为我们梅派的第三代传人。

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要远离喧嚣与名利,而且是长期静守淡泊,潜心学戏,几年如一日,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胡文阁做到了。大家知道,胡文阁以前曾经唱歌辉煌过,一场演唱会下来,收入是很高的。可是,他自断了唱歌挣大钱的路,立志要学戏。难能可贵的是,自打他学了京剧,进了梨园行,就踏踏实实地一丝不苟地学戏,不管春夏秋冬,始终是孜孜不倦,不畏辛劳。

许多老师都夸他悟性好,肯于吃苦。三十几岁才开始学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今天他终于学成正杲,没有让大家失望。他的男旦表演,不仅大气端庄,而且唱腔也非常地有梅派的韵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赞赏。

梨园界有很多老旧的传统和习俗,与现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之所以梅派艺术能够走到今天,除了梅派本身的努力,更是离不开国家和热心的朋友支持和捧场,这是我要感谢的。

但是我以为,关于发展和传承的问题,应该是敞开胸怀的,不必介意传承之人是否姓梅,不能那样狭隘和自私。振兴京剧不仅仅是梅派的事情,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的一种责任。京剧是集几百年舞台艺术之精华,要好好发扬和传承,应该是海纳百川,对谁都应敞开大门,只要你有那种艺术天赋,只要你对京剧是真正地热爱,我们就应该接纳。

京剧艺术是博大精深的,是一代一代的艺术家们付出一辈子的心血逐步发展完善的,京剧也是集大成的一种崇高艺术。学好京剧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和思想。

梅派,最注重做人。先是你的做人,而后才是你的技艺。不论是人品和艺德都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也不要去刻意追求荣华富贵和虚荣的东西,要把心思用在学戏上。只有多学戏,多演戏,做到坚持不渝才能成为一名好演员。

希望我的这位徒弟能像一朵美丽的梅花常开不谢,为热爱京剧的朋友们多唱戏,唱好戏。在赢得广大观众们的掌声后仍要坚持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梅派艺术长盛不衰。

再好的艺术家,再好的角儿也需要大家的支持和捧场,最后,我也希望大家对他倾注关爱,让他更加茁壮地成长,为梅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振兴,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谢谢大家!

2008年9月于北京

后记

我在写这本书之前,采访胡文阁多达十几次,非常地不容易。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实在太忙碌了。有好几次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着说着就睡着了,异常的辛苦。他每天除了要完成剧团里规定的演出以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应酬各个媒体、电视台的邀请,畅谈梅派艺术。

在梨园界,胡文阁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了,他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戏剧舞台上,他还要经常到国外去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观众的欢迎和戏曲爱好者的追捧。因此,他拥有了大批的戏迷。但是,他从来不敢一丝一毫的怠慢,之所以马不停蹄奔波,就是想让梅派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颂扬。

如今的梅葆玖老先生提起这位弟子,就会眉开眼笑,他很庆幸自己没有看错人,梅派艺术也终将会很好地传承下去了,这让老人感到非常地欣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京剧了。特别是大学生们,每逢节假日都有京剧专场,懂京剧、唱京剧被看做时尚和高雅。我相信,中国的京剧艺术绝不会衰退,一定会走向繁荣。

当我写完这本书时,心中不免对胡文阁不平凡的经历十分感慨,同时,对他的敬业精神油然而生出非常的敬意。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让喜欢他的粉丝们百感交集,爱不释手,而且会让广大的读者为之动容。

在这里,我祝愿胡文阁在中国戏剧艺术的舞台上越发光鲜靓丽,成为一棵长青之树,愿这朵梅花永不凋零!

感谢梅葆玖老先生为此书亲自撰写序言;

也感谢我的许多作家朋友给予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

还要感谢中国城市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和社长、总编,是他们的付出和大力的支持,才得以使这本书顺利出版。

由于本人不是戏曲界的人士,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谬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多多包涵,并给予指正。

2008年11月8日

元生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男旦(梅派第三代传人胡文阁)/中国戏曲名角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元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420685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