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路漫漫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回忆性文集,内容涵盖了作者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及国门重开后的域外见闻与感受,以及友人的来稿。记录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反抗侵略,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和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的牺牲;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改革开放后国人为学习国外先进知识、赶上世界潮流所做的努力。全书文笔质朴流畅,并配有大量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作者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

内容推荐

经历总是个体的,而相似的记忆却往往属于集体。回忆录《路漫漫》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作者刘君桓、李爽秋夫妇是两位淡泊名利的老革命和文化人,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即使20世纪60年代初调入中央外事部门,“文革”后出任外交官,身上也留存着教育家气质。他们的经历浓缩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和多舛命运。年轻人可以看到老~辈知识分子如何为建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毁家纾难、舍身救国的崇高情怀;老一代则可以从那些似曾相识的事件中,重温当年满腔热情、义无返顾地追求崇高的艰辛与曲折。

目录

前言

追求崇高的足迹

往事录

 刘君桓

照亮贵阳山城的一支火炬

——达德学校

大喜小喜齐临门(我的大学之一)

复员(我的大学之二)

海纳江河(我的大学之三)

从学生运动到革命(我的大学之四)

无锡历险

黎明前的战斗

进军大西南

*投笔从戎

*四千里小“长征”

*接管贵阳

回顾贵阳一中岁月

五七干校杂忆

中法教育交流的新篇章

我的法籍华人朋友

“七一”蒙达尼寻根

记1982年留法博士生25年后重聚北京

 李爽秋

告别涛桓里

蒲塘旧事

难忘的松风书屋

逃离敌占区

金竹的高中岁月

考大学

求是之途

*重温求是精神

*忆同窗年少

*丧钟为谁而鸣

*求是无涯

在黑暗里传播党的声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歌声

北上南下

松花江畔读书乐

春风秋雨忆山城

青山处处埋忠骨

送孩子步行“长征”

大悲大喜的1976

走出国门

巴黎,别是一般滋味

再赴巴黎

书柜无言阅沧桑

 域外见闻

走过柏林墙

洛桑访韩素音

访美国印地安人保留地切诺基

魁北克行

华盛顿纪念碑

在美国参加保钓行动

卢瓦尔河游记

——古老法国寻迹

华盛顿依旧寒冷

旅澳散记

威廉斯堡与“五月花”号

 缅怀

心中的纪念碑

最早在贵州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刘方岳

附文1:奇士也,黔人!

附文2:深切怀念我的舅父刘方岳(节选)

我们的父亲李伟平先生

——李炎给妹妹李爽秋的几封信

——忆先父

附文:金华私人办学先驱俞春瑾女士轶事(摘录)

思想的光华 人格的魅力

——怀念邱老

烈火炼真金

——纪念蔡敏兄长

急风暴雨时期的夏页文同志

回忆方士新同志

追思邵浩然同志

苏步青师诗两首及其他

 友声

求是桥边的足迹

愿我师寿比南山

在山城贵阳成长

与爽秋、君桓相处的日子

一位对教育事业有执着追求的领导和学者

巴黎记事

当华人走过凯旋门的时候

——及记刘君桓参赞二三事

试读章节

复员

1946年陪都重庆及整个大后方的机关、学校、工厂等各种机构进行复员,迁回战前各自所在地方。时人将三个地名联在一起庆祝复员:南京重庆成都(南京重又庆祝成为国都)。从沦陷区流亡到大后方的各行各业民众,除已在当地生根者外,也都携妻带子返回老家。

一切交通工具都动用起来了。飞机、小汽车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专用的,一般职员教师学生小商人等平头百姓能挤上长途汽车、火车或轮船下等舱的就不错了,买不到票或买不起票的只好坐马车、板车,甚至推鸡公车。公路上熙熙攘攘,有时堵塞得水泄不通;车站上人潮汹涌,钻车窗的爬货车的谁也制止不住。但人们都兴高采烈,兴奋地计算着行程,以便通知老家的亲朋好友。

为了准备复员,浙江大学提前于5月就放假了。学校组织学生分批地走,每人要花一笔旅费,不随学校走的自行于10月份到杭州报到。我正为筹措路费为难之际,见到一个在国民党军队当下级军官的亲戚,说他服役的部队要从云南开往北方,我可以搭他们的军车到武汉。这可以省掉一大半路费,便约好到时他来接我。

至九月初,他们部队开来贵阳,我搭乘军车前往武汉。这是个炮兵部队,一辆抗战后期美军用的10轮大卡车拉一门炮,我不知道他是连长排长,反正有七八门炮。行军时士兵坐在卡车车厢里,每辆车约莫十来人。我被安置在其中一辆的司机台,坐在司机旁边。司机是云南人,话很多,常埋怨军饷少还不按时发,有些时候连买烟的钱都没有。我记得临行前父亲叮嘱:对当兵的不要多说话,就只点点头,要说也说些昨天走了多少路,前边是什么地方等,眼睛则看着车窗外的景物。

从黔东进入湖南,第一个较大城市是芷江。芷江有个大飞机场,抗战期间日机轰炸西南几个城市就从这里起飞。芷江也是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与日军高级代表商谈接受投降事宜的地方。

部队纪律涣散,一到宿营地除炊事兵烧火做饭外,其余的都钻到小店里买零食喝酒。尤其到桃源县境,三三两两都在说桃源姑娘生得好,又风骚,价钱还便宜,刚宣布宿营,连开饭也等不及便都去找姑娘。第二天开车点名时还稀稀拉拉到不齐,拖到十点多钟马达才响起来。

这位亲戚是炮兵学校毕业的,对时事政治还比较关心。每天晚饭后或在借住的老乡屋里或在附近散步闲谈,总要讲到国内局势,时间一长彼此觉得投机,我说话便比较随便。我说怎么这一路上没见擦洗车炮,甚至有次车轮内胎爆了也不修补,而把稻草塞进去当内胎,走起来瘪瘪歪歪的。我问他部队这样子行吗?为什么不整顿一下纪律?他摇摇头说其他部队也都这样子,管不了,硬要管反而会引起麻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车队一天走不了多少公里,从贵阳到长沙竞走了二十天。到达武汉我谢过这位亲戚,买了张直达上海的船票,开始我独自的行程。

四十年后我们在北京重逢。他告诉我当年在途中接到命令,部队开往东北,到吉林后才知道去打内战,上上下下普遍存在厌战情绪,不愿意打,不久在长春战役中就起义了,军官作转业安排,他分配在黑龙江滨江县中学教数学和物理,直至退休。

我乘坐的从汉口开往上海的这条船相当大,据说有5000吨,船名“大达”。四等舱又挤又脏,几乎整个白天我都爬上甲板呆在那里,因为客货兼载,甲板上人并不多。已经九月底了,太阳下晒着还觉很热,有些待不住的就回舱去了,只有我还靠着船舷欣赏景色。这一带是长江中下游,两岸都是平原,沃野千里,其问点缀着高高烟囱下的厂房和低矮丘陵,比贵州富庶多了。

我正看得出神,突然发觉旁边也站着个人,与我年龄相仿,也穿一件长衫。他见我转过头来,便笑了笑问我到哪里下船,听说我到上海后就说我们是同路了。在孤寂的旅途,两人一路上攀谈起来。

他高中毕业后因父亲需要他帮着照料生意没考大学,这次就是来汉口打听行情的。他向我了解抗战期问大后方社会情形,然后叹口气道,沦陷区民众受日本人和汉奸欺压侮辱,以为抗战胜利就好了,万万想不到远不是那么回事。最先来的接收大员,一下飞机就抢着拿银行里的黄金美钞,不但日本人的银行和汪伪政府银行,有的私人银行也闯进门撬开保险柜强要强拿。还有占房子,敌伪的豪宅大院花园洋房一转眼成了他们的家,汉奸小老婆歌厅红舞女成了他们的姘头。“接收”变成“劫收”。跟着到来的国军又再搜刮一遍,有钱人家比较好的房子,主人被赶出来,强行搬入,大小商店强买强卖的事天天都有。老百姓失望到极点,说:“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我不知道他所说的事实究竟如何,但从战时大后方政府官员发国难财的情形看,我相信他说的是真事。

船到上海天快黑了,他问我有无地方住,因为今天开往杭州的火车没有了,要明天早晨才有。我如实说上海没熟人,想找个小旅馆,他说你第一次来上海,人生地不熟,不如到我家住一夜。我心想自己除一条旧棉被几件换洗衣服,口袋里只少许钱,不怕什么,而且从路上看他也不像坏人,便答应了。他住的是楼梯转角处一间小屋子(以后才知道这便是小说里写的上海亭子间)。我和衣而卧一觉睡到天明,他已起来并准备了早点,餐后还送我到上海北站。以后他到杭州办事,还来浙大看过我。

到杭州后我写家信报平安,父亲回信说你运气好遇上了好人,如果是个上海小瘪三就糟糕了。P19-22

序言

《英国简史》的作者伍德沃德曾说:“历史涉及的只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极小部分,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艰辛创业,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文字记载。”我想伍德沃德的话只是说对了一部分,因为除了历史之外,还有很多看似不是历史的历史著作,它们记录的正是人民的生活和艰辛创业,回忆录《路漫漫》即是这样的一部好书。

书的作者刘君桓和李爽秋二位同志是北京语言大学资深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早年毕业于有“东方剑桥”之称的浙江大学,1974年调入北语,刘君桓同志曾经担任校党委副书记,李爽秋同志曾经任外语系系主任和分校负责人。二位同志不辞辛苦,默默耕耘,为北语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出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刘君桓同志和李爽秋同志堪称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进步知识分子为新中国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和忘我的情怀。他们受父辈影响甚深。刘君桓同志的父亲刘方岳是最早在贵州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北语的盛成教授仍能记得当年刘方岳先生在留学的途中在船上的激情救国演讲。李爽秋同志的父亲李伟平曾在浙江盐务中学和金华中学执教,任教期间他对学生的人的自尊、民族的自尊的激发和对于当时国情的宣讲教育,在当时颇有影响。受父辈的言传身教,刘君桓同志和李爽秋同志从小就树立了救国家、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国民党的黑暗腐朽统治,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反抗专制和迫害、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爱国运动,刘君桓同志和李爽秋同志是其中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运动中,他们从爱国青年成长为革命者,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刘君桓同志和李爽秋同志同时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刘君桓同志懂得英语和法语,李爽秋同志熟练掌握英语、俄语和法语,作为精通外语的人才,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走出了国门,出任中国驻法使馆的教育参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等职务。在书中,他们生动记述了在国门开放之初,国外对中国的种种误解和中国处理国际事务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外籍人士对他们乃至中国的尊重,为宣传中华文化和中外沟通、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和诸多外籍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在书中也有生动地描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对法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广泛了解和深入研究,编写了诸多论著,其中很多观点,对中国现在的教育仍然深有启发。此外,书中所记述的关于竺可桢等人的办学理念和提出的一些问题,现在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我们的往事录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对那一时代共同的回忆”。《路漫漫》中文章涉及的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地域跨度从国内到国外,记录了革命前辈们为了反抗侵略,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和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改革开放以后国人为学习国外先进知识、赶上世界潮流所作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乃至现代史的一个个体缩影。从他们对往事的记述中,我们既可以体味其中饱含的爱国热情,也可以从中汲取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力量。时间虽已远去,但是这种力量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因此,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特别是年青的朋友们,让我们在重温历史的同时,回味梦想与激情、艰辛与曲折,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路漫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君桓//李爽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922460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4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1
16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