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工开物(插图本)/四库家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本书为《四库家藏》丛书之一。本书对原文选字注音,便于读者诵读;注释、译文,权威、准确、客观;原版插图,古色古香。

内容推荐

《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书分类的含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上卷

乃粒第一

 总名

 稻

 稻宜

 稻工

 稻灾

 水利

 麦

 麦工

 麦灾

 黍稷 粱粟

 麻

 菽

乃服第二

 蚕种

 蚕浴

 种忌

 种类

 抱养

 养忌

 叶料

 食忌

 病症

 老足

 结茧

 取茧

 物害

 择茧

 造绵

 治丝

 调丝

 纬络

 经具

 过糊

 边维

 经数

 花机式

 腰机式

 结花本

 穿经

 分名

 熟练

 龙袍

 倭缎

 布衣

 枲著

 夏服

 裘

 褐毡

彰施第三

 诸色质料

 蓝淀

 红花

 造红花饼法

 附:燕脂

 愧花

粹精第四

 攻稻

 攻麦

 攻黍稷粟粱麻菽

作成第五

 盐产

 海水盐

 池盐

 井盐

 末盐

 崖盐

甘嗜第六

 蔗种

 蔗品

 造糖

 造白糖

 饴饧

 蜂蜜

 造兽糖

中卷

陶埏第七

 瓦

 砖

 罂瓮

 白瓷

 附:窑变 回青

冶铸第八

 鼎

 钟

 釜

 像

 炮

 镜

 钱

 附:铁钱

 舟车第九

 舟

 漕舫

 海舟

 杂舟

 车

锤锻第十

 治铁

 斤斧

 锄镩

 锉

 锥

 锯

 刨

 凿

 锚

 针

 治铜

燔石第十一

 石灰

 蛎灰

 煤炭

 矾石 白矾

 青矾 红矾 黄矾 胆矾

 硫黄

 砒石

膏液第十二

 油品

 法具

 皮油

杀青第十三

 纸料

 造竹纸

 造皮纸

下卷

五金第十四

 黄金

 银

 附:朱砂银

 铜

 附:倭铅

 铁

 锡

 铅

 附:胡粉

 附:黄丹

佳兵第十五

 弧矢

 弩

 干

 火药料

 硝石

 硫黄(详见《燔石》卷)

 火器

丹青第十六

 朱

 墨

 附

曲蘖第十七

 酒母

 神曲

 丹曲

珠玉第十八

 珠

 宝

 玉

 附:玛瑙水晶琉璃

试读章节

乃粒第一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祷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馕,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译文

宋子说:上古时候的神农氏,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如果体会一下这个尊称的内涵,那么“神农”直到现在还是存在着的。人自身不能长期的生存而要靠五谷来养活,五谷也不能自发的生长而要靠人去种植它们。土壤的性质历经各个时代而不断变化,谷物的种类和性质也随着水土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否则的话,从神农氏到尧帝,人们种植五谷作粮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了,耕具的使用也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授,难道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为何非要等到后稷出来,那些逐渐出现的许多良种谷物才得到详细的说明呢?富家子弟把农民看成是犯人一样的人,读经书的儒生们甚至把“农夫”当作骂人的话。那些只知饱食终日,却不晓得饭香之味从何而来的人真是多得很啊!如此看来,把先农尊称为“神农”,难道是人为的吗?

总名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而来、牟、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译文

谷没有固定的名称。所谓“百谷”,是从谷物的总体来说的。所谓的“五谷”,则是指麻、豆、麦、稷(小米)、黍(黄米),之所以唯独没有稻子,是因为著书的前代圣贤是西北人的缘故。现在国内用来食用的口粮,稻子占了十分之七,小麦、大麦、小米和黄米等共占十分之三。而麻和豆已经完全被充作菜蔬、糕饼、油脂等副食品,之所以到现在还把它们归入谷类,只是沿用了初始的说法而已。

凡稻种最多。不黏者,禾日秔,米日粳。黏者,禾日徐,米日糯(南方无黏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黏(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日浏阳早,短芒者日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囝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问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噗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黏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译文

稻的种类最多。不黏的,禾叫杭稻,米叫粳米;黏的,禾叫徐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黏黍,酒都是用糯米酿制的)。本来属于粳稻的一种而晚熟且带黏性的(俗名叫“婺源光”一类),不能用来做酒,只能用来煮粥,这是另一个稻种。稻谷形状有长芒、短芒(江南称长芒稻种为“浏阳早”,短芒稻则叫作“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粒等多种不一。其中米的颜色有雪白、淡黄、大赤、淡紫和灰黑等多种。

浸种期,最早的是在春分以前,叫作社种(遇到天寒有被冻死而不得生长的),最晚的则在清明以后。播种时,先用稻草或麦秆包好种子,放在水里浸泡几天,等发芽后再撒播到秧田里。苗长到一寸多,就叫做秧。秧龄满三十天,即可拔起分插。如果稻田遇到干旱或者水涝,都不能插秧。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老而拔节,这时即使再插到田里,结谷也很少。通常一亩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亩田。

插秧后,早熟的品种大约七十天就能收割(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的品种叫法多样,难以尽述)。最晚熟的品种,要历经夏天到冬天共二百多天才能收割。至于冬季播种,夏季五月就能收获的,那是广东南部的水稻,因为那里终年没有霜雪。如果水稻缺水十天,就怕干旱了。夏天种、冬天收的水稻,必须种在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类稻种生长期较长,土温也低,所以禾苗长势较慢。靠近湖边的田地,要等到夏季洪水过后,大约六月份才能插秧的。其秧苗应在立夏时节播种,还要播在地势较高的秧田里,等汛期过后才插秧。

南方平原的稻田,大多都是一年丽栽两熟的。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稻。六月割完早稻,田地经过犁耙后,插再生秧。这种秧是在清明就和早稻秧同时播种的。早稻秧一天缺水就会死,而这种秧经过四月和五月两个月,任凭曝晒和干旱都不怕。这是一种不同的类型。晚稻遇到秋季多晴天时,就要经常不断地灌水。农家这样辛勤的劳动,是为了酿造春酒的需要。水稻缺水十天就会要死掉。但后来却从中变化出一种旱稻,是不黏的粳稻,即使在高山上也可种植,这又是一种变异的类型。还有一种香稻,由于它有香气,通常专供富贵人家享用。然产量很低,也没有什么滋补的益处,不值得提倡。

P2-5

序言

国学与我们同在

毛佩珂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入,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却走向全面西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7年11月22日于北七家村

书评(媒体评论)

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人民之业者也。

——佐藤信渊(日本经济学家)

我认为《天工开物》不只是在中国,而且也是在东洋(东亚)的一部有代表性的技术书。此书虽然是成于三百多年前的古书,却包括从产业到工艺品制作方法的全套技术,在这一点上是无与伦比的。

——三枝博音博士(日本)

《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有心人取而细考焉,则吾东生民贫瘁欲死,庶几有瘳耳。

——朴趾源(朝鲜思想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工开物(插图本)/四库家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宋应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92617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092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