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文学史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小舞台之间》从炎炎的盛夏开始起笔,渐渐写到秋凉,他的心境也确乎从“郁热”转入一种“沉静”。作者也正是用“从郁热到沉静”来概括曹禺三、四十年代的生命流程,即从《雷雨》、《原野》时期的躁动向四十年代《北京人》阶段的沉静转化。

内容推荐

这确实是曹禺生命历程中发光的年代;这是被爱情、友谊、青春包围着的生命发出的“美丽而真诚的光”,秋阳般温暖、柔和,而略带忧伤……没有“雷雨”前的“苦热”,也不如“日出”般眩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这里有——

“秋风吹一下泠泠的鸽哨响”,“恬适而安闲”……

“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丁铃有声,清圆而浏亮”……

“在苍茫的迷雾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随着风在空中寂寞的振抖”……

“真实与真诚”反而要到“假”的戏剧里才能寻找到,真的人生社会却充斥着作戏与虚假,这种置换使钱理群感到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它意味着启蒙者一切真诚的努力都将在看客的眼中化为“演戏”,而丧失了预想中原初的崇高与意义。“假作真时真亦假”,当“真诚与真实”戏剧化,表演化了之后,对真实的命题本身的质疑便成为反思的一个前提。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对启蒙主义理想的消解甚至幻灭。启蒙主义的立场正是由此向怀疑主义的立场逐渐转化的。

目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引子创造之前

第一章 生命开始于夏

 《雷雨》的创造

 最初反响

 第二个生命:《日出》

 “希望之星”升起

 “生命三部曲”之最

第二章 在秋阳春光里静静流泻

 向广场艺术倾斜

 《北京人》:生命的诗

 《家》:青春的赞歌

 1940年代的“曹禺热”

第三章 春?夏?秋?冬?

 “日出”以后的困惑

 毕竟是个转机

 在动荡的年代颠簸

 跌人冰谷

 没有抓住的时机

附录 曹禺戏剧演出年表(1935—1990年)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1933年的酷暑.二十三岁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三年级学生曹禺,坐在校图书馆杂志室一个固定位置上,沉浸在《雷雨》的生命创造里,竟觉不出夏风的吹拂,窗外蝉声的聒噪……

这时的曹禺,还没有涉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他毋宁说是一个站在岸边跃跃欲试的选手;他根本不知道戏剧界圈内的消息,不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又正在发生什么,更没有想到,那一切,会和他自己发生怎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他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一切都成为历史以后,人们才注意到的事实——

1927年11月,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职业化”的剧团》的文章,作者是焦菊隐。文章一开头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重新创造”“能适合现代化的人们的要求”的新的戏剧的战略目标,宣布“我们至终的目的是在创成新的戏剧的职业,以替代旧剧的职业,使观众阶级把原始的美的观念从旧的移到新的戏剧上来”。在焦菊隐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先要渐渐地培养观众的嗜好,就需要不时地拿极精采的戏剧演给他们看”,这里的关键是实现戏剧的职业化。焦菊隐回顾了中国现代话剧(即所谓新剧)发展的历史:文明戏是中国现代话剧从业余转向职业化的第一个尝试,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独立地位的确立有过历史的贡献,却因为本身的弊病而逐渐走向反面,成为“戏剧创造运动一个大的阻碍”;于是有了五四时期民众戏剧社关于“爱美的戏剧”即业余演出的提倡,对纠正文明戏过分商业化的倾向、提高现代话剧艺术水平起了很大作用,但其纯爱美的倾向,终于流为大弊,导致话剧运动的无形消散;在此以后出现的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其前身即为与民众戏剧社齐名的中华戏剧协社)和艺专戏剧系,即已认识到“毕竟戏剧界的主力军还是要职业的而不是爱美的”,他们的演出,“已经富有职业化的色彩”。焦菊隐呼吁,要将建立职业化的剧团的努力更加自觉化——这将是中国话剧运动第二次由业余向职业化的历史转折。文章结尾,焦菊隐谈到了曾经议论过的建立北京艺术剧院的计划,以为“仿佛有些痴人说梦”……

两年以后,即1929年11月,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欧阳予倩在《戏剧》杂志上发表了《戏剧运动之今后》一文,再一次明确提出了“爱美剧团往往不能持久”,戏剧发展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欧阳予倩并且规划了实现职业化的具体蓝图,强调必须抓好鼓励创作,促进戏剧文学的发展;训练舞台艺术家,培养自由的职业的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工作者;建设专业的剧场;发展健全的剧评等基本环节。欧阳予倩在文章结尾,满怀信心地指出,微风起于青蓣之末,戏剧职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最近的将来,就可以证明大家的努力绝对不是空虚的”。

欧阳予倩当然不知道,就在他作出这样的预言的时候,当时还是天津南开大学学生、十九岁的曹禺正在开始酝酿创造《雷雨》;而正是《雷雨》成为四年后终于出现的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的起家戏,从而真正奠定了中国话剧职业化,使话剧从广场艺术成为剧场艺术的基础。

前述焦菊隐的文章发表二十五年后,被焦菊隐视为“痴人说梦”的计划竟然变为现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而担任正、副院长的恰是曹禺与焦菊隐,他们的合作,创造了中国话剧剧场艺术的典范……  这一切,都是当事人所未曾料及,既偶然,又非偶然。

1930年,中国早期话剧运动另一位重要组织者、五四时期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之一的田汉,在《南国月刊》第2卷第1期上发表了《我们的自己批判》的长文,宣布:“要建设新的艺术,还非得经过一次无情的‘扫除作用’不可”,“我们在扫除虚伪的反动的艺术以前,先得举出自己的‘存在理由’来,……在批判别种人、别种艺术运动以前,先可能的严肃的做‘自己批评’。”——这就是在中国话剧史上著名的、影响深远的田汉及其南国社的革命性转变。据田汉在“自我批判”中所说,南国时期他“对于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两元的见解。即在社会运动方面很愿意为第四阶级而战,在艺术运动方面却仍保持多量的艺术至上主义”,作品中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表示(着)青春期的感伤,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彷徨与留恋,和这时代青年所共有的对于腐败现状底渐趋明确的反抗”。南国社的具有特殊的风格的演出,自然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除了以陶醉的要求来接近我们的戏剧以外”,也有尖锐的批评与拒绝。而后者尤其引起田汉和他的同人们的震惊与反省。田汉在文章中引述的如下来自普通观众的批评,确实很有意思。一位署名“一小兵”的南京观众这样写道:

最后的《苏州夜话》,剧情是诅咒战争与贫穷。这种乞怜声气,你们或许以为可以讨得那班吸血鬼似的军阀们的同情罢。他们会要发慈悲心,放松那抽紧的索子罢。先生!伟大的先生!你的作品是多么背着时代的要求啊。……我所倾慕的先生,莫要自命清高,温柔,优美,我们被饥寒所迫的大众等着你们更粗野更壮烈的艺术!P3-5

序言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

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北大课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1904)还只是首开记录,接踵而来者更见精彩,如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吴梅的《词余讲义》(后改为《曲学通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和《白话文学史》、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游国恩的《楚辞概论》等。这些著作,思路不一,体式各异,却共同支撑起创立期的文学史大厦。

强调早年北大学人的贡献,并无“唯我独尊”的妄想,更不会将眼下这套丛书的作者局限在区区燕园;作为一种开放且持久的学术探求,本丛书希望容纳国内外学者各具特色的著述。就像北大学者有责任继续先贤遗志,不断冲击新的学术高度一样,北大出版社也有义务在文学史研究等诸领域,为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呐喊助阵。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习惯于将“文学史研究”理解为配合课堂讲授而编撰教材(或教材式的“文学通史”),其实,“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此乃学者挥洒学识与才情的大好舞台,尽可不必画地为牢。上述草创期的文学史著,虽多与课堂讲授有关,也都各具面目,并无日后千人一腔的通病。

那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时代,固然也有其盲点与失误,但生气淋漓,至今令人神往。鲁迅撰《(中国小说史略)序言》,劈头就是:“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后世学者恰如其分地添上一句:“有之,自鲁迅先生始。”当初的处女地,如今已“人满为患”,可是否真的没有继续拓展的可能性?胡适撰《(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以历史眼光、系统整理、比较研究作为整理国故的方法论,希望兼及材料的发现与理论的更新。今日中国学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早就超越胡适的“三原则”,又焉知不能开辟出新天地?

当初鲁迅、胡适等新文化人“整理国故”时之所以慷慨激昂,乃意识到新的学术时代来临。今日中国,能否有此迹象,不敢过于自信,但“新世纪”的诱惑依然存在。单看近年学界之热心于总结百年学术兴衰,不难明白其抱负与期待。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推出这套丛书,与其说是为了总结过去,不如说是为了面向未来。在20世纪中国,相对于传统文论,“文学史”曾经代表着新的学术范式。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文学史研究究竟该向何处去,如何洗心革面、奋发有为,值得认真反省。

反省之后呢?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我们期待着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

1999年2月8日于西三旗

后记

早就希望本书有再版的机会,十年前的初版本只印了一千册,因此经常接到读者来信求书,我自己手头也只有几本样书,自然难以满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厦门的读者遍找此书而不得,竟然做了一个我向他赠书的梦,醒来后写成一篇短文;此文在网上发表,吴晓东君在日本看到了,特地转发给我,我既感动又不安。后来到厦门讲学,与采访我的一位记者谈起来,没想到这位读者正是他的同事,我们也终于相见,并最后圆了他的梦。这或许只是一个特例,但希望能看到此书的读者大概还是有的。这次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愿将旧书重印,我自是十分高兴而感激,对热心读者也算是有了一个交代。——为维持原貌,这次重版,只是作了个别的字句变动,并补充了注释。

对我自己,这本书还有一种特殊意义:它是我1990年一次手术后的产物,正是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和我的研究对象一起走过了从“郁热”到“沉静”的生命历程,这是一次真正的精神自赎。有意思的是,十年以后,即2000年,我又一次倒在病床上,也同样因《与鲁迅相遇》一书而走出生命的低谷。我的个人生命就这样和学术生命体的创造胶合在一起,在我所有的学术著作中,也都贯注着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就是此刻,在回顾、整理旧作时,也有一种对逝去的生命的眷恋,但更希望这是一次埋葬:尽管已过“六六”之年,但仍渴望新的开始,想做的事、想写的书还很多——尽管明知有不自量力之嫌,但却无法压抑内在的生命欲求,只能写一点算一点,一步步向前迈吧。

2006年4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文学史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理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14841
开本 32开
页数 4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34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