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雅致的精神病院(美国一流精神病院里的死与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里曾经住着新英格兰众多名门贵族子弟,弗洛伊德的弟子和朋友,日后名满天下的诗人罗伯特·洛威尔、希尔维亚·普拉斯,音乐家雷·查尔斯等人。这些灿若群星的名字和冰锄额叶切除手术、电击疗法、浸泡疗法等等令人震惊的名词交织在一起,组成了这部让人手不释卷的“波士顿精神风俗画”。 本书描述的是美国“贵族”精神病院和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人们的“死”与“生”。

内容推荐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深入访谈,掌握了有关麦克连——这家在19世纪初成立的美国“贵族”精神病院——的详尽历史,正如其副标题所说,本书描述的是这座医院和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人们的“死”与“生”。

这里曾经住着新英格兰众多名门贵族子弟,弗洛伊德的弟子和朋友,日后名满天下的诗人罗伯特·洛威尔、希尔维亚·普拉斯,音乐家雷·查尔斯等人。这些灿若群星的名字和冰锄额叶切除手术、电击疗法、浸泡疗法等等令人震惊的名词交织在一起,组成了这部让人手不释卷的“波士顿精神风俗画”。

目录

导言 一所疗养院的传记:《雅致的精神病院》

第一章 初访精神疗养博物馆

第二章 精英献精英

第三章 五月花怪人

第四章 乡村俱乐部会员

第五章 疗法搜寻

第六章 谈话疗法:弗洛伊德与麦克连的人们

第七章 欢迎来到20世纪

第八章 疯狂诗人学会

第九章 终身居留:来自阿波汉姆星球的长者

第十章 诊断:“精神嬉皮症”

第十一章 医生,请治疗你自己

第十二章 迈向未来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看法:它不像精神病院。这处经过精心造景的土地,上面点缀着四五层楼高的都铎式宅邸与红砖房合,看似僻居波士顿市郊的富裕新英格兰大学预科学校,或是环境幽雅的小型学院。这里没有围篱、没有警卫、没有深锁的大门。当然,经过时间的洗礼,仍流露出岁月的痕迹。在少数仅存的上锁病房,楼梯围有铁栏杆。在一些楼馆,还有由厚实树脂玻璃围起的护士站。洗手间的镜子是磨亮的金属,而不是玻璃。但初来乍到,惟一让人感受到自己置身在美国最古老与最有威望的精神病院之一的,是突入磨坊街(Mill Street)的一个大告示牌:麦克连医院。

虽然我曾到几位医生的办公室进行采访,但直到1998年一个晴朗的初夏周六,才首次正式造访院区。当时,麦克连为马萨诸塞州富裕的邻居城镇伯蒙特(Belmont)举办了一场说明会。我们一行20人似乎也只像是前来踏青的野鸟观察员。事实上,当我们漫步在新英格兰的灌木林间步道时,几名男女就自我介绍说是奥杜邦协会的成员,看到院区浓密的橡木与榆树林,他们马上为之兴奋,这些地方是红尾鹰、角鹗与长耳鹗的栖地。我们的小组还有两名“足球妈妈”——真正的足球妈妈,因为后来大家发现她们也踢足球。每个人都穿着实用耐穿的衣服来加入这趟造访美国第一家精神疗养院之旅。

麦克连向我们展示占地240英亩的院区,并介绍了新的医院再利用总体方案。这项计划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不管是私人的保险业者,还是联邦政府的联邦医疗保险与州政府医疗保险,都不愿意资助长期住院与密集看护治疗,但这却是麦克连近两个世纪以来的特色。而过去那种有钱病人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的昂贵住宿式治疗,现在已改为“五天”的标准入院许可——刚好足以进行快速的精神诊断、稳定毒瘾,以及“释人小区”,后者意指前往中途之家或是最令人向往的发展:返家。在90年代早期,麦克连一年亏损数百万美元。医院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溃败有如与喷气式飞机竞争的豪华客轮。

为了拯救麦克连,董事会的商界人士决定“重组”这家医院。麦克连急遽缩减;在90年代后期,工作人员一晚只准备100张床位,与20世纪鼎盛时期的340张大不相同。整栋建筑物已遭关闭。“我们想到,这里约有250英亩的土地,与80万平方英尺的建筑占地,依据我们提供的医疗服务,可能只需要50英亩与30万平方英尺,”前董事会主席查尔斯,贝克向我说明。最后定案的总体计划决定,卖出该院约半数的土地,然后保有50英亩的内部核心用地,作为治疗病人与研究实验室之用。其他部分则供城镇作为公共空地。他们计划筹措4000万美元,以缓解医院巨额的负债,并挽救麦克连。

这趟行程果真遭受到预期的冲击;经过居民和学者之间数年来的争吵,伯蒙特终于在1999年投票准许麦克连出售不动产。麦克连则签下合约,把它南边12英亩的灌木林转型成一处30万平方英尺的镜窗式生物医学研究园区,就像在普林斯顿、亚特兰大、西雅图或美国任何白领市郊所见到的研究园区。繁忙的磨坊街沿途的26英亩土地将开发成为市内宅邸,价格在60万至65万美元之间。在另一场简报会上,北地开发公司的一名主管向我们展示新建房合将漆上近似土地的颜色,而且四周环木与地表保持相对低位,避免改变西向树林山丘的地平轮廓。他提到了销售这些毗邻精神病院的高价房屋时可能遇上的挑战,但他希望这不会成为问题。  

从这些城市住宅顺着山丘而下的土地,麦克连已说服美国退休法人团体建造352个单位的“安老中心”,这是属于高消费层的退休住宅。其他用地已被指定用来安抚各个掌握麦克连命运的居民。与奥杜邦学会禁猎区部分相邻的130英亩空地应该可以平息伯蒙特那些激进的环保人士。医院同时将捐出1.5英亩土地,开发为银发族住宅区——以及消弭反对声浪。院区北界的一家私立学校则会得到建立新足球场的土地。而伯蒙特的士绅可获得20英亩的土地,以进行其倾心多时的工程计划:扩展公墓。

身为哈佛大学教学医院的麦克连,在整个过程之中表现得恰如其分。我参加了一场市民会议,会中一名不赞成总体计划的毗邻业主,对“权宜之计”的公墓扩展持反对意见,他抱怨它只能解决伯蒙特未来75年的需求。与医院合作的一名发展计划职员回答:“我们会给各位看一幅瑞典森林墓地的图片。”这张图片充分显示了斯堪的纳维亚人精心规划且品味高雅的开发计划——即使是墓地的规划。在伯蒙特水土保持委员会--举办的一场会议中,一小群环保人士要求必须特别关照一条流经办公园区预定地南坡的小溪,这条溪最后会流入密斯提克河(Mystic River)。麦克连的律师团商议了一会儿,便同意不破坏邻近溪域100英尺内的土地。

P1-4

序言

不同阶级很明显地需要不同风格的住宿设施。州政府应当慷慨且充分地为贫困的疯人患者提供任何必要的治疗措施,但是只能以简单与相当经济的方式。在支出增加的情况下,其他较优渥的阶级则需要便利性和舒适性等比例的增加。这个众人皆知的规则通行于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安排,如旅馆、矿泉浴场、私人住宅,以及许多个人消费。

19世纪初成立的麦克连(McLean)疗养院,与美国东北部其他几所由地方有力人士所集资兴建的“法人疗养院”(corporate asylum)一样,深受当时欧洲精神医学思潮的影响。法国医生毕乃尔(Pinel)与英国公谊会图克(Tuke)家族等人所宣扬的“道德治疗”(moral treat—ment)是此类机构成立的核心概念。萨缪尔·图克所著的《仁济所略志》(Description Of the Retreat)描述了约克疗养院(York Retreat)的管理方针与措施,而大西洋对岸这些机构的主事者莫不奉为圭臬。他们抛弃传统以医药为主的疗法,主张以理性与人道等心理学的方式来影响,或更正确地说,“管理”疯狂者的行为与思想。之前被以野兽的方式对待的疯狂者,如今被视为思想有谬误的“人”,有待理性的矫正,以恢复之前停用的功能。此后的精神医学史便反复称颂这段历史,视毕乃尔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而带有浓厚人道与启蒙精神的“道德治疗”则成为精神医学专业化的重要契机。

对道德治疗与疗养院兴起间的这种关系,也有不同的诠释。有学者指出,19世纪精神医学实践事实上超前于精神医学理论,而“道德治疗”这一整套社会控制的系统,其实填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当时精神医学知识无法确定精神疾病的本质与病因,所以医生们不断在心理治疗与生理治疗之间摇摆。在这个充满“理论不确定性”的情况之下,他们无法确定医学原则,被迫运用当时既有的一些社会技术来达到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心理与生理的病因论,当时并没有一套关于疾病的精确医学理论,而只有对“健康”的社会观感。对疯狂的理解乃是建立在一种“社会现象学”或“道德症状学”之上。“病态”所代表的是完全负面。而所相对的“正常”,指的是举止得当,情感与智识之间的平衡,能够适当地扮演社会角色。道德治疗的重要性便在于整合了医学与道德。精神医学同时也是道德医学,其目的在捍卫与重建公共卫生。在这里,我们看到精神医学论述与实践的道德、哲学与政治意涵。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这股治疗的热忱,到19世纪中叶左右也逐渐消逝,疗养院渐渐变成被动地收容被社会所排斥者的场所。然而,对于治疗成效的悲观,也只是某段历史的风潮。除了反复强调麦克连最初的创院精神之外,作者艾里克斯·宾恩也记载了尔后治疗方式与精神医学理论的改变,称历史悠久的麦克连为一所“疗法的博物馆”。对一般读者而言,其中若干治疗方式甚至令人毛骨悚然,如电击休克治疗、额叶切除术、胰岛素昏迷疗法,以及将病人体温降至濒死状态的低温疗法等。除了强制性的医疗介入,艾里克斯·宾恩还记录了其他治疗方式,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几位曾经被弗洛伊德分析过的病人也成为书中的主角。然而,他们长期在麦克连生活的事实,见证了精神分析在治疗精神病上实有力有未逮之处。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院中的病人,如巨贾之子斯坦利·麦考密克(Staaley McCormick)等人,时常周游在不同疗法与不同学派的医生之间,成为各种医学理论的实验对象。大部分病人的命运颇为类似:在历经全套的医疗照顾与单调的院内生活之后,最后凋零在这半封闭的机构之中。有时,疯狂与死亡的阴影也会跨越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疆界。

虽然美国法人疗养院与州立医院最初在形式上差别不大,但是就某些方面而言,麦克连实际上的管理方式与规模较大的公立疗养院之间仍有所不同。包括福柯(:Mictlel ForJcal址)在内的学者,以及反精神医学运动人士所普遍攻击的现象,例如精神疗养院等“全控机构”(total insti-tutionS)中的患者规训与监管等,在麦克连虽然存在,但并不十分明显。自成立以来,麦克连便有系统地驱逐贫穷的病人,后来其经营所需经费逐渐完全由波士顿当地士绅望族提供,不再受政府补助。乌斯特(Worcester)州立精神病院于1833年开始启用后,麦克连的贵族气息更加鲜明。作者艾里克斯·宾恩时常将麦克连比喻为“豪华邮轮”:设备相当舒适,以迎合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如同纽约的贝勒佛(Bellevue)疗养院,麦克连疗养院逐渐变成知识圈、文化圈、上流社会人士的交集之处,这里充分反映的是当时上流社会的文化与道德价值。我们甚至可以说,麦克连虽然具有明显社会区隔的功能(将逸离常规者隔离于社交与家庭生活之外),但是它基本上还是上流社会与文化的延伸与复制,而比较不像毕乃尔所主持的萨贝提利耶(Salpetriere)或比合翠(Bicetre)这些主要收容中低阶层病人的大型公立疗养院。后面这类机构的特点在于强调医疗威权的建立,以及布尔乔亚主流道德规范的内化。

我们曾经提过,麦克连更像是图克家族所主持的约克疗养院,后者是个完全由教友派信徒经营、出资,并且照顾自己教友的场所,因为他们不希望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约克疗养院这个机构让他们相信,即便外界带来疯狂,但是教派家庭式的环境这个内在的收容所能够照料迷途的羔羊。疗养院能够“让那些失落在公民与宗教社会中的人恢复过来”。医学史家罗伊·波特(Roy Porter)曾表示,约克疗养院可被视为一个边缘的宗教团体响应现代世界的方式。在面对一个越来越世俗化、变化剧烈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社会时,一种宗教与灵魂,或者说精神层次上的反应。根据类似的逻辑,我们或许也可以说,在“社会控制”之外,原本以慈善而非营利为宗旨的麦克连,也为上层阶级在日益纷扰的现代社会中预留了一个熟悉的避难所。而在经历过20世纪中叶以降的“去机构化”风潮、经费不足、治疗医药化与医疗保险等制度改变所引发的变动之后,麦克连似乎还有勉强想回到之前贵族作风的企图。不过如今为时已晚。艾里克斯·宾恩表示:“19世纪的理想,是将患病的男女迁离拥挤喧嚣来帮助他们。这一切势将消失殆尽。”

由于院内病历档案对外封锁,本书的数据来源绝大部分是病人、护士与医生等工作人员的口述历史,以及其他侧面的研究。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所医疗机构的传记,也是一部与麦克连相关的人士片断的传记。作者着重以一手的访谈记录来描述院内生活,而不在于疗养院的经营与管理的做法,也使得这本书与一般医疗机构的历史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波士顿可称得上是美国的知识首都。而麦克连构成了整个波士顿重要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本书不仅记录了近两百年来精神医学的发展,也记载这期间美国主流的社会文化,并且勾勒出整个社会对疯狂的不同观感与对待方式。在这里生活过的知名人士,包括诗人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1947年和1974年两度普立策奖得主),安·塞克斯顿(Anrle Sexton,1967年因作品《生或死》获得普立策奖),希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tl,《瓶中美人》作者,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之妻),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电影《美丽心灵》的主角),灵魂爵士乐大师雷·查尔斯(Ray Charles)也在院内住过一段日子。据传,20世纪初著名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my James)的哥哥、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Uian,1ames)也曾于麦克连接受治疗。"这些名人雅士为麦克连套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这令人联想起意大利犯罪学家隆布罗梭(LomblOSO)等人的著名学说:疯狂与天才只不过是同一个心理生物现实的两面。之前医学理论中这种“退化”(degeneration)的印痕,到了20世纪中叶,依旧是为抑郁所苦的天才们必备的资质。相对一般媒体将精神疾病与精神病人“污染化”的做法,有论者指出,作者有意不去碰触疯狂这一现象若干不忍足睹的现实面。艾里克斯·宾恩所描述的患者,即便曾犯下过骇人听闻的罪行,也大多具备有魅力的特质。与其说他们是被社会摒弃的边缘人物,不如说他们是漫游在充满异国情调空间里的奇人异士,一举一动皆众人注目,甚至是窥视的焦点。这种将疯狂浪漫化的做法,出现在出版界中充斥着精神病人们的自述,将个人私密的痛苦经历转化成传奇的美国,倒也有理可循。

凭借将治疗方式的转变与名人轶事编织成一部疗养院的传记,《雅致的精神病院》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接近疯狂的方式。一如他所缅怀的麦克连,艾里克斯·宾恩深信启蒙的精神,试图在众多生命残片中拼凑出疯狂里人性的遗存,那些众人可以辨认与同情的部分。至于那些不合章法的沉默之声,或许还需要其他的倾听。

书评(媒体评论)

这项关于一家精神病院的研究成果非常杰出——浅显易懂且引人入胜。在叙述美国早期的社会与文化史时,仿佛詹姆斯兄弟的天才再现:亨利·詹姆斯的表达能力和敏锐观察,加上威廉·詹姆斯的专业见解。艾里克斯·宾恩将这两种特质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他的作品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前麦克连精神病院医生罗伯特·科利斯

艾里克斯·宾恩把精神病学的整个历史融入一家医院的传记,这家医院近两个世纪以来为部分美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与艺术家在人生的低潮期提供了避难所。他的成果就是这本迷人、博学、不乏轶事且令人手不释卷的书,它会带给你很多阅读乐趣。

——安·塞克斯顿的传记作者黛安·米德布鲁克

作者将麦克连医院的历史与精神病学史相结合,为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与历史爱好者和任何对心理卫生有兴趣的人士奉上了一本杰作。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平克

令人着迷的社会史,探讨了麦克连精神病院与众不同的原因以及它的风格与特点;麦克连的文化是波士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雅致的精神病院(美国一流精神病院里的死与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艾里克斯·宾恩
译者 陈芙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5925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749-097.12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