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的暗香(图文珍藏版)/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鲁迅、萧红、沈从文、徐志摩、林语堂……沧桑的阅历铸造出厚厚的文化;真,善,美,宛如一条丝带将他们串联着,熠熠闪烁着人性的光华。虽然他们的身影渐远;然而,我们依然渴望接近他们,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大师的心灵吧!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聚焦中外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编者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围绕这个文本,联系到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分析,突出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编者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目录

总序 远去的人只留下一滴清凉

第一章 祝福:雕刻鲁迅

一、“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二、情爱之苦与婚姻之痛

三、“钱”这个字真的很难听吗?

四、被拒者送来一束鲜花

五、“假鲁迅”原来神经有毛病

六、祝福的恐怖与狼的寓言

七、“硬骨头精神”

八、严肃的幽默家

九、梁实秋: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

十、林语堂:战有者何?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

十一、徐懋庸:敌乎,友乎?知我,罪我!

十二、郁达夫: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在民族是最可怜的!

第二章 边城:雕刻沈从文

一、边城:展示人类后花园静谧的秘密

二、“我来寻找理想,想读点书”

三、地天探访:郁达夫敲开了严寒的冬天

四、爱情的月掉进甜酒里

五、衣锦还乡觅翠翠

六、写作是一种“情绪的体操”

七、激扬文字的代价

八、一个野蛮的灵魂,装在一个美丽的盒子里

九、从文走了,边城仍然年轻

第三章 倾城之恋:雕刻张爱玲

一、离开,带着毫无眷恋的苍凉

二、爱,在那遥远的春天的晚上

三、流水有意,落红无情

四、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五、倾需之恋:石破天惊

六、永远的张爱玲

第四章 寒夜:雕刻巴金

一、长寿是一种惩罚

二、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三、寒夜:风中的颤粟

四、“萧姗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

五、“作家和读者都是我的衣食父母”

六、风烛残年:共有的月亮一天天残缺

七、让生命开花,让每个人都着春天

第五章 沉沦:雕刻郁达夫

一、并不完美的开始

二、风流才子佚闻旧事

三、供职北京大学:身在曹营心在汉

四、爱恨交加的情感世界

五、漂泊中的爱

六、《沉沦》:“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七、与刘海粟:松竹梅花各耐寒

八、郁达夫之死

九、郭沫若:我们应该要日本人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第六章 呼兰河传:雕刻萧红

一、丘陵上的红木棉

二、饥饿的利刃割破了喉管

三、浪漫,在清苦的河流中奔跑

四、远方闪烁嫩黄的火光

五、拜会导师鲁迅先生

六、因为相爱,反而伤害

七、柳亚子:“天涯孤女有人怜”

八、骆宾基:比友情多,比爱情少

九、呼兰河传:裸露的幽灵在徘徊

十、清瘦的背影消逝于一缕幽香

第七章 再别康桥:雕刻徐志摩

一、少年壮志当拿云

二、爱的伤痛

三、异乡的月寂寞得发红

四、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

五、为爱甘为无耻小人

六、梁启超:“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七、再别康桥:灵魂的秘密

八、飞扬,飞扬,劫命的绝唱

九、浪漫,本不想停留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

十一、这里睡着一个人,名字写在火焰里

后记

试读章节

四、被拒者送来一束鲜花

有人说,鲁迅是一个不大容易接近的人。这是因为鲁迅被人性吓怕了。他几乎看透了人生,看透了亲情。想想也真是:最美好的婚姻竟是以骗入手,设骗者居然就是自己的母亲。婚姻没有带来欢乐,反而成为精神包袱。随之,兄弟失和,朋友反目,还有社会上的明枪暗箭,鲁迅遍体鳞伤,只好穿上一层厚厚的铠甲,冷冷地看着来来去去的人,看着已经过去、正在进行和将要来临的一切。

因此,大多数时候,鲁迅的心门紧闭,他宁愿一个人孤寂地坐在黑黑的屋子里,抽着烟,让烟蒂上一闪一闪的火光照着横在眉头上的铁锁。对陌生人,即便来者友善,他也不愿多置一词,总是保持一份警觉,一种距离。

比方,后来成为鲁迅学生和好友的冯雪峰就回忆说,他第一次经柔石介绍见到鲁迅时,两人就几乎无话可说地在一块儿坐了半天,他感到无趣,最后只好快快告辞。而鲁迅在自己的日记中也有某同事来自己家里“对坐良久,苦甚”的记载。

当然,最直接的表现是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叙述,鲁迅说,白莽(殷夫)第一次受他邀请将《彼德裴诗集》送来供他校对时,就受到了冯雪峰一样的待遇,后来白莽还写信给鲁迅抱怨,说自己很后悔与他见面,因为自己的话多,鲁迅的话少,天气又冷,“像受了某种威压似的”。鲁迅回信解释说初次见面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云云。

随着鲁迅的名气日增,各方人士希望见到他的人越来越多。而江湖的险恶也让鲁迅越来越小心翼翼。某些时候,他只好直率地拒客。

有一次,一个鲁迅不愿见的人上门求见,佣人请示鲁迅,鲁迅要她告诉来人说自己不在。谁知这人胸有成竹声称自己是见了鲁迅回家后才来敲门的。佣人大窘,只好再去请示鲁迅:“先生,那人说是见着你在家才来的!”

鲁迅大怒,对佣人说:“你去告诉他:就说我不在是对他客气!”

佣人如实转告,那人只好悻悻而去。

有人后来评价说:鲁迅有很多我们常人不及的地方,“逐客之勇”便是其中之一。要换了我们顶多捏着鼻子让他进来,赔上几小时的牺牲听他胡言乱语。或者彼此相见,默默无言,让大好时光留在难受的尴尬里。

然而,并不是所有“不愿见的人”都能摆脱得了的。海婴就在其《我与鲁迅七十年》一书中回忆说,有一次鲁迅卧病在床,来了一个客人敲门。佣人开门,见是一个青年,就告诉他主人身体不好,不能见客。

这青年二话不说,转身就走。

过一会儿,又响起了敲门声,佣人打开门,见仍是这个青年。佣人正在惊异,却见他抱着一束鲜花,招呼也不打,就直往楼上冲。

这时,许广平正在二楼与鲁迅在一起,闻讯忙迎下来,企图挡住他不让他影响鲁迅休息。可是没有用,他还是固执地冲到了鲁迅床边。什么话也没说,只在床头放下鲜花,认真地看了鲁迅一眼,转身走了。

鲁迅也一言不发,只静静地看着他,直到他的背景消失,这才轻轻地摇了摇头。

原来,这个青年就是鲁迅屡屡为他介绍报纸发表文章的徐梵澄。鲁迅当时之所以不理他,是因为他去德国时,鲁迅曾给了他许多中国的宣纸,希望他送给德国版画家以作中国造纸文化的宣传。岂知徐梵澄这“马大哈”回国时又把那些宣纸原封不动地带回来了。鲁迅很生气,所以不想理他。没料到,他执意要见,见着就走,所有的话语都在匆匆相遇的眼神中。五、“假鲁迅”原来神经有毛病

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精神病多发的年代。他经常遇到一些问歇性精神病患者,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至少有两位。其中一位是他的姨表兄弟,名叫阮久荪,原在山西做幕友,后得了精神病,总疑心周围的人要谋害他,惶惶不安,就到北京来躲避。  鲁迅当时住在绍兴会馆,阮久荪来找他,鲁迅便把他留在会馆里暂住几天,两人间或谈起一点时事。阮久荪总是冒出一些奇怪的念头。

一天清早,细雨蒙蒙,阮久荪突然感到已大祸临头,拼命敲打鲁迅的门窗,声嘶力竭的。

鲁迅急忙开门,问他为何如此慌张,阮久荪哭着说:“今天我就要被拉出去杀头了!”声音十分凄惨,并不顾抚慰,写下了绝命书,拜托鲁迅转交给家人。

后来,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时,就把这位表弟作为小说狂人的“蓝本”,写进了书里。他在小序中煞有其事地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没过多久,即1933年的某一天,开明书店忽然转给鲁迅一封信,其中说:“自1月10日在杭州孤山别后,多久没有见面了……”

鲁迅看了信,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他已有10年未去过杭州了,绝不可能在杭州孤山和人作别。为了弄清事情真相,鲁迅就请在杭的友人许钦文调查一下。

许钦文很快回信说:在杭州松木场小学找到了一个“假鲁迅”,他夸夸其谈说什么《彷徨》已经销到8万册,可并不满意。

P25-28

序言

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其精神的闪光、灵魂的颤抖和文明创造者艰难拼搏的背影依然清晰可见。

远去的人只留下一滴清凉,我们是否发现并且记住了?

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名教授布思在一次校宴上,邻座的一位校董事问他:“我们究竟需要多少个乔叟专家?”

布思气愤地反问:“难道你认识我们的专家太多了吗?”

的确。我们不仅需要各个领域里的专家,我们更需要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

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大师或文化名人,那是这个城市的悲哀——这个城市无论多么繁荣,也只是喧哗苍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大师或文化名人,那是这个国家的悲哀——这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也只能是外强中干。

余秋雨曾说:假如陈寅恪还活蕾,就不会有人把广州称为“文化沙漠” 假如马一浮还生活在杭州,人们就会对杭州另眼相看。

此话并非信口胡诌。

据说英国人宁可让出印度,也不肯让出莎士比亚。这话听起来让印度人感到丧气,英国人却感到理直气壮,原因也在于此。

不过,在商品主义因子无孔不入的今天,一些浅薄的人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只要出行有宝马、奔驰代步,居住有花园洋房和游泳池,举杯有茅台或拿破仑洋酒,就感觉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他们认为:没有《诗经》,没有李白、杜甫和曹雪芹等,没有长城和故官博物馆等一切先人遗产,大家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可是,我要反问的是:那些飞禽走兽,目不识丁,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由此,我们从那个校董事的发问“我们需要多少个乔叟专家”引申出来:我们中国需要多少个红学专家才够用呢?我想,一千个不为少,一万个不为多,要是没有一个,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影响的只是我们的精神。

精神的侏儒比物质上的赤贫更可怕。

这就是我们追寻大师、呼唤大师的理由所在。

专家或大师的可贵就在于其行业所代表的作风:格物致知。立志要查出高鄂是否续写了《红楼梦》的决心,本身就是他们那种要把是非曲直大白于天下的“理性习惯”。至于曹雪芹是否泉下有知或是否高兴,与他们的趣味无关。他们只是要向历史交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智慧凝成文化的碎片,他们用发现的眼睛关注历史和自身,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以及文明的制造者。他们的经历坎坷曲折,他们的情感跌宕起伏,他们的追求矢志不渝,他们,连他们的生活本身都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都是一个时期的镜像和缩影。

他们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苍茫,更是盛夏里的一滴清凉,是启示,更是激励。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定编写一套“走进大师心灵”的丛书。

所谓“走进大师心灵”意味蕾这不是大师们的生平传记,而只是他们的一个轮廓,一个侧影 其文本向度追求原创性、独特性、情趣性。

该套丛书聚焦中外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 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围绕这个文本,联系到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分析,突出大师的某个侧影 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比如以“祝福”为题写鲁迅,“祝福”既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又是对鲁迅本人、对喜欢或不喜欢鲁迅先生的那些人的一种态度 鲁迅给人的感觉常常是太严肃,活得太累,他批评的人太多,伤害的人太多,他自己也被别人伤害 我们要带有一种温情,对这位难得的大师给予足够的尊敬。

再比如以“老人与海”为题写海明威,一方面,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能够勾起读者温馨的回忆,另一方面,这部小说也是海明威“电报式”写作风格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里面的“硬汉”桑提亚哥既是文本的主人公,又是海明威自身的理想写照,是这位在二战中出生入死的英雄一永不言败”的精神缩影。

其他的,诸如绘画大师和音乐大师等也是如此。

我们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大师们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光明日报出版社获悉这个选题后极为重视,他们立即将该丛书列为本版重点图书选题,社领导不仅经常过问书稿创作的进展情况、审阅部分稿件,而且组织强大的编辑力量及时精心编辑出版。他们的远见卓识和敬业精神委实令人感动。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十分感谢我的合作者们的信赖和努力,感谢羊城晚报文艺部的熊育群、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李蒲星以及长沙文联的薛媛媛和怀化文联的邓宏顺,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以一部部优秀的书稿真诚地支持我,使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贵和真情的温馨。

假如这套丛书能够给读者带去一份敬重、一丝愉悦和一点启迪或激励的话,那就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了。

               主编 聂茂

               2006年5月于岳麓山下抱虚斋

后记

这本书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写成的。

我有一份教职工作,有自己的科研课题,有研究生的和本科生的论文要审读,有跟人家签约两年、刚刚动手写完一章的长篇小说.有另一家出版社约定的一本书稿,还要去各地讲学、开会、座谈,还要出席一些“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的应酬,如此等等想一想,我一个人至少要做六个人的工作,我的时间如何分配,我的精力能够支撑吗?

说真的,在跟光明日报出版社签订约稿合同时。我犹豫了、我感觉自己已经很累,我不希望身体透支得太厉害,尤其重要的是,我担心自己一旦签约,如果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我会更加不安,更加心情沉重。

是我的好友、光明日报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田军先生的热情鼓励使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签下了约稿合同。

“选题的策划是你提出来的,我们的社领导极为重视,你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田军在电话里用近乎激将法跟我说:“你聂茂是个什么人,我还不清楚吗?”

的确,我有点好强甚至可以说,我太好强了。

签了约稿合同后,我像被套上了“紧箍咒”,只有硬着头皮上了,在教学之余,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寻找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的工作上我躲在长沙河东一处偏远的地方.认真地阅读文化大师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呼吸,体会他们的渴望随着我对他们了解的越来越深、对他们作品的把握越来越深入,大师们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激励了我,特别是“乡下人”沈从文对我的鼓励尤其巨大我完全沉浸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

从四月上旬我开始写作,原计划写作二十个大师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每个大师的生活经历和传世作品都是那么精彩,短短几千字根本无法体现他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历程,于是,我放松了对字数的限制,只要精彩,只要是闪光的片断,只要是令人感动的故事,我就尽情地写作,痛快地写作。就这样,写作萧红时,最先突破了二万余字,而写完徐志摩,竟然突破了三万字。

我想,文字的多与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否值得写,重要的是否写得精彩。大师们的作品已经十分精彩,大师们的生活已经十分精彩,如果我的笔太笨拙,如果我的笔不能触及大师们的灵魂,那就是我的失败。

在该书的创作过程中,我阅读、参考和引用了大量的书报资料,让我向这些资料的编辑者、撰写者和出版者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我要真诚地感谢朋友0.J读完了我的每一篇文稿,并提出十分中肯的意见,使我在一次次提升中看到了希望在远处闪光。

这一切,连同大师的光辉,我会一一记住,并深深感恩。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学识有限,书中的错误、缺点或遗憾一定存在不少。我真切地盼望广大读者的善意批评,以期自己在今后的创作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聂茂

                    2006年5月8日于岳麓山下抱虚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的暗香(图文珍藏版)/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聂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63969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