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中西之间/陈乐民徜徉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昨夜星辰昨夜风,过去的都过去了。幸好有些值得一记的东西,还可以在记忆中寻觅到……

我这一生分三段:大学毕业以前读书;青年和中年当“民间外交”的国家“小公务员”;进入老年则忝列为“学者”,主要关注欧洲文化史这个范围内的问题。用两句话来说,就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我想,其中我之所经历,我之所思所想,也许对于青年人了解所谓“另一代人”的生活环境、思想和精神状态,有些许用处吧。

内容推荐

作者是我国欧洲文化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本书带有思想自述的性质。他将自己半个多世纪来独特的家庭教育、求学、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以及主要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娓娓道来,并不时融人当时和现今的思考,犹如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发人深省。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学者的精神风貌及所处时代的特点。

目录

从“家门”到“学校门”

一个“大家庭”的衰落和我的少年启蒙

我走马灯似的上了四座大学

马不停蹄,岁月流逝

进入“机关”门

维也纳——我生活四年的欧洲城市

从回国到“文化大革命”

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

人生行旅中的“中转站”

什么叫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

从对国际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到康德的魅力

两种文明?全球化?世界历史

假如我能活到八十岁

域外拾遗

我记忆中的人文法兰西

德意志民族情结——分裂与统一

奥地利访旧

浮光掠影意大利

“虚君”与宪政民主的不列颠

印象模糊的亚非拉

物化加政治的美利坚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大家庭”的衰落和我的少年启蒙

我的家本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我能够记事的时候,在六七岁的光景,家里似乎很有些“气派”。那时我并不懂得局势正在发生着对中国的未来命运生死存亡的事变;日本侵略者已经磨刀霍霍了。我出生的地方是北京城南一条叫銮庆胡同的小胡同,当时的门牌号数是三十四号。长辈告诉我,我家并不是北京人,是在清朝末年从浙江绍兴迁来的;我家不知为什么有许多钱,据说祖父陈述和花钱“捐”了一个几品官, “吃粮不当差”,叫做“捐班”,置了一片房产出租,租金所得颇丰,所以叫做“吃瓦片”的。我长大时有了些“新知识”,很以“吃瓦片”为“俗”,所以还没有等到1949年“天下大变”,就已对我的家庭产生了一种鄙视的心理。

我家是个“大家庭”。幼年时看巴金的《家》,觉得那种气氛十分熟悉,连亲戚、朋友之问的过从,那些方式、礼数,都不陌生。我家“正房”的厅堂像个小祠堂,两个醒目的牌位安放在叫做“龛”的高处:居中的一块刻的是“天地君亲师”,左侧的一块是“陈氏堂中三代昭穆宗亲之位”,右侧还供奉着一部大而厚的线装“家谱”。这部“家谱”我从来没有翻开看过,听大哥说,上面印着我家是随北宋南迁从河南迁到浙江绍兴的;陈家的“谱系”是“荣宠乐康宁,封浩添庆立”,祖父是“荣”字辈, “陈述和”是他的字,大名是“陈荣禄”。每到旧年除夕,厅堂正面就挂起五大幅画像:着清朝朝服的某辈祖先和他们凤冠霞帔的夫人,他们都是谁,家里的人没人说得出,连很以家族自豪的祖父也没有说过。

每到旧历大年三十,都要把他们的画像(当时叫做“影”)“请”出来,开始由祖父身着长袍马褂,面部庄严地上香、叩首,然后全家大大小小先男后女依序(辈分)向他们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套“仪式”要进行很长时间,大人孩子不敢出一声大气,肃穆之极。这样中规中矩的祭祖大典,大约到20世纪40年代便渐渐地马虎起来,祖父年迈,又是从中年起即成了双目失明的盲人,上香即由大哥陈乐勤代理(本该是父亲的差使,但他早已过世)。乐勤有了些新思想,对这一套非常不以为然,每每发出些“叛逆性”的怨声。但祖父尚在,还起着“震慑”的作用;母亲素来孝敬贤惠,乐勤不得不敷衍应付。祖父死后,这套演戏般的祭祖仪式便不攻自破了。后来,大约到快解放的时候,那些祖宗的影像和两块牌位,以及那很庄严的大而厚的家谱都不知所向地不见了。是怎样不见的,我至今想不起来。

我家的“总管”是我的母亲;祖父在世的时候是我家的“太上皇”。祖母完全是不管任何事的。在“家政”方面,断文识字的母亲作为“长房儿媳”是负全责的,上对祖父“负责”,还要伺候婆婆。祖父母各居一室,每天早晨母亲都要向二老请安。在处理家务中,母亲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给祖父念报纸、念小说。庶祖母母女二人也要照顾到,好在庶祖母和姑姑都很善良,虽然管不了什么事,却绝不给母亲添麻烦,所以相处不错。家里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成员,我至今没有弄清楚他的来历,我叫他“七叔”,他比哥哥大几岁,他和那位“七婶母”时不时地要闹些别扭,是是非非地说些不中听的话,母亲不理她,嫂嫂却常要跟她口角。每到这种时候,母亲就得出面当“调解员”,两面“安抚”。

在我家的“鼎盛时期”有好几个佣人。两个男仆,张焕和刘二。张焕的任务是收取房租,照顾祖父的生活,还有就是全家的“采购”;刘二是厨师。三个“老妈子”,分管各房的杂事。随着家道日渐中落,首先“裁员”就是减少“老妈子”。到祖父母先后故去,房产变卖得差不多时,张焕也就不辞自退了。他临走时,母亲送给他一些“法币”,他对母亲说了些“感恩戴德”的话,挥泪而去。

“家道中落”始于日本占领的沦陷时期,哥哥在外面和朋友喝酒议论时事,借酒浇愁,喝到半醉时高声大骂日本的统治和助纣为虐的汉奸,被伪警抓起,关进了宪兵队牢里。家里几天不见人影,母亲急得团团转。此时自有人传话,说可以帮助把哥哥救出,但必须出一笔“大钱”;家里没有那么多钱,说可以用房子顶替。母亲瞒住祖父,与张焕办了这件事,变卖了几处房产,把哥哥“赎”了出来。哥哥被放出来,蓬头垢面地回来了。这件事大大地影响了我家的家境,更加上物价飞涨,租房的人都是收入不高的,房租时常收不上来,因而积债累累,从此开了破产的大门,到日本投降后内战期间,房产除了自住的以外,几乎卖掉了大半。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北平的最后两年,有两件事一起压在我家身上,使我家连连破产,终于沦落到了“破落户”的边缘。

P3-5

序言

昨夜星辰昨夜风,过去的都过去了。幸好有些值得一记的东西,还可以在记忆中寻觅到;然而几十年岁月匆匆,忙忙碌碌而不知所之。只有到了晚年,虽已是抱病之身,才觉得有些滋味。这颇可自慰,因为终于懂得了用自己的头脑去思想。

“在中西之间”这个题目绝不是说像前辈老先生那样“学贯中西”,那是我一生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我只能说我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很有兴趣,对两种异质文化都沾上一点边儿。我看书大多以有没有兴趣为准。没有兴趣的虽有“大用”,也看不下去。我的兴趣算是宽泛的,在文史哲范围内足够我选择的:有的与我晚年研究的题目相符,或间接搭界,或有所启发,或纯粹为了遣兴。

我这一生分三段:大学毕业以前读书;青年和中年当“民间外交”的国家“小公务员”;进入老年则忝列为“学者”,主要关注欧洲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史这个范围内的问题。用两句话来说,就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我想,其中我之所经历,我之所思所想,也许对于青年人了解所谓“另一代人”的生活环境、思想和精神状态,有些许用处吧。

这本不算厚的书,写的就是这三段。另外,把我在国外的片片段段的经历回忆专门集为一部分,作为附录,是所谓“域外拾遗”。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没有能一鼓作气地把书写完,一曝十寒,竟然花了好几年。

2004年5月于京中芳古园陋室

后记

这本小书写的是我的从小到老,很平淡的。它不是“回忆录”,可是总有些话可说,有些经历可写,有些事也许后来者不见得知道。不料一动笔,对于许多生活资料便有个取舍问题,以致淘汰的废稿几乎与留用的文字数量差不多;也就是说近一半的稿子没有用上。

我生活在一个变迁很大的时代,但平庸如我者只能俯仰于时代的变迁。对于这些变迁,任何个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就如同常说的,一个人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悲哀的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想”干什么,五十多年前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分配”,是天经地义的,“分配申请表”上人人填的都是“服从组织分配”,现在的青年人会觉得奇怪:一个人怎么会不懂得“选择”呢?例如我在当“小公务员”的二三十年里(其中包括一段“文化大革命”),我是否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说实话:没想过,谁也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那真是实实在在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是“盲目”地在做事情,并且做得十分“认真”,甚至相当“出色”。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虽没有受过皮肉之苦,但由于心情之压抑和无望几乎已经麻木,不可能能动地去“想”做什么。如果不是时局发生了变化,根本不会在“命运”面前做任何选择,而只能“无能为力”地生活在没有“自我”的状态里。等到我能够产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时刻来临的时候,我已经五十岁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这三句话太适合我的后半生的情况了。当我还在少年时期便有一种很“清高”的脾性:将来一不当官,二不从商。这些我此生是做到了。

我对于我自己自“知天命”之年起,感到“满足”的,一是我终于按照自己的“兴趣”或“志趣”去生活和做事了。二是,特别是在我七十岁以后,这“志趣”同我的某种“天职”——“责任感”和“良知”如水乳交融般融合起来了。

我的兴趣大而化之地说是在“文史哲”这个大圈子里;稍微具体一些,是在史学这个领域里。我退休前还在研究所当领导时即常劝导青年人要通中西历史,我说:“无史不足以言学。”这是从“六经皆史”里化出来的。20世纪二三十年新文学运动中的女文学家陈衡哲写了一本《西洋史》,她说了一句对我启发很大的话;她说,历史不是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而是叫人明白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我研究欧洲文明史的向导,就是要抛弃此前的种种定见,先使我自己“明白”这进程是怎么回事。因此,所谓研究不是“复制”教科书,不是把已往的事重抄一遍或加以重新编排,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明白“欧洲文明”进程的那条轨迹。别人写的书、说的话,都不过是提供给我做出分析和判断的参考。认同某家的论点也好,否认某家的论点也好,或是出自本人形成的论点,一切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大脑。不依傍成说,哪怕是权威的、已经视为当然的成说。

对于学术研究,首要的、最根本的态度,必须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排除一切非学术性的干扰。如果先预设一个结论,或者是什么“理论框架”,然后去“量体裁衣,削足适履”,则必定会断章取义,那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了。

我七十多岁了,我庆幸已不再浑浑噩噩了。简单地说,叫做我有了“自我”了。在迈向“现代化”的大时代里,我的祖国、人民背负着何等沉重而复杂的负担呵。许多问题甚至是“世纪性”的。一个“巨人”在沉睡中睁开眼睛,发现已被时代甩得那么远了;“巨人”由于沉睡得太久,只是认清世界和自己,也需要足够的清醒和勇气。

我熟悉自己的历史文化,也了解西方的、特别是欧洲的历史文化。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开眼看世界”,严复为“开启民智”而译书,孙中山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五四时期呼吁迎接德、赛二先生……已有时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天的中国虽然已非昨日,但是真正运用理性精神来思考一下,我们有什么可以沾沾自喜的理由呢?

从本质和气质上说,我属于比我早一代的那一代人;进入暮年,我有了更豁然的“自知之明”:我喜欢做什么(兴趣),我能够做什么(能力),我应该做什么(责任),我心里特别清楚。

历史是叫人明白的。我晚年写的是关于“欧洲文明”的文字,可是经常“想”的还是“中国文明”的问题。用意在于从中西“对照”中认识自己。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发现中国的古书的字里行间里都是“吃人”两个字。我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传统中,看到的是“专制”两个字。西方的民主和东方的专制,都是各自几千年按自己的文明轨迹形成的,这是客观史实。因此说中华民族的“启蒙”可能需要几个世纪的持续努力,绝不是耸人听闻。

我前头的路不可能很长了,身体又是这样每下愈况。不过我丝毫也不发愁,写在书里的打算要做的事还是要做下去,还是要“享受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中西之间/陈乐民徜徉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乐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7772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