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走近西方心理学大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西方心理学大师以他们动人心魄的爱情之旅和透彻明晰的科学思想,帮我们揭开了爱情的神秘面纱:歌德以他燃烧一生的激情而达到人生最美妙的境界;弗洛伊德以他神圣的“性欲之剑”而把爱情的秘密归之于“伊底普斯情结”;华生以他“放弃所有,只为生命的至爱”而癫狂干爱情之魔力;霍妮以她被冲突撕裂的爱而发现“人对爱的病态需要”;弗洛姆以他几番风雨的爱情经历而将“爱的艺术”娓娓道来;罗洛·梅以他对当代爱情的担忧而执意要给“丘比特之箭”镀镀金……

内容推荐

古往今来,再也没有哪一种科学之谜像爱情这样令我们迷惑和沉醉的了!爱情是怎样降临人间的?什么是一见钟情?为什么男女会彼此诱惑?单相思何以苦涩、失恋又何以痛苦?恋爱中的男女为什么智商低下?热恋的激情为什么会慢慢褪色?……无尽的追问终归化作一句话:爱情到底是什么?

本书的鲜明特色是,通过全方位地展示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人格特点、爱情生活经历与爱情心理学思想,不仅为读者揭示了西方爱情心理学的科学成就和主要内容,而且还描绘了西方爱情心理学发展史的全貌,以此填补了国内爱情心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目录

主编序言:爱情心理科学让我们拥有真正的爱情

苏格拉底:追寻爱情的真理

柏拉图:身体爱欲与灵魂爱欲

笛卡尔:一个理性主义者的精神之爱

培根:畸形的爱情之路

休谟:无法肯定的爱

狄德罗:回归爱的真实

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爱情

歌德:燃烧一生的激情

达尔文:将爱情进化到底

华生:癫狂于爱情的魔力

罗素:追求爱与知识的一生

弗洛伊德:手持“性欲”之剑的斗士

荣格:爱之整合

安娜·弗洛伊德:谁是你心中的最爱

霍妮:被冲突撕裂的爱

弗洛姆:品味爱情的艺术

克尔凯郭尔:彼岸忧伤

叔本华:情场浪子

尼采:孤独的思想行者悲伤的爱情之旅

海德格尔:生命中的“缪斯女神”和“守护天使” 

萨特:悦纳偶然,笃信必然

罗洛·梅:给丘比特之箭镀镀金

马斯洛:“因为我爱,所以我爱”

罗杰斯:爱,以人为本

乔姆斯基:爱——横跨语言与政治之桥

斯腾伯格:穿越时空的爱恋

福柯:夏花般绚烂的性爱

主要参考文献

跋:迷失在爱情茫茫征途上的中国人

试读章节

和大众通常的理解相反,柏拉图式的爱并不是指没有肉体欲望的爱。他认为,灵魂不仅有不朽的理性成分,还有激情和欲望,这两者隶属于身体,具有物性,是要死亡的。

和弗洛伊德的观点相似,柏拉图提出了灵魂三分法,他指出,身体有欲望,比如饥、渴和性欲,它必须得到满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恐惧、喜爱和愤怒等等各种情绪也都应时而生。这都是人之常情。只要人与人之间有爱情,那么爱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低级的事情。“当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控制了推动正确行为的判断力之后,当这种欲望从其他相关的欲望中获得竭力追求肉体之美的新力量时,这种力量就给这种欲望提供了一个名称——这是最强烈的欲望,叫做爱情。”所以爱情最开始是被身体的爱欲激发的。但如果要获得真理,人就应该专注于理性的追求,而抑制身体的爱欲。我们的生活应该由道德准则或者未来目标主导,而不是由生物性的或身体爱欲的直接满足所牵引。

《斐德罗篇》中打了一个关于马车的比方,形象地表述了爱情过程中爱欲与理智对人产生的作用。如果说身体爱欲比做一匹劣马,理智则是一匹驯良的好马。当灵魂的驭手看到爱情的对象时,整个灵魂就体会到爱欲。此时,良马节制,不敢贸然扑向爱人;而劣马不知羞耻,蹦跳着驰向爱人。驭手和良马拉不住劣马,被劣马拉着不断接近被爱者。靠近时,驭手看到被爱者光辉照人,“好像看到美与节制并肩而立,站在神座上,他不禁肃然起敬”,向后猛拉缰绳,拉得劣马口破血流,栽倒在地。这种事重复多次,劣马终于学乖了,丢掉了野性,俯首帖耳地听从驭手的使唤。“到了这个时候,有爱情的人的灵魂才带着肃敬和真诚去追随被爱的人。”这样,节制使爱情高尚,使灵魂中的善的力量得到解放,从而给人带来善和快乐,让人体会到爱情带来的光荣和伟大。

如果没有完全遗忘灵魂的爱,做“一些凡人认为快乐的事情来满足欲望”也是被认可的,“由于他们有爱情,因此到了该长羽翼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长羽翼的”。爱情永远是向上的。从认识美的形体到美的道理、美的制度等等,一级一级逐步上升,经过飞跃最后认识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的、单一的(一类中只有一个)。这就进入了理念的永恒王国。

所以,身体的爱欲是一个阶段的正常现象,就好像花朵盛开一样,人难免醉心于其中,关键是,不要以为肌肤之亲可以拥有精神上的永垂不朽。等开到荼縻,花事终了,我们终将发现,月光仅仅就是那一个夜晚的事情,只有对于善的追求永远存在。当心灵离开肉体而走向真理的时候,此刻的爱情才是最好的,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一种永恒的爱。我们就好像向日葵,只能在太阳的方向招展,而无法在月光中灿烂,因为月光永远只能是阳光的反射。

P15-16

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信手拿起我们这本《心理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时,你一定会怦然心动——就像我们当初执意要编写这样一本书时那般的兴奋和激越!你就像意外见到了你冥冥中一直想要的东西一样不能自已:啊,我期待着你已经很久,很久!

是呀,也许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或少女,正幻想和憧憬着那理想而美妙的爱情;也许你正陷于苦涩的单恋中,对那无望而绝望的爱情痴迷而执著地等待着;也许你采撷了相思的红豆,正品尝着爱情美酒的甘醇和云雨欢娱的惊喜;也许你已经结了婚,却在冒险尝试那婚外的艳遇或一夜情的缱绻;也许你刚好处于中年危机,正在反思与重建你那久违而陌生的爱情经验;也许你已步人人生的黄昏时段,却依然鲜活地保持着对爱情的永无止境的渴望!……

这就是人生。而人生,也就意味着爱情!至少,人生的第一要素是爱情。正因如此,古往今来,再也没有哪一个科学之谜像爱情这样令我们迷惑和沉醉的了!爱情是怎样降临人间的?什么是一见钟情?什么是心有灵犀?为什么男女会彼此诱惑?单相思何以苦涩、失恋又何以痛苦?恋爱中的男女为什么智商低下?热恋的激情为什么会慢慢褪色?……无尽的追问终归化作一句话:爱情到底是什么?

一爱情的求索:由常识心理学上升到科学心理学人人都希望拥有爱情。可问题在于,我们真的懂爱情、理解爱情吗?你也许会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说起爱情,你即刻便会--情绪激昂、滔滔不绝,一席话语甚至可以不加提炼就能进入《爱情格言大全》。试看:

“爱有许多理由,其实爱也可以没有理由。”

“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像太阳那样,每天都是新的。”

“爱上一个人就是自我先失掉了一大半。”

“再也没有什么比永恒的爱情更短暂的了!”

这些话可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我要说,这些观点只是基于人的直觉,基于人对爱情的本能性直觉。也就是说,这些观点——若权且算做爱情格言的话——是任何一个具有健全心智的人都有的,是人类天赋的常识心理学的一部分。所谓“常识心理学”,是指人们天赋上就有一种揣摩、推测他人心理的能力。比如,他(她)是怎么想的?他(她)又是如何从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姿态中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对此,我们全然不成问题。联系到爱情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对于爱情,谁都有自己的看法,人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然而,在爱情生活中,这种常识心理学的爱情观管不管用呢?是不是有了这种天赋的直觉就能保证你获得真爱呢?我举个例子:对于一个自陷情网的男人来说,他最苦恼的问题是:我怎么判断她爱不爱我呢?她身姿摇曳地走来,低眉浅笑,秋波流转,甚至故意调情卖弄性感。这便是爱你的信号,是爱情的表达吗?说真的,面临此情此景,我们那点儿可怜的常识心理学天赋就靠不住了!有多少单相思的苦酒正是从这里开始酿成的。

你很幸运!呈现在你手上的这本书,正是为了帮你解决恋爱中的致命难题的,因为我们在书中表达了一种超越常识心理学的科学爱情心理学。你会看到,爱情,固然是世上最令人神往而又最神秘、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但它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完全可以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来解释的。一旦我们从科学心理学上把握了爱情的性质和规律,我们就能成为爱情的主人,更好地寻觅、呵护和更新我们的爱情。

本书的鲜明特色是,通过全方位地展示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人格特点、爱情生活经历与爱情心理学思想,不仅为读者描绘了西方爱情心理学发展史的全貌,而且还揭示了西方爱情心理学的科学成就和主要内容。尽管这一鲜明特色只是我们的初步尝试,但它在国内尚属首次,并填补了国内爱情心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正如我在《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学知识的提出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打上了心理学家深深的人格烙印。”因而我们在撰写大师的爱情心理学时,注意刻画大师本人的人格特点,特别是他(她)的爱情生活经历(诸如初恋、失恋、离婚、婚外恋、情人角色的扮演等)与他的爱情心理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诚然,从心理学史上看,并不是所有心理学大师都对爱情的研究感兴趣,像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就鲜有关于爱情的论述;但不少大师却对爱情心理的探索情有独钟,且硕果累累,像弗洛伊德、弗洛姆、霍妮、罗洛·梅和斯腾伯格等,这显然与他们自身的爱情经历有内在联系。例如,以探索“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闻名遐迩的霍妮,其对爱情心理学最大的贡献是“对爱的病态需要”理论。这一理论的要义是:当驱使一个人去爱的不再是“爱情”本身,而是一种隐隐的焦虑与不安,那感觉遍及内心,迫使他四处寻找“爱”来缓解,他就失去了真正爱的能力,只为了寻找内心的安宁而疲于奔命。我们只能说,这一理论固然是出自霍妮对我们时代心理问题的洞察性诊断,但也与她本人的爱情经历息息相关。我们发现,霍妮的爱情是一种“被冲突撕裂的爱”:爱情给过她美好的希望,也给过她无数次失望;爱情曾带她飞跃幸福与快乐的巅峰,也曾推她坠入失望与抑郁的深渊。最终,爱情留给她的,只是一颗在绝望中慢慢封锁的伤痕累累的心。可见,她关于爱的病态需要理论,正是她自身相互冲突的爱情体验的真实写照和思想升华。

二西方爱情心理学的主题

品味大师富有魅力的爱情生活,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爱情心理学大厦的窗口。在这所大厦里,你可以尽情地浏览爱情心理学的各种主题,而这些主题均是围绕性、爱情与婚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的。

爱情心理学的首要主题当然是爱情的本质,也就是那个亘古的问题:“爱情是什么?”心理学家一般都不满足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分别从进化论的、生物学的、遗传学的、动物行为学的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多方位、多角度地揭示爱情的某种本质属性。尽管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家们尚未达成统一意见,但破译爱情的本质毕竟是爱情心理学首当其冲的使命。

与爱情的本质直接相关的是爱情的特质。心理学上的“特质”,一般是指把一种心理现象与另一种心理现象区分开来的独特标志。爱情与一般的情感、情绪有什么不同呢?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因为很久以来,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一直有误区。过去有一种说法,“Lo,e”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词,是几百年前从浪漫的欧洲人那里诞生的。根据这个观点,爱情是西方文化的特有产物,因而不能推延到那些远离欧洲影响的其他文化中。最近的进化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传统观念完全是错误的。其实,爱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全世界任何文化中的人——从非洲南部的祖鲁人到阿拉斯加北部寒冷地区的爱斯基摩人——都能体验到的。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至少有四种证据表明这一点:世界各地情歌的流传、违背父母意愿的私奔现象、渴慕爱情和受其折磨的文学作品,以及描述缠绵悱恻的爱情的民间传说。这证明,浪漫的爱情在所有文化中都存在。

既然爱情是一种不单单局限于西方文化的现象,那么它必定有其特质,而且这种特质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像一见钟情、幸福、激情、浪漫、理想、代价、嫉妒、避免孤独或情感虚空、与性的统一或分离、毁灭、死亡等,就是西方爱情心理学所着力描述的特质。

作为一门科学,爱情心理学也不同于文学家和哲学家对爱情的绝妙洞察,它重在揭示爱情发生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状态上。“心理机制”一词,意思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得以发生的内在因果关系。爱情心理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力图发现任何一种爱情心理现象的机制。

例如,文学史上所讴歌的一个永久性经典题材——“一见钟情”,现在也可以从心理机制上得到合理解释了:外貌美的偏好是人类进化而来的一种心理机制。我们的男性祖先利用视知觉、味觉和嗅觉来辨别女性的繁殖价值和生育力。他们一是看外貌,如丰满的嘴唇、光洁的皮肤、明亮的眼睛、亮泽的头发、恰到好处的肌肉以及匀称的体型(胖瘦和腰臀的比率);二是看行为特征,如轻盈的步伐,生动的表情和充沛的精力。凡是能标志年轻和健康的那些“身体线索”,都体现了女性的生育力和繁殖价值,因此它们是男性判断女性美的一些关键因素。而我们现代男人的一见钟情,不过是继承了男性祖先判断女性美的原始心理机制。如果你不相信这种解释,那还可以举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利用神经成像技术(如核磁共振)对大脑各区域进行扫描,当男性观看美丽女性的面孔时,大脑的“伏隔核区”显得非常活跃(该区域是一个奖赏回路——脑部的快乐中枢);而当男性观看不漂亮女性或一名男性时,该区域就不会被激活。显然,“美”是进化而来的、以特殊脑回路为神经基础的天赋的心理机制。至于爱情中的恋人们所表现出的痴迷、癫狂、炽烈、陶醉、苦闷、焦灼、祈盼、哀怨、孤独、悲恸、绝望等,就是心理学所描述的爱情心理状态。爱情心理状态是一般的情感状态所体验不到的。

把握了爱情心理的特质、机制和状态之后,你就要进一步明确爱情中必须处理的诸多关系。首先是爱情与单恋、失恋的区分。单恋是不是爱情,单恋的心理效应如何,为什么“不爱”?为什么单恋者“有意识的努力”(苦苦追求)均无济于事?大师们均作了心理上的分析。文学家历来赋予单恋以崇高的价值,但从科学的观点看,单恋不是爱情。进化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男性祖先把自己的经济资源、时间和精力乃至承诺都投向一个根本不给他交配机会的女性,那么他的基因就不能被传递,也不可能繁衍他的后代。“自然选择”不会青睐这样的男性,他必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大师提醒我们,单恋还要与失恋区分开来。如何从失恋中走出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还是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吧。

爱情与性的关系,这是爱情心理学中最大的难题。它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在爱情中性的意义是什么?“真爱”意味着什么?“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否可能?爱与性的分离意味着什么?性是加深爱情还是剥离爱情?性行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性恋等)是不是爱情的表现?什么是性道德?等等。关于这些问题,读者均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最后是爱情与婚姻的关系:爱情是否必然导致婚姻?婚姻是强化爱情还是使爱情平庸?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坟墓”?婚外恋有无合理性?“开放的婚姻”是什么涵义?忠贞与外遇如何平衡?婚姻与责任、义务的关系如何?等等。我相信,大师们所开出的维系婚姻的良方无疑对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西方爱情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西方爱情心理学在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这是我们在书中创造性地尝试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把本书写成一部正规的《西方爱情心理学史》,但其发展的线索和脉络还是为读者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1879年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前漫长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史称“哲学心理学”的时期。心理学被孕育在哲学的“母体”内,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心理学时期的爱情心理学,其总体特征是,哲学家对爱情进行抽象的、思辨的反省,探寻的是“爱的智慧”,尚缺少科学的实证依据。哲学家一般被分为理性派和经验派,相应就有理性主义爱情观和经验主义爱情观;而18世纪初出现的浪漫主义爱情观则是哲学心理学时期爱情心理学的顶峰。

“理性主义爱情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他们崇尚人的理性对爱情(或情欲)的引导、节制和平衡的作用,其爱情观闪耀着理性的智慧之光。像苏格拉底绝妙的爱情定义,正是从爱情、情欲与理性(理智)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把握的:“当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控制了推动正确行为的判断力之后,当这种欲望从其他相关的欲望中获得竭力追求肉体之美的新力量时,这种力量就给这种欲望提供了一个名称——这是最强烈的欲望,叫做爱情。”在这里,“推动正确行为的判断力”就是理性。爱情有可能暂时控制或压倒理智,但最终,理智会告诉我们,“我们爱的对象是善,我们只爱善的,不爱其他;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苏格拉底关于“两匹马和一位驭手”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爱情过程中理智对情欲的平衡和制约作用。

“经验主义爱情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培根、休谟和狄德罗。他们与理性主义相反,强调本能欲望、感官刺激、自我经验与学习在爱情中的作用。休谟说,“理性是且应该是情感的奴隶”,狄德罗“感情淡薄使人平庸”的名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将心理经验、感官享受上升到空前高度的经验主义爱情观。如果再品味一下休谟关于“性欲”、“美貌”和“好感”三位一体的爱情心理发生机制的分析,这种爱情观的寓意就更加清楚了。

“浪漫主义爱情心理学”既反对理性主义单纯崇尚理性,也反对经验主义片面强调感官经验,而是空前地凸显非理性成分(动机、意志、本能和直觉)在爱情中的意义。让爱情回到生活中,回归“孩子般的开放状态”便是激情浪漫主义者的呐喊。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歌德和叔本华。他们不仅追求浪漫的爱情,渴望那燃烧一生的激情,而且对爱情的心理状态的刻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理学财富。比如,有卢梭的自白:“在我的整个一生中,面对我爱得发狂的女人,我情急难耐、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神魂颠倒、浑身痉挛”;还有歌德的无奈之感:“众多书中最奇妙的书,是那爱情之书,我曾专心将它诵读,欢乐的内容不多,却有成篇的痛苦。离别、烦恼、疲倦,种种断绝、残忍,一步一步地苦闷,加上没完没了无节制的憔悴”。

冯特之后(即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产生了“功能主义爱情心理学”,以达尔文、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学流派,主要研究心理的功能,认为心理的功能是有助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而所谓爱情的功能,也就是要问,爱情有什么用?爱情是干什么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爱情心理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是他的“性选择”理论,开创了理解爱情的心理机制的新纪元。性选择理论关注物种因求偶行为而产生的心理机制:一是“同性竞争”(同性之间竞争与异性的交配机会);二是“异性选择”或“择偶偏好选择”(像雌孑L雀更喜欢选择羽毛艳丽的雄孔雀作为配偶)。达尔文还最先发现了我们的祖先已形成了采用短期性关系策略的机制:“女人和心爱的人私奔虽然事属罕见,但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发现,女人在婚姻关系中并非处于通常认为的那种卑微的地位。不管在婚前还是在婚后,她们都可能引诱中意的男子,有时也会拒绝她们不喜欢的人。”詹姆斯在他那著名的本能理论中,把爱情专门当做成人的“本能行为”。他提出“为什么那种特殊的处女情结可以颠倒人们的理智”?说实在的,这个问题至今还不好回答呢。

与强调爱情本能的功能主义相反,美国“行为主义爱情心理学”不承认有任何本能。通常所谓的“本能”不过是训练的结果,属于人类的习得行为,即“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结果。这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在他们看来,当人们说起某某人在谈情说爱时,一般是指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行为的倾向”。处于“热恋中”的人,不过是表现出帮助、喜爱、和睦、抚慰和关照行为增多而伤害行为减少的趋势。华生认为,爱固然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情绪”,但它是人在儿童期由父母的抚摸或轻拍而学习得来的。所以华生非常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在第一个孩子刚会说话时,他的第二任妻子罗索莉就开始教孩子生殖器的正确读音,以后又教他生殖器的功能。华生极力主张教给孩子真实客观的性知识,他和罗索莉甚至亲自示范让孩子们看他们亲热的动作。但同时,华生认为母亲之所以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中,也是因为性,因此,华生反对孩子与异性家长的过度亲密。华生还突出了性在爱情生活中的意义,他的名言“性使你安静”,独特地表达了性爱在释放身体的张力中的功能作用。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爱情心理学”,是人类爱情求索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把爱情的心理机制挖掘至人脑深处的潜意识王国,而“伊底普斯情结”则是它解释爱情何以发生的一把钥匙。从经典精神分析(包括安娜·弗洛伊德)开始,经由早期分裂(荣格、霍妮),再到新精神分析运动(弗洛姆),乃至今天的后现代精神分析(福柯),精神分析爱情心理学自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若要解释我们究竟爱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的“伊底普斯情结”概念是再合适不过了。中国人把爱情归结为“缘分”,可什么是缘分,多少又有点神秘。但弗洛伊德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幼儿从3岁左右开始,便对异性双亲产生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强烈愿望:对男孩儿来说,这种愿望就是想要排挤甚至杀死父亲,从而独享母亲的爱(对女孩儿,则反之亦然)。因为母亲在给他的哺乳、亲吻、爱抚、触摸和注视等过程中,她的美丽和音容笑貌便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但男孩儿渐渐发现,他的这种独占母亲的爱的愿望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父亲太过强大,他是不可战胜的。于是到了5岁左右,男孩儿便开始有意识地压抑这种愿望。这一压抑过程是如此之长(一直到青春期),以至于这种愿望慢慢地被男孩儿遗忘了,也就是逐渐地变成了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就是“伊底普斯情结”,或叫“恋母情结”。“情结”首先是指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之所以叫情结,是因为这个男孩儿长大以后也无法意识到。意识不到的情感,并不意味着它在头脑中不存在,实际上它总是在那里起作用。这样,对于男人来说,他终其一生,爱的就是同一个女人,即他的母亲,只是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这样,当一个小伙子产生不了爱情却又列举种种“理由”说,这个女孩儿不漂亮,那个女孩儿性格不好时,实质上是他的潜意识里没有认可某个女孩儿,也就是他还没有找到与他潜意识中的母亲形象相符合的那种女孩儿。原来中国人所说的“缘分”,就心理机制来说,不过就是恋母情结在起作用罢了。

与精神分析爱情心理学平分秋色的是“存在主义爱情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爱情心理学”。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流派,二者的相似处要大于不同处。前者以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和罗洛。梅为代表,后者的主要代表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存在主义专门研究人“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的表征就是爱情。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人的存在的本质是“此在”,即人总是在“时间”中存在,而且是“此时此刻”的存在。此在的情态有多种,但爱情是最为重要的情态:“爱是对于所爱者的本质的洞察目光,这种洞察目光通过所爱者的本质而洞见到爱者的本质基础。”爱者与所爱者的本质正是通过爱情而相互洞察出来的。罗洛·梅作为“存在分析学家”,他的爱情理论中融入了存在、焦虑、原动力和意志的指导思想。他反对现代人将爱欲与性欲混为一谈,或是用盲目的性来掩饰爱情的匮乏和心灵的空虚。爱情使我们感到存在的价值,趋向于自我实现,而性只会使我们更加焦虑。人本主义心理学突出“以人为本”的爱情观,认为“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马斯洛把“自我实现者”的爱情作为人们值得追求的理想爱情模式,罗杰斯则以探索爱情与婚姻美满的秘诀为己任。他认为大多数婚姻问题的根源是:在婚姻中人们失去了真自我!恋爱、结婚都不是出于自己真正的内在本质——对真爱的渴求去做的,而往往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才去做,所以婚后出问题在所难免。

西方爱情心理学的近期热点是“后现代主义爱情心理学”。“后现代”一词不易界定,但如果把西方近三百多年来所确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说成“现代”的话,那么后现代则是对这些传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叛和颠覆。在爱情问题上,拉康、福柯和罗兰·巴特等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对传统的爱情话语进行“解构”。西方文化一直致力于将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爱情话语”组织成统一的整体:爱情是一个“故事”,服从于“宏大叙事”。就是说,男人和女人相识、相爱、冲突、分手,都有一个具体的地点(空间)、构成时间上前后相扣的线性结构(因果结构)——“爱情故事”。也就是说,爱情总是有着开头、发展和结局。但实际上,爱情话语总是处于变动之中,正好体现了“discursus”(话语)这个词的原初意义:“此处彼处,来来往往的行动”。像“我爱你”,“这一具体情境不是指爱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爱的反复呼唤本身”。爱情就像“魔鬼游轮”上的“侠客”。尽管每一份爱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尽管人们否认它会在异时异地重现,但他们不久就会意识到,他注定要“迷失在茫茫征途”——从一份爱到另一份爱,直至死亡。

亲爱的读者朋友,在你知晓了最变幻无穷的爱情也可以从科学心理学上去把握,爱情心理学中有哪些引人人胜、妙趣横生的主题以及西方爱情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之后,就请你和我们一起,跟随着西方心理学大师们的足迹,去追寻爱情的真理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走近西方心理学大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哲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1784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