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款和他的孩子们/城市与乡村儿童文学小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表现了一个“大款”和他的“孩子们”一段真实的生活,同时融进了作者的泪水与思考。小说通过一个山村女孩的视角,表现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中国北方一个儿童村里,每天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真情故事。这些故事内涵丰富、命运感强烈,反映了当今社会弱势群体艰难的生存与拼搏。

内容推荐

“大款”冯漫撒收养了一群贫困山区的孤儿。一场洪水冲毁了他的山区游乐场,中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使“大款”不再是“大款”。是抛弃这群孩子,还是继续和他们在一起,过一种同甘苦共患难的新生活……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电视台女记者燕紫,受命前来采访。在与“大款”和“孩子们”的相处中,人与人之间迥然不同的遭遇和性格,时时在相互的碰撞中闪现火花,使这些孩子身体得以成长、爱心得以深化、灵魂得以升华……

小说通过一个山村女孩的视角,表现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中国北方一个儿童村里,每天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真情故事。这些故事内涵丰富、命运感强烈,反映了当今社会弱势群体艰难的生存与拼搏。其中不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章节。它就像是一条闪烁着晶莹剔透光彩的珍珠项链,令读者怦然心动、目不暇接……

作者在写作期间失去了父母,深切体验了孤儿的心态,从而使作品渗透了浓浓的亲情、深深的忧伤,以及深刻的思考。

目录

第1章 噩梦

第2章 爹地和姑姑

第3章 记者燕紫阿姨

第4章 馒头里有血

第5章 “贵族”的儿子

第6章 遗书

第7章 恨

第8章 柔情

第9章 儿子和后妻

第10章 黑夜的惊恐

第11章 怒打醉鬼

第12章 采访笔记:傻娘

第13章 田园神话

第14章 小青蛇回家

第15章 姐姐的小刺猬

第16章 爹地被骂是“狗熊”

第17章 鸡毛信

第18章 去年纪事:山洪

第19章 去年纪事:母亲

第20章 去年纪事:在银行行长家

第21章 去年纪事:小小流浪汉

第22章 去年纪事:护犊子

第23章 去年纪事:拍卖会

第24章 去年纪事:现场办公

第25章 去年纪事:农民企业家

第26章 一球打天下

第27章 采访笔记:乌黑墙壁上的爱情诗

第28章 采访笔记:工地女指挥

第29章 作文《我的妈妈》

第30章 情窦初开

第31章 不想长大的孩子

第32章 大款朋友

第33章 采访笔记:英雄和“骗子”

第34章 北京来的客人

第35章 英文报道

第36章 秘密集会

第37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第38章 关于拳击的讨论

第39章 “飞贼”

第40章 珍珠项链

第41章 白金戒指

第42章 帮助

第43章 “自助计划”泡汤了

第44章 包饺子

第45章 雪涌泉

第46章 蓦然回首

后记

试读章节

上午,我们正在二楼教室里上课。后门忽然被人轻轻地推开了,一位阿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示意安老师不要中断讲课,然后坐到后排一个空座上。安老师正在讲数学题,忽然有了一位阿姨听课,他显得格外精神起来,数学题讲得清楚,声音也洪亮。

下课了,安老师走下讲台,径直来到阿姨身边——他和阿姨之前好像见过面。阿姨问,教室里为什么只有七名学生。安老师回答,四年级只有七名学生。阿姨惊讶地说,在省城学校里,不论哪个年级哪个班,学生都达八九十号人。像这么宽松的学习环境,简直是闻所未闻。

安老师介绍说,儿童村孩子经历比较复杂。正常学校里,十二岁的孩子应该小学毕业了,可在儿童村里,十二岁的孩子却刚上四年级。这还算是不错的。有的十三四了,却刚上三年级或二年级,原因是曾经中途辍学,或是因为家庭贫困,来到儿童村才开始上学。

安老师还说,儿童村共有三位正式老师,一位是他;一位是教务主任余老师,孩子们叫她余奶奶;还有一位是朱老师。他教一至四年级数学;余奶奶教一至四年级语文;朱老师教一至四年级音乐和绘画,兼教三四年级英语。除了全职老师,还有几名希望工程志愿者,定期或不定期地每周来给孩子们上副课。

两人正交谈着,一二年级的小孩子们从窗外跑过,看到教室里来了客人,都好奇地挤在门口和窗口,探头探脑地向里面张望。阿姨笑着招呼他们进来。

他们立刻七嘴八舌地问:“阿姨,你叫什么名字?从哪儿来?来干什么?”

阿姨回答:“我叫燕紫,从省城来,是省电视台《绿野人踪》栏目记者。”

“啊,”小孩子们惊讶道,“阿姨原来是记者!”

“阿姨,记者是干什么的呀?”一个小孩子天真地问。

“记者是到一个地方采访,采访完了写文章的人。”

“阿姨,什么叫采访?”

“采访就是跟人家谈话,比如现在,我就正在采访呢。”

“现在就叫采访?”小孩子们惊讶道,“这怎么叫采访呢?我们有什么可采访的呢?”

“这就是采访呀。你们可采访的东西很多很多。”

“阿姨,你除了采访我们,还采访谁呢?”

“采访你们的爹地、老师、姑姑、哑姐姐、门房老爷爷……还有儿童村以外的人,总之要采访许许多多的人。你们可要多多帮助我哟。”

“我们怎么帮助你呢?”

“你们多给我讲一些你们的故事呀。无论你们讲什么故事,我都喜欢听。”

“阿姨,你写写我爸爸的故事好吗?”长着一双小对眼儿的冬儿问。

“你爸爸有什么故事呢?你跟阿姨讲讲好吗?”

“我爸爸在祖国边疆当过兵,守过‘猫儿洞’,立功得过奖章……后来得了风湿病,就退伍回家了。”

“回家后,你爸爸干什么?”

“当农民种地呗。可是他的风湿病犯了,不能再种地,只好每天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

“你的妈妈呢?”

“她跑走啦。”

“她为什么跑走呢?”

“因为我们家太穷了,她不愿意跟我们过穷日子。以前爸爸没病时,她还和我们一起过,后来爸爸病了,她就一个人跑走了。”  “哦,原来是这样!”

阿姨拉过冬儿搂在怀里。其他几个小孩子看见,一个个也都争着靠近阿姨。这个说:“阿姨,我的妈妈也跑走了。”那个也说:“阿姨,我妈妈也跑走了。”

阿姨惊诧道:“哦,怎么这么多的妈妈都跑走了?”

安老师说:“在儿童村,妈妈跑走的孩子有不少呢。”

阿姨气愤道:“这实在太不像话了!实在太没有责任感了!妈妈怎么能扔下自己的孩子跑走呢?”

“还不是贫穷造的孽!”安老师感慨地说。

“再贫穷,也不能不管孩子吧!”

“道理是这样,实际很难做到。”

冬儿缠着阿姨问:“阿姨,我爸爸的故事好不好听?”

阿姨回答:“好听。不但好听,而且还好感动人。他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志愿当兵守卫祖国边疆,在‘猫儿洞’里站岗放哨得了风湿病,现在躺在床上不能动,忍受疾病的折磨……等有了时间,我一定把你爸爸的故事写出来。”

“阿姨,你也写写我爸爸妈妈的故事吧。”小虎说。

“好啊。你爸爸妈妈有什么样的故事?”

“我爸爸妈妈下雨天去拉泔水,半路上遇到雷电被劈死了!”

“啊!”阿姨惊讶道,腾手把小虎搂在怀里,温存地抚摸他。

“阿姨,你也写写我爸爸妈妈的故事吧。”几个小孩子纷纷请求。

“好啊。有了时间,你们一个一个地讲,我一一把它们写出来。”

“阿姨,写出故事以后呢?”

“我的工作是前期采访。我把故事写出来以后,交给摄像记者,他再用摄像机把故事拍成电视片。大家看了电视片,就会了解这儿的情况,就会关注你们,还会想办法帮助你们。”

“噢——”小孩子们高兴得欢呼起来。

我望着和孩子一道欢笑的燕紫阿姨,突然想起姑姑的话:“要是有谁来帮帮他,那就好了……”我突然悟到,记者燕紫阿姨,不就是前来帮助爹地的人吗?这下可好了。我也跟小孩子们一道欢呼起来。

燕紫阿姨果真在儿童村住下来了,而且就住我们隔壁的房间。我们寝室的四个女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中午放学后,我们立刻跑回宿舍楼,到隔壁房间找燕紫阿姨。她正坐在临窗的桌边,手拿一支笔,往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她请我们坐在床边,因为屋里只有一把椅子。

我问:“记者采访写文章,是不是要把大家说的话,一字不落地全都记下来?”

P16-19

后记

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整整十年了。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一本书虽然不是一把剑,但我体会到了“磨剑”的甘苦滋味。

这本书的写作是有生活原型的。真的有一个儿童村,真的有一个“大款”,真的有一群孩子,他们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在广袤的蓝天下,在同样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上,在褐色土壤的承载中,他们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着。其中不乏忧愁、喜悦、泪水和欢笑。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大款”。

“大款”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的称谓。这个“大款”原本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富裕的、奢侈的,但同时也可能是庸俗的、浅薄的。但他选择了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由此整个改变了他的人生轨道。

这群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他们是一群孤儿。

孤儿是失去父母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价值和意义,唯有孤儿才能真正体会;不是孤儿的人,是体会不到孤儿的真实心态的。倘若说能体会,那也是隔靴搔痒。“大款”之所以收养他们,即是因为他们是一群孤儿。

孤儿的另一个含义即是“苦孩子”。“苦孩子”的境遇和感受,是“小皇帝”和“小公主”们难以体会的。“大款”刚收养这群孤儿时,他的母亲还活着,生活也还富裕;当他遭遇变故后,他的母亲去世了,生活也变得拮据了。似乎是母亲把这群孩子托付给了他,又似乎是为了母亲,他才坚持做这件事。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在最初采访时,我是个父母双全的人。我对孤儿的理解与感受,仅仅不过是同情与怜悯,而这是进入不了孤儿的心灵的。

当我开始写作时,我的家庭遭遇变故,父母在仅仅相隔二十天时间内,先后离开了我。这时我深切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意义和价值;深切体会到了孤儿的感受和心态;深切体会到了“大款”为什么要抚养这群孩子;深切体会到了仅仅为了母亲,他也坚持做这件事的恒心与毅力。

正是由于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些,在失去父母的那段日子里,在多少次泪雨纷飞的悲痛中,我才坚持了这本书的写作,坚持了反反复复地修改,坚持了做这件事的恒心与毅力,坚持了“十年磨一剑”的历练与期待。可以说,这本书稿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我的悲痛与泪水的浸泡。似乎是上苍命令我写这本书的,为此他夺走了我的最爱;又似乎是父母委托我做这件事的,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

这时,只有在这时,我才觉得自己贴近了孤儿,因为我已是一个孤儿;我才觉得走进了孤儿的心灵,因为我已有一颗孤儿的心。孤儿的心是漂泊的、裸露的,任凭风吹雨打、霜凌雪辱而了无遮蔽、无可依托……

当我看到自己手写的修改稿,摞起来竟有一尺多高时,我深切体会到了,写作的过程中不仅有着磨砺与艰辛,也有着慰藉与回报。

这本书表现了一个“大款”和他的“孩子们”一段真实的生活,同时融进了我的泪水与思考。这既为了我的父亲母亲,同时也为了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通过写作,我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我的父母,认识和理解了他们对于我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天下的父母,以及他们对于孩子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这本书既是献给我的父母亲的,也是献给天下所有父母亲的。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既是他或她,又不是他或她;既源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只能是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他们只能揭示生活的“冰山一角”,永远不能揭示生活的全部,即生活原本的活泼与生动,深刻与复杂。

我仍然怀念生活中的“大款”和他的“孩子们”,怀念和他们朝夕相处的那段生活。那时我们同住一个村,同吃一锅饭,同玩耍、同欢笑、同讲述、同流泪……

我与“大款”曾多次恳谈,每次谈到母亲,他都会潸然泪下。其间不乏理解与默契,当然,亦有小小的误会与冲撞。但无论怎样,我都相信其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孩子共同的爱。因为他是一个父亲,我是一个母亲,我们又都在猝然间,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亲——我们对孤儿的认识与理解是相通的。

今天,在那片广袤的蓝天下,在那同样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上,在那片褐色的土地上,那个儿童村是否还存在?“大款”和他的“孩子们”是否还在一起?他们是否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他们的日子是否已经好起来……这些我都不知道。但我知道,无论生活富裕还是拮据,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或许他们已经离开儿童村,分散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但无论他们身在哪里,他们的心中都会揣着一份记忆。这记忆是关于儿童村的,是关于他们的父母的,是关于他们的“爹地”的。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和“爹地”,便会有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新的体会与感动。

平原上的河流蜿蜒曲折,一去不复返。过去的生活已不可能再重现,唯有记忆与文字,能让过去的生活,在我们眼前闪现吉羽片光,并把我们的爱与感动,定格在浩瀚的蓝天上。

雨翔

2007年1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款和他的孩子们/城市与乡村儿童文学小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雨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86719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