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经国全纪录(1910-1988上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蒋经国自述:……近日尝思一个青年人所最难做到者,即无论何时何地,不因胜利而昏迷,不因失败与难关厕下退也。人生于世,必须正直大方,服务人群,不可使人厌恶,晨起作家书,禀告父母以近来心得;一为有决心始能沉着应变,有信心始能见危不退;二为做事可用不同之方法,待人可持灵活之态度;但一离中心立场,必归失败……

本书通过档案还原一个王朝,通过影像窥视一个时代,重新研读历史留下的疑团……

内容推荐

虽然接受了许多西方的思想,但“家天下”的思想在蒋经国内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在最后的接班人蒋孝武远走新加坡后,他满怀凄凉而又无奈地宣布:“蒋家人不会参选总统”。之后他又企盼“梅兰竹菊、松柏长青”,然而蒋家的后代不是从商就是从影,依然没能延续蒋家的政治生命。正如蒋孝勇所言“蒋家过去和中国现代史联系在一起,总要有个结束”。无论这种结束是无奈还是欢喜,蒋家王朝的荣光已随着“蒋家王朝”的凋零而烟消云散了。

当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离开这个纷扰的世界后,“蒋经国时代”结束了,“蒋氏王朝”也划上了句号。蒋经国的离去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从此远去,也带走了蒋家几十年来的荣光。

目录

第一章 剡溪少年

 剡溪故里/3

 经国出世/8

 开蒙承教/17

 再见,剡溪/20

 负笈沪、京、穗/27

第二章 红都迷梦

 尼古拉同志/41

 发表反蒋声明/53

 红军生涯/60

 从学徒到主席/68

 劳改犯当上副厂长/75

 东方的灰姑娘/83

 苏联!再会/96

第三章 初试锋芒

 溪口镇养性修心/109

 雪窦山师友览胜/117

 就职南昌/126

 慰军练兵/134

第四章 赣南传奇

 初入赣南/143

 蒋专员上任/154

 务除烟赌娼贪/159

 冒险清匪/166

第五章 赣南新政

 制定新政蓝图/177

 训练机关干部/181

 别出心裁搞文教/188

 力行土地改革/202

 西北之行/207

 人去政息/213

第六章 生死绝恋

 风云际会/227

 蒋章 定情/234

 赣州惜别/242

 魂断桂林/248

 “乞丐王子”/255

第七章 艰难砥砺

 创办“政治黄埔”/271

 “十万青年十万军”/279

 “弱国无外交”/285

 组织“戡乱建国”大队/298

 失败了的上海滩打“老虎”/305

第八章 败退台湾

 内外交困/325

 黯然“引退”/341

 京沪失守/353

 告别大陆/365

第九章 改革“内政”

 日月潭痛定思痛/381

 蒋介石“复职”视事/395

 主管军中政工/403

 特工新掌门/416

 改造党务/426

 主持“救国团”/434

 辅导“荣民”就业/450

第十章 台海风云

 第一次台海危机/461

 大陈撤退/475

 和平试探/482

 金马之行/486

 第二次“台海危机”/489

第十一章 清除“异己”

 “二陈”被逐/505

 吴国桢放逐海外/511

 孙立人长期幽禁/521

 雷震下狱/535

 与陈诚分道扬镳/549

第十二章 “总统”之路

 全面主军/563

 “过渡总统”/570

 出任“行政院长”/574

 风木之悲/578

 升任党主席/589

 荣登“大宝”/595

第十三章 “外交”风云

 首次访美/613

 “五·二四”事件/619

 台美“蜜月”结束/624

 尼克松访华/632

 备受孤立/644

 联大驱蒋/648

 台日关系风波/654

 “实质外交”/659

 台、美“断交”/665

第十四章 “政治革新”

 改流归土/673

 “革新”行政/678

 “民粹派”领袖/686

 “新生代”崛起/689

 “中坜事件”/694

 “美丽岛”事件/700

 党外势力进逼/705

 民进党成立/709

 政体“全面革新”/716

 解除“戒严令”/722

第十五章 经济王牌

 黄金大转移/733

 温和的“土改”/739

 经济增长/745

 工业起飞/750

 国际经济风暴/756

 “脱胎换骨”的计划/759

 “十大建设”/763

 工业升级/767

 “均富”理想/769

 解除“戒严令”/774

第十六章 两岸关系

 “一国两制”构想/781

 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785

 “华航”货机事件/794

 老兵的呼声/804

 来自各方的挑战/811

 大陆探亲潮/822

第十七章 家国天下

 宋美龄远赴异邦/841

 幽默的蒋纬国/847

 扶不起的蒋孝文/856

 掌上明珠蒋孝章 /866

 政治新星蒋孝武/870

 “地下总统”蒋孝勇/879

 重登“大宝”/883

 保驾护航/889

 “江南命案”/895

 集体接班/901

第十八章 汗尽血枯

 平民作风/909

 榨干自己/916

 轮椅治台/921

 吐血而亡/929

 死因之谜/933

第十九章 不归之路

 “李登辉时代”/943

 国民党内讧/948

 “台独”的不归路/955

 民进党上台/961

 混乱的台湾政局/966

第二十章 身后蒋家

 百年美龄/977

 纬国参政/986

 兄弟凋零/994

 众寡凄凉/1000

 移灵风波/1010

 归于平凡/1016

试读章节

1910年,(清宣统二年)农历3月18日凌晨,蒋经国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镇一个名叫“丰镐房”的旧宅里。谁也无从料想,65年后,这个闭着眼睛大声啼哭着来到世间的男孩成了台湾的一号政治强人。

其时,晚清政府腐而不倒,正苟延残喘,锦绣中华多年来备受列强凌辱,内外交困,已满目疮痍、残破不堪。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代即将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革命党人,正风云际会,潜流暗涌。虽历年举事均遭受无情打击,却屡仆屡起,他们生死相期的中华民国也正如即将足月的婴儿,亟待从血泊中娩出。

新生的婴儿固然柔弱,却永远象征着神完气足的希望。正值初春,山区桃李争艳,在”丰镐房”的旧宅里,这个天庭饱满、额冲鼻耸、方头大耳、啼声嘹亮的婴儿,用他不断挥舞的紧握的小拳头,驱走了一切阴郁的气息,迎来了满堂的喜气和欢颜。

当下,整个家族奔走相告,蒋家的第29代子孙出世了!新生儿的母亲毛福梅和祖母王采玉老夫人,满怀喜悦欣慰的心情,给孩子的父亲、远在日本士官预备学堂留学的蒋介石发出了喜讯。蒋介石借故宅“丰镐房”房名,为儿子取乳名“建丰”。后因属“国”字辈,又取谱名为蒋经国。次年夏天,在孩子满15个月的时候,他的父亲,日本北海道高田野炮兵第13团的士官候补生、23岁的蒋介石才风尘仆仆赶回溪口来探望新生儿子。天伦之乐,舐犊之情,使丰镐房内外上下充满了少有的温馨和快乐。可惜好景不常。蒋介石只在家乡住了3天,便急忙赶赴上海参加起义去了。

关于蒋经旨的身世,坊间流传着许多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此不赘述。但为他的出世,祖母王氏确实曾大费周折。

1901年春节,14岁的蒋介石谨遵母命,迎娶了离溪口镇15公里的奉化岩头村祥丰南货店老板毛鼎和的幼女毛福梅,新娘时年19岁。婚礼当天,花轿到达门前,按例鸣放喜爆竹,一群随轿看热闹的孩童和跟大人前来吃喜酒的小客人,都拥到院子里去抢拾爆竹蒂头。蒋介石见此情景,也急忙奔出,挤在其他孩童之中抢拾爆竹蒂头。奉化民间一向有“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的俗话,人们都很忌讳这种事。母亲王采玉流着眼泪数落儿子,经兄嫂姐妹女眷们轮番劝慰,才勉强作罢。令蒋母欣慰的是,儿媳毛福梅虽然容貌平常,但心性宽厚善良,贤惠朴实,不但体贴婆婆,而且对丈夫的顽梗也颇能包容,所以小夫妻婚后初期关系较好。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8月,蒋介石赴宁波赶考,失意归来。由于当时宁波已受新思潮影响,知识分子对科举已经开始厌倦,社会上纷纷议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蒋介石萌生了去奉化县城新开办的凤麓学堂”学真本领”、“求实用知识”的念头。他听说奉化县城里还办了女子学堂“作新女校”,许多大家闺秀都在那里读书,便决定带妻子同行。毛福梅到奉化县城后,被编在新女校的班里。由于她为人稳重,富有同情心,深得同学们的信赖和亲近。在师长和女伴的关心下。毛福梅渐渐习惯了学习生涯。谁料丈夫蒋介石在凤麓学堂又闹出事来,毛福梅不得不中途辍学。

原来凤麓学堂虽是新办的,但课程设置还很古板,还是《春秋》、《周礼》之类为主课,英文、数学等不过是应景点缀而已。这些古文,蒋介石差不多已经嚼烂了,他本是抱着”学真本领”、“求实用知识”的目的入学的,见此情景,很是失望。当时在凤麓学堂的还有许多热血青年,如周日宣(淡游)、陈泉卿、俞镇臣等对校务也很有意见,于是大家凑在一起拟了个提纲,推蒋介石为代表,去向校董谈判。

据说,当时校董林某被蒋介石毫不客气的质问气得连声大喊:“反了,反了!”次日,校方就以蒋介石“煽惑学生,诋毁校务”为由准备开除其学籍。同学们得到消息,以集体退学表示抗议。校方只好妥协。然而心高气傲的蒋介石却不愿再在凤麓学堂待下去了。一个学年还未结束,他就携妻回到老家溪口。  寡母见到儿子儿媳回到家中,满心高兴,并没有责怪他们。转眼年关将到,一天,家里忽然来了一位举止阔绰、气度不凡的客人。王氏一看,喜出望外,急命儿子媳妇出来拜见。来客原来是孙家舅父。这位孙家舅父名叫孙琴风,原是蒋父蒋肇聪第二个妻子孙氏夫人的堂弟,家住奉化萧王庙村,小王采玉两岁,待王氏如同亲姐姐。蒋介石对这位舅父一向敬重有加,后来他与毛福梅离异,也是托这位舅父说项,才没有起更大的冲突。当下,蒋介石便把凤麓学堂风潮及自己退学的始末告诉了舅父。孙琴风走南闯北,受过新思潮影响,对外甥的过激行为不但不责怪,还为他的前途出主意说:“阿元啊,我看你眉宇间有一股阳刚之气,勿像吃文饭!吃生意饭的,还是继续读书的好。宁波箭金学堂有个主讲我认识,姓顾名清廉,是鄞县山下塘人,廪生出身,对周秦诸子,尤其对《孙子》及曾文正公很有研究。你到他那里去学点性理学问和变通之法,对今后的仕进不会没有好处。”

于是,1904年春,19岁的蒋介石带着妻子毛福梅住进了宁波植物园内一所幽静的住宅,入读箭金学堂。第一次离开奉化家乡的蒋介石已经不复当日顽梗,开始懂得照顾妻子,尽丈夫的责任。他为妻子雇了一个梳头娘姨,邀请留日同学林绍楷之妹林瑞莲到家中做毛福梅的家庭教师,每逢节假日,还带妻子去天童、育王、报国寺等处游览烧香。每天晚上,窗前灯下,蒋介石还亲自教妻子认字。宁波伴读,是毛福梅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宁波求学对蒋介石的一生影响最大。在反清浪潮的冲击下,蒋介石也渐渐不安于现状了,他向顾清廉吐露心曲,请教前程,顾清廉鼓励他:”当今青年欲成大器,留学日本,适其时也。”听了老师的话,蒋介石坚定了目标,再次携眷回家,开始准备出洋留学。

1905年4月,蒋介石首渡东瀛,原打算报考日本陆军军官学校,不料清政府与日本国有约在先:凡进军校学生,均需清政府陆军部保荐。他沮丧之余,只得暂时进入日本专为旅日学生实习日文的清华学校学习。不久,他听说保定军官学校明年招生,便决定先去保定就读,以便取得正式进日本军校的资格。

1905年冬,蒋介石结束了第一次留学生活,回到溪口与家人团聚。

次年,蒋介石顺利地考上了保定军官学校,随后果然适逢清陆军部在保定军官学校里考选留日陆军学生。当时蒋介石尚无资格报考,但他打了报告,说已经读过一年日文,要求报考。经过考试,他被破格保送日本振武学校。谁知母亲一心想早日抱孙子,竟然反对儿子再去东京读什么”士官预备学堂”。但蒋介石心志已决,母亲和妻子根本阻挡不了他。1907年春,意气风发的蒋介石,义无返顾,再渡东瀛。

自此,蒋家婆媳在丰镐房终日无事,便开始专心佛事。每逢初一十五,是丰镐房的斋期,附近寺院庵堂的和尚尼姑应期而至。法华庵内有个叫“王大人”的尼姑,她与毛福梅比较投缘,常常到毛福梅卧室里闲谈。这个尼姑善于迎人心意,非常乖巧,她自诩会看手相,有一次看过毛福梅的手,忽然笑道:“大奶奶,侬勿要急,从贵手相看来,命中注定有大富大贵的儿子呢。”

毛福梅结婚多年来,曾经怀过一次孕,却在一次夫妻口角中,被丈夫误踢小腹,以致小产,此事令婆媳俩都深受打击,蒋介石也愧悔无及。而今海天遥隔,见丈夫一面都极其困难,至于儿子,毛福梅很长时间不敢有此奢望。但听尼姑这样一说,仍然心中一动:难道以后还能有个儿子吗7不久,丰镐房里又来了一位看风水的方士,由这个尼姑陪着踏勘蒋氏宅基。他踏勘完毕,极为恳切地对蒋母说:”太太,贵府是藏龙卧虎之地啊!从气运看,你家早该添丁加口,百业兴旺了。”婆媳俩相视一笑,心中都十分宽慰。  1909年,蒋母接到儿子的信,说要回来过暑假,但因为在上海有要事,暑假期间只能住在上海。到了夏天,蒋母听信算命先生“蒋氏贵子必得原配所出”的铁口直断,满怀抱孙子的期待,送儿媳到上海与儿子团聚。

毛福梅出自山村,孤陋寡闻,多年来随婆婆与青灯黄卷做伴,对丈夫的世界可以说一无所知。在上海,一些革命志士常到蒋介石的临时住处去访谈,毛福梅不但无法在会客的场合里对答应酬,有时还不免尴尬失礼。蒋介石按捺不住,常常对妻子大发雷霆,甚至拒绝与妻子同房。蒋母知道后,痛责儿子不孝忘本,她威胁儿子,如果不让她抱上孙子,她就去跳黄浦江。蒋介石虽然个性顽梗,但极为孝顺,他见母亲为此这样伤心,就跪地求恕。好友张静江★、戴季陶等也来解劝。蒋介石迫不得已,应允母命。过了一段时间,蒋母请医生搭脉,证实毛福梅确实有喜了。她十分欣慰,吸取上次的惨痛教训,当机立断带儿媳离开上海,安然回到溪口,等待着抱盼望已久的孙子。

于是,1910年(清宣统二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一个壮实的男婴在丰镐房呱呱坠地。喜讯飞到日本,做了父亲的蒋介石也大喜过望。孩子一出世,他立刻有天高地阔之感,母亲终于有了慰藉,妻子也有了寄托,他对宗族家庭的责任一下子轻了许多。

蒋经国出世,丰镐房春意盎然,喜气洋洋。毛福梅的快乐和幸福无以言表。结婚9年来,丈夫如同一只风筝,若即若离,飘忽不定,有一个她无从理解也无法进入的世界,如今一个活生生的可爱至极的孩子就在自己的怀抱里,而且这个孩子完全属于她。她亲吻着婴儿红润温暖的面颊,陶醉在婴儿身上散发的乳香里,由衷的快乐使她容光焕发,她和婆婆一起日夜所祈祷的终于实现了。

……

P8-13

序言

1910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蒋经国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丰镐房的旧宅里。他的出生并未给整日忙于“革命”的蒋介石带来丝毫的惊喜,相反蒋介石只是觉得他完成了母亲赋予他的使命。

在蒋介石的要求下,蒋经国接受了整整6年“子日诗云”的传统文化教育,赢得了蒋介石“天资虽不甚高,然颇好诵读”的评语。从而给蒋介石留下了“经儿可教”之印象。

“为什么你不能忍受一点痛苦?谁告诉你黑夜之后没有黎明?谁告诉你冬天的霜、雪、冰、雹不会溶解?谁告诉你今天的狂风暴雨只会继续变坏?谁告诉你失望之后就是绝望?难道你晓得黑夜之后就是黎明吗?难道你不如道严冬过后,春天就会来临吗?”这是蒋经国在他的日记中鼓励自己的语言。整整12年,他的理想与身心在异国他乡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他遍尝世态炎凉、人生疾苦。在西伯利亚的寒冷中,芬娜是他惟一的安慰。

从某种意义上,赣南新政和蒋经国是互相成就的。因为有了蒋经国,才有了赣南的新面貌,但也正是因为赣南,蒋经国才得以在政坛一试拳脚,当然在赣南还收获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

在上海的“只打老虎,不拍苍蝇”,他还只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经济沙皇”。

败逃到台湾后,蒋介石经过多次整肃,不仅逐一排除了国民党内的簋对派,而且还通过整顿军队,彻底解决了在大陆时期令他头痛不已的所谓“杂牌军”,使整个台湾岛的军队都变成其嫡系部队。过去国民党内和军队里派系林立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国民党变成了“蒋家党”,军队变成了“蒋家军”。台湾岛成了蒋氏父子的一统天下。

在蒋介石的精心策划和鼎力支持下,蒋经国在党、政。军、青,特各条战线全面出击,相互渗透,短短几年内,一种新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太子系”逐渐成为台湾政坛最具潜力的政治集团,蒋经国也在国民党组织的最高权办阶层站稳了脚跟,在一片“蒋‘总统’万岁”声中,蒋介石开始试着让儿子蒋经国“主政”。

虽然接受了许多西方的思想但“家天下”的思想在蒋经国内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在最后的接班人蒋孝武远走新加坡后,他满怀凄凉而又无奈地宣布:“蒋家人不会参选总统”。之后他又企盼“梅兰竹菊、松柏长青”,然而蒋家的后代不是从商就是从影,依然没能延续蒋家的政治生命。正如蒋孝勇所言“蒋家过去和中国现代史联系在一起,总要有个结束”。无论这种结束是无奈还是欢喜,蒋家王朝的荣光已随着“蒋家王朝”的凋零而烟消云散了。

当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离开这个纷扰的世黎、后,“蒋经国时代”结束了,“蒋氏王朝”也划上了句号。蒋经国的离去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从此远去,也带走了蒋家几十年来的荣光。

在蒋经国的追悼会上,宋美龄悲痛至极。她的悲痛不仅是为蒋经国,更是为“蒋氏王朝”的凋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经国全纪录(1910-1988上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英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4697
开本 16开
页数 10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1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6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85
7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