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阳照常升起
内容
编辑推荐

《太阳照常升起》是向思宇将反映汶川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长篇报告文学,全书分《震撼》《重建》和《筑巢》三个部分。《太阳照常升起》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坛第一部全方位、多视角描写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区在全国人民救助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全景式报告文学。

内容推荐

《太阳照常升起》系向思宇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集。《太阳照常升起》分《震撼》、《重建》和《筑巢》三个部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坛第一部全方位、多视角描写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区在全国人民救助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全景式报告文学。

为了采写这部作品,作者倾尽全力,历时一年多,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八次自费进入灾区采访,艰苦的付出,深入细致的调查与采访,让向思宇获得了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从而为我们奉献出一部扎实、生动、新鲜、有深度、有分量的厚重之作。

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扎实、生动、有深度,是因为这部长达二十五万字的作品,既有大量感人甚至震撼人的抗震救灾场面和生动细节,也有对汶川地震成因和突发原因的多方探究。由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部,由现实到历史,从表层到纵深,作品都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内容和思想的空间,加大了作品的信息量,使作品有了立体感、纵深感,显得辽阔、大气。

目录

第一部 震撼/016

 第一章 山崩地裂时/017

 第二章 幸存者/025

 第三章 招魂曲/035

 第四章 争夺生命之战/052

 第五章 进入青川的第一支医疗队/062

 第六章 特殊的志愿者队伍/070

 第七章 人性之善/076

 第八章 龙门山地质断裂带调查记略/08l

 第九章 废墟上飘扬的五星红旗/087

 第十章 重建家园的思考/095

第二部 重建/101

 第一章 北川努力恢复常态/102

 第二章 绵阳有座心灵花园/111

 第三章 江油,受伤的李白在康复/123

 第四章 疮痍,但不贫瘠/133

 第五章 废墟上的太阳/145

第三部 筑巢/157

 第一章 婚姻急就章/158

 第二章 废墟不相信眼泪/164

 第三章 生活照常继续/170

 第四章 地震:影响婚姻与家庭/187

 第五章 震后结伴的半路夫妻/201

 第六章 “空怀妈妈”与大山深处的灯光/204

 第七章 特殊的重组家庭/213

后记/227

试读章节

看到那颗小蓝点了吗?那就是我们的地球。人类历史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发生在那个小蓝点之上,悲欢成败,战争饥荒……

公元2008年初夏,在这个小蓝点的亚洲东部,有着睡狮之称的东方文明古国,号称“天府之国”的土地上,突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时间,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灵涂炭、家园被毁、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1.惊恐

2008年5月12日下午,成都一位建筑设计师正在上班,突然感觉办公楼的地面发生摇晃,紧接着楼体左右震荡。他顿时手足无措,片刻之后便意识到——地震了!他本能地向楼下跑。这时,楼道里已经挤满了人。他被人流裹挟着,磕磕绊绊沿楼梯往下冲。稀里哗啦,不知谁的东西掉了,但没人理会。他抬头的时候,看见楼梯间的墙面在开缝,往下掉灰,粉尘化作烟雾在空间弥漫。他顾不得多想,一鼓作气跑到府南河边的绿化带。

整个城市都在晃动,这里离城市建筑群体较远,算是比较安全了。河边人头攒动,聚在这里不下几千人,而且人越聚越多。男女老幼,伤残病孕,人群中各色人等都有。有的人赤身裸体从宾馆冲出来,仅披了条浴巾。

建筑物像影视中的摇摆镜头,来回晃动。有人在哭泣;有人表情麻木;绝大多数人表现出惶恐不安。

十多分钟后,震动暂时告一段落。

建筑设计师掏出手机,想给亲人打电话,可是刚说了不到半句话,信号中断了。这时,他发现很多人都捏着手机站着在那里发愣。有的人不甘心,仍在一遍又一遍地拨打。

5月12日上午,居住在兰州的李先生在外面办事。计划要出差,于是,中午他就直奔了火车站,买下当晚76次列车车票前往成都。

19点22分发车,还有几个小时,李先生从车站回到了住地,时间在14点左右。

太渴了,他马上烧开水。水快开时,李先生突然感觉脚下不稳,身子晃来晃去的,险些栽倒。由于李先生正在拉肚子,他怀疑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体虚弱,因此并未多想。当发现餐桌摇摆、碗里的水洒得所剩无几时,他才意识到是地震了。

李先生立刻躲到了卫生间,在洗脸池和下水管道之间蹲了下来。忽然想到天然气没关,便赶忙去关天然气总阀门。然后顺手抄起一个塑料盆扣在头上,免得掉下的碎砖块砸破脑袋;之后,重新回到卫生间,蹲了下来。

楼体还在继续摇晃,同时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就好像轮船在大海中遇上了狂风巨浪,船体将要散架时发出的那种声响。

东西还没来得及收拾,别的没什么可心疼的,只是那些写作素材一旦没了,日后很难回忆起来。李先生心想,我这是千里迢迢给老天爷送命来了。

楼房晃动时间很长,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多么结实的建筑物也经不住这么来回晃啊!得赶快跑。当时李先生只穿了条衬裤,门上的钥匙还在外裤上拴着,于是,他冲到卧室,抱起裤褂,开门往楼下跑。

刚跑下半层楼,见文化宫院里的人们在嚷嚷。李先生住的这栋楼与文化宫不通,而楼下是条小马路,两边都是高层建筑,根本无处可藏。他转念一想,自己住八层,不等跑到楼下可能楼已经倒了。即使能跑到楼下,两边的高层建筑倒了,也会把自己给埋在底下。看来哪儿也不能去,不如就在卫生问里躲着,即便是楼倒塌了,被埋起来,也还是在别人的头顶上。于是,李先生又折了回来,打开房门,继续躲进了卫生问。

地震终于停了,下一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谁也说不准,日子还得过,该干啥还得干啥。李先生点上火,继续烧水,同时收拾准备带走的东西。水烧开了,倒在碗里凉着,然后洗泡在盆里的袜子、倒垃圾、取下充电的手机。至于床上的被子、案板上的面、地上的菜、台面上的鸡蛋,全都顾不得了。

喝足了水,提起包,锁门下楼。走到街上,李先生发现包有点沉,应该把拉包的小滑轮带上。若在平时,他定会回去取,但现在是非常时期,万一进了房间地震又跟着来了,那就倒霉了。

走吧!

公交车上,人们都在谈论地震。当时被困在房内的人说感觉如何地动山摇;在外面的人说电线杆子要倒;也有的说电话根本打不出去……

李先生在车站广场等了几个小时,直到检票上车。

准点发车,但车开得很慢。

车到离兰州不远的小站——夏官营停了下来。对面停着乌鲁木齐至北京西的列车,据说已经在这里停了三四个小时。

天已经很黑的时候,车终于开了。

5月12日中午,家住在河北保定的侯女士感觉非常烦躁,往常13点左右就午睡了,可是这天她怎么也睡不着。侯女士索性就不睡了,躺在床上看报纸。

不知不觉间,侯女士进入那种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的状态。忽然,卧室的门开了,又咣当一声自己关上了。随后,那门便忽开忽关,咣当咣当直响。因为天不算热,怕刮风吹进尘土,窗户都是关着的,怎么门还乱动呢?  侯女士彻底醒了,再也睡不着,于是就起床到处察看。门窗紧闭,一切完好。侯女士很诧异,但她没往深处想。

下午,侯女士去上班,发现单位的人都在议论地震。这时,她才对中午家里出现的怪现象找到了原因。

南京市民感觉到了大地的强烈震动。许多公司和单位在短时间内一度出现慌乱。不过市内交通、通信秩序正常,跑出楼外的群众很快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云南楚雄、昭通等地有较为强烈的震感,并有部分房屋倒塌。

重庆有水库出现险隋,大量房屋倒塌,并且出现人员伤亡。

各地电话用户反映打往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的电话接通率降低。

台湾岛内各地感受到超过两分钟的“山摇地动”,台北101大楼剧烈摇晃。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称,此次地震相当于原子弹的能量释放,是台湾“9·21”地震释放能量的五倍!

泰国曼谷市内的摩天商业大厦持续摇晃。

日本气象厅地震观测室观测,中国汶川大地震时产生的震动(地震波)绕地球表面跑了两圈,这是发生里氏8.0级以上地震时出现的现象。

震波波及远至三千三百公里,几乎半个亚洲都在摇晃!

  P17-20

序言

知道向思宇这个名字,是2005年我参与评选“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时读到他的上榜作品、中篇报告文学《千年古堰锁封“喉”》,作品关注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向思宇敏锐地抓住这个事关环保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题材,采访众多水利专家,查阅了大量史料,深入调查,旁征博引,写出了《千年古堰锁封“喉”》这样一篇视角独特、题材重大、充满忧患意识的厚重之作。从此,我记住了向思宇的名字,记住了巴蜀大地上这颗社会良心。

现如今,写作的人不少,尤其是信息化年代,网络写手的涌现更是使“文学边缘化”的论调日益尴尬。但客观或者公正地说,如今玩写作的人很多,用心写作的人却很少,有良知的写作更少,报告文学写作尤甚。

我曾经同许多有志于报告文学写作的人坦言:报告文学写作是一项苦行僧式的事业,要勇于付出,肯于吃苦,乐于奉献,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捕捉社会生活的敏感,要带着社会良知写作,甚至要有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妥善驾驭题材的智慧,否则你不可能写出打动读者的优秀报告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向思宇是具备写出优秀报告文学素质的作者。

自从向思宇发表在《报告文学》杂志2005年第6期的《千年古堰锁封“喉”》上了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并被我们收入书中出版,远在四川内江的他便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执著地热爱报告文学写作,很看重由我主持的《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报告文学栏目——“现实中国”,他渴望自己的作品也能上这个栏目。几年里,他不断地将选题和构思通过电子信箱或手机短信发给我,甚至也将已经写出的报告文学逐一发给我,但都没被我采用。原因不是他写得不好,而是他的选题要么没有新鲜感,要么有地域局限或公众的关注度不够,而《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现实中国”栏目的报告文学,因为每期通常上只发一篇,题材要求有新鲜感、关注度,同时要有可读性、文学性和思想深度。向思宇作为四川内江市人民银行的一名宣传干部,写作并非主业而仅仅是业余爱好,写作报告文学自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他不像记者或者职业作家为了写作可以天南海北纵横驰骋,也没有专门机构为他提供采访和写作的便利。因而,他的选题构思乃至已经写出的稿子被我一一否决便在所难免。面对挫折,向思宇却毫不气馁,甚至是愈挫愈勇。由于《北京文学》“现实中国”栏目的报告文学作品多年来在文坛和读者中形成的影响力,向思宇渐渐视在这个栏目发表报告文学作品为最高目标,他依然热情不减地同我保持着密切联系,不断将新的选题和构思告诉我。他已经不在乎作品是否能够被采用,而是希望在与我交流中听到我对相关选题的意见并从中获得启发,这种精神,着实令我感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全国许多作家甚至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纷纷给我打电话,主动请缨为《北京文学》采写抗震救灾的报告文学,我都没有明确答应,不是因为他们不值得信任,而是大家都闻风而动纷纷抢夺这个题材时,我必须在众多的作家中权衡谁最有优势并从中作出选择。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身居四川内江、与汶川灾区近在咫尺的向思宇,我给他发短信问他是否能前往灾区采访,他喜出望外欣然应诺,却因工作限制和局限迟迟没有动身。但突发题材时不我待,数天之后我选择了从没有写作过报告文学但已经身在汶川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朱玉,朱玉经我再三鼓动,回京后最终写出了备受好评的报告文学《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此作刊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8年第8~9期合刊,后入选2008年度多种报告文学选本并荣获新世纪第四届《北京文学》奖报告文学头奖。

大约是《天堂上的云朵》发表两个多月后,向思宇将他同一题材的报告文学《震撼世界的七日》发给了我,作品以深入的采访和生动的文笔描写了汶川大地震灾区前七天抗震救灾的真实场面,读来也不乏感人之处,但由于先前已经发表朱玉《天堂上的云朵》,此作如再安排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刊发,难免有重复和滞后之感,我只得割爱并如实相告向思宇,并让他尽快投给其他刊物。作品很快发表在《报告文学》2008年第12期上。著名文学评论家何烨在所著《中国文情报告》(2009年)中,涉及“5·12”汶川大地震长篇纪实作品时,特别提到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向思宇的《震撼世界的七日》、赵瑜的《晋人援蜀记》。指出:就作品的成熟度(谋篇、情节、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等文学因素)来说,是相对比较突出的。

后来,我直接约请向思宇采写反映汶川地震人民重建家园的《太阳从废墟上升起》和反映汶川地震灾区破碎家庭重组的《筑巢》。这两篇报告文学,先后发表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9年第2期和第9期上,前者已先后被《南方日报》连载和《光明日报》选载,后者也已经被《济南商报》连载并将入选由傅溪鹏选编、花城出版社的2009年度报告文学选本。

如今,向思宇将反映汶川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长篇报告文学《太阳照常升起》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分《震撼》、《重建》和《筑巢》三个部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坛第一部全方位、多视角描写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区在全国人民救助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全景式报告文学。

为了采写这部作品,作者倾尽全力,历时一年多,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八次自费进入灾区采访,艰苦的付出,深入细致的调查与采访,让向思宇获得了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从而为我们奉献出一部扎实、生动、新鲜、有深度、有分量的厚重之作。

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扎实、生动、有深度,是因为这部长达二十五万字的作品,既有大量感人甚至震撼人的抗震救灾场面和生动细节,也有对汶川地震成因和突发原因的多方探究。由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部,由现实到历史,从表层到纵深,作品都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内容和思想的空间,加大了作品的信息量,使作品有了立体感、纵深感,显得辽阔、大气。

相比于我们已经读过的许多同一题材作品,《太阳照常升起》的新鲜感在于作者不仅仅关注早已经为公众所知道的抗震救灾场面,还在于作者密切地关注地震之后灾匿人民家园和心灵的重建、关注灾区人民的生活与命运。

毁灭性的地震,让灾区人民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房屋倒塌,亲人丧失,山河破碎,原本的幸福毁于一旦。面对如此大灾,创伤该怎样疗救,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一切都是人们普遍关心和关注的。带着这种关心与关注,作者一次次走进灾区走进受灾家庭,采访受灾群众生活,忠实记录一个个疗伤和家园重建的故事,甚至走进受灾群众的精神世界,捕捉受灾群众浴血重生走向新生活的一缕缕阳光,最终汇成废墟上升起的太阳,让受灾群众看到亮光受到鼓舞,让读者感受信心看到希望。

难能可贵的是,向思宇在对灾区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博大的悲悯情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受灾群众的情感之中,耐心倾听他们的心音,仔细感受他们的痛苦与渴望,与他们一同流泪,一同感动,一同振作;同时,他又像一位智者俯瞰人间,思量人生的痛苦与局限,探究解除人生痛苦与局限的各种可能。从全书的字里行间,读者不难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忧患和悲悯的情怀,那种鲜明的爱憎,那种深沉的思辨,那种温馨的关怀,自始至终充溢于字里行间,让人读来无不感动,无不动容。

可以说,向思宇是用他长达一年多的艰难采访和无私的付出,抚慰受伤的心灵,鼓舞人类的斗志,思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祈求我们未来都能生活得更加美好。用“太阳照常升起”作为这本描写汶川大地震巨大灾难和灾区人民浴血重生的长篇报告文学的书名,如此举重若轻,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也不难看出作者对受灾群众真诚的祈祷与祝福。

从这个意义上讲,向思宇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用苦行僧式的方式,为我们奉献了一部扎实厚重、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这是他作为作家的良知所在,也是他社会良心的突出体现。

注:此文载《文艺报》2009年10月24日

杨晓升,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执行主编,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得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阳照常升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向思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03715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50
17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