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五叶神文化薪火工程系列图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只是一个低层的加工制造的“世界工厂”吗?中国创造只是梦想吗?由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搜狐网、五叶神实业共同时推出的“创造改变中——国以来影响中国建设进程的重大科技成果年展”评选出中国近几十年来突破性的40项创造成就。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磁悬浮、风力发电、纳米技术、中国芯片这些生动有趣的知识,更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创造背后隐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不为人知的艰辛,了解创新的方法和机制。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突破性的40项创造成就。这些成就来自由国家科技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搜狐网、五叶神实业共同推出的“创造改变中国——建国以来影响中国建设进程的重大科技成果年展”。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磁悬浮、风力发电、纳米技术、中国芯片这些生动有趣的知识,更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创造背后隐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不为人知的艰辛.了解创新的方法和机制。

目录

第一章 农业

 一 杂交水稻

第二章 工业

 二 两弹一星

 三 载人航天

 四 大豆纤维:可以穿的大豆

 五 光子产业

 六 纳米技术:科技尺度革命

 七 三峡工程

 八 造船业:成为世界造船第二大国

 九 智能机器人

第三章 交通

 十 国字号磁浮列车:零高度飞翔

 十一 青藏铁路

 十二 奇瑞ACTECO发动机: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缩短年

 十三 吉利自动变速箱:在%可能性中填补产业空白

第四章 生物

 十四 为成熟森林“平反”: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碳

 十五 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中国专家求证进化论

 十六 生物芯片:未来应用如同电脑芯片

 十七 繁育技术攻坚:大熊猫进入小康社会

 十八 人工合成胰岛素:生命之门再次打开

 十九 基因工程

第五章 能源

 二十 风力发电:劲吹“中国制造”风

 二十一 连续十年成为世界钢产量第一的国家

 二十二 海水淡化破题水资源缺口 

 二十三 中国核电

 二十四 能源植物:奏响能源战略“绿色和弦” 

 二十五 太阳能

 二十六 “陆相生油论”摘掉中国贫油帽

第六章 信息产业

 二十七 力挫外资巨头国产软件挑大梁

 二十八 王选发明“激光照排技术” 

 二十九 中国“芯”动起来

 三十 TD-SCDMA:中国标准崛起G时代 

 三十一 中国通信业触角伸向全球

第七章 建筑

 三十二 建筑节能填补能耗黑洞

 三十三 中国桥梁100%自主制造

 三十四 科技奥运

第八章 社会科学

 三十五 推开千年之门:南越王墓发掘

第九章 医药

 三十六 复方蒿甲醚:抗疟“奇迹”中国造

 三十七 试管婴儿

 三十八 肝胆外科:一个年代一次飞跃

 三十九 中国疫苗研发比肩世界水平

 四十 中药现代化:立足传统放眼未来

试读章节

袁隆平捧出“杂交水稻”震惊世界

“民以食为天”,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与随着工业化逐步减少的耕地所带来的矛盾,这一困扰中国乃至世界的“天”大的问题,一直是有识之士不断提醒世人的沉重命题。

粮食问题事关生存和人类福利,世界众多农业科学家为此终身苦苦探索。1973年,中国的袁隆平向世人捧出了“杂交水稻”这一震惊世界的答卷。这无疑是史书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的中国,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世界做出了莫大贡献。1998年,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对袁隆平进行了品牌价值评估,结论是其品牌价值为1000亿元。

这条杂交水稻之路,漫长而艰辛。这一茬一茬葱茏的水稻,实在是凝结了袁隆平太多的心血,不是一句“目标亩)~900公斤”就可以涵盖的。他曾经“离经叛道”,独自在当时被批判的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之路上“不务正业”地尝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他曾年复一年,面对令人失望的参差不齐的实验结果,不断投人新的试验。

他曾经日复一日,在6月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顶着正午的烈日,勘查了14万余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他曾经那样幸运,赶在“文革”之前,赶在《科学通报》停刊前,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直击当时全世界公认的“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禁区。

他曾经那样无助,60多个养育着秧苗的瓶瓶罐罐被砸得稀烂,辛勤耕种的试验田一夜之间被践踏得狼藉一片。

他曾经那样感激,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听到了妻子的一句“大不了,我和你一起去当农民”。

他曾经那样忙碌,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都和助手一道,像候鸟一样赶到三亚育种,他在海南度过了10个除夕;他曾经那样“悠闲”,苦等7年,终于在助手的帮助下,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稗”。

国际上这样评论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

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而袁隆平给中国解决贫困与饥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

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之后,还有超级稻

袁隆平把记者带到了一张杂交水稻的巨幅照片前:“看这稻穗,跟尼亚加拉大瀑布一样!”那神情,和一位站在田间凝望丰收稻田的农民,没什么两样。见过袁隆平下地工作的人都知道,他精通稻田里的每一样活计,两腿一扎进泥土,活脱脱一个农民! “我现在还有两大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成功,第二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袁隆平说。

梦萦杂交水稻

以一组数字来看,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还有8亿人食不果腹。粮食增产,是多少人的福音,这一点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人口众多人均耕地紧张的中国,提高亩产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绝对的重中之重。

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认为人口不断增长的中国将使世界挨饿。事实上,自从杂交水稻这一农业生物技术开始孕育,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便已经逐渐成型。

其实直到1953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的袁隆平,才见到了真正的农村。“在粮食最短缺的3年里,我亲眼见过5个‘饿殍’,就倒在路边,倒在田埂上。”靠田吃饭的农民饿死在田间,同样挨着饿的袁隆平觉得自己应该干点什么。

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然而,1960年春,在进行早稻常规育种试验时,时任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却发现并验证了天然杂种水稻具有第一代优势,这一成果则打破传统观点,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利用茫茫稻海中找到的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成功地繁殖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稻种。1965年冬,袁隆平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证明,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利用杂交水稻的第一代优势将给水稻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增产。

野稗的发现,是杂交水稻研发史上一次飞跃性的事件。1970年10月23日,在海南省崖县南红农场荔枝沟村的一片沼泽地里,袁隆平和助手发现了一棵野生雄性不育株。第2年开春,收下了少量而珍贵的种子,袁隆平将其取名为“野稗”。“野稗”为杂交稻种的选育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袁隆平把才发现的“野稗”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l 973年,杂交水稻在我国正式培育成功,将水稻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

下一站,超级稻

超级水稻被誉为水稻的“第三次革命”。我国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以来,始终居国际领先水平。“十五”期间,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左右,成为我国“十五”计划实施中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超级稻”一直是世界育种专家的梦想。

从1996年中国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开始,由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展开了对“超级杂交稻”的协作研究。正是基于这种协作,袁隆平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使“超级稻”连续三年在全国近十个省大范围试种,平均亩产达到600—650公斤。据袁隆平的学生武小金介绍:“袁隆平非常鼓励各单位之间的广泛协作,交换育种材料。”如由袁隆平提供的超级稻育种骨干亲本材料培矮64S,各育种单位用它育成品种17个。

人物侧记 对话袁隆平

“搞科研要会提问,要敢质疑”

总理礼让,体现对科学尊重

记者: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超级杂交稻”的培育和推广被写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又特批给您2000万元科研经费。哪个最让您高兴?

袁隆平:最高兴的还是温家宝总理来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视察,表示国务院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当场就同意拨给我们2000万元经费。在场的人都鼓掌,兴奋啊!那天正巧我过生日,温总理还特地给我送来生日蛋糕,还有一个花篮。本来就一个集体照,总理说我们两个要单独照相,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看,这就是那天我和温总理拍的合影(指向墙上挂着的相片)。

记者:听说温总理视察完之后,三次握住您的手,坚持要您先上车,然后自己才上车。

袁隆平:温总理平易近人。总理的礼让,不是“让”我个人,而是“让”出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科学的尊重。P3-7

序言

让传奇回归平实,让创造贴近平凡

“创造”是个无比古老的动词,它的宾语数不胜数,成就了缤纷的物质世界和广阔的精神领域。“创造”也是个辉煌的名词,它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细枝末节以及丰功伟绩。变化之妙,在乎一心,这是创造的神奇之处。

我们尊重创造,因为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澜。创造改变了中国,正如它改变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调出历史的快镜头,“创造”是引发风暴的蝶翅,它一发而牵动全身,所掀起的波澜强大到可以改变原来的秩序和规则,并给它们以重新书写的机会。

创造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发明、发现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再向上追溯,是制度创新,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从生产力进人生产关系领域的创新,通过规则的改写,改变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从而把这种改变映射到现实选择中;而在此之上,还有着观念的创新,这是要创新的因子活跃在空气和血液里,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以史为鉴,不同层次的创造的作用清晰可见。几百年前,持续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版图的权力划分;在大国的崛起中,以当时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为例,不断改进的海上运输工具,运出了“海上马车夫”之名,结合蓬勃的野心,重新丈量了荷兰的势力范围,成就了这个当时最富庶和强大的国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创新因子的国家得以快速地奔跑。

也许大道理人人明白,正如无人不有过宏图大志,但心想事成者毕竟有限。空谈误事,我们不如转换视角,把目光投向创造的土壤、阳光、雨露的混合作用的过程,还原一个真实境况中的历史细节,作为一种记录,让传奇回归平实,让创造贴近平凡。

这种还原,将强调一点,创造并非一定开天辟地、平地惊雷,它本身来源于细水长流、踏踏实实的潜心琢磨,虽则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故事十分美好,却未免忽视了创造的来源。因此我们想要摹写一些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好学、勤恳、孜孜不倦,他们持续地追求一个引发好奇的事物,并在其中受益匪浅。

这一系列故事的摹写背后,有着一种担忧。中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国度,这种敬仰固然让人对于追求成就本身充满憧憬,却也容易让人丧失对于链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的想象和尝试。还原细节、还原这些中国建国以来自主创新的发明、发现的意义正在于此,我们相信普通人会动容于最真实的历史细节、最朴实的人性考量,并拉近时间、空间而渐行渐隔膜的创造者们与我们的思想距离。

这种还原也有着激励世人的冀望。曾经有着领先于世界的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成就的中国,如何在当下的现实图景中重绘甚至超越曾经的盛况,仍然有待思考。过去的路径给今日的选择提供了机会。我们的国家,有过光辉灿烂的科技领先时代的沉淀,有着以先进制度和文化融合不同民族的强大力量,也有过以“后发优势”的战略快速追赶迅猛发展的时期。 

可喜的是,在每个时代,创造的精神从未丢失。本书中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创造的精神薪火相传,在一代代的接力之中已经进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而在当下,除了以实干的态度践行创造精神,使之充满科学、生活、制度设计中,我们别无选择。

书评(媒体评论)

时代铭刻了创造史,创造也改变了这个时代,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历程,有镜鉴意义的,这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中兴通讯总裁 殷一民

每—个创造都可能因为新的创造的产生而沉寂千岁月尘埃。但不息的是创造的精神如地火在运行。我想,如果能够将类似两弹的研发生产及域高原发生过的事情作—次集中系统的披露。对于今天的读者来,—定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精神文化之旅。

——五叶神品牌总监 温育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五叶神文化薪火工程系列图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方都市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39954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19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