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读记(中国与日本之间文学散札)/东亚人文知日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究竟是怎样的?日本的文学又是怎样的?恐怕要切身体会一番才能下结论。中日之间有很多纠缠不清的历史问题,当然也不能忘记近代日本侵华的恶迹。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日本文学的成就以及影响。本书是“知日文丛”之一,本文丛可谓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知互信的桥梁,从而也让中国读者更为透彻地审视、了解日本文学。

内容推荐

本书由几位留日或旅日的作者,从历史和文化、从政经和中日关系,也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细微处,以切身的体验,展现了他们眼听日本、真实的日本。在那里,有真情的实感,也有哲理的思考。

目录

小城内外

诗里故乡/002

农事二题/040

读书随想

“窗口”的意义/055

为何总是他们?

——2000年中译日本散文读后随想/059

上帝儿女的国籍

——读山崎朋子著《朝阳门外的彩虹》/061

靖国神社与国民感情的炼金术

——高桥哲哉《靖国问题》阅读札记/070

诗配画的暴力

——上海沦陷时期一段书和人的故事/075

冬至译《剑和禅》读后感言/081

荐书短语(三则)/083

重读傅斯年的《东北史纲》(第一卷)/087

文学通史写作的大成和终结

——读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105

略说丸山异先生的“实证研究”

——《鲁迅·革命·历史》读后随想/12

小说家言与知识分子的议论

——《我在暧昧的日本》读后感言/16

初读中野重治/24

解题与注释,力口藤周一《四月的梦》/39

旧迹寻踪

漫长的跨国作家会议

——亚非作家会议史迹寻踪/49

中国的思想变迁与日本想象/175

满铁图书馆旧事/81

在日本阅读法国文学

——穆木天早期文学观的一个侧面/192

寻访涵芬楼/209

亚东本和汪原放的标点/213

杂记人事

《我说丁玲》读后缀语/218

作家的生活史与文学史的交集

——从几封作家书简谈起/222

逝者:张中行/235

谦和的力量

——记叶子铭先生主持编注《茅盾全集》的工作/238

夏日的回忆/244

《徐葆耕教授学行叙录》编印缘起/249

釜屋修先生与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一些片断的回忆与感想/252

跨国写作之一种

——李长声和他的随笔/256

《生命因沧桑而美丽》序/261

细雨斜阳过客

 ——香港往事/264

田野边缘的张望  

——在卧云山上思考大小传统和乡村社会/269

后记/276

试读章节

新妻先生一头白发,其实年纪并不大,脸色红润,精神健旺。和他最初相识是什么时候,记不清了,但记得他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开了句玩笑,让人一下子感到亲近。以后再见面,他总是笑着打招呼,声音洪亮、热情,非常有感染力,和望月先生的风格颇有不同。望月先生是长者风度,待人如细雨润物。新妻先生则显得豪爽粗犷,让人立刻可以称兄道弟。

新妻吸烟,虽然没有频繁到烟不离手,但偶有间歇便匆匆点燃,深深吸进再缓缓吐出,那神态,让旁边看的人也能分享到乐趣。新妻也喜欢喝酒,开始喝时神情端庄,也比平日更健谈,笑声爽朗,渐渐喝得多了,说话就渐渐少,但仍然笑,憨态可掬:和岩手大学的同事、朋友聚会,大家都希望有新妻参加。我很晚才知道新妻的专业是教育社会学,还兼任大学教育咨询中心的主任。这些也许是听说过的,但没留心,在我的印象里,记得最真切的还是酒会上的新妻。

但我们这次山村之行,既不是观赏红叶,也不是赶赴酒会,这次,新妻先生是要带我们看看教育社会学的“田野”。他不时地指点路旁的建筑,告诉我们那是什么镇什么村,那里有一个什么样的中学或小学,并随口说出一些老师的名字。我好奇地问他怎么这么熟悉,旁边的薮敏裕先生插话说,全县所有的市、镇、村里的中小学,没有新妻老师没走过的,还不止一遍吧?新妻先生说,少的也去过两三次吧。车进入山里,村落逐渐疏散,人家也越发稀少,这样的地方也有学校吗?我问。有,有复式小学。新妻先生回答。复式小学?这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这样的学校,因为学生人数不多,两三个年级的学生混编在一个班,老师要同时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常常是上一年级课的时候,安排二年级学生做作业,上二年级课的时候,安排一年级学生做作业。在我的家乡,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村,一些村落分散的地方,就设有这样的学校。但我没有想到,在“发达”的日本,也有复式小学。

在复式小学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我说。新妻先生说,是呵,生活艰苦,教育条件简陋,但也正因为如此,也真出现了一些了不起的老师。说着,新妻先生讲起了一位在山村复式小学任教的菅原老师,那故事非常感人。

当然,新妻先生向我们讲述营原老师的时候,菅原老师早已退休,他1926年出生,经历过日本发动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的年代,受到军国主义教育,满腔热情地投考陆军航空士官学校,1945年7月30日奔赴中国战场,随即因日本战败回国。战后,菅原成为教师,开始认真反省日本近代以来的国家主义教育,积极参与民主主义教育运动,因此受到打击和压制。在他的个人简历“曾经受到的奖励和惩处”一栏里,赫然写着:因参与教职员组合(工会)活动而受到县教委惩戒处分7次。即使如此,菅原老师仍然不屈不挠,退休以后,半身不遂,还以各种方式,参与市民、农民组织的活动,批判日本右翼势力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作为一个曾经的“军国少年”,营原老师认为,军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是让人盲信,而民主主义教育的精髓,则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独立观察思考。据说,在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他故意把一个假名写错,然后让孩子们判断,居然有多数学生认为老师正确,菅原表扬了少数几个敢于坚持自己看法的孩子,并以此启发学生一定不要盲信、盲从。

讲起营原老师,新妻先生的话滔滔不绝,他说,在日本,中小学教师实行换勤制度,在一个县域内,几年调换一次学校,菅原老师退休前工作的最后一个学校:衣川小学大森分校,就是一个复式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11名学生。新妻说,一般会把偏远的山村孩子想象得闭塞无知,营原老师完全没有这样的偏见,而他在大森小学,也确实遇到了有个性的孩子,一位名叫木绵子的学生,父母本来都是城里的上班族,为了脱离“白领生活”移居山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自然里成长,而这个木绵子在老师发下的问卷上述说“我的梦想”的时候,第一条写下的就是“做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是,这个立志做普通百姓的学生,在期末文艺演出之前,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把以往由分校主任(也就是菅原老师)开会致辞的惯例,改为学生致辞,她还毛遂自荐,要做这个致辞人。菅原老师没有觉得木绵子之举非分,他认为这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应该做学校的主人。菅原老师鼓励了木绵子,而木绵子的开场致辞也给文艺演出增添了特别的光彩。后来,木绵子在城里读完高中,真的回到山村做了百姓,从事胡麻栽培,并组织了“全日本胡麻栽培论坛”,担任事务局长,组织人去国外参观研修,还在衣川村召开了400多人的研讨会;农事之余,则做乡土考古,事业风风火火,生活也过得丰酉多衫。

这样看来,把山村小学、复式小学看做是迫不得已的举措是有问题的。我不无感慨地说。新妻先生点头赞同:是啊,山村和乡村的学校,从教育学角度看,有很多优势和可能性,但教育主管部门却很少这样考虑,近些年来,日本政府一再要求裁撤、合并,好多山村小学很快就要消失了。那山村孩子们上学怎么办?我问。薮敏裕先生说:所以,很多地方都在开展护校运动,成立了护校委员会,新妻老师被请去做顾问,而岩手大学教育学部,也连续组织学生到山村小学实习,为复式小学培养未来的人才。

车在山路上盘旋,在光与影中穿行,新妻先生注视着前方,脸色凝重,我们都不再说话。此时,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啄木那充满焦灼期待的涛句:到民间去,到民间去……

P36-39

序言

        “东亚人文·知日文丛”缘起

与异国的风土、文化亲近是一件有趣的事。在一块土地上生活的时间长了,那里的风土、习惯、文化会从知识变出滋味,引你品尝它的丰富和浓郁。

说一件有关“咸菜”的小事。初到日本,正值樱花满开的四月,第二天我就随丈夫去富山长庆寺参加赏樱会。赏樱的雅致且束之高阁,却说那“美丽”的套餐最后,还上来了一碟儿咸菜。我大惑不解:中国人不会用咸菜招待客人啊。但是,黄瓜茄子白萝卜鲜润适量,碟儿又朴素别致,我愉快地接受了,那浅渍的甘爽成为我舌尖长久的记忆。那之后,我时常会收到咸菜礼物,一包一袋的,京都的千枚渍、奈良的桂瓜渍、福岛长久保的紫苏卷,甚至盛暑和年底还有外地的朋友寄一两盒来。我好奇怪:日本人干嘛这么迷恋咸菜?后来,我去了很多地方,走到哪里,都看得到大大小小的咸菜屋,我也学着日本人的样子,每去一个地方就买些咸菜送朋友,自称为入乡随俗。日子长了,去日本人家做客的次数多了,我发现日本人收到咸菜,晚餐桌上就会摆出一盘来。一家人围坐着,边吃饭边聊上一阵子咸菜的话题。一家人吃着咸菜聊着咸菜,对寄咸菜的人怀着感谢之情。那份儿安恬,如口中的咸菜淡而醇,让你品味到“送送咸菜”背后自然而深厚的东西。

“送送咸菜”毕竟是小事,但道理相同。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日本人的心理,都不是从书上看两眼,到日本掠一眼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生活在那个环境中咂摸的过程,需要把书本中的和个人理解的日本与身边的日本联系、认证并深化的过程,否则,你眼中、笔下的日本就很可能是“咸菜的颜色和碟子的形状”等外观的东西,而外观会不断“改观”的。

从深入了解出发的研究必将是切实、深入的。研究的终极境界是文化的相互丰富、融合,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尚行走在中途,研究的明确目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众所周知,日本从古代开始就花大气力学习中国文化,从书本学习,派留学生现地学习。藤原佐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存录的汉籍就有1 568部,17209卷之多,那还是公元9世纪。之后一千多年过去了,日本人一直关注中国,日积月累,日本的汉学成了全世界中国研究的重镇。一架架有关中国的研究图书,从政治制度到文化习俗到语言文学到物产甚至到游戏,为日本人了解中国铺就了条条路径。《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当一段时间,这个岛国,居然在和中国的交锋中占尽先机,这和日本人迅速而虚心地向西方学习有关,更和对中国的充分了解、研究分不开。

回过头来反观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了解和研究,直到今天也只能说仍不尽如人意。很多重要的领域依旧留有大量的空白,误读与表面化解读、从自己方便的立场解释日本,或在误读之上一厢情愿地“深入分析”等问题仍然存在。虽然1 9。O年前后也曾经出现过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我们留学日本,重点并不在于对近邻日本的重视和研究上,正如张之洞所说,是因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图的是多快好省曲线吸收西洋的知识,而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关照对象加以认真研究的,不过数人而已。

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改观。很多青年学子乘着第二次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浪潮,走出国门到日本留学。他们或学业有成,归国服务,或扎根扶桑,成为新侨。就是从这批留学生中间,涌现出了一代新学人。“东亚人文.知日文丛”的作者就属于这一代学人。他们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旅日时间长,多者近20年,少者也有数年以上,有丰富的现地生活经历;二是赴日前大都已经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学有专攻,看世界看问题各有视角;三是大都把自己研究的焦点对准日本本身。他们能够把“深入了解”的日本在重新阅读史料和思考中将细节的日本提升到深入的研究层面。日本有个说法叫“石上十年”,可以说如今他们都到了收获的季节。把他们的果实采摘到一起呈现给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东亚人文”是“清华东亚文化讲座”着手编辑的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包括学术研究、典籍资料、文化译丛等,“知日文丛”是其中有关日本的文化随笔系列。“清华东亚文化讲座”从2。04年创立起,便着力从多种角度来讨论东亚问题。伴随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发展,伴随中国的文化复兴,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思考东亚问题,是“清华东亚文化讲座”致力探索的方向。我们深知,如何对待历史,如何面对今天,如何面向未来,这些存在于中日之间的大问题,并不是这套“知日文丛”能够解决的,我们只是期望这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能够给愿意思考这些问题的读者朋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秦岚

2007年5月15日

后记

收到本书里的文章,大都写于近五六年间,也有个别篇什略早一些,篇幅长短不一,体式也不整齐,有随笔、散记、史料考证,也有论文。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想到过俞平伯先生令人20年代出版的那本《杂拌儿》,在“杂的意思”上,或许可以说有些接近。

但涉及的内容仍在我一贯关心的范围之内:中国和日本近代以来的文学和文化。因为列入“知日文丛”,选录与日本相关的文字就更多一些。不过,在此也需要说明,我所理解的“知日”,不是一种已然状态,而是“正在进行时”。认识和理解日本的文学、文化乃至社会,在我仅仅是开始,虽然因读书和教书曾在日本旅居过几年,也还知道“旅行者享有凭空编造的特权”是一种讽刺,我所写的只是片断的阅读心得和有限的见闻,怎么敢大言“知日”呢?

书名《走读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在北方的乡村长大,读书必定要走路,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一步一步在土路上走过来的,到了多雪的冬天,那道路就变得格外的长。不过当时我没有想到后来会离家走出那么远,有一段时间“行走路上”几乎成了我的生活常态。当然,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所谓远渡重洋也不过是机舱里的几个小时,“彳亍万里路”的“行”完全成了“坐”的比喻,但跨越语言、文化的界墙就没那么简单了,身在异国他乡,曾经熟悉的词与物的联结纽带都在眼前分崩离析,重新寻找二者的对应,却没有便捷的工具可以利用,那时候的“精神冲击”(cLllture shock),是颇为痛楚的。但经历了这一阶段的痛楚之后会有收获,你所面对的异国文化,不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把书上知识和实地经验参照印证,则会发现,你也置身其中的生活已经不是那些曾经流行的“日本人性格”、“日本文化特性”之类的宏大叙述所能概括的了,你必须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做出解释和判断。而本书所收有关日本的文字,在描述具体的人和事、生活与文化现象时,所以尽量少做类型的和本质的概括,就是因为自知还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我仍然在“边走边读”的路上。

虽然在学校列籍于“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业,但我一直觉得“比较”主要是一种视野。因此在自己关注的“中国与日本之间”常做“分头叙述”,并不强做搭截。不过,就写作的方法、思路来说,即使是“分头叙述”的文字,相互之间也有一些关联。本书收录了几篇和日本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字,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这些长短不齐的文字得以汇集成书,首先应该感谢秦岚、邢艳琦两位女士。书中一些文章,是应许金龙、刘晓峰、李二民、黄湘、黄开发、金在涌等先生之约写作的,曾在一些报刊和研讨会上发表过,其中两篇曾由李保高先生译成韩文;在这次选编、整理过程中,任勇胜同学帮助编务,付出了劳动。在此,谨向以上各位表示衷心的谢忱。

2007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读记(中国与日本之间文学散札)/东亚人文知日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中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5453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