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菊与刀(上下插图评注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为何要发动侵略战争?什么是日本精神的实质?美国政府研究报告揭示出面具后的日本人,拨开迷雾,昭示真相,“三国”演绎菊与刀。

本书由新浪最佳写作奖获得者、《国破山河在》作者、旅日工程师萨苏评注。书中白余帧国内首次公开图片,十数万字生动直白论说。

内容推荐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目录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位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 维护名誉

第九章 人情世故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试读章节

每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对战争的正统观点,不管这些看法之间有多大的差别,其中有一些还是西方国家所共有的。例如,在号召大家全力进行战争方面;如果出现局部战役的失败,往往要鼓舞士气;规定死亡人数达到何种比例时可以投降;在对待战俘问题上应遵循哪些行动规则,等等。因为这些国家有共同的文化传统,甚至包括战争在内。

日本人与西方人对战争惯例上的所有差异,能为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人生观以及个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的观点提供一些参考。我们的目的是要系统地研究日本人的文化及其行为,而对于他们关于战争的观点与传统西方的战争观点之间的差别在军事上是否关键则不去讨论。s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可能很重要,因为这些行为显示出关于日本人性格的一些问题,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去解答的。‘

日本人评判其战争正义性的前提与美国人截然相反,他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也是不同的。美国把战争归因于轴心国的侵略,认为是日本、意大利、德国三国的非法征服破坏了国际和平。美国认为:当轴心国占领了中国东北、埃塞俄比亚和波兰时,他们实际上是实施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政策;他们违反了“让自己生存、也让别人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即使战败后,日本仍认为不应该从道德角度上批判“大东亚”的理想。另外,日本战俘中最不好战的士兵也很少指责日本政府所勾勒的对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野心。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都将继续继承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等级制度的信仰。对钟情于平等的美国人而言,这些思想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等级制在日本的含义以及对日本的好处。

同理,日本对胜利所寄托的基础也与美国一贯所理解的有所差异。日本叫嚣着日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他们说:美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军事实力确实优越,但这算不了什么!我们对此早已了解,根本不会理睬。人们可以从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上看出一些苗头。《每日新闻》上经常会刊登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这次战争所创造的。”

即使是在日本打了胜仗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说:“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之间的竞赛,而是日本人所信仰的精神与美国人所信仰的物质之间的较量。”如果美军打了胜仗,他们还会反复地说:“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必定将会失败。”在塞班岛、硫黄岛战役溃败时,毫无疑问,这一说法成了很自然的辩解之辞,但这并不是专门为失败而准备的托词。在日军胜利的日子里,也一直鼓舞着士气。早在偷袭珍珠港以前,它就已经是一个公认的宣传口号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陆军大臣、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对于日本民族而言,日本的“真正使命”就是“要在全世界弘扬皇道,不必担心力量之不足。为何日本人要担心物质的东西?”

当然,像其他任何备战的国家一样,日本人也很担忧。在整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用于军备的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很大比重,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在偷袭珍珠港那年,将近一半的国民总收入用于陆、海军的军事装备。只有17%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用。对于物质化的军备不关心并不是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区别。但是,日本人认为:军舰、大炮等物质的东西只不过是不朽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象征,这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气概的象征一样。

美国一贯注重国力的强大,而日本始终强调非物质资源的重要性。日本也像美国一样开展增产运动,但日本的增产运动基于它自身的前提。日本人认为,精神代表了一切,是永恒的。物质当然也是必须的,但那却是次要的,瞬间就会消失。日本的广播电台经常叫嚷说:“物质资源是有限的,物质当然不能维持千年。”这种对精神的信赖完全体现在了战争之中。在日军的战争手册中有一句宣传口号:“以我们的训练来对抗敌军数量的优势,以我们血肉之躯来抵挡敌人的钢铁。”这就是军队传统的理念,并不是专门为这次战争而制订。日军部队手册的第一页就用粗体字印着“阅读必胜”四个字。日军的飞行员可以驾着战斗机以“自杀式冲击”的方式冲向我们的军舰,这就是无数“精神战胜物质”的例子之一。日军将这支部队称为“神风特攻队”。“神风”有这样一个故事: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东征日本时,他的船队在途中因遇飓风而全军覆没,是这次“神风”挽救了日本。

即使在民间,日本当局也大肆宣传精神优于物质这一信条。例如,人们不是在工厂里干了12个小时又被整夜的轰炸搞得筋疲力尽了吗?他们就说“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高”,“越是疲倦,就越能起到锻炼效果”。老百姓冬天在防空洞不是很冷吗?大日本体育会就在广播中命令大家做热身体操,声称这一体操不仅能代替取暖设备和被褥,而且可以代替极其缺乏的粮食。而一般老百姓需要粮食来维持正常的体力,他们说:“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食品缺少,不可能做什么体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越是缺乏食物,我们就越要用其他方法来增强我们的体力。”这就是说,必须通过消耗更多的体力来增强体力。美国人看待体力的观点是,计算昨天是否达到8小时或5小时的睡眠,是否有合理的饮食,是否寒冷,再计算还有多少体力可以用来消耗。与此相反,日本人从来不计算体力贮存这样的问题,认为那是物质至上主义。

P35-43

序言

“菊与刀"和“三国演义”

其实,《菊与刀》这本书和《三国演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是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再加上一点中国人的评论,却正是可以凑齐三国了。

第一次看《菊与刀》,是七年前去日本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忽然发现,对日本这个东邻,实际上我们相当陌生。由于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影响,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不会太好,这自然减少了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兴趣。结果意外地发现,凡是日本人正儿八经介绍自己国家的书,都对我有极好的催眠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求教于朋友们,看看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推荐。

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我推荐《菊与刀》这本书——当时的书名是直接从英文翻译成的,叫做《菊与剑》。他们说,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对日本国家的描述如此到位,以至于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受益极深。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发表,而战争结束后,它对于美国怎样占领和控制日本,依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正是补充了有关战后的内容,这本书才最后完成。

这让我感到颇为纳罕——第一,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美国女性作家,也就是说公认把日本人描述得最成功的,居然是一个日本人眼里的外国人;第二,这个书名太古怪,好像从来没听说日本人对剑有什么造诣的,就我的了解,他们的传统武器分明是刀。

当我带着满腹狐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的怀疑只有更为深重——我看到的章节里面,作者描述从中国传来的道教占据了日本宗教的主要地位。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在日本有一大群道士招摇过市。在仔细琢磨之后,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把中国的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教当做一回事了。

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合上书了。

因为我要用两只手给这位叫做本尼迪克特的老太太鼓掌。

老太太真是了不起。说实话,她的研究条件颇为艰难。就像前面描述的道教问题,本尼迪克特对于东方的文化并不是很熟悉,而她的研究对象,则或是胜海舟这样的历史人物,或是衫本女士这样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其中最接近真实日本人的,也不过是日军战俘而已。说起来,历史人物的传记和他们的真容是否相符在任何时代都是扑朔迷离的事情。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直到今天在日本社会还是离奇的另类。而试图从日军战俘身上看清日本社会的本质,如同专心研究动物园的老虎就能弄清老虎在山林中的生活一样南辕北辙——他们都是在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尽管面临如此的困难,老太太依然敏锐地对日本人、日本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的结论,对照我在日本多年接触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触及了问题的实质。本尼迪克特老太太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这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并从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线索。

本尼迪克特的结论至今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她注意到日本人在失败后表现出对强者异乎寻常的恭顺——这一点,我们的很多朋友也从小就听说过:对日本人要硬不要软,你硬,他就软了。然而,本尼迪克特却更深一步地给出了我们常常忽略的内容——要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你确确实实打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才会真心屈服。在这之前,日本人的抵抗将非常顽强,甚至超越人类的极限。所以,一定要看到击败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不能只看到日本人被击败后的恭顺。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并不是屈服于强硬者。

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难以理解在对日问题上什么是最重要的,那肯定不是态度,而是实力。  走在日本街头的时候,经常会有脚着木屐身穿和服的日本人从你身边走过,有老有少。我第一次租房的时候,房东告诉我他家的土地是几百年前某位将军封赏给先祖的。未经历过革命的日本,其实改变并不是太多、太快,所以,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对于了解今天的日本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读这本书,我又有另外的体会。比如,本尼迪克特写的“日本道士”或者根本不理解刀与剑在东方有多大差别和象征意义,是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笑料呢?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会想到——其实本尼迪克特对中国、对日本的不熟悉,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日本,都是遥远而不需要了解的事情。本尼迪克特曾经在文中写道:日本的文化受太平洋土人的影响最大,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知道老太太肯定是搞错了,因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太平洋土著部落的,日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那些未开化的部族。这里面,除了表现出了作者对东方的不熟悉,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一个美国人的视野问题——其实,在美国人看来,波利尼西亚的土人是比中国人更靠近“文明世界”的人。美国人的“文明世界”是以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为中心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所以,《菊与刀》,不但可以作为一本读日本的书,也可以是一本通过本尼迪克特来读美国的书。

由于业务关系,我曾经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又在日本生活了七年,对这两个国家的近距离接触,常常使我感到需要对自己的认识加以修正。

比如,我曾经很佩服日本学生冬天依然穿短裙、短裤的习惯,并且觉得这是顽强的象征,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然而,到了日本以后,却发现日本街头的老人中,患有关节炎和痛风类疾病的比例远远超过我到过的世界其他地方。他们的病症,很多来自于年轻时对身体缺乏爱护,包括这种穿着习惯。显然,即便日本人依靠精神维护着顽强的传统,生理上却无法违反自然规律。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呢?还是一个坏的习惯呢?我不得不说,迷惘。

再比如,我印象中的美国人都是不爱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总统或者政府部门总是有着千般抱怨。然而,当我走在美国的土地上,却发现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美国国旗,在公园里迎风招展,在某个居民的家门前猎猎飘扬。这种强烈的爱国心让我有些吃惊,认为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然而和美国人相处多了就明白——美国人的爱国和爱政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观念中对政府就像防贼一样,用自己的警惕来保证它为民服务;而他们的爱国,是出于对这片给了他们美好生活的土地的自然眷恋。

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从《菊与刀》里面读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真实,大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而得出的结论,大约又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复杂。正是这种复杂让世界更加绚丽和丰富。

特别是,假如这个旁观者是中国人,那么他的感触还要有趣些。

凭借一个中国人的感受,他会觉得中、美、日简直就是现代“三国演义”,因为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三个国家有着奇妙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有着强烈的戏剧性。

以这种“三国演义”的心态看完《菊与刀》,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是站在一边的,因为我们同属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日本的哲学、文字的渊源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于是,当美国人对日本家庭中的家长制表示深深不解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替日本的这种制度找出充分的存在理由。因为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过长时间的家长制时代。这一点,中日文化隐隐相通。

可是,我们又很容易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接近。有时候,中国和美国更接近些。比如,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宽容上,中国和美国都比日本宽容得多。其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形成的大陆国家,经历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对于“我家炖肉你家吃斋”的事情习以为常。而日本是单一民族,海岛国家,它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一种道德,一种风俗(各地区别很小),所以日本人中比较激烈的人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么你顺我,要么我顺你,而无法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怎样能相互共存。

同样,我们有时候又发现日本和美国如此相似,而中国和他们两国都格格不入。比如,中国人很难理解二战中日本为何有那么强烈的侵略欲望,同样不太好理解美国兵毫不在意远涉重洋和异国作战。原因呢,我的看法,美国和日本的传统利益都是全球性的,美国是处于世界经济政治霸主的地位,日本是因为原料和市场都要依赖海外。所以,他们的利益在全球是网状的,越扩张,网越大越密。而中国自古有些“自闭症”,“攘外必先安内”,重视内部斗争,而对外的侵略性较弱,中国的利益是球形的,向外扩张一点点,都要有比原来多得多的内容来填充。所以,越扩张,动力越小。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像日本和美国那样对世界构成威胁。

通过这个“三国演义”,从全新的角度看自己,很吸引人,也吸引我利用自己在日、美两国生活中的所得作为参照,为这一版《菊与刀》做一点评注的工作。可惜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顺便说一下,我个人对这次的版本翻译工作十分欣赏。翻译这本书的朋友真正遵循了“信,达,雅”的原则,经他翻译的文章,对照原文可以看出其所下功力。我先前所读的版本,虽然也做到了尊重原著,但文字颇为晦涩,迫使我需要不断查看原文,才能够理解书中含义。而这次的翻译就显得远为流畅。比如,文中曾经出现一个日语词“羲理”,我当年看的版本中,被干脆地从日语直译成中文汉字就算翻译完成。结果这个词让人如坠云雾中。这次的版本中,很高兴看到译者把它贴切地意译为“情义”,这样,全文就好理解多了。也希望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让我们的读者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萨苏

2007年10月于日本伊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菊与刀(上下插图评注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刘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2841
开本 32开
页数 4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31.32
丛书名
印张 1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8:33:37